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焦點評論軍事

斯蒂芬·比德爾:俄軍如何阻止烏克蘭的反攻勢頭?

烏克蘭軍隊在2023年的夏季攻勢中遭遇大量俄軍地雷

斯蒂芬·比德爾 (哥倫比亞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軍事力量:解釋現代戰爭中的勝利與失敗》)

文/斯蒂芬·比德爾,翻譯/觀察者網 郭涵

許多人對烏克蘭2023年發動的夏季攻勢抱有過高的期望。烏軍此前在基輔、哈爾科夫與赫爾松的勝利助長了這種期待,即在西方軍事援助與訓練的加持下,烏軍的新一輪進攻有可能大範圍突破俄軍防線,切斷俄羅斯通往克裡米亞的陸橋。這種期待的邏輯是,如果能實現該目標,烏克蘭對克裡米亞構成的威脅可能迫使俄羅斯領導人決定停戰。

這些期待並沒有變成現實。雖然烏軍的夏季攻勢取得了一定成功(特別是在黑海對俄軍戰艦的攻擊),但並沒有在陸戰中取得突破。即使成果有限的推進也付出了巨大代價,且正明顯被俄軍從戰場其它方向發起的進攻抵消。如今形勢已經很清晰,烏軍的進攻失敗了。

烏軍為什麼會失敗?這對烏克蘭戰爭的未來,以及更宏觀層面的未來戰爭產生了哪些影響?若要充分地回答這個問題,需要掌握還沒有被公開的證據與資料。目前最可靠的答案是分析交戰雙方,尤其是作為防守方的俄軍,如何使用他們手頭的兵力。

截至2023年春季,俄軍已經開始修建大縱深、設施完備的防線,在過去一個多世紀的戰爭經驗中,這樣的防線都很難被突破。一直以來,進攻方在陸戰中取得突破是有可能實現的,今天依然如此。但這需要一系列已經不存在的條件:比如防守方的陣線縱深較淺,過於靠前,準備不足或缺乏後勤保障,防守部隊士氣低落,不願意堅守陣地等。這是2022年的俄軍在基輔、哈爾科夫與赫爾松時的情況。但2023年的情況完全不同。

其影響對烏克蘭來說十分嚴峻。如果無法在進攻中突破,地面戰鬥的成功只能取決於消耗戰的結果。烏軍想在一場消耗戰中獲得有利的結果並非毫無希望,但這意味著在一場可能十分漫長的戰爭中抵擋住數量占優的敵軍。

不可靠的解釋

有人把烏克蘭反攻的失敗怪在美國的頭上。基輔請求獲得的援助清單並沒有全部得到滿足。他們宣稱,如果美國早一點或者大量地提供F-16戰機、陸軍戰術導彈系統(ATACMS)或「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烏軍也許早就突破了俄軍防線。更多且更優質的武器裝備總是有益的,在更先進武器的加持下,進攻行動當然可能取得更大的戰果。但高科技很少在地面戰爭中起決定性作用,以上武器也不太可能改寫2023年反攻的結果。

比如,F-16是一款已經46歲「高齡」的戰機,無法保證在烏克蘭戰場的防空作戰環境中存活。美國與北約軍隊正在用更先進的F-35戰機替換F-16,恰恰是因為後者更容易被擊落。雖然自1978年服役以來,F-16機型經歷了現代化升級,且要比烏軍那些更老舊、更脆弱的蘇式米格29戰機先進,但一支F-16機隊並不足以為烏軍帶來在地面進攻中取得突破所需要的制空權。

陸軍戰術導彈系統也許能説明烏軍打擊更縱深的目標,尤其是俄羅斯控制的克裡米亞地區,這將顯著削弱俄軍的後勤補給效率。但所有的武器都存在反制手段,俄軍已經證實他們善於干擾這款導彈的GPS定位系統。短程的「海馬斯」(HIMARS)多管火箭系統在2022年被投入戰場時一度十分有效,如今的打擊效率已大為降低,部分因為俄軍降低了對「海馬斯」射程範圍內大型補給節點的依賴,也因為他們學會了如何干擾這兩款武器系統的GPS定位信號。

美國的「艾布拉姆斯」坦克明顯優於烏軍裝甲部隊的主力裝備,蘇式的T-64與T-72坦克。但烏軍在夏季攻勢中使用的德制豹2坦克同樣如此。豹2坦克各方面表現優異,卻很難說是毫無弱點的超級武器。在烏軍裝備的不到100輛豹2坦克中,至少26輛已經被擊毀,其它的則因為維修與維護問題而無法使用。

同所有坦克一樣,豹2與「艾布拉姆斯」坦克在戰場上的存活取決於同步兵、炮兵和工兵之間開展大範圍、密切的諸兵種合成作戰的效果。此外,為了確保這些坦克能持續作戰,需要提供大量的基礎保障設施。事實證明,2023年的烏克蘭無法提供這些保障。缺少支援的豹2坦克在夏季攻勢初期率先投入戰鬥,卻幾乎沒有取得進展。提供更多的此類先進坦克也許能有所幫助,但在進攻行動中幾乎沒有證據能證明,更好的坦克將能起到決定性作用。

