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僵局」中的進展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席亞洲
本周,烏克蘭東部地區戰局出現了新的發展,俄軍距離徹底拿下盧甘斯克全境已經一步之遙;不過烏克蘭方面在媒體上一如既往取得「勝利」,一方面宣稱在赫爾松、哈爾科夫方向取得「進展」,俄軍主動放棄奧德薩附近的蛇島,也被宣揚為烏克蘭的重大勝利。
另一方面,美國熱熱鬧鬧的拉起一群小夥伴,開始進行「環太平洋」軍事演習,同時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和俄羅斯海軍艦艇的編隊出現在日本周邊,解放軍海軍艦隊圍繞日本航行一周。也被一些媒體渲染為太平洋方向「劍拔弩張」。
那麼實際情況究竟如何呢?
不過由於戰事遷延日久,這位同志也感到心力交瘁,畢竟每天需要閱讀大量真真假假的報導內容,關注各方社交平台,各大小新聞網站,以及觀看分析大量零散的戰場視頻和圖片,工作量相當不小,但是卻很少能做出具有「突破性」的報導,畢竟俄軍「特別軍事行動」進入第二階段以來,顧慮傷亡,大部分情況下以炮火覆蓋為主要戰法,雙方往往會圍繞一些在比例稍微小一點的地圖上根本沒有標注的村落進行曠日持久的交戰。
很多時候他都表示恨不得就寫五個字「今日無大事」完事,但這實在是無法滿足吃瓜群眾們的圍觀欲望,所以不得不在海量的沒意思的資訊裡翻找稍微有一點意思的內容,或者把大量單獨看起來沒意思的資訊做拼圖,使它顯得有點意思。
城市廢墟中的烏克蘭士兵
說到最近一周的情況,他無奈的說,雖然可以從各方面的報導中看出來,俄軍終於在士氣、精神和實質的軍事行動層面上壓倒了對手,可以說北頓涅茨克戰役已經過了「峰頂」,接下來的事情只是收尾工作了,但是如果要綜合雙方的報導,而不是僅僅根據自己的判斷來說,或者說從「消息面」來說的話,那似乎這場戰役還在勝負難分的階段之中。這種刻意製造「詭譎」氣氛的感覺令人十分厭煩。
這其實也並不奇怪,畢竟今天這個時代的媒體嘛,大家都懂。
俄軍和烏克蘭在北頓的作戰中,俄軍本身基本採取了不用大炮把對面的人轟跑就不上坦克和步兵的戰法,同時又有盧甘斯克、頓涅茨克軍隊作為「輔助力量」,而這盧頓的部隊裡面本身也有大量來自俄羅斯的志願者,承受傷亡的輿論壓力要比俄軍自己小得多。
俄軍在利西昌斯克以南的進展實現了對該城市的三面包圍,烏軍又上演了傳統的撤退途中遭到炮火打擊損失慘重的「傳統藝能」
烏軍只能以無法證實的「大量擊斃俄軍中高級軍官」的戰績來湊數,實際上俄軍由於資訊化技術落後,高級軍官必須靠前指揮,當然這也有俄國軍事傳統在發揮作用,所以中高級軍官出現一些陣亡也並不稀奇,況且,北約國家在幾十年反恐戰爭中對於「斬首作戰」、「定點清除」的經驗也非常豐富,所以自然寄希望於這種能夠在媒體上吹牛的事情。
只是俄軍作為一支正規軍,好歹組織形式也是現代化的,打掉幾個高級軍官並不能真正影響俄軍的軍事行動,因為等著接替指揮的軍官多了去了。
尤其是,俄軍軍改過程中,因為部隊規模縮小,本身就造成了兵少將多的客觀現實。加上資訊化水準較低也不得不讓一些高級軍官下到前線去才能指揮得動合成化兵團作戰。
