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

俄羅斯高超聲速「匕首」打了什麼?

俄羅斯MIG-31BM戰鬥機攜帶Kh-47m2「匕首」飛彈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席亞洲】

本周,俄羅斯在烏克蘭軍事行動繼續陷入僵局,俄軍似乎正試圖在若干關鍵要點上取得一處決定性勝利,以繼續增加壓力,促使烏克蘭接受條件,而烏克蘭的態度也出現了軟化的跡象。

3月19日,烏克蘭政府承認馬里烏波爾已經被攻佔,守衛此地的亞速營已經被壓縮到最後的陣地。澤倫斯基給亞速營的兩個指揮官發了「烏克蘭英雄”勳章,這行為已經有點搞笑了。但這基本上已經宣告了俄國攻佔了第一個具有決定性的要地。接下來俄羅斯可能將會在結束這裡的戰鬥後,視烏克蘭的反應,將力量集中到基輔、哈爾科夫、北頓涅茨克或者奧德薩中的一個地點,以繼續向烏克蘭政府施加壓力。

玩個梗,澤倫斯基的奧德薩防衛戰……?

雖然這場戰爭究竟是會繼續長期化,還是較快打出一個結局,兩種可能性都還不能排除。但目前看,除了某些暗戳戳希望俄羅斯陷入長期戰爭泥潭的國家,歐洲、俄羅斯、烏克蘭、我國,乃至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民,都熱切期望和平儘快到來。

高超聲速飛彈的首次實戰

俄羅斯在進行了長達20天的作戰之後,開始使用遠端精確武器對烏克蘭西部地區的重要軍事目標展開打擊,據稱在3月18日首次使用了「匕首”高超聲速飛彈,摧毀了烏克蘭的一個地下彈藥庫。

這也算是全世界範圍內高超聲速武器的首次實戰記錄了,雖然我們目前尚未得到更多關於打擊效果和作戰過程的資訊,但這至少驗證了此前大家對於高超聲速飛彈作戰任務的一些想法。

據俄羅斯國防部和烏克蘭政府發表的消息來看,遭到攻擊的是位於利沃夫以南特裡亞京附近的一個軍事基地,據稱這個基地曾經是蘇聯時期的核武器儲存庫,有地下設施。

但是從俄羅斯國防部公佈的打擊畫面,對比衛星圖,卻可以看出很難對的上號。當然我這裡的衛星圖是穀歌地球上2019年拍攝的畫面,如果在這之後兩年裡這個設施有改建,也是可能的。

從衛星圖上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地方的地下掩體入口,其實對照更早的衛星圖可以看到原本地下掩體入口邊上有樹林,還比較難以辨認,但現在已經是光禿禿的,一眼就能看出來是個入口了。

但從這個地下掩體入口的位置和畫面中飛彈疑似攻擊的位置來看,我們也很難想到這個地下設施和攻擊的位置有什麼聯繫,為了追求加強防護的需要,地下設施應該是深入山體,而不是往基地所在的平坦區域延伸。

這就奇怪了,要麼就是俄羅斯實際上不止發射了一枚飛彈,同時攻擊了烏克蘭軍事基地的一個營房和地下設施,要麼俄羅斯就是沖著這座看起來人畜無害的營房來的。烏克蘭政府稱攻擊中有9人身亡,似乎也顯示這座營房是遭到了攻擊,並且造成了人員傷亡。

從地下設施角度來說,儲存核彈的地下設施應該上方有山體岩層掩護,應該足以抵擋KAB-1500系列重型航空炸彈或者美國BLU-109鑽地炸彈的直接打擊,甚至是一定當量的核彈近距離觸地爆炸的衝擊波,但是”匕首」能夠有效將其擊穿,也表明了高超聲速武器在打擊這類目標的時候確實能夠發揮其他武器所不具備的特殊能力。

蘇聯時期建造的地下工事極為堅固,不是一般的鑽地彈藥能夠擊穿的,如果「匕首」真的摧毀了蘇聯時期存放核彈的地下倉庫,那就意味著高超聲速武器將具備攻擊其他國家核武器儲存基地的能力,意義非常巨大

當然,對這種地下工事的打擊有賴於精確掌握其設計圖,瞭解其關鍵位置資訊,那俄羅斯當然會有蘇聯時代地下工事的詳細圖紙,這個不成問題。

從這裡我們也可以想到,未來統一戰爭中可能面對的東南某島的空軍基地,不少都有防護機堡,地下掩體設施,這是巡航飛彈、常規航空彈藥和陸軍的遠端火箭炮難以直接摧毀的,解放軍火箭軍的彈道飛彈和高超聲速滑翔飛彈可能是對這類目標最有效的打擊手段。相信我們對於俄軍這次打擊行動的觀察,也可以讓我們對於未來對此類目標的打擊建立更強的信心。

但如果俄羅斯其實並不是去攻擊那個可能已經被搬空了的地下倉庫,而專門就是針對這座營房來的呢?

