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樂義/後勤贏得戰爭-看美軍援台四大後勤難題
文/RFA亓樂義
打仗在某種意義上說就是打後勤,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美國若要協防台灣,抗擊中國入侵,最困難的也是後勤問題。
推土機支援跳島戰術
中國人很早就懂得後勤的道理,漢高祖劉邦看得最清楚。《史記》紀載,項羽兵敗自殺後,劉邦平定天下,於是論功行賞。群臣爭功,吵了一年沒有結果。劉邦認為丞相蕭何的功勞最大,封他為侯並且名列第一。群臣都不服氣,認為蕭何沒有上過一次戰場,在後方只會舞文弄墨,功勞竟然在群臣之上。
這時有人說出劉邦心裡的話。楚漢相爭5年,劉邦每次損兵折將,都是蕭何把新兵從後方送往前線;楚漢大軍在滎陽對峙多年,漢軍沒有糧草,是蕭何從後方通過水旱兩路把糧草運到前方;劉邦在外作戰多次丟失大片土地,也是蕭何站穩後方關中之地,漢軍無後顧之憂。這是萬世之功,超過攻城掠地。蕭何功列第一,當之無愧。劉邦聽完,大為讚賞。從此群臣不敢多言。
美國也有一些類似的例子。二戰後期,擔任南太平洋戰區最高司令的美國海軍上將哈爾西(William Halsey)曾說:」每次經過推土機,我都想停下來親吻它。」一位海軍上將應該更關注航空母艦,怎麼會說要親吻推土機呢?
原來這句話有其戰略背景。當時美軍執行」跳島戰術」(Island-Hopping),在廣闊的太平洋佔領一些關鍵島嶼,使其成為軍事基地,然後繞過一些防守較強的日軍據點,快速推進到下一個島嶼目標,逐次逼近日本,而不是直接從數千公里之外直接進攻日本本土。
實施」跳島戰術」要有高度的靈活性和迅速的後勤支援,尤其需要推土機在所占島嶼快速建立機場與港口等基礎設施,支持空中和海上的攻擊行動。有鑑於此,哈爾西表達他對推土機的重視。這也反映後勤在軍事戰略和戰術中的重要性,其作用在執行」跳島戰術」期間尤顯突出。
援台四大後勤難題
美國空軍空中機動司令部特別項目部主任佈雷默上校(Maximilian Bremer)12月5日在《美國國防新聞週刊》(Defense News)發表評論指出,哈爾西上將奉行」後勤贏得戰爭」的格言,在通往勝利的道路上,他克服了距離、海洋、時間和規模這四大難題(或嚴酷挑戰)。
但是,這四大難題放在今日的印太地區,將會削弱美國對中國的威懾力,尤其是對美國空中力量在台海地區的威懾作用。佈雷默指出,五角大樓的規劃者需要瞭解這四大挑戰的交互作用,並尋求對整個問題的解決方案,而不是解決個別問題。換言之,美國國防部需要新的想法和思維,避開支援台灣而要面對嚴酷的後勤挑戰。
第一項挑戰是距離太遠。佈雷默說,美國大陸與印太地區基地的距離是與歐洲基地距離的兩倍(也就是從5千多公里擴及1萬多公里)。這一距離拉長美軍的補給線,導致更大比例的美軍被分配到」尾巴部位」(支援和維護的後勤單位),而非」牙齒部位」(直接參與戰鬥的作戰部隊)。與此相反,中國距離台海戰區一水之隔,後勤簡化,能迅速集中兵力。這種地緣上的不對稱作戰有利於北京,不利於美國的威懾。
第二項挑戰是廣袤的太平洋。它不僅增加美國軍機和艦船攻擊目標的距離,還限制美國對前沿基地的選擇。美國軍機需要空中加油才能抵近台海周邊並返回附近的有限基地,解放軍有可能通過擊退美軍加油機實現空中拒止,甚至可能取得空中優勢。尤其在援助台灣問題上,海洋地理的限制,以及中國的導彈威脅大大削弱美國的威懾力。
第三項挑戰是時間壓力。美國的威懾之所以有效,取決於快速反應。若美軍抵達衝突地點太晚,就失去作用。美國戰機可以在幾個小時內從西海岸飛越太平洋,但沿途需要加油機支援,從而增加24至48小時的準備時間。此外,以往把美國大量武器裝備部署到戰區需要數月時間,而且是在美軍掌握主動權的情況下進行。在台海地區中國將掌握優勢。
第四項挑戰是用兵規模。一旦與中國發生衝突,美國後勤的規模和複雜程度將非常驚人。中國正規劃使美國的後勤支援變得更糟。佈雷默認為,真正的危險在於,中國領導人認為在美國集結足夠兵力之前,就可以解決台灣問題成為既成事實。因此,快速動員和部署並維持美軍的能力,是有效嚇阻的關鍵。
重構第一島鏈