在中國、美國的軍改過程中實際上也有類似的情況,因為傳統上營級軍官是沒有指揮合成化部隊所需的知識和能力的,但在軍改後旅長要幹以前師長的活,營長要幹旅長的活,而且營級部隊的指揮部必然不可能設立一個規模太大的指揮班子,所以營長和參謀的工作強度相比軍改前可以說是有指數級的增加。在演習中,有時候還會出現集團軍必須派副軍長帶著一個參謀班子去指揮的情況。這就導致了會有一個將軍或者大校出現在營指揮部裡。而營指揮部,那基本就已經貼著前線了,敵人各種火力打擊手段都能夠得到,被擁有強大電子偵察能力的對手發現和定位也很正常——所以在這種高烈度的作戰環境下,出現傷亡是在所難免的。
包括解放軍朱日和演習中,不是也出現了「藍軍」滿廣志旅長被「紅軍」迫擊炮「意外擊斃」的情況麼?只不過那次演習中,「藍軍」旅在失去旅長後憑藉資訊化系統優勢,迅速調整指揮鏈,恢復指揮控制能力,最後仍然取得了勝利。至於「紅軍」用配屬的特種部隊襲擊「藍軍」指揮部的情況,更是幾乎每場演習中都會有的「家常便飯」,隨著經驗的積累,「紅軍」部隊開始意識到特種部隊坐直升機去端指揮部並不是「必勝法寶」,而是具有高度風險的行動,戰場上值得特種部隊去襲擊的高級目標除了敵方必然高度設防的指揮部,還有很多別的,才開始逐步轉變了早期「特種作戰」等於「端指揮部」的錯誤概念。
現代戰爭所謂的「斬首作戰」,並不是以肉體消滅個人為主要目標,其真正的要義是摧毀和破壞敵軍的指揮控制能力,而且這種能力對手是一定會在比較短時間內重新恢復的,畢竟這就是現代軍隊制度設計上都有的能力。所以「斬首作戰」必須伴隨著淩厲的攻勢行動,只有在斬首行動造成對手指揮控制能力出現下降的時機進行反擊,才能充分利用打擊效果,收取戰役、戰術效果。
俄軍的營級指揮部通常也就是幾輛方艙車,距離前線也不可能很遠,一旦被定位,炮兵直接就能夠得到,下到營指協調作戰的高級軍官就可能傷亡
如果僅僅是靜態的防禦,那麼這種打擊除了宣傳意義,是沒有什麼實質效果的。
俄軍現在在北頓的作戰總體來說和2014年的衝突除了規模和交戰烈度的區別外,並沒有太大區別,基本套路是 ,在猛烈炮火的掩護下,將烏軍限制在特定區域,構成一個鬆散的包圍圈,或者乾脆就是來個「圍三缺一」,然後用炮火封鎖主要交通線,大大削弱對手得到後勤支援的能力,在此過程中,打擊和消耗援軍。雙方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會圍繞要地周圍的零散居民區、高地,展開反復的爭奪。直到將烏軍消耗到一定程度,開始突圍,俄軍繼續使用炮火對其突圍行動進行打擊,最終烏軍能夠逃出去的部隊大多會傷亡慘重並且丟棄絕大部分重型武器。最後,俄軍的步兵和坦克才會開始向關鍵要地展開攻擊,將其殲滅,或迫使最後殘餘烏軍投降。
而北頓涅茨克周邊基本屬於丘陵地帶,烏軍又構築了相當堅固的工事地堡,囤積了不少物資,這和2014年衝突中烏軍 輕敵冒進的情況有根本不同,因此俄軍必須用更長的時間圍困和消耗守軍。當然這和之前圍攻馬里烏波爾的情況也是差不多的。
實際上俄軍要打得快,當然可以,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雙方在烏克蘭東部地區的交戰雖然也同樣是面對著相對複雜的地形,那不也是大開大合,你來我往嗎?只是那樣的打法意味著投入巨大的兵力,同時以傷亡慘重為代價。
