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評論軍事

揭仲:中共若對兩岸局勢絕望,那就「非打不可」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副研究員揭仲

文/綜合報導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副研究員揭仲昨日指出,共軍自 2015 年實施軍事改革後,預計在 2025 年後軍力將明顯上升,具備「全縱深打擊」能力,對台威脅遽增。他表示,根據共軍的研究推測,2025 年之後,國軍必須部署 30 萬人的兵力防守台灣 80%的大部分地區,以拒止共軍同時對我海岸線及台灣本島內部的政軍中心發起攻擊。不過,他也強調,中共武力犯台是政治性決策,台海會不會發生戰爭,不能只看兩岸軍力對比,而是要看中共對當時兩岸政治情勢的看法。如果中共已對兩岸局勢絕望,那就「非打不可」!

台北論壇基金會【台灣安全講座】今(30)日邀請揭仲以「國軍對抗共軍犯台的能力與挑戰」為題發表演說。他首先從「戰略預警」、「聯合制壓」、「聯合防空」、「防衛體系」四個面向,以共軍角度評估「國軍對抗共軍犯台的能力」。 在
「戰略預警」方面,揭仲指出,根據中共學者的評斷,國軍已可通過多種手段和
途徑或借助他國(美國)的戰略偵查能力,對共軍的戰略戰役後方、沿海地區及
縱深實施全方位、全天候的偵察監視與跟踪搜索。而在「聯合制壓」部分,中共
學者認為,共軍未來在渡海作戰中,將面臨國軍以各種火力採取多種形式,實施
空襲、破壞和阻止其實施登陸作戰。並具備對其機場、港口、後勤基地、交通樞
紐等固定目標和後勤力量進行全方位突襲的能力。

在「聯合防空」部分,揭仲指出,國軍目前已經做到把所有主要的雷達站、空軍 E2 預警機,海上艦艇的雷達所蒐集的台灣周邊共軍海空軍活動情資整合到衡山指輝所的電子地圖上,並同時對多目標進行威脅評估,再由作戰參謀提供給一線部隊作為交戰順序的依據。所以中共學者評論指出,國軍以網路化資訊系統為依託,將防空預警探測、指揮控制及火力交戰等系統進行組合並形成有機整體。

中共學者則認為,國軍經過「數十年戰場建設」,形成了堅固的防禦體。台灣本島海岸地區已構築「以永備工事為主、與野戰工事相結合的島嶼築壘防衛體系」。綜合共軍各方對國軍對抗共軍犯台能力的觀察,揭仲指出,首先,由於國軍擁有強大的戰略預警能力以及其他國家的情報支援,所以共軍認為想隱蔽戰役企圖,對台灣造成戰略奇襲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他強調,共軍認為在台灣毫無警覺的情況下對台發動猝然攻擊的可能性並不存在。其次,在國軍「聯合制壓作戰」下,共軍軍官也認為「後勤保障系統甚至有癱瘓的危險」。第三,共軍若對台發起空襲,將面臨新的威脅與挑戰。第四,登陸部隊在航渡與兩棲作戰過程,將面臨國軍「抗登陸體系的猛烈火力阻擊」。

整體而言,揭仲認為,共軍對國軍的防衛力量評價還相當不錯。「其實比不少台灣民眾高」!他說道。不過揭仲也提醒,雖然共軍對國軍戰力給予不錯的評價,但共軍已自 2015年開始進行一連串軍事改革,預料到 2025 年之後,基於各種主戰裝備陸續到位,以及軍官訓練、準則更新等軟體具備基本條件等因素,軍力將明顯上升。這將對國軍防衛作戰造成嚴峻的挑戰。

面對共軍戰力的提升,揭仲認為國軍未來將面臨四個面向的挑戰:

第一、共軍國防動員與聯合後勤體系改革共軍認為,武力犯台作戰,將是共軍建軍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作戰,所需要動用的物資力量超過以往任何一次戰役。根據共軍學者估計,對台作戰全程需要中、長程投送的兵力達數十萬人。所將消耗各類物資近 3000 萬噸,油料超過 580萬噸。所以,為了將如此龐大的物資能迅速、及時、精確且川流不息地輸送到成千上萬個包括中國大陸內部以及台灣周邊的補給點,共軍必須動用的運輸載具估計需要鐵路專列超過 2800 列、車輛近百萬車次、飛機超過 2000 架次以及超過7800 艘次的船艦。如此大規模的運輸,不可能逃得過現代監偵技術的偵查。因此,共軍正針對動員體系及聯合後勤保障體系進行一連串調整,透過軍民融合方式將軍事物資「物流化」。甚至可能在戰時直接徵招物流業者運送軍事物資。揭仲表示,共軍目標是在 2025 年之後,達到集團軍在 24 小時之內,旅(團)級在4 小時之內完成作戰物資的出庫與裝載。

另一方面,揭仲也指出,共軍也正規畫在攻台部隊集結地附近設置補給基地。具體作法是將攻台所需的武器、彈藥、裝備儲存在東南沿海的高鐵站或機場附近預設的補給基地。當大部隊須從中國大陸腹地往東南沿海移動時,只需將人員以高鐵或民航機運動到站點,下車(機)後到預置補給基地領取作戰物資,隨即經過極短的機動路程抵達戰略投送基地,就完成作戰前整備。再其次,共軍也規劃「戰略投送基地體系」,在各地規劃動員中心,與周邊的倉儲業者、糧食業者乃至於大賣場整合,加快動員速度。揭仲指出,透過以上系列的安排,共軍將能縮短部隊作戰準備的時間。

揭仲認為,共軍動員及聯合後勤體系改革,縮短動員速率後,將使國軍防衛作戰的預警時間大幅縮短。他指出,國軍「常備打擊、後備守土,拘打合一」。但實際在動員階段時,常備部隊必須先前推到海岸線以掩護後備部隊的動員與編成。後備部隊動員編成之後,再與常備部隊換防,將常備部隊拉回到機動打擊的戰術位置。但在共軍作戰準備時間大幅縮短之後,萬一國軍在常備部隊與後備部隊的交接尚未完成時就遭遇共軍猝不及防的攻擊,這將使常備部隊與後備部隊都在不該在的戰術位置上與共軍接戰。如此,對國軍防衛作戰計畫的推展將造成非常大的混亂。

另一方面,揭仲認為共軍動員及聯合後勤體系改革將削弱國軍聯合制壓作戰的效果。他指出,共軍為了加快武力犯台動員與後勤整備的速度,已開始對東南沿海的聯合後勤保障的網絡、基地體系,乃至於動員相關設置的安排作了一次大洗牌,在東南沿海地區大幅增加了許多重要的後勤補給點、投送保障點以及部隊集結點。這使得國軍對原本聯合製壓既有的「攻擊目標清單」不僅必須相應做出大幅的更新,且也必須提升聯合製壓的武器。但是國軍資源有限,如果聯合制壓的武器無法與共軍補給點同步成長,將會削弱國軍源頭打擊火力的密度與效度。揭仲進一步指出,對任何一個政府來說,動員決心的下達都將是一個非常艱苦的過程。他以俄烏戰爭為例,2 月 12 日美國就已警告俄羅斯可能在 2 月 16 日入侵烏克蘭。但是烏克蘭卻直到 2 月 23 日才下令實行緊急狀態,徵召首批 3 萬6000 名預備役軍人,通知 20 萬預備役部隊可能動員。及至 2 月 24 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才頒布全國軍事動員令。為何烏克蘭對於下達動員令一再推遲?揭仲指出,當動員令下達時,全國經濟生產、海外貿易、跨國金融交易都會被迫停止,因而造成國家非常大的經濟損失。此外,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可能也擔心如果下達了動員令,結果俄國並沒有入侵,將來也可能衍生跨國的商業法律糾紛。

或者,澤倫斯基也可能擔心,正當大國之間尚在斡旋時他就搶先進行總動員,未來會不會被莫斯科怪罪片面升高緊張情勢,或是讓其他還在斡旋的大國認為這個動作是在破壞斡旋的機會。揭仲表示,上述種種的因素都將影響政府下達動員令的決心。他認為我國政府應以此為借鏡,詳細律定下達動員的時機與準繩。