為能解決距離和時間的限制,美國可以在前沿地區部署更多部隊。但是,如果沒有更多的基地選擇,美軍最終將集中在大型基地,很容易遭到對手的率先打擊。為了減輕這種威脅,美國可以嘗試在第一島鏈內更廣泛地分佈兵力,然而兵力分散會加劇在大片水域作戰的難度,同時增加後勤和維持的規模與複雜性。對佈雷默來說,目前沒有什麼靈丹妙藥能使美軍在印太地區的後勤和維持變得更容易、更快捷或更有效率和效力。
佈雷默的分析說中了要害,但並非全對,未來的發展也不是那麼悲觀和無解。美國歷來打的高科技戰爭,除了極少數兵力從本土長途奔襲,絕大部分都從戰區周邊基地出發。如1999年科索沃戰爭,北約13國參戰,6國提供後勤支援,美國派出各型飛機304架,其中6架B-2隱身戰略轟炸機從美國本土起飛,其他全部從歐洲基地起飛。
在中東戰場更是如此。美國在海灣地區的軍事部署形成弧形「珍珠鏈」的態勢,北線有科威特,中線有卡達和巴林,南線是阿聯酋和阿曼。其中,科威特是美國在海灣最重要的軍火儲存基地。
反觀美國在印太地區確實沒有像在歐洲和中東綿密的軍事部署,都是雙邊而非多邊聯盟。近年美國正在補強,在北京眼中,以美國為主導的」亞洲小北約」逐漸成形。關島基地正在擴建(包括在關島附近的天寧島擴建機場)、第一島鏈重新建構、美日安保也在轉型,特別是美國使用菲律賓的軍事基地或據點從5處增為9處,其中3處選在呂宋島北部,有明顯針對性,發揮前沿威懾作用。
增建前沿島嶼據點
同時,美軍正在亞太地區演練並測試分散式作戰構想,也在積極推展「遠征前進基地作戰」(EABO)概念,探索北京眼中所謂新的」跳島戰術」(或稱蛙跳戰術,主要指美國海軍陸戰隊F-35B垂直與短場起降型戰鬥機,能在更小、更簡陋的島嶼上的直升機週邊機場起降)。以上種種都在說明一件事,美國正在西太平洋地區籌建更多的軍事基地、補給站和島嶼據點,以縮短後勤補給的距離。難度很高,但並非無解。
前面提到距離、海洋、時間和規模,是美國協防台灣,抗擊中國入侵,面臨的四大嚴酷挑戰,聚焦在後勤的問題上。而更重要的挑戰還有,中國的防區外中遠端精確打擊能力,比美國歷次的作戰對手都要強大,使得美軍的飛機和艦船很難靠近中國近海,保持在距中國沿海之外的1,000多公里處比較安全,而這個距離是美國戰術飛機(包括航母艦載機)作戰半徑的極限,需要空中加油才能進入戰區作戰。
但是,解放軍有可能通過擊退美軍加油機實現空中拒止,甚至可能取得空中優勢,使得美軍在台海地區作戰陷入兩難。為此,美國提出在亞太地區部署新型陸基中程導彈,從更遠距離威懾並阻止中國入侵台灣,避免美國的飛機和艦船靠近台海,中程導彈也可以提前預置在亞太地區,省去戰時的後勤問題,一舉兩得。
美國太平洋陸軍司令佛林(Charles Flynn)11月表示,明年將在亞太地區部署新型中程陸基導彈,作為阻止中國侵犯台灣的手段之一。包括陸基戰斧(Tomahawk)及標準六型(SM-6)導彈,前者射程2,500公里,後者超過1,000公里。這將對中國造成極大的威懾力,因為導彈的反應最快,突穿防線的效果最大,可以抵消中國的中遠端精確打擊能力,而且一旦撕開中國主要防空與反艦防線,美國的軍機和艦船就可以順勢進入台海周邊作戰。
源頭打擊壯大威懾力
不過,中國的中遠端導彈有可能先發制人,打擊美國在亞太地區部署的中程導彈。美國又該如何應對呢?這裡出現一個戰略模糊地帶,美國擔心中國先發制人,可能基於敏感,美國從不明說可以在衝突發生前率先反制,對中國進行源頭打擊,而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威懾。
去年底,日本政府通過修改後的《國家安全保障戰略》等3份安全保障檔,其中最重大的改變是,日本可以擁有以自衛為目的,摧毀他國疆域內導彈基地的反擊能力(對敵基地攻擊能力),打破長久以來日本堅持的「專守防衛」原則。日方認為,具備有效反擊能力將對敵方產生威懾,也能阻止對方進一步的武裝襲擊。
日本做得到,美國就更有實力做得到。當前美國需要把源頭打擊明確化、公開化,並納入政府層級的兵推之中,充實並壯大美國更加需要的威懾力,才是長久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