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

民進黨:國家安全應建立守護主權意志

民進黨舉辦「國防安全」座談

文/蕭慶忠

民進黨日前於台中舉辦「壯大台灣,國家就安全」兩岸 議題座談會,此次座談會主題為「台灣國防安」,由中國事務部主任吳峻鋕主持,淡江大學整合戰略中心執行 長蘇紫雲主講,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助理教授林穎佑、東海大學政治系副教授顏永銘與談。並邀請民進黨副秘書長林飛帆於會前致詞。 

吳峻鋕:國家安全應建立於民眾守護主權的意志

重申前場座談會論點,指台灣國家不安全正是從前總統馬 英九執政八年內開始,台灣社會被滲透、政治被弱化、經 濟也過度依賴中國。種種親中政策與發言也使國軍不知為 何而戰、軍心動搖,更鬆懈全民防衛意識,而面對中共國 防預算逐年擴增,過往馬政府卻沉迷於和平假象,忽視重 要軍購及軍事整備的重要性。 

在現實主義下,要防止對台灣有野心的對手,需要充足防 衛能力與心態。國家安全不應建立在虛假的共識及對岸別 有用心的善意上,而是台灣民眾的國家認同、民主共識與 守護主權的意志。 

林飛帆:國防安全應不分黨派,在野黨勿再杯葛國防預算

過去馬政府寄望於對手開恩,在外交上自我削弱,在國防 上鬆懈提升自我防禦能力的作法,在過去四年民進黨逐步 矯正,今年也逐漸看到成果。 

林飛帆

過去延宕的潛艦、國艦國造工程,在蔡總統執政四年半以來,我們開始發展國機、國艦、潛艦國造。前陣子除了潛 艦動工、海巡安平艦等艦艇交船,再到近日的海軍新艦艇 塔江艦命名下水,台灣強化國防自主的努力逐步推進。 

我們強化自我防衛能力的決心也受到盟友的肯定跟協助。過去四年,美國政府持續對台售出關鍵武器,自 2017 至今高達 11 次重要對台軍售,這一方面協助我們提升防衛能力,二方面也展現台美合作共同維持區域和平穩定的、防堵中國破壞區域穩定的決心。 

呼籲台灣安全應不分黨派,台美合作的深化也是國家最大利益,在野黨勿再杯葛國防預算,也希望在野黨不要對試圖併吞我們的人卑躬屈膝,對支持我們的盟友政治設局。 

對台美雙方共同努力維護台海安全與區域穩定的表達感謝,也期待未來台美關係持續深化,台灣自我防衛的決心與能力受到更多盟邦的支持。 

蘇紫雲:小國能善守,推動國防投資亦能帶動國內經濟

台灣雖小,但小不等同於弱。歷史上有不少以少勝多的代 表戰役,如馬拉松戰役,小小的民主雅典可打敗波斯大 軍;如二戰時期英倫保衛戰,在狹窄的英吉利海峽與懸殊的軍機數量比例,英國亦能戰勝德國納粹,守護民主與生 存;又如贖罪日戰爭,小國以色列被阿拉伯聯軍快速入侵,仍能以小博大。 

一、研判未來安全情勢

美國現在的軍事行動及回應,應定義為「有限戰略清晰」, 作法係警告特定國家,其軍事擴張已對區域安全與穩定造成威脅。而美國對中策略也採「圍而不打」,此亦為民主國家慣例,不會開第一槍,但只要對手動手、就會以合於比 例的方式回應。 

蘇紫雲

中共對台也無必勝把握,因兩棲登陸為最複雜的軍事過 程,會產生很多弱點,只要切斷其中一個節點,軍事行動就失敗了。此外,中共軍事文化向來「七分政治三分軍 事」,軍事行動目的通常在於展現其政治意志。 

二、台灣應處原則
第一為鬥而不破,灰色嚇阻(gray deterrence)將成為常態,台灣雖須回應中共威脅,與其鬥但是絕不開第一槍。 

第二為彈性反應、比例原則與非武力反制等,維持武力的 正當使用。台灣須有一個思維, 我們的目標是要和平,而手段是要準備戰爭,但永遠不進入戰爭。 

三、2020 軍售議題分析
如空射魚叉(SLAM-ER)、高機動砲兵火箭(HIMARS)等軍售 案,在政治意義上凸顯台灣的軍售地位已等同非北約盟 國、軍售方式也正常化(美國國防安全合作署執行)、展現台美互信(就台灣關係法下所出售的防禦性武器定義放寬)、美 國並藉軍售誘導台灣軍事革新。 

軍事意義上,使台灣自衛權擴張(此次軍售已不若過往防禦 性武器射程短航程短的定義)、可讓國軍有效進行源頭打擊 (counter strike)、提高戰場存活率,造成登陸部隊風險,而 MQ-9 海衛士無人偵察機也可使戰場指管系統強化,在本島上能觀察戰場及周遭水域輪廓、以避免雷達遭摧毀時失 去功能。 

