國際軍事

以伊戰爭 誰贏了

文/法廣

或者可以說,以伊戰爭目前的情形至少沒有大多數預言家估計的那麼壞。

以色列發起對伊朗的攻擊後,伊朗發射彈道導彈反擊,美國周六介入,出動B-2轟炸機向伊朗三座核設施投擲超級重磅鑽地彈。

普遍認為伊朗不會不報復,在面對以色列尤其面對美國處於軍事劣勢的情況下,伊朗可能會攻擊位於周邊中東國家的美軍基地,可能會下令襲擊美國人,最恐怖的,可能要封鎖全球海上石油大通道霍爾木茲海峽等等等等。這樣,一場更可怕的戰爭在所難免。

然而伊朗僅僅對美軍位於卡塔爾的基地進行了象徵性轟炸,之所以說是象徵性,因為在發射彈道導彈前,伊朗通知了一直在美伊中間斡旋,與兩邊關係都很好的卡塔爾,所以「襲擊」發生後,川普反而發帖「感謝」伊朗提前通知,讓美軍有所準備,「沒有造成人員傷亡和物質損失」。

這些聽起來更像是一個童話,明明是殘酷的廝殺,伊朗與以色列都有死傷,然而川普先說服以色列接受停火,再通過卡塔爾說服伊朗,24小時內分階段停火,雖然中間又有周折,互指違反停火協議,最終在川普的怒火下,以色列周二進行最後一次炮擊後雙方停火了,儘管這是一個脆弱的停火。

其實,在川普說服以色列停火前,以色列當局已經表示其目標「全部達到」,這種說法有幾種解釋,一種是以色列也不願意讓自己的人民每天遭受伊朗彈道導彈的轟擊了,這是這個中東軍事上最強勢,且有美國協助的國家多少年來沒有遭遇過的局面;另外一個是內塔尼亞胡所希望的更迭伊朗政權也沒有得到多少響應,川普後來也改口稱不希望看到伊朗更迭政權。

用炮火更迭政權並不是最難的,難的是更換了什麼樣的政權?在炮火下更迭的政權有過,比如美國剷除的阿富汗塔利班政權,二十年後又捲土重來。伊拉克、利比亞的例子也很難說成功。

長期處在美國禁運之下的伊朗,經濟萎靡,軍力也難有長足發展,戰爭開始不久,以色列就給伊朗造成很大打擊,在這種情況下,接受美國的調停,似乎是一個明智的選擇。當然也有分析認為,伊朗此舉也是為了避免更大災難,贏得時間,繼續秘密發展核武器。

星期二,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宣布:「我們獲得了歷史性勝利。」「我重申,伊朗永遠也不會擁有核武器」。伊朗總統佩澤希齊揚同一天也宣布:「經過伊朗人民的英勇抵抗,我們戰勝了號稱不可戰勝的敵人以色列」。他還說,伊朗已準備好重返談判桌,捍衛伊朗人民的合法權利。

結果,現在出現了一個所謂的「三贏」,以色列認為自己贏了,不但消滅了數名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的高級指揮官,還「摧毀」了大部分伊朗發射彈道導彈的設施和一些核設施,川普更可以炫耀,美國的B-2給伊朗藏在深山裡的最危險的核設施造成「巨大破壞」,幾乎可以說摧毀了伊朗發展核武的可能性;而伊朗方面周二也宣布,伊朗人民取得了這場戰爭的巨大勝利。

究竟誰贏誰輸,如果從誰給誰造成的打擊更大,當然以色列給伊朗造成的打擊更大,以色列依靠強大的軍力,在第一時間破壞了伊朗的防空能力。但是,伊朗的彈道導彈給以色列造成的破壞也不容小覷,同時也讓人們對以色列的鐵穹防導彈系統產生了懷疑。以色列首都的居民從來也沒有像最近十餘天那樣恐慌,特拉維夫及其周邊,出現了不少被伊朗導彈炸毀的廢墟,這種情形在加沙走廊遍地都是,但是現在在以色列也出現了。

美國轟炸了伊朗掩藏最深的核設施,川普當然認為美國取得了最大勝利,因為阻止伊朗發展核武一直是美國的目標。但是不得不說,伊朗之所以提煉了那麼多濃縮鈾,也與川普第一次上任不久就撕毀可定期核查伊朗核計畫的『伊核協定』有重大關係。這次美國一炮給炸了,豈不解決了所有問題。然而一些專家根據衛星照片判斷,伊朗似乎已經提前轉移了濃度為60%的濃縮鈾,至少轉移了部分。國際原子能機構要求親赴現場核實,因此,美國最主要的目的是否達到,仍存在疑問。

而且,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和《紐約時報》周二報道,根據美國情報機構的初步分析,美國上周末對伊朗進行的打擊並未摧毀核設施的主要部件,只是使德黑蘭遭受了可以用幾個月來彌補的損失。

這一情報評估與美國官員關於打擊福爾多、伊斯法罕和納坦茲核設施的效果的官方聲明相矛盾。川普周二重申,他 「非常榮幸「, 美國這次行動取成功地摧毀了伊朗所有核設施和核能力,然後停止了戰爭」。

連結:以伊戰爭 誰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