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樂義/2027、2035沒有攻台計畫-看習近平的真實想法
文/RFA亓樂義
這次拜習會達成二十多項共識,兩國元首同意推動和加強雙方各領域的對話與合作,包括在平等和尊重基礎上恢復兩軍高層溝通、中美國防部工作會晤、中美海上軍事安全磋商機制會議,以及開展中美兩軍戰區領導通話。
短中期沒有攻台計畫
這說明去年8月因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訪台,中國取消3項中美軍事溝通與交流機制將重新恢復,同時還加上恢復兩軍高層溝通,使得兩國國防部長恢復對話指日可待,兩軍最高級別參謀長的溝通也將水到渠成。
這是否意味美中軍事交往將出現重大轉折?可能言之過早,只能說雙方在管控競爭和防止衝突方面取得新的共識,還要看後續具體行動才能判斷其成效。其中,台灣議題最為關鍵。
拜登(Joseph Biden)總統和習近平主席就台灣議題進行實質性的交流。讓人意外的是,《美國之音》引述一位要求不透露姓名的美國官員的話說,會談期間習近平否認有近期武力攻打台灣的計畫。習近平說,他聽到美國有各種報告,說中方正計畫2027年或2035年採取攻台軍事行動。言談間,習近平似乎帶著一絲惱怒。然後他基本上是說,根本就沒有這樣的計畫,沒有人給他說起過這種計畫。
這是迄今為止,習近平首次對外或對美國總統提到沒有2027年或2035的攻台計畫(應該指全面武統台灣計畫)。這位匿名的美國官員指出,拜登總統明確告訴習近平,美國的長期立場是決心維持台海和平穩定,並要求中方尊重台灣的選舉進程。習近平回應說,和平固然好,但是在某一刻中方必須朝著總體解決問題邁進,也就是中方終究要解決所謂的台灣問題。
習近平沒有提具體時間,也不會有具體時間,否則坐實他要對台動武,促使各方聯手準備,升高對抗,中國反而陷入被動地位。習近平說在某一刻要解決台灣問題,應該不是指特定時間,而是指有利於中國的總體戰略態勢出現時,解決台灣問題自然水到渠成。這個戰略態勢即指中美力量對比出現變化時刻。怎麼說,都在2035年之後的事。
消息公開後,台灣副總統、也是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表示,習近平說,沒有2027年、2035年攻台計畫,這種態勢和做法是走在正確道路上。
不過,曾在陳水扁政府擔任國防部長的蔡明憲指出,他不相信習近平的說法。習近平曾向美方保證,中方不會在南海軍事化,結果自我打臉。習近平對菲律賓總統說,南海要和平、不要打仗,結果最近出現中國以武力威脅菲律賓。習近平強調,要維持兩岸和平穩定,但是一年多來解放軍在台灣周邊的挑釁行動持續升高。如此種種,蔡明憲反問,你相信習近平的話嗎?
兩手策略 長期準備
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斯考克羅夫特(Scowcroft)戰略與安全中心主任米科塔(Andrew Michta)接受《美國之音》線上採訪時表示,中方恢復中美兩軍交流機制,不能被解讀為兩軍關係出現改善的跡象。這顯示中方意識到,緊張局勢已經上升到對他們不利的地步,中國還沒有做好全面對抗的準備,他們希望避免因為局勢可能升級而發生軍事對抗的意外事件。
米科塔認為,習近平說的這番話,說明中國領導層已經決定,現在還不是真正進行另一場對抗的時候,因此正在努力緩和緊張局勢,同時在為未來採取軍事行動爭取時間。
美國斯坦福大學中國經濟與制度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吳國光也有類似觀察。這是中共一貫的兩手論(或說兩手策略),起源於毛澤東在戰爭年代的做法,與敵人邊打邊談。其原則是以戰場上的勝利爭取談判優勢,同時以談判技巧爭取戰場上的有利時機,1949年後,中共直接把兩手論應用到對美關係上。如果不懂兩手論,就看不透習近平訪美的本質。中美關係除了轉折,還有鬥爭。
據《新華社》報導,習近平與拜登會談時指出,大國競爭解決不了中美兩國和世界面臨的問題。這個地球容得下中美兩國。中美各自的成功是彼此的機遇。但是,習近平在內部又是另一番說法,而且是真實內心的反映。
他說,各種敵對勢力(主要指美國)在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上與中國的對立不可調和,誰也改變不了誰。因此,中國要做好兩種社會制度、兩種意識形態長期鬥爭的充分準備,決不能天真!要鞏固黨的長期執政地位,保證社會主義紅色江山永不變色。軍隊為此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與作用。
四個戰略支撐
