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軍事

慕尼克安全會議主席: 歐洲被戰火包圍

慕尼克安全會議主席伊辛格

文/古文明

由於新冠疫情的緣故,2021年慕尼黑安全會議被推遲到春季「擇期召開」,原定的2月19日開幕會議,則將舉行一場「特別版視訊會議」。而中國的軍事實力、錯綜複雜的中美歐三角關係很可能是重要議題。

德國之聲報導,擔任慕尼黑安全會議主席多年的伊辛格(Wolfgang Ischinger)此前透露,「特別版視訊會議」將有「重大驚喜」。圍繞這個用詞,外界猜測紛紛。現在謎底揭曉:美國新總統拜登將會和包括德國總理梅克爾在內的多名歐洲領導人同台討論,北約、聯合國等國際機構的代表,還有公共衛生、氣候保護界的人士也將參加會議。

在接受德國之聲記者採訪時,自2008年起就擔任慕尼黑安全會議主席的伊辛格表示,他還是希望今後能舉行面對面的大型會議。這名曾經擔任過德國駐美國、駐英國大使的資深外交官說,缺乏面對面的直接交流會對外交工作造成持久的損害。

德國外長馬斯在2020年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發言

核裁軍 沒有中國怎麼行?

剛剛上任的美國總統拜登面臨著巨大壓力,需要儘快改善被川普嚴重損害的美歐關係。川普在任時,美國政府一再攻擊北約,還威脅制裁歐洲盟友,並且對不少歐洲產品加征懲罰性關稅。川普還破壞了持續幾十年的軍備控制體系,並且退出了多個歐巴馬時期西方國家牽頭訂立的重要國際條約。

伊辛格對德國之聲記者指出:「我們震驚地認識到:美國並非永遠地為歐洲提供長期保障。明智的歐洲人必須要思索這樣一個問題:假如四年後又出現一個步川普後塵的美國總統,歐洲應該怎麼辦?」

伊辛格說,拜登團隊的外交及安全政策人選讓他「鬆了一口氣」,從而不至於陷入「持久的根本性懷疑」中。伊辛格指出,拜登麾下負責外交及防務的人選都有著長年與歐洲打交道的經驗;此外,美國與俄羅斯將《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再延長的舉措,也是一個積極信號。

不久前,伊辛格在接受德廣聯採訪時,還探討了是否應當將中國也納入國際核裁軍條約。他指出,中國目前並無加入核裁軍條約的意願,而且中方的理由也並非不值一提:「假如北京真的如宣稱的那樣,只有數百枚核武器,那麼中國說『你們首先得把核武器數量削減到我的水準,然後我們再討論共同裁軍條約』就是合理的。」伊辛格認為,就目前來看,將中國納入裁軍條約的可能性不大,但這並不代表美俄兩國就應該放棄這方面的努力。

信任是關鍵

另一方面,中國還將美國在亞太地區的軍事部署視作重大戰略威脅。因此,伊辛格認為,中美兩國應當首先努力緩和該地區的形勢,然後在此基礎上討論核裁軍議題。這一切必須以相互信任為前提。

伊辛格認為,信任是外交的「硬通貨」。他對德國之聲說:「缺乏信任就會導致一事無成。在川普當政期間,歐美關係就面臨這樣的問題。」

拜登從前也是慕尼黑安全會議的常客。他曾經擔任多年的國會參議員,還曾在歐巴馬麾下當了8年副總統,具有足夠的外交資歷。2月初,他在美國國務院發表講話時,也提到了要重建與盟國的信任關係,同時也不會忽視與對手的接觸。外界普遍認為,拜登新政府將忙於處理新冠疫情、經濟衰退等國內危機。但是拜登在講話中強調,外交和內政之間並沒有明確界線,外交工作其實也代表了「赤裸裸的美國自身利益」。

被戰火包圍的戰略天堂?