但俄軍顯然一方面沒有投入那麼多的兵力,第二也不能承受那樣的傷亡,事實上不僅僅是人員傷亡,俄軍在戰爭第一階段大穿插把自己跑得丟盔棄甲,雖然沒死多少人,裝備損失也並非不可恢復,但造成的輿論損失實在是有點太大,所以在第二階段,俄軍刻意減少與烏軍的短兵相接,盡可能發揮炮兵火力優勢來進行戰鬥。
俄空中打擊火力不足的情況下,作戰更多的還是要依賴炮兵
至於俄軍的空中火力,在這場戰爭中仍然沒有發揮主要作用,主要依靠炮兵火力,這是因為俄軍要控制每日戰場上的消耗,畢竟開炮還是比飛機去扔炸彈便宜多了,俄軍可沒富裕到可以用精確制導炸彈去攻擊烏克蘭大量地堡工事的程度。精確制導武器還是用來攻擊少數的關鍵目標的。
這樣的打法,效率很低,但至少能在傷亡損失小,每日耗資能控制的前提下,保證最後的勝利,那就只能說,蠢辦法只要管用,那它就不是一個蠢辦法了。
中東戰場上現在大家已經熟悉的,集結幾千人,坐著幾百輛皮卡和坦克,沖到一個只有幾百人防禦的陣地前面,激戰三天,發射反坦克飛彈上千枚,炮彈幾千發,然後雙方各自根據自己發射的彈藥數量宣佈一個驚人的擊斃敵人數字,最後各自宣佈勝利的「高烈度」戰鬥。俄烏作為蘇聯留下的一對雙胞胎,這仗看起來是慢動作,但實際烈度遠遠超過任何中東地區過家家式的戰鬥。至少按照俄烏各自宣佈的自己傷亡數字,每天都在發生營連級的高強度對抗,這種仗在全世界已經十多年沒看到過了,上一次類似的戰爭可能還是波黑內戰。當然了可能還得算上去年的納卡衝突,那次戰爭雖然時間不長,投入的兵力相對少,但交戰烈度還是非常高的。
為世界大戰打造的蘇軍留下的這些麻煩的一對對兄弟們手足相殘的畫風,大致都是這樣。
目前烏克蘭的軍工生產能力應該說已經是等同於被消滅,當然這並不全是俄羅斯轟炸的效果,更多的還是幾十年來這些軍工企業長期缺乏資金,人才流失,現在烏克蘭政府更不可能有資金讓它們恢復生產。在這種情況下,俄羅斯又持續轟炸烏克蘭境內各種彈藥、物資倉庫,此外俄羅斯方面的一些對參戰俄軍官兵的採訪和訪談也顯示,戰爭初期俄軍更是專門派出部隊迅速佔領烏克蘭東部的幾個儲存有大量封存坦克和裝甲車輛的工廠設施,因此烏克蘭已經沒有能力自己恢復重型武器裝備的損失,俄軍才會採用這種圍三缺一的戰術,在烏軍撤退時也僅用炮火取代兵力追擊,目的就是迫使烏軍放棄裝備徒步逃亡。當然這過程中造成的人員傷亡也同樣是對烏克蘭的消耗,畢竟烏克蘭民眾參軍作戰的熱情也不高,即使抓壯丁來補充損失,其中思想極端,有過戰場經驗的骨幹還是無法補充的。
波蘭展示兩輛俄軍的裝甲車輛殘骸,但是經過西方媒體報導的「濾鏡」,就成了「大量俄軍殘骸,觸目驚心」,這上下兩張圖形象的說明了西方媒體的「濾鏡」是怎麼誇大事實的
所以總的來說俄軍現在就是在烏克蘭東部製造了一座血肉磨坊,而迫於政治壓力,烏克蘭政府又只能繼續將自己的力量,當然也是活生生的烏克蘭人送去磨碎,攪爛,這實在是當代的悲劇。
這也驗證了我們在馬里烏波爾圍攻開始的時候就說過的,俄軍在烏克蘭採取的是階梯戰略,也就是集中力量攻擊烏克蘭的一個個要地,奪取一個要地,就轉移兵力去攻擊下一個,每一個要地都更接近於烏克蘭承受能力的上限。
烏克蘭南部和赫爾松是第一個台階,但也同時是俄軍速勝計畫的失敗;第二個台階是馬里烏波爾,現在第三個台階北頓涅茨克也爬完了。烏克蘭還剩下幾個台階呢?
