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評論軍事

棉花絮:島內這次「台海防衛兵推」,將自己的弱點暴露無遺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棉花絮

近日,「台北政經學院基金會和平與安全研究中心」(CPAS)舉行了為期兩天的所謂「2025台海防衛兵推」。

負責執行的台灣「中華戰略暨兵棋研究協會」理事長黃介正指出,這次台海防衛兵推專注軍事層面,時間想定於2030年(之前的兵推基本都是設定在2027年),預判美方允諾售台的武器已完成戰備。黃介正還表示,這次兵推將是目前為止對「台海戰爭」的可能進程與結果最公開且不預設立場的一次推演。

通俗說來就是,這次演習的主要目的,不是跟過往「漢光」演習及電腦兵推一樣粉飾士氣式演戲——台軍過往的展示都是台軍如何用兵如神以至於大陸為之震撼而後求饒,其中貓膩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推演不僅聚集了李喜明、胡鎮埔、廖榮鑫、張冠群、徐衍璞等多位台灣的退休軍政高官,還有4名美、日退役上將參與,他們分別是美國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邁克爾·馬倫、美國前太平洋司令部總司令布雷爾、日本自衛隊前統合幕僚長岩崎茂,以及日本前海上自衛隊幕僚長武居智久。

我們來看下這次兵推的大致情況。

本次大規模兵推以2030年爆發台海衝突為背景,演習模擬解放軍機艦進入台本島12海裡空域和海域。

首日設定解放軍軍艦進入台本島12海裡。「台灣組」立刻召開安全高層會議,秉持「不引發爭端、不升高衝突、降低敵對行動」的指導原則,要求台軍「外弛內張、隱而不顯」,加強戰備整備、聯合情監偵作為。同時,台「政軍指揮中心」人員進駐衡山指揮所,地面部隊針對當前狀況,前推各「作戰區」偵搜部隊,防止解放軍「實施滲透」。

在具體行動上,「台灣組」兵力對大陸艦艇採取「並航」監控,投入最大能量實施驅離;空軍實施正常偵巡但必須完成轉場;海軍機動飛彈發射車在西岸前線完成準備;空軍防空飛彈部隊提升戰備等級;各軍情駐外單位加強與所謂「友盟」情資交換,但仍秉持「不開第一槍」的原則。

「日本組」的反應為:美國有任何計畫,都應根據「美日安保條約」先跟日本政府協商,並確保周邊水域自由航行。

「美國組」的反應為:美國必須「支持台灣」,其次是確保灰色衝突不會變成「戰爭」,第三是防守,第四是若開戰就要弄清楚如何獲勝。

第二階段兵推想定的背景是:大陸對台灣先採取所謂「司法隔離」,海警船攔檢往來台灣地區的船隻,包括針對液化石油氣(LNG)運輸船,使得島內陷入能源與軍事雙重困境等;大陸民兵船與海警船衝撞台灣的海巡艦,造成艦艇嚴重損毀、人員待救援等。

參與美國組的高階將領建議,台灣應該就「第一擊」做更周延的思考,不然台灣只有被動、挨打。

而對於「第一擊」,民進黨當局防務部門負責人顧立雄曾表示,台灣沒有「第一擊」的問題,若解放軍進入台島12海裡內對台海空域構成威脅時,台灣會行使「自衛權」——在急迫危險下,授權JAOC(「空軍作戰指揮部」)指揮官下令任務機、機艦及部隊行使「自衛權」。

第三階段兵推想定的背景是解放軍會「先禮後兵」,在台當局多次「拒絕統一談判」後,開始對台島進行海空封鎖。

此外,兵推「管制組」還設定:解放軍在東海、台島北部海域、東部海域、所謂的「海峽中線」及巴士海峽各部署了2艘軍艦,解放軍的水下潛艇也直接部署到了巴士海峽的兩側,從而形成對這一關鍵水域的實質掌控;而解放軍的航母編隊早已提前部署西太平洋就位,與此同時,轟6也將穿越宮古水道,朝解放軍航母方向飛去,疑似是要配合航母,共同拒止美國海軍可能的蠢蠢欲動。

在這種想定下,「台灣組」的反應是立刻提升到作戰階段,下達緊急動員令,島上部隊進入各自戰術位置,同時所有現役軍人、備役軍人禁止離島出境,為軍事行動做好準備。

就在模擬部署的過程中,「美國組」突然話鋒一轉指出,當情況升級變得更嚴峻後,若解放軍在封鎖過程中,順便掃蕩了台島週邊,拿下了幾個離島,台當局是否會考慮嘗試奪回。「台灣組」給出了明確的否定回答:「不會。」