伊辛格則指出,雖然拜登將更加重視與盟友的關係,但是此次美國大選中依然有7400萬選民投了川普的票,他們依然贊同川普的零和博弈思維。「我們歐洲人究竟應當怎樣讓美國人民相信:與歐洲緊密合作、保衛歐洲其實是個好主意?」

在德國之聲專訪中,伊辛格認為,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德國以及歐盟需要全方位地認真對待自身地國際角色。歐盟層面上應當有能力做出迅速、高品質地決策,歐洲國家應當提升自己軍隊的戰備能力,並且積極參與到北約的核武器共用政策中——這些都是伊辛格眼中能夠打動美國普通選民支持歐美同盟的措施。

不過,上述措施卻有可能不討德國民眾的喜歡,尤其是參與北約的核武器共用計畫。在德國,反對核武器的示威遊行已經有好幾十年的傳統。民調持續走高的綠黨,更是把裁軍作為其長期的核心訴求。今年秋天的德國大選之後,綠黨很可能加入執政黨聯盟。

梅克爾從2005年起擔任總理至今,德國的執政黨很少將防務與外交當作優先議題。雖然梅克爾高調支持歐盟,強調歐盟利益就是德國利益,但是實際行動卻很少。伊辛格擔憂地指出:「德國政界總是對民眾說,東西德統一後,德國仿佛身處天堂,四周被朋友們所包圍。這是一種錯誤的認知,造成了一種永久安全的假像。」

伊辛格進一步解釋說,德國政界如果從歐洲層面來考慮問題,就必須理解義大利或者波蘭的戰略憂慮。從非洲的馬里、利比亞,到中東的敘利亞,再到東歐的烏克蘭,「我們其實被戰火所包圍。」

「最有可能發生衝突的地區其實是台灣海峽」

伊辛格希望,外交與安全政策也能成為今年的德國大選議題。他在接受德廣聯採訪時還特別指出,即便戰火沒有發生在歐洲周邊地區,歐洲也不可能置身事外。「從國際政治角度而言,當前最有可能發生衝突的地區其實是台灣海峽。屆時,美國很有可能認為有必要支援台灣。一旦美軍航母駛向南海宣示實力,北京就會給莫斯科打電話。」

伊辛格認為,台海衝突「須臾之間就會波及歐洲」。而且,台海戰端一開,德國的汽車產業也會很快被迫停工。「所以歐洲也必須在亞太地區安全議題上發出自己的聲音,密切關注南海等爭端,努力緩和各方情緒,而不是僅僅將中國視作銷售市場。」伊辛格強調,正是出於上述因素,共同協調對中政策是歐美雙方的重要任務。

波昂大學政治學教授賓德納格爾

美國人靠不住?

根據組織者的計畫,2月19日的視訊會議將會持續近三個小時,涵蓋眾多議題。其中一大中心話題是:拜登新政是否會徹底和川普切割,還是舊酒裝新瓶?儘管拜登一直強調不認同川普的外交政策,他依然延續了一些舊政策:繼續維持強硬遏制中國崛起的戰略,繼續阻撓俄羅斯與德國之間的天然氣管道工程,繼續要求北約盟國將軍費開支提升到GDP的2%。

早年間曾任美國駐德國代理大使的德國波昂大學政治學教授賓德納格爾(James D. Bindenagel)也對德國之聲指出,一方面,德國人會歡迎拜登上台;同時,不少德國人也會希望看到拜登能切實帶來改變。「假如美國繼續延續其對俄、對中政策,只是改變一些辭令,那麼德國人就會深化『美國人靠不住』這一認知。」

賓德納格爾認為,疫情、氣候等議題能夠團結美歐盟友,俄德天然氣管道等議題則有可能分化跨大西洋夥伴關係。

儘管慕尼黑安全會議主席伊辛格也對俄德天然氣管道工程持批評態度,但是他反對美方的制裁措施。他說,他還是希望管道能夠竣工投產,因為自從冷戰以來,德國一直依賴俄羅斯的天然氣。

伊辛格在訪談中還說,歐盟離法國總統馬克宏所主張的「戰略自主地位」還相距甚遠。伊辛格希望,歐盟能夠在近期增強制訂外交政策能力,從而在國際舞台上承擔更多責任。他認為,歐盟制訂外交政策時應當向歐洲民眾傳遞這樣一種資訊:「我們並非是在為美國、並非是在為川普、也並非是在為拜登做這些事情,我們是在為我們歐洲人自己。我們需要盡可能地自己承擔起自己的安全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