那就很有意思了,我們都知道,此前美、俄、烏克蘭的高級官員陸續發表關於暗示烏克蘭試圖擁有核武器的口舌之爭。

上一個有面子讓世界大國為了取他性命不惜暴露秘密武器的人大概是本·拉登,所以這次匕首的目標,面子很大啊

那麼……這個曾經用於存放蘇聯的核武器的基地,到底發生了什麼,讓俄羅斯不惜用一枚高超聲速飛彈攻擊呢?而且還要用無人機在現場拍攝命中畫面,幾乎故意暴露出自己的真實目標不是那個地下彈藥庫的呢?

那麼有沒有這樣一種可能,有什麼人出於某種原因,到了這裡,可能只做短暫停留——而為了攻擊這個稍縱即逝的時間敏感目標,俄羅斯不惜發射了一枚「匕首”來取某人性命呢?

當然這個事情就很陰謀論了,筆者這裡完全是在瞎猜,不能承擔任何證實的責任。

但如果這樣,那麼這就表現了高超聲速飛彈另一個無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就是攻擊時間敏感目標。

從即時戰爭地圖網站「Liveuamap」上,我們可以看到烏克蘭最北方的三個州在當地時間15:12拉響空襲警報,而飛彈最終落點附近的伊萬諾-弗蘭克夫卡州,則在15:13拉響警報,中間相隔僅一分鐘。當然這不能說明飛彈在1分鐘內飛了300多公里,而是表明很可能烏克蘭是在飛彈飛過後才拉響防空警報,但是這一事實至少說明了高超聲速飛彈的打擊效果就是如此可怕,飛彈會在防空警報拉響前命中目標,這對於抓住稍縱即逝的攻擊視窗具有重要的意義。

這裡我又想到了另一個問題,去年12月,俄羅斯曾經為了「警告」烏克蘭,進行了「鋯石」高超聲速飛彈的試射,那次試射中,「鋯石」飛彈也被用於攻擊陸上固定目標。

但目前為止,俄軍對烏克蘭的打擊仍然主要使用亞音速的「口徑」巡航飛彈,這種飛彈也是目前俄軍在烏克蘭衝突中使用最頻繁的精確打擊武器,這應該主要還是因為「口徑」飛彈的價格較為低廉。而烏克蘭值得使用高價值的「鋯石」進行攻擊的目標可能不多,但俄羅斯既然已經用了「匕首」,那麼接下來使用「鋯石」也完全有可能。

此前社交媒體上也出現了俄羅斯「口徑」巡航飛彈殘骸當中發現中國民企的照明用電路板的照片,這或許也從側面說明了俄羅斯不願意使用「鋯石」這類比較神秘的武器攻擊烏克蘭目標的部分原因。畢竟「口徑”飛彈上的東西還可以說就是純粹圖便宜隨便用的, 但如果到時候鋯石飛彈的殘骸裡面也被發現有什麼東西,就有點……尷尬了是吧?至少之前我們就已經聽說,俄羅斯近幾年對外採購了不少自己製造不了高性能航太級電子元件,俄羅斯這次戰爭中被擊落的無人機殘骸裡面,也可以看到,不止有中國的電子元件,還有來自加拿大,甚至是美國的電子元件呢……但「鋯石」這麼先進的飛彈,你說要是還沒有點值得一看的高級貨,那就說不過去了吧?

所以俄羅斯如果要使用「鋯石」的話,估計在目標的選擇上也得好好做一番功課才行,是吧。

這場戰爭中,俄羅斯和烏克蘭都宣佈使用自己的防空系統攔截了對方的「圓點」短程彈道飛彈,烏克蘭也擊落了一些俄羅斯的「口徑」巡航飛彈,這表明在現代防空系統面前,這些幾乎沒有考慮太多突防措施的飛彈確實仍然是容易被擊落的目標——即使俄羅斯和烏克蘭的防空系統其實也都算不上是特別先進。

因此現代的精確打擊彈藥廣靠飛行速度或者高度去突破防空系統,都並不可靠。

這次我們在社交媒體上還能看到烏克蘭民眾撿到的俄羅斯「伊斯坎德爾」飛彈發射的誘餌彈,也表明即使是使用「水漂」彈道的高性能彈道飛彈,也需要配備一些輔助性的防護措施。

當然這方面我們很早也就開始重視了,從東風-15A彈道飛彈開始就已經具備了大氣層外氣球誘餌這類以前在洲際飛彈上才使用的「高級」突防手段。至於現在解放軍的飛彈有什麼先進的突防手段——那可就不知道了哦,但總不可能比當年還不如,是吧?

