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在南海、印太的角逐關乎台灣安危
文/法廣
近年來,隨着軍力的快速發展,中國在印太地區、尤其在南中國海的影響日顯重要。今年2月,中國通過了《海警法》,授權中國海警可在中國聲稱擁有主權的海域內,對外國船隻動用致命性武力。此後,中國船隻屢次駛向爭議海域。3月下旬開始,200多艘中國船隻聚集在南沙群島牛軛礁海域,引發周邊菲律賓的強烈抗議和國際社會的密切關注。2月份,美國兩艘核動力航母同時聚集在菲律賓海域,表明了美國安撫盟國的願望。
實際上,南海海域主權爭端主要體現在鄰海各國紛紛伸張自己的領土主權,但其背後卻關涉着傳統超級強國-美國與崛起中的超級大國-中國之間的較量。法國,甚至德國紛紛計畫今年在這片富有爭議的水域中航行,從而與日本和澳洲一起,共同主張該水域的「航行自由」。
另外,為了抗衡中國在印太地區日益增長的影響力,4月5日,法國與包括美、日、澳大利亞和印度在內的四方安全對話機制(QUAD)成員國在孟加拉灣進行了為期三天的聯合軍演。南海地區局勢及印太地區的發展和動向再次成為地緣政治的熱門話題。如何評判各大國在南海及印太地區的角力?對此,法廣連線到歐洲之聲理事會主席、國際筆會和平委員會副主席廖天琪女士。
法廣:近年來,從台灣海峽到南海,美中兩國展開的軍事角力愈演愈烈,這種較量表明了什麼?
廖天琪:我想先談談南海的主權歸屬問題。二戰之後不久,中華民國政府在南海標出東沙、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島,採用4群島的最外線與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和越南)海岸線之間的中線,標繪了一條漏鬥形的海域疆域線,這就是一般稱的「11段線」,國民政府並宣稱,11段線內都是中華民國的固有疆域,當時國際上沒有其他國家有異議。後來中共建政以後,和越南交好,把跟越南相鄰的北部灣和東京灣的界限移除,所以就改成「九段線」,同時繼承原來的說法,即九段線內都是中國的領域。
其實直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都沒有什麼國際爭議,一般都默認了中國/台灣的主權。從歷史上看,這些南海的島礁和海底下沉船的遺跡,看得出中國漫長的歷史歲月都在這裡留下了漁民作業的痕跡,而其它國家則無法證明他們國家的人民在此有所活動。隨着在這些海域中發現有石油和天然氣的資源後,才開始有了主權的爭議。
鄧小平時期,鑒於南亞諸多原住民的海上活動,他提出「主權屬我」,但是可以各國共同開發,擱置爭議。自從美國重返亞太戰略,而近二十年中國的崛起,軍事的強勢,開始在南海一些島礁上填海,建立類似軍事基地的行為,引起美國和國際的警覺。
現在國際上的論點是,不能由着中國來定遊戲規則。美國主導世界的秩序和格局已經超過一個世紀,它不會容許一個極權主義的中國來取代自己的地位。如今美國不再沿用歐巴馬政府的「亞太再平衡戰略」,而強調「印太戰略」,這就很明顯是要將印度推上更重要的位置,並在「四方安全對話」(Quad)的機制上,跟日本、印度、澳大利亞合作,針對中國經濟、軍事和地緣政治不斷增強的回應。
法廣: 隨着軍力的快速發展,中國與美國的力量對比正在發生着微妙的變化。美國海軍的壓倒性優勢似乎正在逐漸減少。此外,通過國安法的引進,中國在香港消除了對其統治的普遍挑戰,下一個目標似乎瞄準了台灣。在中美軍力的消長態勢下,台灣安全是否面臨威脅?
廖天琪:中國和美國軍事力量的對比,也許不能只從雙方的核彈頭、核潛艇、航空母艦、常規武器、軍隊人數的數字來做比較。這些方面美國自然還是遠遠超過中國的。即便從國防預算上看,美國每年投入7千億美元,中國只有2千億(2018數據),也相差甚遠。
但是美國國防部做了2020年中國軍力報告,其中指出,中方已經在造船、陸基中長程飛彈、防空系統這三方面超前美國了。目前中國擁有世界最大規模的艦隊,有350艘戰艦和潛水艇,而且多半是最新型的,具有最先進的電子數控設備,美國只有293艘,在裝備上也都比較舊了。中國最新的彈道飛彈和巡弋飛彈,數量多,射程遠(500至5500公里),美國的飛彈射程只有70-300公里。這表示中國對美國可以造成直接的威脅。
美國和台灣於1954年簽訂了「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保障在軍事上協防台灣,不受中共軍事侵略。這個條約在美國與中共建交後,於1980年終止,後來美台之間又有《台灣關係法》,其中規定:美國將向台灣提供必要數量的防衛物資及技術服務,提供防禦性武器,使台灣能有足夠的自衛能力。這就是美國歷來對台灣出售武器的法案依據。
如果美國想維持自己在世界上的霸主領軍地位,那麼台灣是位於美國必須保護的島鏈上。因此台海兩岸情勢緊張時,美國的航母和艦隊就一定會出現在附近的海域,發揮震懾的作用。
法廣:台灣國防部不久前發布「四年期國防總檢討(QDR)」,其中提到「灰色地帶威脅」,表明台灣當局已經意識到:面對中國,台灣面臨的威脅有日益加大的趨勢。台灣是否有能力、以及將如何應對這種威脅?
