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母的跨年遠航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施洋
本周作為2023年的第一周,許多跨年的軍事新聞都在這一周裡得到繼續。其中很重要的一件,便是中國海軍遼寧艦航母編隊經宮古水道返回東海,完成了其從2022年12月中旬進入西太開始的遠海巡航和實戰化演訓活動。作為中國海軍在戰鬥力生成方面進度最快的航母,遼寧艦的出海在讓全世界逐漸「習慣」的同時,也讓我們得以一窺原本難見的美日西太平洋態勢感知能力。
此外,北約多國對烏克蘭開啟了新一輪的軍事援助,雖然這一批援助似乎仍然夾雜了大把「剩餘物資」,但也能看出新年開頭烏克蘭軍隊面臨的挑戰。
中國航母的跨年遠航
據日本防衛省統合幕僚監部網站1月2日通報,1月1日,中國遼寧艦與包括2艘055型大型飛彈驅逐艦在內的4艘驅護艦和1艘補給艦組成的艦艇編隊,結束了為期半個月的西太演訓,經沖繩本島和宮古島之間的宮古海峽返回東海。 根據此前日方的跟蹤和監視資訊,日方最先是在2022年12月15日的中國東海附近水域發現了這支編隊,並在16日跟蹤其進入西太平洋水域。
與傳統上理解的航母編隊各艦始終與航母編隊緊密結合的狀態不同,遼寧艦航母編隊在進入西太平洋後,幾乎每天都會發生所謂編隊組成的變化:
12月17日,055型飛彈驅逐艦鞍山艦離開編隊;12月18日,055型飛彈驅逐艦無錫艦離開編隊;12月19日,901型綜合補給艦呼倫湖艦離開編隊;12月20日,鞍山艦返回編隊,054A型飛彈護衛艦棗莊艦離開編隊;12月21日,無錫艦和棗莊艦返回編隊,鞍山艦、成都艦離開編隊;12月23-25日,遼寧艦編隊在關島以西海域活動;12月25日,呼倫湖艦返回編隊;12月27日,成都艦返回編隊;12月28日,棗莊艦離開編隊;12月30日,鞍山艦與棗莊艦返回編隊。
從自衛隊發佈的一系列資訊看,在遼寧艦編隊進出第一島鏈過程中,自衛隊同時出動了水面艦艇和空中的反潛巡邏機進行了跟蹤,並從空中進行了監視拍照;而在遼寧艦編隊在西太平洋水域進行活動的時候,自衛隊持續跟蹤遼寧艦編隊的則是海自的水面艦艇。
由於跟蹤艦船需要優先保證對航母對監視,那些離開航母編隊的艦船一旦從水天線上消失,與日艦脫離對海搜索雷達的接觸,海上自衛隊又沒有足夠的空中巡邏力量保持對這些水面艦艇對跟蹤時,理論上就會出現海自這種「抓大放小」的工作方法。
這種活動狀態在冷戰的美國航母戰鬥群和當代美軍航母打擊大隊的使用中是一種常見情況。冷戰時期,有時美軍會以快速戰鬥支援艦和部分護航艦組建虛假的佯動航母戰鬥群,在夜間或者視距外干擾蘇軍的行動。當代海上的和平環境下,美軍一個有3艘以上護航艦的航母打擊大隊經常會分出一艘或者多艘水面艦前往航母周邊其他水域執行任務,航母本身則利用其艦載機部隊的存在,為這些水面艦提供空中掩護和態勢、情報支援。
後者在西太平洋水域的常見形式,便是美國海軍航母提供遠端掩護,同時出動打擊大隊內的驅逐艦或巡洋艦在我國周邊進行所謂「航行自由」行動。1月6日,東部戰區就通報了1月5日隸屬于「尼米茲」號航母打擊大隊的美「鍾雲」號飛彈驅逐艦過航台灣海峽並公開炒作的情況。而在當天,「尼米茲」號航母就在附近的菲律賓海水域進行巡航,雖然兩邊的距離有1000公里左右,但對於同時擁有艦載機和自身高航速雙重優勢的航母打擊大隊而言,這確實是其支援範圍內的下屬力量。