第二、共軍在第一島鏈周邊形成「擊殺鏈」

揭仲指出,共軍已具備在第一島鏈周邊進行 24 小時衛星監測的能力,這也使得他已在第一島鏈周邊形成「擊殺鏈」,將來自於衛星、內陸雷達監視系統乃至於預警機和海上軍艦雷達所蒐集的第一島鏈週邊的所有動態,彙整到共軍的聯合作戰指揮中心裡。指揮中心接收資訊後,系統將依據情資自動篩選威脅優先順序、接戰順序。未來,大陸還將發展由系統自動給出攻擊指令建議,創造飽和攻擊的能量。揭仲表示,共軍如果達成此一目標,以我軍海軍主戰艦艇目前已相對落伍的防空戰力來說,面對共軍飽和攻擊中的存活率並不高。就連美軍也評估早期的神盾艦都無法有效應付。他擔心國軍台澎防衛作戰計畫中海軍最重要的戰力保存計畫,亦即主力艦隊「遠海疏泊」,恐怕已無法達到保存戰力的目標。

第三、共軍戰略投送能力提升

揭仲表示,共軍內部在討論武力犯台時相當重視速戰速決的能力。首先,共軍認為速戰速決才能避免外國勢力有足夠的時間進行干預(包括經濟或軍事)。

其次,如果武力犯台時間拖太久,其他與中國大陸有領土主權爭議的國家,乃至
於新疆、西藏內部的分離主義,也可能藉機滋生事端。因此,共軍主張武力犯台
作戰不發動則以,一發動就要全力追求速戰速決。而速戰速決的標的是要在最短
時間內瓦解國軍「有組織抵抗的能力」。

揭仲指出,依據共軍學者測算,武力犯台要能達到速戰速決目標,第一波兵力投送能量需求必須從空中及海上投送合計約 12 到 15 個旅的主力部隊。其中大約一半需從空中空運快速投送。以現況來說,共軍戰略投送需求大概只有一半。所以共軍最近也不斷在提升戰略投送能力,預計 2025 年到 2035 年至少有八艘 075 兩棲突擊艦加入作戰序列。甚至於有國外智庫認為中共可能會生產多達 21 艘 075 兩棲突擊艦執行空中機動作戰。此外,2025 年後共軍也將建造 200 架大型運輸機。達到空中運輸一次運輸 6 個旅的門檻。空中戰略投送、空中跨海進犯的能力將達到門檻,往速戰速決目標邁進。如此也將導致國軍反應時間縮短。

第四、共軍聯合登島作戰型態改變

揭仲指出,目前共軍登陸作戰實施大致分為航波及母艦換乘、運輸艦換乘、登陸艦換乘、突擊上岸四個階段。2025 年後,共軍將具備超地平線甚至岸對岸(全方位、全時域、全空域登陸 )作戰能力,從東南沿海搭乘空中載具或氣墊船直接跨越海峽,不會有船團集結的問題。若如此,國軍的地面火力所能造成的殺傷效果會非常有限。陸軍地面火力所能觸及的範圍之內,不會再有大規模的共軍船隻集結,共軍跨越海峽的速度會變得非常快。

另一方面,根據共軍自己現階段的推測,若立即武力犯台,國軍僅需 7 至 8萬人防守 15%的重點海灘即可。但是到了 2025 年之後,國軍必須部署 30 萬人守備 80%的大部分區域。接種強調,共軍未來要進行的是全縱深打擊,要在同一個時間點除了攻擊海岸線之外,也對台灣本島所有政軍目標同步發起攻擊。因此他建議國軍現有台澎防衛作戰所規劃的陣地位置、防禦方向、戰術位置與火力指向都需重新調整。

對於國軍面對共軍武力犯台的挑戰,揭仲提出如下建議:

一、提升國軍預警能力。

二、需要更細的動員評估機制,輔助政府作決策,加快平戰轉換的時間,提高國軍對戰場周邊動態掌握的能力。

三、提升戰力保存能力與提升聯合制壓作戰的效果。不要花太多的錢去購買

或開發射程太遠的武器,應集中資源發展射程不必太遠,但可以攻擊大陸東南沿海固定類、後勤類軍事目標的武器。

四、加強網狀化作戰與分散式殺傷能力。網狀化作戰是分散式殺傷能力的基礎。若能做到這一點,國軍火力單位將可以發揮火力集中、位置分散的效果。不僅可以遂行戰力保存,也提升火力打擊效率

五、後備部隊改革

揭仲並提醒,中共武力犯台是政治性決策。即使共軍已具備武力犯台的戰力,但基於其他因素中共未必會對台發起攻擊。但是若對政治形勢絕望,中共就非打不可。台海會不會發生戰爭,不能只看兩岸軍力對比,而是要看中共對當時政治情勢的看法。

關於各界近期熱議的恢復一年期義務亦兵役的話題,揭仲也提出看法。他認為,如果真能恢復一年期義務役役期是好事,將可解決許多既存的問題。

首先,他認為恢復一年期義務役役期可以解決常備部隊因少子化問題而產生的大量缺額。他指出,今年出生的嬰兒大約是 15 萬,若男女各半,男生大約 7 萬。18 年後排除因個別因素不適合當兵的役男,當年可以服役的役男人數大約只有 5 萬多人。以目前國軍的部隊規模每年大概要招募 1 萬 8000 個志願役士兵來計算,18年後每三個具備資格服役的男子必須有一個要志願從軍,國軍才能維持足夠員額。但以目前少子化的勢勢來看若在持續下去,未來常備部隊一定會產生大量缺額。

其次,目前的常備部隊在高素質專業人力上不易獲得。例如醫學、救護、網路資電等等。再者,目前的軍事訓練役只有四個月,無法培訓堪用的預備士官。揭仲強調,成熟合格的士官必須有足夠的部隊歷練與經驗,不是短期的訓練就可以達到這個目標。此外,軍事訓練役役男四個月的役期,也根本無法接受 13 周高階的基地訓練。

雖然恢復一年期義務役可以解決許多國軍既存問題,但揭仲也指出,在討論恢復一年期義務役議題時,也不可忽略它對常備部隊戰力可能造成的影響。他指出,111 年國軍志願役士兵人數是 4 萬 4127 人,而應服四個月軍事訓練役員額是 7 萬 7600 人。如果恢復一年義務役之後,國軍部隊卻沒有相應的擴編,勢必要將志願役士兵的員額空出來填補義務役士兵。如此,志願役士兵將大量減少。恐將導致常備部隊戰力大幅降低。但若要大幅擴充國軍員額,所需要的預算有沒有著落?

另外,國防部規畫公告一年後即實施,短短一年中有沒有辦法解決地面部隊擴編後所需要的幹部、裝備、訓練場地飽和、營舍等問題?再者,如果未來常備部隊全部由一年期的義務役士兵組成,將會造成常備部隊沒有真正的老兵,永遠都是大量的新兵。常備部隊有接受過基地訓練的人在每個時間點上都不到一半。這對國軍的戰力是很大的傷害。揭仲強調,國軍整體戰力的關鍵是常備部隊,不能以大幅降低常備部隊的戰力為代價。

對於共軍武力犯台時,美軍是否協防台灣或是與國軍進行聯合作戰?揭仲指出,美軍正發展「分散式作戰」戰術,此一戰術概念是在遠距外藉由太空、盟國等等監偵設施彙整敵方動態後,整合海空軍戰力對攻擊目標進行遠距離、多火力的同步精準打擊。以台海作戰為例,美軍會將兵力部署在距離第一島鏈至少 600公里的位置,不會像台海危機時將兵力部署在台海周邊。他認為,既然美軍不願意到台海周邊來,更不會考慮聯合作戰的可能性。因為自 1979 年中美斷交後,國軍就不曾與美軍進行過一定程度的聯合作戰演練,雙方在準則、通信連結、戰術行動都缺乏協調機制。此外,若共軍在短時間內瓦解國軍有組織抵抗能力,此時即便台灣本島仍有零星抵抗,但美軍若想挽回局勢,就必須冒險將部隊送到台灣本島,如此高度的風險,將使美軍介入的意願大幅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