目前俄軍可能的目標有:哈爾科夫、沃羅涅日,奪取頓涅茨克州全境,奧德薩,當然也可能還有基輔,甚至烏克蘭西部,但是真正具備成為第四個台階潛力的,還是前面的四個之一。這其中,哈爾科夫的可能性最大,因為這裡是烏克蘭的重要工業基地,也是蘇聯時代大名鼎鼎的馬雷舍夫坦克廠所在地,而且俄軍此前也打到過哈爾科夫周邊,並且對該城市的轟炸也沒停過。不論是從重要性還是從現實可能,哈爾科夫都相對理想。而奧德薩則是西方國家一再放話要確保守住的要地,目前西方向烏克蘭提供的很多炮兵武器,也都被部署到了這裡附近,烏克蘭一直使用這些火炮炮轟戰爭初期就被俄軍奪取的蛇島,這個島嶼實在太小,部署不了多少軍隊,也沒法挖掘足夠堅固的工事。
俄軍奪取這個島的目的主要是確保這個島嶼不會成為俄軍在奧德薩附近登陸的障礙, 至於在上面部署反艦飛彈封鎖奧德薩港什麼的我覺得就有點說笑了,畢竟俄軍黑海艦隊雖然出現了丟人現眼的巡洋艦「莫斯科」號沉沒事件,但其真正的實力是大批的中小型艦艇,完成確保封鎖奧德薩港的任務不成問題,所以有沒有蛇島烏克蘭都無法真正用上海上通道。俄軍撤退後,烏克蘭也再三表示是否要奪回蛇島還要考慮,這也是因為蛇島太小,如果烏軍要登上去,甚至把岸基反艦飛彈部署上去,那部署在克裡米亞的俄羅斯空天軍和海軍簡直求之不得。
所以俄軍放棄蛇島,並不會影響俄軍可能對奧德薩附近實施兩栖登陸的可能性,這個可能性雖然很小,但威脅依然存在。
當然從赫爾松一路沖到尼古拉耶夫,再殺向奧德薩的這條陸上路線,也不好走,以俄軍在北頓作戰的表現來看,很可能還要繼續像蒸汽壓路機一樣慢慢碾壓過去,只是由於奧德薩方向烏軍相對而言兵強馬壯,不是那麼容易被打下來的。
再加上歐洲目前和俄羅斯還稍微存在一些默契,很大程度上也是雙方可能就奧德薩問題也達成了一定的妥協。
但反過來說,奪取奧德薩對於俄軍政治上壓倒烏克蘭有一定好處,如果裝備有大量北約裝備的烏克蘭一支生力軍在這裡被殲滅,烏克蘭政府的壓力就更大了。
所以,從俄軍以較少傷亡代價奪取盧甘斯克全境的第二階段作戰來看,他們有足夠的的實力打上述四個目標的主意,具體如何取捨,就看普京的決策了。
環太軍演和繞日航行
在烏克蘭熱戰持續的同時,在東亞太平洋方向上美國繼續進行冷戰,本周美國集結包括日本、澳大利亞海軍在內的14國派遣21艘艦艇參加了這次軍演。
這次演習中,美國最近完成改編的美國海軍陸戰隊的第三瀕海作戰團首次參加,該部隊是美國海軍陸戰隊第一個具備岸基反艦作戰能力的部隊,預計這次演習中扮演的角色應該也是與此相關。
「環太平洋」演習一向分為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是「海軍大PARTY」,一群有的沒的國家圍繞美國海軍航母打擊群,組成一個大編隊,拍個照,大家吃吃喝喝聚個會,臨了找個靶子來放幾炮,就算是完事兒了。
後半截,留下日本等美國「親密盟友」,再進行正經的「高端」演習。向這些盟國展示一下美國最新「尋思」出來的新戰法什麼的。
比如之前的環太平洋演習中美軍就拖了一艘「佩里」級護衛艦,用「標準6」防空飛彈先打第一發,然後各種反艦飛彈、制導炸彈輪番上陣,最後把船轟沉,向盟友展示了美軍反艦作戰的套路。
但是這實際上你說真的是什麼特別值得一提的事情吧,好像也沒,規定動作而已。當年解放軍海軍沒有航母,沒有大型驅逐艦的時代看到這些吧還挺羡慕的,但現在看這個大概就有點意興索然了。
當然,按照慣例我們的電子偵察船也是會到場的,看看你們有什麼新的花樣嘛。
現在美軍真正為打仗做準備的「艦隊問題」之類真正驗證海軍作戰構想的驗證性演習,基本上還是會選擇在美國西海岸到夏威夷這邊進行,因為距離我國相對遠,不太容易看得到。比如不久前進行的航空母艦與岸基航空兵的對抗演習,就是在美國西海岸進行,而且也沒有公開消息,主要還是通過禁飛區、飛機的應答信號等分析出來的。
而更早時候的「艦隊問題」演習,從聖達戈出發,向夏威夷進攻,演練突破「區域拒止、反介入」,或者用F/A-18E/F「超級大黃蜂」掛兩發「捕鯨叉」飛彈攻擊距離航母1000公里外的海上目標什麼的,基本上是事後幾年,相關媒體才會透露隻言片語。
換言之,美國海軍對於自己在中國海軍實力迅速增強,遠端反艦打擊能力迅速發展的新環境下, 如何使用自己的海軍,其實他們自己也沒想好。那如果美國人師傅自己都沒數,那怎麼教徒弟呢?