看到「台灣組」回答得如此乾脆,「管制組」臉上有點掛不住,他們又詢問道:美日在打破解放軍「鎖台」的過程中會遭遇一些挑戰,因為西太平洋的美軍也在解放軍的覆蓋打擊之下,而在這一過程中,台當局能做什麼?尤其是在美軍遇襲的背景下,台當局會如何配合?不過「台灣組」對此依舊拿不出辦法。

也就是說,「美國組」設定的情境包括解放軍登陸東沙島等離島時,台軍也不會去主動增援。

台灣有軍事評論員指出,這一切皆因美國和日本只是提供「協助」、拒絕參戰,台灣底氣不足;而底氣不足的原因包括台灣兵員不足、士氣不高、最近逃兵增多、台軍戰力不強、武器落後等。他特別指出,台灣的戰機比大陸戰機落後一代,美國卻不賣給台灣加油機及F35等高尖端武器;而前不久巴基斯坦使用大陸4代戰機就擊落印度買的法國4.5代戰機的現實,更讓台空軍不敢動了,因為台軍要用4代機F16去對抗大陸的5代機殲20真的就是找死。

由日本兩名退役上將所組成的「日本組」也做了軍事部署,他們派出了軍艦和潛艇,但他們在這一過程中卻坦言:日本軍事實質「援台」有困難。首先就是日本憲法對自衛隊的軍事行動有明確限制,日本政府無法直接派遣現役自衛隊部隊參與戰鬥。

「美國組」模擬屆時美軍一定會有相關部署動作,主動前來打破封鎖,例如反潛機會出動,搭配美國的水下潛艇嘗試捕捉解放軍的水下潛艇蹤跡,同時美軍航母編隊也派到日本本土以東海域,借此傳達一個明確資訊。但「美國組」表示,「台灣組」對如何打破封鎖、甚至如何配合美軍打破「封鎖」完全沒有主意,毫無作為。

也就是說,美國那邊肯定是要在打得贏的情況下才能參戰,會進行大規模的資料分析。就目前這次推演來看,美國只是派兵到台島附近為其壯膽,同時提供情報,但不直接參與與大陸的軍事衝突。

第四階段的推演暫時保密,我們無法獲取到更多資訊。一位不願具名的台退役「中將」私下透露,「傳統軍艦對轟的場景沒出現,倒是無人機群突襲油庫的設定讓人直冒冷汗」。這種細節設計明顯呼應著台軍當前的戰略之爭——價值千億的軍艦採購案和幾百架微型無人機,到底哪個才是保命的關鍵?

現場工作人員回憶有個戲劇性瞬間:當紅方模擬切斷海底電纜時,觀戰的軍工企業代表突然起身離席。這個小插曲意外暴露了台軍內部諱莫如深的矛盾——某些單價過億的武器裝備,背後牽扯著盤根錯節的利益鏈。有退役艦長私下調侃:「買四艘二手護衛艦的錢,夠武裝五個無人機突擊旅。」從陳水扁時期的「決戰境外」到現在的「堡壘台灣」,台軍戰略二十年間換了八個版本,這次推演設定的2030年節點,恰巧和台軍自製潛艇服役時間表吻合。

據傳某次沙盤推演中,台灣作為防守方用商船改裝的飛彈快艇成功突襲了大陸解放軍的補給線。這個戰例恰巧印證了台前「參謀總長」李喜明力推的「非對稱作戰」。台軍在推演中派飛彈艇突襲時,現場美軍顧問直接潑冷水:「你們那小艇的雷達,夠得著山東艦的艦載機作戰半徑嗎?」

兵推現場據稱有多次激烈交鋒,有位陸軍出身的退役「中將」當場拍桌:「制空權都不要了,仗還怎麼打?」而支持改革的少壯派軍官反嗆:「飛彈打光的戰鬥機,不就是廢鐵?」

兵推落幕時,還有兩個情節耐人尋味:據負責後勤模組的推演專家透露,當設定全島停電三天,參演文官系統突然集體沉默;還有個就是日本組前幕僚長武居智久留下的神吐槽——「台灣這是在用昭和戰術打令和戰爭?」。

美國和日本過往對台海衝突的兵推

美國和日本之前也多次進行過對台海衝突的兵推。有朋友統計,在美國和日本共同「幫助」台當局戰鬥的前提下進行的10次兵推,美國敗了8次,贏了2次——當然這個前提就是美軍和日軍參戰都能獲得各自國內政府的支持。