其它論者認為,烏軍失敗的原因涉及一場更廣泛的軍事革命,即高科技導致現代戰場的進攻行動代價過高、成功率太低,就算投入了F-16戰機、陸軍戰術導彈系統或「艾布拉姆斯」坦克也沒有區別。大多數軍事革命論述者如今強調無人機、衛星監視與精確制導武器等技術的重要性。然而,這些技術在烏克蘭2022年成功的反擊與2023年失敗的反攻中都存在。

如筆者前文論述,這些新式系統在實際使用中所體現的殺傷性,並沒有比前幾代武器系統在一個多世紀以來的大國戰爭經驗中的表現高出太多。烏克蘭戰爭的經驗幾乎無法證明,今天已經進入了技術至上、防禦主導的新時代。

其他人則強調訓練與戰略決策方面的因素。烏軍在夏季攻勢中投入的旅級部隊大多數是缺乏經驗的新部隊,參加實戰前僅僅接受了5個星期的北約軍事訓練。相比之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英軍步兵先要接受22個星期的新訓,然後在作戰部隊進一步參加訓練,這才算做好實戰準備。5個星期的時間並不足以掌握現代戰爭所需要的複雜知識。

一部分美國軍官也認為,烏軍總參謀部將兵力分散在三個進攻方向,而不是集中於一個軸心,這削弱了烏軍的戰力,導致每一個方向上的部隊都不足以取得有效突破。在這種觀點看來,由於兵力分散且關鍵部隊的訓練不足,烏軍無法有效地發揮手上兵力的作用。

本質上的困難

上述關於訓練和決策問題的觀點有一定道理,正如筆者之前在「外交事務」上發佈的文章提到,部隊使用方式的不同往往比武器裝備等物質層面的變數更加重要。因此,關於部隊使用層面的解釋從表面上看相當具有說服力。這種觀點暗示,如果烏軍部隊得到更充分的訓練,被更集中地使用,他們本來可以在2023年成功地突破俄軍防線。

也許如此吧。不過,雖然俄軍在發動進攻時顯得缺乏技巧與動力,但他們作為防守方時卻表現出了充分的實力。俄軍在2023年的防線縱深寬廣、準備充足,前方有大片雷區,後方有機動預備隊,陣地上的守軍在遭到進攻時會頑強反擊。歷史證明,即使是訓練有素、集中用兵的進攻方也很難突破這樣的防線。

二戰中的德國國防軍通常被認為是在戰術與戰役層面表現最出色的當代軍隊之一。然而,1943年,當德軍在俄羅斯西南部的庫爾斯克試圖突破蘇軍精心準備的大縱深防線時,依然遭到了失敗。在1941年的利比亞,埃爾溫·隆美爾的德國非洲軍團儘管擁有制空權與裝甲部隊的巨大優勢,卻依然沒能突破盟軍在托布魯克的層層防線。1942年,隆美爾還是沒能攻破盟軍在埃及阿拉姆哈勒法(Alam el Halfa)的防禦。

事實上,歷史上進攻方能突破這種防線的案例十分罕見。二戰期間,儘管擁有制空權與壓倒性的兵力優勢,盟軍依然在「埃普索姆」、「古德伍德」與「市場花園」等進攻行動中遭遇失敗,盟軍1944年到45年間進攻蒙特卡西諾、齊格飛防線與維萊博卡日的行動也付出慘重損失。

這種模式一直延續到1945年之後。在1980至81年的阿巴丹圍城戰中,伊拉克裝甲部隊被伊朗相對簡陋的防線阻滯,而伊朗軍隊1987年的進攻也未能突破伊拉克軍隊在巴士拉附近的縱深防禦。近年來,衣索比亞與厄立特里亞1999年爆發的特索羅那戰役,以色列2006年入侵黎巴嫩南部的戰例均體現了類似的模式,當機械化部隊的攻勢遭遇層層部署、準備充分的防線時,將推進的十分緩慢。

進攻行動確實能取得突破,但通常來說需要進攻方展示出色的技巧與一系列有利條件存在,比如防守方的戰線較淺、部署靠前、士氣低落、補給缺乏等,最好是兼而有之。德國在1940年入侵法國,只用了一個月就令對手放棄抵抗;德國在1941年入侵蘇聯,只用了一個季度就兵臨莫斯科城下,但這兩次進攻行動的成功也同防守方準備不足有關,後者將大量兵力部署得過於靠前、容易遭到包圍,遠離敵軍進攻的主要方向。美軍1944年在諾曼第發起的「眼鏡蛇」行動突破了在德軍中並不常見的淺薄、靠前防線。1967年,以色列軍隊在六天內擊破了埃及軍隊在西奈半島的防線,但這也同埃軍戰前準備不足與作戰意志薄弱有關。

1991年的「沙漠風暴」行動中,美軍發動的地面進攻只用了100小時便重新佔領科威特,這與伊拉克軍隊防線側翼暴露的致命弱點與伊軍士兵的有限技能有關。同樣地,烏克蘭軍隊2022年在基輔、哈爾科夫突破了俄軍淺薄、過度延伸的防線;烏軍在赫爾松則是突破了被孤立在第聶伯河右岸、後勤不濟的俄軍防線。