四、拜登與川普安全政策,同樣制中 

而拜登與川普安全政策,觀察上雖然有單邊、多邊主義路 線差異,具體政策也有許多不同(如核武、國防預算、軍售 等),但共同點就是認為中國為惡意政權、策略同為「制中」。 

五、美中戰略結構的轉變

從 1950 年代韓戰後美中展開華沙會談,開始接觸;1960 年 代,美國聯合中國反制蘇聯,進而開始破冰訪中、美中建 交;建交後,甚至對中共軍售藉以持續反制蘇聯、減輕西 方國家負擔;到柯林頓政府時期最為關鍵,想像中共可交 往、可教化(和平演變概念,peace revolution),協助中國發 展經濟後其就會展開政治改革,故給予最惠國待遇,此局 勢也使台商大量西進中國(享受人口紅利、中對美出口零關 稅)。但 2017 年後,川普認為中國不可能和平改變政治,故 才有現在的複合圍堵(科技、貿易、軍事等),改變了美國與 中國的交往政策。 

六、結語:推動國防投資亦能帶動國內經濟成長與升級

面對台灣資源有限、未來政經局勢發展,我們應先把國防 做好,且國防非單純軍事問題,國防投資可促進經濟成 長,國防經濟亦為全球主要民主國家發展途徑之一。國防 自主,將可產生 1.8 倍經濟效果,如就業率、技術轉移、產 業升級等。以瑞典或其他國家為例,發展戰機、潛艦所研 發的複合式材料、聲納、超音波等,也可運用到其他領 域,如假牙、醫學等。談國防自主就是談經濟升級,這是 一體兩面的問題。 

林穎佑:對內強化國人防衛意識、對外展現抵擋台灣存在 的防衛及戰略價值

台灣面對國防問題,最重要、最佳的作為的絕非屈服、和談,而是強化、展現嚇阻能量,以「嚇阻」營造不會造成戰爭開打的環境。讓共軍清楚認知對台開戰,結局就是失敗,藉以降低戰爭風險。而戰場也不會僅限於實體,看不 見的訊息、輿論、媒體上的「認知戰」也應重視。 

林穎佑

中國四海(黃海、東海、台海、南海)具有連動性。過往認為 南京軍區、東部戰區才是打台灣的重點,但即使不在台灣海峽附近的軍事行動也須注意,因台灣是海島國家,如台 灣的能源需求、貿易線等也與南海息息相關,南海絕非僅 是大國博奕的場域而已。又如黃海的中共航空母艦,也有 南下犯台可能性。台灣地緣政治重要,因此目光應該要放 大,對國際呈現台灣存在的防衛及戰略價值,結合與周邊 國家共同利益、分享抵擋滲透、假訊息經驗,增加台灣籌 碼。 

評論馬英九首戰即決戰言論,雖然世界各國都希望首戰即 決戰,盡速結束戰爭,但台灣的策略卻應優先讓戰爭不會發生,也不能讓戰爭成為首戰即決戰。而中共策略上最希望和平統一、第二則是不戰而屈人之 兵、第三則是小戰而屈人之兵,其最大的關鍵即非軍備,而是我國國內民意支持度,只要民意支持度崩潰,中共就 能付出最低成本拿下台灣。 

故軍事戰略是嚇阻的基礎,民意支持是嚇阻的支柱,外交 互動是嚇阻的延伸。嚇阻的關鍵在於使其發動戰爭成本高 昂、勝仗可能性低。  以南越、科威特部隊民心潰散為例,台灣應落實全民國 防、使全民認識國防,建立我國「打不下來的意志」、藉以 對付認知戰。我國也應與周遭國家合作,與時俱進軍事能 力,建立中共「打不過來的戰略」。於區域創造台灣無可取代的價值。營造「打不起來的環境」。 

顏永銘:守護民主台灣,勢必付出代價;馬政府國防預算 缺乏自我防衛的意志

從民意意識切入,認為不想被中國統治雖是大多數民意共 識,但在承平時代和平已成習慣,公眾也忽略了享受自由 民主必須付出的成本,對於國防的陌生也常常導致自相矛 盾的想像。應思考如何傳達正確訊息,說服立場不盡相同者,讓國防成為全民的最大公約數。 

顏永銘

而民眾對軍隊的感受大不同,社會與軍隊的連結關係在軍 隊國家化、兵役制度改革後如何改善?認為應促使兩者間高度結合,才能有強烈力量足以抵抗外在威脅。 

並比較近十餘年台韓中三國國防預算,顯見我國軍事安全 投資嚴重落後,2016 年之後才緩步改善,既難以抵抗中國擴張的野心,也比不上處於類似狀態的韓國,因此我國國防預算的穩定提升有其必要。

(本文轉引自民進黨中國事務部雙週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