其中,一份來自日本的報導比較有意思:

結果是戰爭持續兩周時間,美日軍隊獲得勝利,在消滅掉中國大陸主要的海軍軍艦後,他們切斷了大陸軍隊繼續奪島的能力。在「戰爭」中,日本自衛隊傷亡2500人,損失144架戰機(戰損近半)、15艘軍艦;美國有10000人傷亡,損失400架戰機(相當於損失了印太司令部的戰機總數)與19艘軍艦;台灣方面則傷亡13000人,損失18艘軍艦和200架戰機(戰損近半);而中國解放軍參戰的2艘航空母艦全毀,損失156艘軍艦、168架戰機、48架運輸機,逾4萬士兵傷亡。

值得注意的是:兵推中雙方戰機的損失交換比是4.4:1,美聯軍處於一邊倒挨打的絕對劣勢;而雙方戰艦的損失交換比是1:3,大陸解放軍處於一邊倒挨打的絕對劣勢。因此,我判斷這些兵推的參考意義確實不大,太水。

美國眾議院之前也發佈過台海兵推,在假想的2027年美軍立即介入中國大陸發動的統一戰爭,結果是擊沉了80艘中國大陸的船隻,但在一周內幾乎耗盡了所有精確飛彈,8萬解放軍在襲擊關島和日本本島後駐紮在了台灣。美國表述他們失敗的原因就是「我們的精准制導飛彈不夠多」和「盟友不給力」,美國同時強調解放軍會攻擊台島的電網及能源設施。

不得不說,美國這次的推演也非常水:過程中美國在中國的家門口把解放軍的補給線全部切斷,自己大量使用非對稱優勢武器及超常規的打擊方式,而中國大陸的東風彈道飛彈等基本都淪為擺設。

對此次台灣兵推的分析

雖然暫時沒有獲得「2025台海防衛兵推」第四階段的完整內容,但是從目前已知的情況分析來看,台灣內部矛盾重重,而且美國和日本代表對於台灣的兵推表現非常不滿。

很明顯,美國和日本是要在能碾壓大陸解放軍的情況下才會參戰。在台島被封鎖的狀態下,美國是否會主動出手打破封鎖?時任美國印太司令的帕帕羅強調,在巨大高強度衝突下,快速反應能力將受到限制,美軍曾引以為傲的高科技優勢當下似乎也正消除殆盡。他認為解放軍在台海地區構建起了一張密集的軍事防禦網,「其中包括但不限於先進的防空系統、精銳部隊、電子戰設備」,這對美軍的威脅是非常大的。

我個人認為,美軍軍事介入台海局勢的可能性為零。

前幾年我從駭客聯盟Q搞來一份美國五角大廈的機密檔,裡面文字很多,結論就是一句話:美國無法在中國近海戰勝中國軍隊。

而日本是否會參戰的問題,美國自己也說了,在美國阻止大陸武裝攻台的過程中,能得到的盟友支援非常少,唯一有可能宣佈出兵的只有一個國家——那是英國。台灣問題根本不是日本憲法定義的「威脅到我國存立」「國民生命與自由從根本被顛覆」,難以達到讓日本行使集體自衛權且直接派遣現役自衛隊部隊參與戰鬥的必要性。目前來看,日本在面對美國的貿易關稅霸淩都第一次挺直了腰杆,在這種關乎日本安危的大事上,個人判斷日本會配合美軍參戰的可能性也近乎為零。

還有一些事可以進行佐證:以色列被網友們戲稱為美國的「爸爸」,而美國也只是向以色列提供武器,幫助其抵禦伊朗的飛彈而已;美國前總統拜登的兒子和佩洛西等一眾高官子女被公開爆料可以從烏克蘭國有天然氣公司等年年拿到大量的錢,對於美國前副國務卿紐蘭一手策劃用暴力推翻親俄總統的烏克蘭,美國也只是提供武器和援助而已,沒有直接出兵。

美國、歐洲、波羅的海三國,有哪一個國家直接出兵嗎?如今,特朗普還把烏克蘭的礦產都拿在美國手裡,之前國外資本也大量控制了烏克蘭的黑土地和國有企業。試問台灣在美國人眼裡的地位能跟以色列和烏克蘭比嗎?