對於中國海軍而言,儘管我們在西太平洋上的軍事存在已經今非昔比,目前已經具備同時向西台投送多支有航母、驅護艦、補給艦、偵察船等不同類型裝備的作戰力量的能力,但相較於美軍在這一地區的常年經營以及我軍的理想需求而言,這類島鏈外的遠海行動中,同一時間內同一空間內能夠調動的力量仍然相當有限,因此在實際行動中,同一艘艦的「分時賦用」與「一艦多能」,甚至在海上前後腳分別扮演紅藍兩軍都是必選操作。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的提升海上演訓的效率和效果,同時盡可能多得完成演訓之外的情報搜集、偵察、戰備等各種任務。
對於中國而言,自衛隊的「抓大放小」某種程度上也是中國海軍活動範圍延伸的結果。去年5月,遼寧艦也曾與多艘中國海軍艦船組成編隊進入西太平洋水域展開超過20天的實戰化遠航演訓活動。當時編隊的演訓水域主要集中在台灣以東洋面,基本位於日本本土西南的大東群島周邊的專屬經濟區內。這一地區已經是日本法理上主權的南端,幾個島上的人口只有2000多人,再往南的沖鳥礁則只有日本單方面宣佈的非法「領土權益」。
由於遠離日本本土,自衛隊沒有能力在這一水域上空維持密集的、常態化的空中巡邏力量,當時對遼寧艦編隊的跟蹤主要是以海上自衛隊的水面艦為絕對主力。而當此次中國海軍的編隊進一步南下,前往關島以西海域以後,水面艦跟蹤雖然仍能持續,但從跟蹤手段上已經有點「孤家寡人」的意思,除非關島美軍願意「傾囊相授」,將自己在關島周邊預警機、水面艦艇、潛艇力量搜索到的資訊同步共用給日本,自衛隊本身在這一區域已經很難有更多的作為了。
對於中國海軍而言,航母編隊演訓海域到了關島周邊海域,對於目前仍顯稚嫩的中國海軍航母而言,固然是一次重大突破,但從嚴格意義的實戰角度考慮,這種理論上能夠對關島發動海空打擊的能力想要化為實際的軍事行動還有相當的難度。正如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太平洋海空戰的經驗所證明的,島嶼基地的防禦體系是由艦隊、島上航空兵力、火力火器和守島部隊所共同組成的,雖然可以通過偷襲的形式對這些基地展開一次性的打擊,但這些行動要麼和美軍突襲馬金島一樣對戰局的全域意義有限,要麼和日軍幾次炮擊瓜島行動一樣無法徹底削弱敵人。
對於規模不小的航母編隊而言,依託其高航速和嚴格的信號管制,展開突襲行動雖然在冷戰末期由美軍證實其可行,但同時又蘊含了巨大的風險。而考慮到我們航母性能上的限制,這樣的行動能夠起到的打擊效果相比其他的打擊手段的效費比,一定程度上也是值得懷疑的。
但即便如此,中國航母編隊「沖出島鏈」,進入西太平洋的廣闊天地裡,依然有其大有作為的重要意義。一個很重要的價值,就在於航母編隊本身蘊含的強大打擊能力和防禦能力,使得航母不像其他節點性武器,是可以被一架戰機、一枚飛彈所輕易徹底摧毀的,對手一方面不能忽視其存在,另一方面還需要調動大量的作戰兵力來進行相關的應對行動。