然而,到2023年,俄羅斯人已經適應並部署了更為傳統的縱深防線,擺脫了在赫爾松地區困擾他們的不利地理因素。這些得到更好設計的防禦工事由善戰的部隊駐守。俄軍在2022年的糟糕表現與戰鬥意志不佳令許多人預期他們會在2023年繼續無能且懦弱地戰鬥,但俄軍已經從過去的失敗中吸取了足夠多的教訓,並表現得更加頑強。

也許擁有堪比美國軍隊技戰術水準的進攻方有能力突破這條俄軍防線,正如那些強調訓練與戰役決策重要性的人們所暗示。然而,為突破這種防線,進攻方需要在戰技與士氣方面擁有更大的優勢。2023年的烏軍並不具備這些優勢,目前也不清楚,就連美國軍隊是否具備完成如此艱巨任務的充分實力。

品質還是數量

現代戰爭中大縱深、準備充分的防線所體現出的韌性意味著,烏克蘭很難在短時間內取得決定性的進攻突破。一個多世紀以來,實現這樣的目標所需要的條件在今天的烏克蘭都不太可能存在。前任烏克蘭武裝部隊總司令瓦列裡·紮盧日內(Valery Zaluzhnyi)將軍曾將戰況描述為一場僵局,但相信新技術能夠幫助烏軍實現突破。他的第一點觀察是正確的,可第二點恐怕不正確。

地面戰爭很少僅憑某件武器就能左右勝局。烏軍在2023年攻勢中面臨的困難並不是任何激進新技術的產物,這些新技術也不太可能克服困難。敵軍的適應能力、陸地上隨處可見的掩體與隱匿物都限制了新式武器突破堅固防線的能力,而俄軍現在擁有相當堅固的防線。

烏克蘭的前途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未來西方援助的可持續性,但就算援助能持續到來,這場衝突很可能長期處於反復爭奪部分陣地的消耗戰狀態,除非俄羅斯人突然喪失戰鬥意志、莫斯科出現政變。因此,烏克蘭的成功將取決於它和西方盟友面對一場長期且艱苦的戰爭時的耐心能持續多久。

這對更廣泛的未來戰爭形態有什麼意義?機動進攻並沒有走進死胡同,但它從來就不是一件輕鬆的事。通常來說,這需要進攻方有備而來,防守方露出破綻。有時候這種情況會發生:在1940年、1967年以及1991年是如此,未來某時某刻也許還會出現。但一個破綻百出的敵軍不會同演習設定一般自動生成。為了及時發現與有效利用敵軍的破綻,需要付出大量訓練、裝備與軍官準備的投入。當這些條件結合起來時,就可能帶來巨大回報:德國在一個月內征服法國,以色列用了6天擊敗埃及,美國在100個小時內重新奪回科威特。但這些條件不是總會出現。

這樣的模式令美國處於兩難境地。美國軍方長期以來重視品質而非數量。美軍被打造成具備充足的戰技與武器,當捕捉到進攻機會時就能加以利用的軍隊,正如他們1991年在科威特的表現所呈現的,未來也可能會再現的戰例。但如果因條件不成熟而被捲入消耗戰,今天美國軍隊的組織結構將無法承擔由此可能產生的損失。

1991年,美軍在「沙漠風暴」行動中的傷亡不到800人,20年來在阿富汗的「反叛亂」作戰傷亡略高於2.3萬人。然而烏克蘭戰爭才打了不到兩年,交戰雙方均已付出超過17萬人的傷亡。美國自1980年以來生產了約1萬輛「艾布拉姆斯」坦克;在烏克蘭,交戰雙方已經損失了超過2900輛坦克。美國現在開始增加武器(特別是彈藥)產能。但昂貴武器的產能若要提升到足以承擔烏克蘭戰爭那種規模的損失,成本將非常之高。面對烏克蘭戰爭那種規模的傷亡,美軍打算如何彌補如今在軍中長期服役的專業人員缺口?

如果品質能夠確保快速、決定性的勝利,那麼美國軍隊的傳統組織方式是合理的。但結合過去的經驗,2023年烏克蘭反攻所帶來的教訓是:大縱深、準備充分的防線依然如過去一個世紀以來那樣堅固有效,這意味著軍隊的品質本身可能不足以確保美國國防規劃者長期以來視作理所當然的快速、決定性突破。軍隊的品質建設對於尋找突破機會是十分有必要的,但僅憑品質這一點不足以取得勝利。如果是這樣,美國可能需要重新思考國防建設中品質與數量關係的平衡,在今天的世界上,防守方露出破綻的情況確實會發生,但不能保證一定會發生。

(原文於1月29日發佈在美國「外交事務」網站,原標題:「俄羅斯如何阻止烏克蘭的反攻勢頭?」 How Russia Stopped Ukraine’s Momentum.)

連結:斯蒂芬·比德尔:俄军如何阻止乌克兰的反攻势头? (guanch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