這次兵推有多個細節值得我們注意,其中最需要注意的就是台灣自己都知道和大陸的軍事實力差距太大,因此他們會更專注「非對稱作戰」的武器裝備。那我們就推測有哪些所謂「非對稱作戰」的武器裝備吧。

台灣自製的、據稱主要用於「不對稱作戰」需求的自殺式無人艇,採用三體船設計,長8.6米,寬3.7米,滿載排水量超5噸,最高航速35節,預留輕型魚雷管空間,可執行魚雷攻擊+自殺式爆炸任務。因其和烏軍的「海洋寶寶」自殺無人艇幾乎一樣,所以我懷疑雙方有技術交流或者共同的技術源。目前看都有紅外光電塔、衛通天線,前段時間還做了測試,高速直線衝刺、Z字形規避機動、U字型轉彎!如果這無人艇數量多起來,那還是很噁心的,咱們對此必須要留心!

島內民營企業「雷虎科技」出品的「海鯊號」(SeaShark 800)長約8.1米,高約1.9米,滿載排水量2.7噸,據稱最大速度可達50節以上,最大航程可達600海裡。該艇具備衛星/射頻遙控雙控方式,旨在強化「不對稱戰力」。不過前不久該公司宣佈這款無人艇失蹤了,目前還是謎。

除此之外,台當局肯定會跟烏克蘭進行更深一步的交流,向烏克蘭學習所謂「非對稱作戰」。之前曝光過台灣準備了大量的水雷,就跟之前烏克蘭在奧德薩海岸做的一樣。而烏克蘭使用卡車釋放自殺式無人機襲擊俄軍戰略空軍基地、雇傭不知情的卡車司機對克裡米亞大橋發動自爆襲擊等戲碼,也可能被台當局學習。

其次,我們看到與其說是兵推,不如說是各方利益的博弈。

美國要借台灣問題誇大亞太地區安全問題,製造緊張氣氛,以此要求其亞洲夥伴盟友為其所謂的「安全保障」納貢獻金。美國要求台當局將防務預算占GDP的比例大幅提升,多出來的部分要購買更多美國軍火——只不過我聽說美國把提供給台灣的F16放在了印度生產,結果大家也可想而知。

而台灣各利益方也把兵推時間設立到2030年的原因,就是他們的武器研製出了問題,需要台當局繼續給他們大規模投錢。比如,台灣自行建造的第一艘潛艇「海鯤號」,由於嚴重的設計和安全問題,海上驗收試驗日期被無限期推遲。

目前台灣2026年軍事預算進一步激增,已超過1000億新台幣,詳細的軍事裝備投資計畫近期或能商定完成。台媒從消息人士處獲悉,台海軍在2026年也將迎來重大裝備投資,其中「玉山」級船塢運輸艦後續艦的建造已被列為優先項目——呃,這運輸艦真的對台灣有價值嗎?難道台當局還準備派兵登陸廈門不成?

綜上所述,台灣所謂兵推,不過是某些勢力自欺欺人的紙上談兵,真實實力的孱弱在虛擬戰場裡暴露無遺,妄圖靠這種兒戲式推演給自己壯膽,終究是竹籃打水一場空。這次兵推其實背後更多的是生意。

結語

之前台灣東部的空軍基地有飛行員在接受日媒採訪時表示,現在幾乎每天都有緊急空情,需要對大陸軍機監視、攔截或跟蹤,僅今年1-4月份,大陸就出動1200架次軍機接近台島,飛行員們身心俱疲。

實際上,近幾年解放軍加強了空中巡邏,尤其是經常在夜間進行佈防和實戰演練,台空軍因頻繁出動攔截和伴飛,導致休息時間早已大量減少。也因此,台軍的墜機事故不斷,本來就服役年限超長的戰機損耗直線上升。

空軍方面已是台灣目前最拿得出手的了,其他還有必要繼續說嗎?

武居智久留下的神吐槽——「用昭和戰術打令和戰爭?」——這句大實話也直指台軍戰術還停留在灘頭阻擊的二戰思維,而解放軍已玩轉智慧演算法戰爭。

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吳謙大校此前回應「漢光40號」演習電腦兵棋推演時曾表示,「民進黨當局妄圖‘以武謀獨’,只會加劇台海緊張形勢,只會損害台灣民眾的安全福祉。‘漢光兵推’推來推去皆是死局,‘以武謀獨’謀來謀去註定失敗。」這段話也很好地為這次乃至台當局未來的N次兵推做了注腳。

連結:棉花絮:岛内这次“台海防卫兵推”,将自己的弱点暴露无遗 (guanch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