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為何說「先發制人反侵略」,下一步怎樣打算?
文/觀察者網
烏克蘭的戰火仍在持續,西方的對俄制裁再次加碼。儘管如此,俄羅斯5月9日的勝利日閱兵仍如期而至。
1.1萬名官兵及軍校學員、131件地面軍事武器裝備悉數亮相紅場,T-14「阿瑪塔」主戰坦克、T-90M「突破」主戰坦克、S-400防空導彈系統、「旋風-G」型多管火箭炮系統、「道爾-M2」和「山毛櫸-M3」防空導彈系統、「天王星-9」戰鬥機器人……
非常時期,這場閱兵式和俄羅斯總統普京的演講備受全球矚目。當著全世界媒體,普京對俄羅斯民眾表示祝賀,他提到了偉大的衛國戰爭英雄,再次闡釋了俄羅斯在烏克蘭開展特別軍事行動的原因。
這一次,美國和北約被直接點名。普京直指,它們才是這場衝突的始作俑者。他說:
「我們親眼目睹了(在烏克蘭)正在大規模建設軍事基礎設施,數百名外國顧問參與進來,北約國家定期提供最先進的武器。危險與日俱增。俄羅斯對侵略予以先發制人的反攻。這是一個被迫的、及時的、唯一正確的決定,一個擁有主權的強大獨立的國家做出的決定。」
當「烏拉」之聲響徹紅場,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通過推特發佈了視頻,隔空喊話「我們(烏克蘭)能贏」。
我們該如何看待這一操作,演員出身的澤倫斯基是為了「搶風頭」,還是為了所謂的「輿論戰」?普京在講話中有沒有透露出他的下一步打算?俄羅斯通過這場閱兵式向西方、向世界傳遞出什麼資訊?普京所說的「先發制人反侵略」該如何理解?
針對上述問題,觀察者網專訪了中國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李海東教授。以下為採訪實錄:
點擊查看大圖
俄羅斯勝利日閱兵式現場 圖源:澎湃影像
【採訪/觀察者網 王慧 整理/王慧、張菁娟】
觀察者網:5月9日,俄烏衝突進入第75天,但俄羅斯的紅場閱兵一如既往,似乎戰爭的膠著不足以改變俄羅斯的計畫。不少西方媒體對這次閱兵的評價是「低調的」(low key),您怎麼看?您認為,普京這時候照舊舉行閱兵式是想向西方、向世界傳遞什麼資訊?
李海東:勝利日閱兵是俄羅斯的一個常態性活動,這次閱兵算不上低調,只是沒有達到西方之前在輿論中渲染的那種效果而已。
在9日閱兵前,許多西方媒體傳播普京會在活動中宣佈「全國動員」、「表態使用核武器」等言論,但這些都沒出現。相關輿論和判斷,帶有非常強的主觀意識,是一些西方的記者和政治人物在烏克蘭戰爭的背景下想像出來的場景,他們希望借此在輿論和政治上持續詆毀俄羅斯。
結果我們也看到了,俄羅斯在勝利日當天從容、鎮定、冷靜得展現出了自身的實力,和對當前所面臨挑戰的自信。整個閱兵儀式相當莊重,儀式感很強,非常能喚醒或鞏固俄羅斯人強烈的愛國精神和大國意識。
不管是普京的發言,還是整個閱兵儀式中俄羅斯展示出的高精尖震攝性武器都在向世界傳遞一個資訊:俄羅斯是一個大國,是需要得到其他國家的認可和尊重的強國。如果對俄羅斯獨立、主權和實力地位予以漠視的話,一定會有嚴重後果。
另外,俄羅斯民族有其獨特之處。我們通常說,俄羅斯是一個戰鬥民族,的確如此。
歷史上,俄羅斯人在跟西方人交往過程中,始終有一種被圍堵的情節。這使得俄羅斯在處理對西方關係中始終有一種強烈的危機意識,一種為了生存必須更加強大,打破外部安全圍堵的願望和行為。
再加上近200年來,俄羅斯的生存性威脅主要來自西方,19世紀初拿破崙領導下的法國、20世紀40年代希特勒領導下的德國,冷戰期間和21世紀以來的美國等莫不如此。這已是俄羅斯人歷史記憶和外交觀念的固有部分。
俄羅斯人在與西方的長期交往中形成了自身獨特的安全觀念和心理情節,使其處理對西方關係時始終有一種強烈的要求平等與獲得認可和尊重的大國願望。
觀察者網:俄媒報導稱,一些參加俄在烏特別軍事行動的人員也參加了紅場閱兵式;俄羅斯空天軍部分戰機閱兵結束將直接奔赴俄烏前線。不過,當天紅場閱兵式空中檢閱部分最終取消,俄方給出的原因是天氣影響。您認為,俄羅斯這樣的安排想達到什麼目的,普京想借此向俄羅斯民眾和軍隊傳遞什麼?
