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樂義:多條戰線-中國犯台的戰略困境
文/rfa亓樂義
最近台海形勢在中國互聯網引起熱議,叫囂武統台灣的聲浪開始受到質疑,被認爲不切實際,甚至危險。在嚴格的審查制度下,這些言論不但未被刪除,還一直保留在互聯網上。這不禁讓人聯想,或許是北京當局默許,讓它在互聯網傳播發酵,藉此平息叫囂武統台灣帶來的緊張氛圍和窮兵黷武的形象。
多條戰線包圍圈
《日經亞洲》(Nikkei Asia)前中國分社社長中澤克二(Katsuji Nakazawa)5月11日分析指出,目前一些匿名撰寫徹底否定中國戰狼外交的文章在各大網站轉載,這些文章強調中國可能陷入被包圍的「四條戰線」之中。另一種看法使越來越多人相信,那些高喊武統台灣的人愚蠢至極。
「四條戰線」中的第1條戰線是在台灣海峽和周邊地區,中國軍隊將面對美國、日本和台灣軍隊。第2條戰線在朝鮮半島,中國軍隊將與美國和韓國軍隊對峙。第3條戰線在南海與南太平洋,中國軍隊將面對美國和澳大利亞軍隊,如果美方控制馬六甲海峽並在南海反擊中國,北京將看到中國的能源供應被中斷,無法維持經濟發展。在南太平洋,澳大利亞軍隊掌握地緣關鍵。第4條戰線在中印邊境,2020年中國和印度兩軍發生45年來首次衝突和傷亡,至今仍在僵持。
去年3月,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在兩會記者會上闡述中國的戰略處境,正被以美國爲首的印太戰略包圍。他說,美國在亞太地區排出五四三二陣勢,包括強化五眼聯盟(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推動四邊機制(美國、日本、印度、澳大利亞,Quad)、建立三邊安全夥伴關係(美國、英國、澳大利亞,AUKUS),以及美國收緊與亞太國家的雙邊軍事同盟。
王毅還說,印太戰略的真正目的是企圖搞印太版的北約(NATO)。言下之意,就是遏制和圍堵中國,就像北約圍堵俄羅斯。
實際上,五眼聯盟、四邊機制及三邊安全夥伴關係,都不包含軍事義務。美國與日本、韓國、菲律賓以及澳大利亞的雙邊軍事同盟也與北約的共同防禦原則不同。但中國認定,這些多邊安全機制全部針對中國,也涵蓋四條戰線中的相關國家。這些國家有一個共同交集,不論雙邊或多邊都強調維護台海和平穩定的重要性。
牽一髮而動全身
可以說,「四條戰線」中的台海戰線是中國戰略核心利益所在。對中國而言,其他戰線或可區隔對待,唯有台海戰線涉及所謂主權與領土完整,地緣上牽一髮而動全身,事關中國的生存與發展全局。
中國軍方出版的《戰略學》形容台灣,是東海至南海、東北亞至東南亞、太平洋西部至中東及歐亞海上航線的必經之地;位於中國沿海島嶼中樞,控制西太平洋海上航道要衝,是中國跨越西太平洋第一島鏈走向太平洋的戰略突破點,集攻防於一體的中國戰略要地和海防屏障。
如果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中國將喪失海上戰略防禦縱深,海上門戶洞開,大片海洋國土和海洋資源將落入他人之手。中國對外開放和經濟發展命脈所繫的對外貿易與對外交通線,將全程處於敵對勢力的監控和威脅之下,中國將永遠被封閉在西太平洋第一島鏈以西。由此,中國的國家安全不僅受到嚴重威脅,民族復興不可或缺的戰略空間也將遭到扼殺。
反之,中國若佔有台灣,整個亞太地緣戰略格局隨之改觀。其他3條戰線對中國將不構成重大威脅。
解放軍出版的《戰略學》指出,中國未來可能面臨的戰爭,以維護祖國統一、捍衛國家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爲主。不論在哪個戰略方向,都涉及複雜的國際背景,可能出現多種力量聯手對付中國的局面。特別是維護祖國統一,以及在海洋方向捍衛領土主權與權益的戰爭,將在一個異常複雜的國際大背景下進行,出現多方捲入的可能性。