那麼反過來說,台灣「雄風3」飛彈被吹的天下無敵,但卻沒有任何除了飛行速度外的突防技術手段,這事情吧,就只能說現代高技術武器的技術複雜性已經超過了一個小小的島嶼自己能夠搞定的程度了吧,不過反正也夠台灣當局自嗨了,那就這樣唄。

說正題,那麼從近期俄羅斯對烏克蘭西部軍事目標的遠端飛彈打擊來看,彈道飛彈和巡航飛彈在作戰中的關係也是挺值得一說的。

目前從外媒的公開報導我們可以看到,解放軍火箭軍的飛彈部隊數量很多,其中大部分是彈道飛彈單位,只有很少幾個巡航的飛彈發射單位。

這可能並不是因為我軍還有一些未被發現的巡航飛彈發射部隊,而是因為有這幾個單位,就夠用了。

我們看俄羅斯對烏克蘭的行動,可以得到的一個重要結論就是,第一擊是一場戰爭中最關鍵的時刻,俄軍的第一擊顯然並未有效摧毀烏克蘭軍隊的心理防線,尤其是他們最初的火力打擊,遠遠談不上取得決定性的效果。

我們知道蘇聯時代其實就已經強調,火力打擊行動的最初五分鐘往往能夠取得整個火力打擊90%的戰果,而且這個打擊效果越強,對敵軍心理的打擊也就越大。

但是俄軍並未按照這一蘇聯用鮮血換來的經驗執行行動,或許是能力問題,或許是策略問題,反正總之他們基本上是慢吞吞按照每天幾十枚到一百枚的速度來發射飛彈,反而讓烏克蘭方面漸漸的適應了這種打擊的節奏,後面的打擊就基本只有針對那些挪不走的大型移動目標才比較有效了。

那麼如何提高最初五分鐘的打擊效果呢?那當然就需要進行大量的齊射,所以也就決定了為什麼我們需要熟練更多的彈道飛彈發射旅,以在第一時間內最大限度提高飛彈齊射數量,而至於後續的打擊行動,有少數幾個發射旅,一次也能打出去幾十枚飛彈,多準備些備彈,在後續持續的打擊中陸續發射,也就夠了。況且解放軍現在發射巡航飛彈的平台,除了陸基的發射單位那不是還有空軍和海軍艦艇、潛艇嗎?

這次俄軍在作戰中也大量使用黑海上的海軍小型飛彈艦來執行巡航飛彈打擊任務,這也表明了巡航飛彈未來的用法,就是要充分發揮廉價的優勢,使得敵方更加防不勝防。

東海上空的暗鬥

3月16日,美國太平洋司令部空軍司令肯尼斯·維斯巴赫在米切爾空軍學院發佈到視頻網站的一次研討會上談到了美國空軍的F-35戰鬥機首次在東海與中國空軍殲-20戰鬥機的海上相遇,引起了不少的關注,各方面的解讀很多,那麼咱們就先來看看他到底說了什麼。

以下根據英國《飛行國際》摘錄維斯巴赫講話內容翻譯,他說:「目前談論J-20的任務目標還為時過早,目前我們實際看到的還只有它執行空中優勢任務的情況。不過我們注意到他們飛的相當好。最近我們已經——我不會說這是一次接觸——因為我們的F-35在東海上空與殲-20達到了相對近的距離,並且我們相對而言對於與殲-20有關的指揮控制系統印象深刻。」

他說,「我們看到了相對專業的飛行,但目前還談論具體他們如何使用殲-20還為時過早——到底它會更接近F-35具備執行許多,許多種任務的能力,還是更接近於F-22,主要是一種空中優勢戰鬥機,但具備一定對地攻擊能力。」

此外,他對於中國空軍的空警-500預警機的表現也同樣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空警-500在他們的遠端打擊能力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們的空警-500被用於支持他們的超遠端空對空飛彈。如何干擾這一殺傷鏈是我們目前非常感興趣的問題。」

那麼首先我對於他這段話進行顯微鏡分析吧。

2021年8月,我國首次公開報導殲-20執行東海警巡任務,而美軍F-35A戰鬥機則是在2017年部署到琉球群島的嘉手那空軍基地,那麼維斯巴赫提到的事件很可能是東部戰區的殲-20與嘉手那的美軍第34中隊之間的一次暗鬥。