習近平上台後,解放軍的使命任務有4項,並且為這4項任務提供戰略支撐。一、鞏固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二、捍衛國家主權、統一與領土完整。三、拓展海外利益。四、促進和平的國際環境和周邊環境,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4項任務交互作用,每一項都和美國有關,都受到中美競爭的深刻影響,也都在長期的鬥爭線上。
海峽兩岸的鬥爭本質與美中大國競爭相同,說到底都是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之爭。如果說,中美大國競爭是長期的,那麼台灣議題的走向或說最終結局,在美國因素的作用下也將是長期的;其結果不取決於一、二次的軍事衝突,而在於雙方綜合國力的消長,以及誰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能真正成為世界主流,被人類所接受。
由此來看,習近平說,沒有2027年、2035年攻台計畫,有其真實性。不是他的話可不可信,而是客觀的中美戰略態勢使然。中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所謂的台灣問題;美國也不會在相同的時期內,選擇與中國徹底決裂。中美邊鬥爭、邊談判將成為新常態,時間比2035年還要長。
中國對台動武廣受議論,主要來自2021年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大衛森(Philip Davidson)退役前在美國國會作證,他預測解放軍可能2027年之前犯台。他的身分敏感,故而有2027年攻台窗口期一說。
以戰略威懾為主
今年一月他接受日本《共同社》專訪,仍堅持先前的看法。這次他把中國對台動武的內容,涵蓋任何潛在衝突,除了全面攻台,還包括大規模網路攻擊、大規模導彈襲擊、封鎖台灣和可能奪取一個台灣所屬外島。因為內容寬鬆,使得中國對台動武的概率確實存在。但是大衛森研判2027年中國對台動武的理由,是出於習近平有可能尋求第四個任期而有的野心,這就屬於一般的政治判斷,而非軍事判斷。
由於全面攻台的難度最大、風險最高,發生的概率也最低。如果習近平認為,政治上有需要,他會怎麼做呢?估計他會選擇在傳統戰爭門檻之下,不與美國全面攤牌為前提,以有限政治目的,對台發動包括限制性軍事行動(如隔離封鎖)和警示性軍事打擊(如小規模威懾性攻擊)等戰略威懾行動,確保政治上的主動。這些行動有可能在不同程度上發生,以威懾性質為主,而不是全面攻台。
外界認為,習近平2027年要武統台灣,是基於習近平明確提出2027年實現建軍百年奮鬥目標的推測。然而,實情並非如此,從實現建軍百年目標的時間安排、實現路徑、根本指向與主要標誌來看,內容並未涉及武統台灣。
在時間安排上,解放軍宣稱2020年基本實現機械化,下一個目標是到2035年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中間相隔15年,2027年正好居中,又逢建軍百年,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與武統台灣無關。
在實現路徑方面,解放軍以機械化資訊化智慧化融合發展為主軸,2027年實現建軍百年奮鬥目標的目的,在於引領國防和軍隊現代化轉型升級,而非對外用兵。實現建軍百年目標的根本指向,是提高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戰略能力,不是解決台灣問題。
避免與美國正面衝突
再來看實現建軍百年目標的主要標誌,是進一步推進軍事理論、軍隊組織形態、軍事人員和武器裝備等4個現代化,在此基礎上力爭到2035年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這四個現代化涉及創新戰爭和戰略指導、發展先進作戰理論、推進軍事管理革命、培養聯合作戰指揮人才,以及加速武器裝備升級換代和智慧化武器裝備發展等,每一項都需要長時間的發展與累積,再做體系上的整合,任務艱巨,沒有餘力對台用兵。
由此可以這樣理解,2027年更像是解放軍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的一種目標性和緊迫性安排,為達成2035年軍事現代化目標前的一個承上啟下、有序銜接的關鍵節點,以及驗收軍改成效的管制時期,並以國防和軍隊成功轉型,作為建軍百年獻禮,而非武統台灣,更不會為此而引發與美國正面衝突。2035年以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為目標,解放軍即使做到也不足以在軍事上正面挑戰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