李海東:這次閱兵有個特殊的背景,即俄烏衝突還沒結束。在這種背景下閱兵,有助於激發俄羅斯國內民眾的愛國精神和團結意識,使他們更加認同普京在俄烏衝突中所確定下來的目標。
普京在演講中指出了俄軍事行動的一些基本理由,包括新納粹氾濫等等,而俄羅斯的對烏行動是「被迫的、及時的、唯一正確的決定」。俄方認為自己站在正義一方,堅信能夠獲勝。
另外,普京也明確表達了,這場軍事衝突雖然表面上在俄烏之間展開,但是美國與北約已經密集地捲入其中,它們恰恰是導致俄烏衝突難以化解的根源。
所以,俄羅斯勝利日閱兵也是在向美國和北約表明,如果不尊重俄羅斯的合理正當要求,那麼俄羅斯與美國/北約之間的關係還將進一步惡化,至於惡化到什麼程度,就讓西方國家自己去想像吧。
在閱兵之前,西方媒體反復強調俄與美/北之間核衝突的可能性。雖然當天普京的演講沒有刻意去渲染要打核戰的意圖,但軍備亮相還是展示出了俄羅斯強有力的核力量。
這也是在提醒西方,尤其是美國,對烏克蘭的支持如果始終不收斂的話,最終的結局很可能得不償失。
觀察者網:這次閱兵,除了俄羅斯的武器裝備之外,最受關注的就是普京的演講。普京這次演講中沒有出現西方媒體之前猜測的「正式宣戰」「人民動員」「發出末日警告」等,而是重點介紹了俄在烏克蘭開展特別軍事行動的原因,稱俄羅斯先發制人地擊退了侵略。普京對俄烏戰爭原因的這一闡釋您有何解讀?
李海東:我們可以從三方面解讀俄羅斯的「先發制人反侵略」:
第一,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是在向美國看齊。美國歷史上,針對某些國家進行「先發制人」的行動太多了,冷戰後在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亞等地都曾有過。俄羅斯這次以先發制人的方式將存在於他國境內的重大威脅提早消除的做法,跟美國之前的做法相似。
普京之前在見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時就已經說了,宣佈承認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獨立與美國承認科索沃獨立沒有區別。難道當年美國在科索沃問題上的作為是正當的,俄羅斯在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問題上的作為就是錯的嗎?
這裡的「先發制人反侵略」可以說是俄羅斯大國地位的獨特展示:美國和北約能做的事,俄羅斯同樣也可以做。這種說法也表明,俄羅斯已很透徹地認識到俄烏衝突的根源是俄與美/北之間難以化解的深刻矛盾,對其予以處理的方式越來越呈現軍事化解決傾向性。
第二,「先發制人反侵略」在俄羅斯歷史上的確不是一個稀罕事。拿破崙戰爭結束之後,歐洲的君主制國家建立起「神聖同盟」,當時的沙皇亞歷山大一世與歐洲諸多君主國相互協調,對歐洲其他國家出現的削弱或推翻君主制的民族主義力量進行鎮壓。當時俄羅斯在歐洲的這些作為可以說皆為「先發制人」之舉。俄羅斯在19世紀的歐洲是如此,20世紀冷戰期間1956年的「匈牙利十月事件」與1968年蘇聯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事件也是如此。
第三,這其中還存在複雜的民族問題,也是俄羅斯對外行為的常態性特徵。這次俄羅斯採取軍事行動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其認定烏克蘭對烏東地區俄羅斯族裔人口進行不斷的清洗,俄羅斯以保護俄羅斯族裔人口生存、語言、文化傳統為理由,對烏克蘭採取行動。這基本合乎俄羅斯幾百年來以民族問題擴張疆土的對外行為模式。
觀察者網:您認為,普京在講話中有沒有透露出他的下一步打算?
李海東:首先,普京傳遞出一個明確的資訊:他相信俄羅斯一定能贏。
如果純粹是俄烏之間衝突,那俄羅斯肯定是贏家。但現在事態已不是俄烏之間的衝突,而是俄羅斯與北約和美國之間的衝突了,這是一場典型的代理人軍事衝突,背後折射出來的是更為複雜的深刻國際衝突。
接下來,我們大概率能夠看到,俄羅斯會強化它的戰爭努力,在烏東地區採取更密集有力的軍事行動。
其次,雖然普京不斷強調俄羅斯軍事行動的正當性,但他對談判始終保持開放態度,不排除以談判的方式尋找一個各方相對而言都能接受的結果。這意味著,接下來在密集軍事行動過程中,俄羅斯一方不會放棄外交努力。
在演講中,普京談到了蘇聯與盟國戰勝納粹的共同成就。這一方面向世界表明,俄羅斯擁有被世界其他國家應該予以尊重和承認的大國地位,另一方面也表明,在新的形勢下,俄羅斯與曾經的二戰期間盟友也可以有談判解決問題的可能性。
觀察者網:就在普京紅場閱兵時,烏克蘭外交部在推特發佈了澤倫斯基拍攝的視頻。澤倫斯基通過其慣用的小視頻隔空喊話,「我們(烏克蘭)能贏」。我們該怎麼看待這一操作,是演員出身的澤倫斯基為了「搶風頭」,還是為了所謂的「輿論戰」?