在此前提下,解放軍應把戰爭籌劃的準備基點,放在能夠應對多國聯手對付中國的挑戰之上。同時充分運用中國大國優勢,從政治、外交、經濟等領域創造有利的戰略態勢,儘可能降低外部勢力聯手對付中國的戰略風險,避免引發連鎖反應,陷入多線作戰,把握戰略重心。在同一時段內,只能有一個主要作戰方向。因此,可以這樣理解,一旦出現多條戰線,台海地區是主要作戰方向,其他是次要作戰方向,戰爭資源也按主次之別進行分配。
戰爭行動性質類型
解放軍國防大學的著作指出,戰爭行動按性質分三種類型:預防性軍事行動、應急性(或控制性)軍事行動、決戰性(或決定性)軍事行動。
所謂預防性軍事行動,是在即將出現或已經發生戰爭危機的戰略方向上,中國爲預防事態朝不利方向發展,避免危機加劇、態勢惡化而實施的軍事威懾行動或作戰行動。其性質一般爲重大的非戰爭軍事行動和小規模、低強度作戰行動。包括實兵演習、邊境警戒、緊急戰備,或設置禁飛區和禁航區、實施特種作戰和小規模聯合作戰等。1996年台海導彈危機是著名案例,軍演時間長、強度大,本質是預防性的,遏止台灣走向台獨。
有關應急性(或控制性)軍事行動,是在戰爭危機已經出現或正在繼續擴大的戰略方向上,中國爲恢復和穩定局勢,控制並改善當面態勢而進行的作戰。其性質一般爲中等規模和中低強度的作戰行動。包括區域封鎖、導彈突襲、空中突襲、島礁攻防、邊境反擊等。如1962年中印(印度)邊境戰爭、1969年中蘇珍寶島武裝衝突、1979年中越戰爭,以及1974年中越西沙海戰和1988年中越南沙海戰等,中國統稱爲邊境自衛反擊戰或海上自衛反擊戰,作戰時間短、強度低,本質是控制性的,避免戰爭事態升級。
在決戰性(或決定性)軍事行動方面,是在出現嚴重危及國家安全戰爭威脅的主要戰略方向上,中國爲維護國家根本利益而進行的作戰。其性質一般爲次於全面戰爭,或大中規模的作戰行動,帶有決戰性質,類似於1950年代初期的朝鮮戰爭(中國稱抗美援朝戰爭),前後打了3年。本質是決戰性的,遏止美軍壓至鴨綠江邊,危及整個東北乃至全國的安全與穩定。
韓戰期間,中國面對兩個作戰方向。一個在中國東北邊境,直接面向美軍壓境;另一個在東南沿海,面對想要反攻大陸的國民黨蔣介石軍隊。毛澤東最後決定戰略重心北移,以東北爲主要作戰方向,集中力量迎戰美軍,拒敵於國門之外;東南方向轉爲次要作戰方向,擱置攻台行動,由此轉入防禦態勢。今日戰略環境已然改變,東南沿海成爲所有戰略方向的重心。
按歷史經驗和戰爭行動的性質類型來看,今後中國若同時面對多條戰線會如何應對呢?
對台決戰性戰爭概率很低
一個合理的推論是,一旦出現多條戰線在危機的萌發階段,中國將極盡可能開展預防性軍事行動,以軍事威懾爲主要手段,避免危機加劇、態勢惡化。若威懾不成,改採應急性(或控制性)軍事行動,管控局面,防止戰爭事態升級。
凡是能通過軍事威懾解決問題,就不訴諸於武力;能夠以小戰解決問題,就不向中等規模戰爭或大戰發展。20年前,解放軍提出一項關於戰爭的戰略指導,強調做好同時在兩個戰略方向上執行作戰任務的準備:在主要戰略方向上實施決定性作戰的同時,在另一個次要戰略方向上進行預防性或應急性與控制性的戰略行動和作戰。
時至今日,解放軍的重要著作提出中國可能面對多個戰略方向的多條戰線,可能面臨多個對手聯合對付中國的局面,形勢比20年前更爲複雜,在統一台灣的問題上更是如此。台海戰線牽一髮而動全身。
對於戰爭行動的性質,從預防性、應急性(或控制性)到決戰性(或決定性)的3種類型,依然適用於今日。可以說,台海戰線在北京高層眼中是唯一可能發動決戰性戰爭的地區,其他戰線都會限制在預防性和應急性與控制性軍事行動的範圍之內。
不過也應該看到,10年之內中國對台發動決戰性戰爭的概率很低,低到幾乎不會發生。因爲中國對台或對美介入台海的戰略威懾方式有很多,除了多次動用聯合軍演,還可運用類似封鎖和強制隔離的限制性軍事行動,以及對台特定目標實施小規模的警示性軍事打擊,有相對寬廣的懾戰空間可以利用。
看不出有任何跡象顯示,北京會捨棄更多灰色地帶戰術而直接一步到位,選擇代價和風險最高的決戰性戰爭武統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