廖天琪:這個「灰色地帶威脅」指的是非軍事、非武力或戰爭式的威脅,比如心理戰術、大外宣、駭客攻擊、經濟威脅、暗度陳倉的選舉干預,甚至間諜戰或策反行動等等,當然像每日十數架軍機侵入台灣的防空識別區,軍艦繞台這些軍事上的磨刀霍霍,更是一種直接的威逼。不論是灰色,還是直接的、持續不斷的軍事威脅也都屬於心理戰範圍,久而久之,製造出一種疲勞和鬆弛的氛圍,讓台灣朝野和軍方放鬆警惕,就像「狼來了」的威脅一再重複,沒有人理會,最後狼真來了,就悔之已晚。
從軍事力量的對比來看,台灣自然無法跟中國相提並論,中共的空軍的戰鬥機數量和精密技術裝備遠超過台灣,海軍方面中共更是有絕對優勢。好在台灣四面環海,佔有地利。
中共若對台發動攻勢的方式,據美國方面的分析可能是下列幾種:1.海空封鎖,切斷台灣物資能源的供應;2. 攻擊台灣基礎建設,製造恐慌;3. 間諜戰,散布謠言,擾亂民心軍心及對政府的信心;4. 恐襲,攻擊台灣軍事基地、防空系統,佔據電訊傳播系統。
但是中共在近期真會這樣做的可能性並不大,因為它本身還有許多不穩定因素,而且武力解決台灣問題並非中共所願意採取的方案,習近平雖是獨裁者,還並非暴君,他最近到福建視察,還要求兩岸關係「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這把軟刀子固然厲害陰險,但是顯示了他以和平方式來面對台灣的意願。如今國際上對中共的負面評價很高,如果中國粗暴動武,會引起眾怒。何況,台灣也還是有某種程度的防禦能力,關鍵時刻,美國也不致袖手旁觀。
法廣:印太地區戰略地位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德國甚至也在今年3月初披露:將在今年8月向印太地區派遣護衛艦。德國打算通過此舉傳遞怎樣的信息?
廖天琪:提到印太地區的話題,就必須正視美國的角色。川普在任總統期間,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於2018年制定了一份《美國印太戰略框架》,川普卸任之前,竟然不顧國家機密,將此文件公諸於世,本來這類有關國家外交軍事政策的機密文件,必須經過幾十年之後才可解密,川普這樣做,是要逼接任的拜登總統,按照反中的「既定方針」辦。這份文件里說得很清楚,二戰後亞洲享受了70多年的和平繁榮,原因是美國在亞洲霸主地位的牢固。最近20年美國身陷中東戰爭,國內經濟衰退,而中國卻在經濟上、軍事和科技上崛起,如果美國不力起直追,那麼它在亞洲的霸權就不保,將被中國取代,這是不可接受的。
文件中提到「阻止中國向美國及其盟友使用武力….防禦策略應當:1. 在衝突中剝奪中國在『第一島鏈』(北起日本群島、千島群島,往南經台灣、菲律賓到婆羅洲)內的持續制空權和制海權。2. 保衛第一島鏈國家,也包括台灣。3. 主導第一島鏈外的所有領域。」現在看來拜登總統在印太戰略上,真會蕭規曹隨,因此最近也派出雙航母「羅斯福號」、「尼米茲號」在第一島鏈的海域巡航,進行演習。英國也不甘落後,要派航母前往。
德國於2020年9月公布了對印太地區的「印太準則」,內容涉及很多領域,說明要維護德國在此地區的航運利益,但是不論內容還是文字都比較具有包容性,強調合作的內涵。不過最近德國國防部長卡倫鮑爾批評中國的軍事威懾,指出中國想改變世界的秩序,她認為這不是民主國家能夠接受的。她宣布8月將派出「巴伐利亞號」護衛艦到南海,這一行動傳遞了清晰的信息,民主國家是美國的盟友,大家共同捍衛民主自由的價值觀,維護印太的安全不止是美國獨家的責任,歐盟國家會參與其中,共同承擔。
法廣:最後請您談談,法國與四方安全對話機制最近在孟加拉灣舉行軍演的目的和意義何在?
廖天琪:最近法國已向南海派出核潛艇「翡翠號」。其實法國於2019年就已經宣布了自己的「印太戰略」,焦點集中在安全防務方面。去年法國也提供印度軍方5架戰機,並且跟印度和澳大利亞舉行視頻會議,討論印太地區的合作。馬克宏總統曾向印度總理表示:法國將成為印度在歐洲的第一戰略夥伴。我們清楚,法國在印太地區擁有7個海外省和領地,國土面積達46萬平方公里,這裡居住着160萬法國公民。因此印度和法國之間有着直接的利益牽扯。
這次在孟加拉灣舉行的「四方安全對話」澳大利亞、日本、美國、印度的海上軍事演習竟然是由法國主導的,由此可見法國在印太地區的重要性不可小覷。不過長遠來看,法國不太可能在印太地區保持「長久存在」的地位,畢竟從地理位置和利益權衡來看,這都是做不到的。
這次的法國+「四方安全對話」在孟加拉灣的海上軍演,是直接衝著中國的面子去的,難怪中國十分氣憤說這是「印太北約」在示威。雖然目前中國在南海的囂張姿態還沒有擴張到印度洋,但是亞洲「小北約」展示一下威風,挫挫中國銳氣也是好的。美國巴不得多拉一些歐洲北約盟國到印太地區來,法國肯先出頭,正合各方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