而這種「周旋」之間,不僅配合航母作戰的其他作戰力量能夠尋找到打擊敵方航母編隊乃至各類固定目標的機會,其他作戰方向上的軍事行動可能因為航母對對手力量的牽制而變得更加順遂——過去幾十年裡,中國軍迷們心心念念的區域拒止/反介入作戰的核心之所以是打擊對手的航母編隊,一定程度上就是對航母力量價值的最好詮釋。
當前中國海軍航母作戰力量的建設已經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隨著遼寧艦的常態化進入西太平洋進行實戰化演訓,以及此前遼寧艦在甲板上一次性運作24架殲-15戰機的畫面公開,在現有遼寧艦——殲-15這套裝備體系下,遼寧艦的作戰能力正逐步接近其技術上的理論上限。
而緊隨其後,在南海進行實戰化演練的中國首艘國產航母山東艦,也已經完成了殲-15艦載戰鬥機單批最大出動量、多架次多批次最大出動量、夜間著艦起飛等課目,其戰鬥力生成速度也明顯更快。再加上航母艦載機陸上訓練基地訓練規模的不斷擴大和對包括訓練用飛機數量、品質上的不斷挖潛,為下一艘航母003型福建艦儲備艦載機飛行員的工作也已經全面開展。
對於眼下的對手而言,一個航母編隊可能還只是西太平洋上偶爾出現的小麻煩,而當這一數字繼續增長之後,接二連三的海空鐵拳也會成為對手眼裡的新麻煩。
烏克蘭軍隊的「冷戰北約化」
本周,隨著俄烏戰爭拖進了2023年,俄羅斯和烏克蘭也都在想方設法為新年中的作戰行動積蓄力量。對於俄羅斯而言,這一行動主要是用本國軍工系統的生產能力和蘇聯遺留下來的龐大軍事遺產儘快彌補前幾階段的裝備損失和彈藥損耗,並為動員訓練起來的新部隊提供足夠的堪用作戰裝備。而對於本國軍事工業和裝備潛力基本已經發掘殆盡的烏克蘭而言,從北約手裡獲得更多的軍事援助,特別是武器裝備援助就成了最困難也最關鍵的硬體需求。
在過去的一年裡,烏軍的武器裝備經歷了巨大的損失和消耗。2022年開戰之前,烏軍已經通過大規模地翻修蘇聯解體後的武器庫存,勉強為擴編後的烏軍提供了基本的武器裝備。戰爭爆發之後,烏軍的常備軍裝備在前期的後撤、被圍殲以及後續的反擊作戰中損失巨大,而烏軍數輪大規模動員後組建的大量部隊也需要各種各樣的武器裝備。
儘管得到了北約的軍事援助,烏軍目前也仍保留有一定規模相對精銳的部隊,但這已經是烏克蘭刨盡烏克蘭國內武器裝備潛力,同時是美國和北約國家充分發掘本國蘇制裝備庫存、並向盟友周轉拆解之後的結果。
從軍事援助的便利性出發,西方對烏克蘭的援助首先以各種蘇制裝備為主,它們的性能和操作手段為烏軍所熟悉,到貨以後不需要長期的全面培訓即可投入使用,雖然並不先進,但產生戰鬥力的速度最快。對於那些長久以來希望替換手中蘇制裝備的東歐北約加盟國而言,這些庫存又是它們進一步實現「北約化」的障礙,早就急於出手。因此,在這一階段中,從各種蘇制輕武器、可擕式防空飛彈,到T-72坦克,BMP-1步兵戰車,再到S-300遠端防空飛彈,北約提供起來都毫不吝嗇。
但從澤連斯基所代表的烏克蘭決策層來看,北約的一線主戰裝備才是烏克蘭軍方擊敗俄軍所急需的武器。澤連斯基在戰爭爆發之後就反復向西方索要豹2坦克、「黃鼠狼」步兵戰車、F-16戰機等北約現役裝備。北約也陸續將諸如PzH-2000自行火炮、M777牽引式榴彈炮、HIMAS多管火箭炮、「獵豹」自行高炮等現役的後方作戰裝備提供給烏軍並投入實戰。