因為他說雙方並未發生「遭遇」——我注意到有人翻譯的時候說「這不是一次交戰,而是相對近的遭遇」然後就推測是雙方發生了近距離伴飛,但這可能是翻譯上有問題。

因為英文軍語中的「engagement」,並不是指通常意義上的「交戰」,而是「接觸」,在作戰中一般是指雙方的先頭部隊互相遭遇,用目視看到對方或者與對方發生交火。

再加上他表示雙方接近到了「相對近」的距離,那也就是說實際上雙方並未進入目視距離,可能只是用雷達互相照射,並且從各種跡象上來看,雙方都已經確認了對方的存在。

不過這並不奇怪,殲-20和F-35A在這種日常任務中都會攜帶龍勃透鏡,這會增加飛機的雷達反射截面積,讓它能夠在雷達上被探測到,同時也能改變自身雷達信號特徵,以免被敵方電子情報搜集到自己隱身狀態下的雷達特徵。

即使如此,隱身戰鬥機的雷達、紅外特徵資訊仍然屬於敏感的技術參數,而殲-20和F-35上都安裝了先進的雷達、電子情報搜集和高性能紅外系統,顯然在這種日常警巡任務中,雙方會刻意的保持距離,以免讓對方看得太清楚。

但不論如何這也是世界上第一次出現兩個潛在敵對空中力量的隱身戰鬥機的空中遭遇。

而美軍對解放軍空軍殲-20戰鬥機飛行任務的評價,也挺有意思,當然這裡為了政治正確,維斯巴赫故意在每個評價解放軍能力的敵方都要加上「相對好」、「相對專業」這樣的說法,以免引出媒體「美軍高級將領高度評價中國空軍」這樣的大標題來。

但這裡我們可以看到的潛台詞是,34中隊和東部戰區空軍某部在這次接觸中都明顯表現出自己絕不是沒有和同類對手對抗經驗的新手。

這當然可以理解,美國空軍早在2016年就已經在紅旗演習中讓F-22扮演「紅軍」來和F-35進行對抗,這就挺有意思的,說明美軍從一開始就沒有相信過什麼「殲-20有鴨翼,隱身性不行」或者「殲-20發動機不行,機動性不如F-22」這類的媒體謠言,他們才是最紅的大粉紅,就相信「殲-20約等於F-22」。

同樣,中國空軍也早在殲-20正式服役後不久就開始進行隱身戰鬥機參加的演練,並且在最初幾次的演習中,據公開報導,殲-20都是以「假想敵」形式加入「戰局」的,並且驗證了許多之前在沒有真實高機動隱身目標時期設想的反隱身戰術不堪實用。

之後我們在公開媒體上對解放軍殲-20部隊的採訪等內容中也瞭解到,我軍也已經開展了大量殲-20之間互為假想敵的演練,並以此探討出了一些新的隱身戰鬥機之間互相對抗的戰術。

那麼中美各自在隱身戰鬥機之間互相對抗的「經驗」都已經有了好幾年的積累之後,終於在東海上空進行了首次「實戰」狀態下的驗證,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的時候到了。

此外,從維斯巴赫對於殲-20的「相關指揮控制系統」的「相對深刻的印象」,也可以看得出,這次的遭遇戰中,殲-20沒有採取單打獨鬥的方式,而是在整個指揮控制系統的輔助下實施的行動,具體而言,就是解放軍的空警-500預警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美國蘭德公司2020年關於台海問題的報告中,就已經將解放軍數量龐大,性能優越的特種機佇列為重要的「戰略優勢」,而這其中當然就包括了空警-500。與中國空軍相比,美國空軍的預警機數量不足,性能落伍是一個重大的缺陷。美國從1977年以來一共生產了68架E-3系列預警機,但除了其中一部分用於出口給北約國家,還有一部分已經因為年齡實在太大而退役,因此現役總共就有31架,包括了E-3B、C、G三個型號,其中C和G型採用了AN/APY-2型無源相控陣雷達,其對中高空目標的最大發現距離為650公里,美國海軍的E-2D艦載機的AN/APY-9型無源相控陣雷達採用的技術與之相似,最大探測距離略低,為500公里。這個探測距離都是針對中高空飛行的雷達反射截面積3-5平方米的目標的,那麼按照相關公式推算,對隱身效能為-40分貝左右的F-22或者殲-20,探測距離就要縮減到幾十公里,或者更低了,幾乎發揮不了遠端預警的效果,甚至可能被戰鬥機用射程100公里以上的空對空飛彈擊落。