李海東:烏克蘭現在是騎虎難下:一方面,俄烏之間軍事衝突持續不斷,且愈演愈烈;另一方面,西方對烏克蘭拱火澆油的努力產生了效果,現在澤倫斯基對外話語和行動越來越有底氣。
最近一段時間,澤倫斯基批評的對象多了起來,除了批評俄羅斯之外,也批評德國、美國對烏援助不力。他真的是把自己當成了俄烏衝突的主角了。事實上,這場衝突真正的主角是在幕後的美國和北約,站在台上的澤倫斯基實際上是個配角。
但現在配角出現了身份混亂,認為自己是主角,這導致烏方在俄美、俄北圍繞烏克蘭的衝突中難以找到自己的適當位置,這是烏克蘭現在面臨的比較大的一個問題。
澤倫斯基在視頻中說自己能贏,實際上這是美國和北約立場的一個表達。他清楚地知道,如果完全靠烏克蘭自己是贏不了的,有美國和北約國家對他的持久大力支持,他才會相信他能贏。這也表明,烏克蘭根本掌握不了俄烏衝突的節奏。
澤倫斯基這麼說也是輿論戰的一種打法。
勝利日閱兵是俄羅斯增強國內凝聚力、向世界展示俄羅斯力量和聲望的一個重要的場合。在這一盛大節日,澤倫斯基的短視頻被西方媒體輿論助力擴散,以達成在客觀上抵消普京勝利日紅場閱兵的效果。
在輿論戰過程中,俄烏都在以自己能夠尋找的管道和途徑,向世界最大限度的表明自己行為的合理正當性,以此爭奪俄烏衝突的國際輿論主導權。
觀察者網:8日,G7領導人與澤倫斯基舉行了電話會議,並宣佈新一輪對俄制裁措施,承諾逐步減少對俄能源依賴等。當天,加拿大總理特魯多到訪烏克蘭,和澤倫斯基舉行會晤;美國第一夫人吉爾·拜登也秘密到訪烏克蘭西部城市烏日霍羅德,與烏總統夫人葉蓮娜·澤倫斯卡婭會面。西方多國在俄勝利日閱兵前一天如此高調表達對烏克蘭的支持,有何用意?
李海東:第一,在國際層面,這些操作是在向外部展示美西方堅定支持烏克蘭的立場,試圖達成推動其他國家選邊站隊美西方的效果。
第二,向澤倫斯基表達他是會得到美西方持久、穩定、可信賴支持的立場,而且這種支持是多方面的,既有經濟層面對俄羅斯的削弱、打擊,也有軍事層面對烏克蘭的持續援助,還有外交層面對烏克蘭的鼓勵等等。
另外,這樣做也能讓澤倫斯基保持這場對俄衝突的必勝信心,使澤倫斯基將俄烏衝突持續的盡可能持久。
有一點需要注意,美西方支援的是現任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現在烏克蘭國內太亂了,西方通過這些做法也是在向混亂的烏克蘭政局表達一個基本立場,他們支持的是澤倫斯基,烏克蘭國內不要有對澤倫斯基進行挑戰的政治人物出現。
這是美西方處理對烏關係比較狡猾的地方,說它們支持烏克蘭的話太牽強,因為這場戰爭持續越久,烏克蘭損失越大。準確來講,他們支持的澤倫斯基本人,想讓他拖著烏克蘭耗死俄羅斯。但是客觀情況是,如果烏克蘭與俄羅斯相互消耗的越久,那麼烏克蘭自身必定最後也會是一個爛攤子。
觀察者網:有評論認為,一直以來俄烏談判無果、戰爭持續的原因是一些西方國家不想停止戰爭,尤其是美國想用烏克蘭拖垮俄羅斯。對此您怎麼看,對於未來戰爭的走向能否為我們做一些前瞻性分析?
李海東:對美國和北約而言,烏克蘭毫無疑問是個棋子,絕不是一個下棋的人。俄烏衝突持續的時間,根本上取決於俄北、俄美之間矛盾處理的時間長短。
在戰爭爆發初期,西方認為烏克蘭可能很快就會被佔領。但從這兩個多月的戰場表現能夠看出,美國和北約對這場俄烏衝突進行了重新評估:從俄羅斯可能擊敗烏克蘭,烏克蘭政府流亡的這種設想轉變成為力挺烏克蘭、擊敗俄羅斯,讓俄羅斯蒙上軍事失敗的羞辱。
軍事目標的調整意味著俄烏之間的軍事衝突會持續到一種我們可能難以預料的階段,因為俄美和俄北之間的矛盾是長期的,不可能短時間化解。這也就意味著,俄烏之間要從根本上解決衝突的話,只有一個出路,就是擊敗對方。
如果將烏克蘭擊敗俄羅斯作為軍事衝突的最終目標,實際上美國跟北約是在玩火,因為這就不能排除俄羅斯跟美西方之間出現核衝突的可能性。若最終結局是核衝突的話,無論是北約還是美國,挺烏克蘭的意義也就都沒有了。
目前看來,牌還是在美國和北約手裡。是支持烏克蘭最終在戰場上擊敗俄羅斯,還是讓烏克蘭在戰場中尋求外交解決,現在他們選擇了前者,這很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