但在烏軍發起反擊作戰最迫切需要的主戰坦克和步兵戰鬥車輛上,西方國家雖然口徑不盡相同,但都不願將先進的本國現役裝備直接提供給烏克蘭軍隊使用,只拿出一些退役或者老舊裝備充數。這就導致烏軍在近幾個月的軍事行動中,歐洲各國援助的各種型號的M113裝甲車、法制的VAB輪式裝甲車,以及各種經過改造甚至不加改造就投入戰場的民用車輛成了烏軍伴隨坦克作戰的主要裝備。
在這樣的情況下,法國願意向烏克蘭援助所謂「輕型坦克」和「堡壘」裝甲車的消息雖然被澤連斯基視為「重大突破」,但本質上對於俄烏戰局能起到的作用可能只是聊勝於無:兩款裝備雖然都是法軍的「現役裝備」,但此次新聞中提到的「輕型坦克」實質是法國陸軍使用了40多年的AMX 10RC輪式裝甲炮車,由於其裝備有105毫米中膛壓火炮,並且可以發射穿甲彈,因此在法國陸軍中有時也充當輕型坦克的角色。但這種設計適用於乾燥的西歐平原或者北非沙漠地區的裝備,並不適合在烏克蘭當一輛坦克。它的火力難以從正面擊穿戰場上常見的T-72/80/90系列主戰坦克,防護又只有普通裝甲輸送車的水準,其價值自然只是聊勝於無。
而「堡壘」裝甲車雖然是2012年才開始服役的相對較新的裝備,但其定位和設計都是用於在北非等地區執行治安戰的輕型裝甲車,雖然防雷能力較強,但其整體性能不見得會比M113或者VAB這樣的老裝甲車好多少。相比之下,還是德國政府計畫在今年一季度向烏克蘭交付的40輛「黃鼠狼」步兵戰車和美國考慮移交的M2步兵戰車更具誠意,作為與BMP-1同時代的西方代表步兵戰車型號,「黃鼠狼」和M2步兵戰車至少是個攻防能力均衡的產品,也更能解烏軍缺乏正規步兵戰車的燃眉之急。
至於烏克蘭軍隊同樣缺乏的主戰坦克,暫時烏克蘭還沒有什麼明確的出路。畢竟在東歐幾個國家的T-72全部交付給烏軍之後,由於幾個北約強國在上世紀90年代基本就把上一代坦克全面退役,北約國家現在要麼直接援助現役的主戰坦克,要麼需大費周章從倉庫裡拾掇諸如豹1之類的老舊武器。前者看起來過於奢華,而後者又難免落個費力不討好的名聲。
由於烏克蘭戰爭打到現在,已多少成了一場以消耗俄烏乃至西方戰爭能量的總體戰。除了烏克蘭軍隊還在努力試圖阻擋俄軍的進攻或者奪回被俄軍佔領的烏克蘭領土之外,俄軍和西方在相當程度上都已經開始打起了「消耗」的算盤。俄軍希望在戰場上的幾個預設區域以有利於己方的形勢與烏軍展開交戰,以更高的殺傷比消耗烏軍的正規作戰部隊,從而動搖烏克蘭軍隊整體的作戰能力。西方則希望通過軍事援助烏克蘭(甚至派出各種「志願者」組成的雇傭兵部隊)不斷消耗俄羅斯的軍事和經濟力量,達到削弱俄羅斯甚至動搖俄羅斯政治局勢的目的。
既然是「消耗」,那麼雙方對於投入和產出的成本精算就會隨著戰局的發展進一步細化下去。在這個精算的過程中,烏軍的人力資源成本可以忽略不計,老舊裝備的獲得成本也可以忽略不計,只要戰場上的消耗速度可以接受,用這些原本還要支付倉儲成本的舊裝備武裝烏克蘭軍隊,無疑比耗鉅資用先進武器和長期訓練武裝烏軍投入消耗戰效費比要高得多。
按照這個思路下去,西方國家並非不可能向烏克蘭援助主戰坦克級別的武器,決定援助與否的關鍵主要還在於這場消耗俄羅斯軍力和國力的戰爭中俄烏雙方在交戰後的力量和戰局對比變化。對於俄羅斯而言,如何頂著西方不斷加碼的軍事援助持續獲得軍事上的有利態勢,將是2023年戰爭的一個重要觀察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