所以對於日本、澳大利亞等國來說,「環太平洋2022」基本上就是去看看熱鬧,同樣是向美國展示自己還有一些實力而已。
另一邊,中國海軍「拉薩」號大型驅逐艦「成都」號飛彈驅逐艦,以及補給艦在6月14日通過對馬海峽,進入日本海訓練,隨後在6月21日通過津輕海峽返航。今年5月,「拉薩」艦通過全訓考核後馬上就參加了實戰化任務,表明了解放軍海軍對於自己水準的自信,同時該艦隊在航行期間,還正好有5艘俄羅斯海軍太平洋艦隊的艦艇也在日本周邊航行,日本方面稱中俄艦隊在航行中進行了聯合演習,不過中俄沒有官宣相關內容。
俄羅斯這次參加繞日航行的艦隊當中,則包含了太平洋艦隊 2020年入役的新銳護衛艦「俄聯邦英雄阿達爾·其堅紮波夫」號,該艦是改進型20380型護衛艦,雖然噸位僅有2000多噸,但火力卻可與噸位達到它兩倍的我軍054A型護衛艦媲美,而且裝備的四面陣有源相控陣雷達也可以說是俄羅斯海軍艦艇的革命性進步,堪稱是小而精悍。
可以說中俄兩軍這次都用上了自己新銳的艦艇,在日本人面前好好秀了一把。最打臉的是,這次參加航行的055、052D驅逐艦和改進型20380護衛艦上都裝備了先進的有源相控陣火控雷達,相比之下日本海軍計畫裝備AN/SPY-7有源相控陣雷達的下一代大型防空艦至今還在圖紙上,因為美國洛克希德公司承諾會儘快完成SPY-7雷達從單一執行反導攔截任務到能夠執行海軍戰艦所需的多功能任務的改進。當然了,日本還有安裝在「秋月」和「朝日」級驅逐艦上的國產FCS-3有源陣雷達,不過那個雷達的性能完全不能和中國海軍驅逐艦上的大型雷達相提並論,只能和俄羅斯護衛艦上的小雷達一較高下。你一個堂堂6800噸的驅逐艦,只能和人家2000噸小護衛艦「一較高下」,這就有點打自詡為技術領先的日本臉了。
這次環日航行的時機也有意思,你美國人在夏威夷搞海軍大PARTY,我們就趁機到日本來繞一圈,不是自稱「為明天就開戰」做準備嗎?你美國海軍的大艦隊呢?哪兒去啦?哦,辦PARTY呢啊,嘿嘿,那我們就來日本周圍轉轉,你說這是不是也有點意思呢?
當然話雖如此,這一切卻主要更多還是渲染氣氛,實際上目前太平洋上的態勢也遠沒有達到真正「明天就可能開戰」的程度。
美國CNN電視台網站26日的一篇報導「福建」艦下水的文章中援引退役美國潛艇軍官湯姆斯·舒戈特的話說,航空母艦只是中國海軍建設中的一個部分,他表示,中國的055型大型驅逐艦,潛艇,能夠快速動員的商船隊和海上民兵是在未來中美圍繞台灣問題可能爆發的衝突中更讓美國海軍頭痛的海上力量,而且,「中國海軍的造船速度超過了美國與其所有盟友之和」。
所以呢,還是老話,帝國主義者唯一聽得懂的語言不是精妙的外交辭令,永遠只有,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