從技術角度來看,E-3的雷達並不算落後,屬於第二代機載大型預警雷達,在發現距離、同時跟蹤目標數量等方面並不差,只是和空警-500裝備的按照美國劃代應該屬於第三代機載預警雷達的全固態有源相控陣雷達相比,在探測隱身目標時表現就有了相當的差距。空警-500理論上能對隱身目標維持一百公里以上的探測距離,看起來似乎也只是比E-3稍強一些而已,但至少總可以做到在F-22飛彈射程外發現目標,那這對於保障預警機自身安全方面,那就是生與死的區別了。

而更重要的還有中國部署在沿海的反隱身遠端雷達,這種雷達採用了新的反隱身技術原理,甚至可以在數百公里外發現進入我國鄰國領空活動的美國最新型隱身飛機,那麼探測到F-35就更不在話下了。雖然其探測精度尚不足以滿足直接引導空對空飛彈或者戰鬥機發射遠端空對空飛彈直接打擊的程度,但也足以引導空警-500通過「凝視」模式掃描目標所在方向,大大增加其對隱身目標精確跟蹤的距離,而一旦精確跟蹤上目標,那就能通過資料鏈引導戰鬥機或者飛彈進行打擊了。這種能力,不論是地面的遠端反隱身雷達, 還是要通過有源相控陣雷達實現的「凝視」模式,都是美國海空軍到現在為止都還沒有的能力。

相比之下,美國目前還沒有類似中國陸基先進米波反隱身雷達這樣的特殊反隱身技術,即使是有了,由於亞太地區美軍是憑藉幾個點對抗中國一整片大陸,在部署態勢上先天就處於劣勢,十分被動。

此外,因為美軍要顧慮全球部署的問題,所以31架E-3是遠遠不夠用的,在東海、南海當面配置的數量遠低於解放軍,因此解放軍空軍也敢於將空警-500前出部署,並通過多架預警機互相配合實現對空域更加嚴密的控制,讓美軍的隱身飛機很容易就處於不知道該將自己雷達反射截面積最小的方向對準哪個主要威脅的境地之中。

正是有了這個強大的指揮控制系統,殲-20可以保持自身靜默,通過低可截獲資料鏈獲得整個體系發來的目標資訊,從而在隱身飛機之間的對抗中,更容易抓到優勢。

這次F-35A能夠看到殲-20很可能是殲-20已經接近到了100公里以內,雙方互相能夠用雷達探測到攜帶龍勃透鏡的對方了。此時如果發生對抗,殲-20將可以憑藉射程優勢率先發起攻擊,而由於此時霹靂-15飛彈處於「遠彈近打」模式下,F-35不論是憑藉隱身、電子對抗還是自身機動,都難以擺脫飛彈攻擊,而反過來殲-20仍處於AIM-120飛彈的射程邊緣,很容易擺脫。

當然,這次遭遇中,美軍在這種不利態勢下,仍然能猜測出殲-20可能的靠近方向,在「相對比較近」的距離上發現了攜帶龍勃透鏡靠近的殲-20,這也表明美軍F-35A的飛行員也確實不是吃素的,很可能他也已經在和F-22的對抗中見過這種招數了。

而如果雙方都以去掉龍勃透鏡的隱身姿態進行空中對抗,那麼由於殲-20和預警機可以從多個方向對F-35進行掃描,使之陷入兩難處境,此時殲-20將可以又更大的機會從3\9點方向進入,從而實現用自己雷達反射截面積最小的方向對準敵機的同時,讓敵機暴露出雷達反射截面最大的方向,這樣的話F-35A將更加被動。此時就算F-35掉頭對準殲-20,也因為雷達反射截面積更大,會被首先發現和攻擊。

當然如果把F-35換成F-22的話,至少F-22的飛行性能更好,雷達反射截面積更小,即使是以單機對系統的對抗中,也仍有一些生存乃至反擊的機會,至少如果F-22和殲-20互相對頭飛行,還很難說誰會先發現誰。

相比之下,通過資料鏈實現預警機控制遠端飛彈進行「A射B導」能力,已經算是「錦上添花」了,這確保美國即使擁有了和霹靂-15射程相當的AIM-260飛彈,裝備新一代具備CEC能力的預警機之後,也很難說奪回優勢。而且正如維斯巴赫自己所說,目前這種模式下發射的飛彈,機載電子對抗系統尚未開發出針對性的干擾手段,在電子對抗角度將更加難以應付,是非常令美國人頭疼的問題。

所以維斯巴赫上面的這段發言已經可以證實許多大家此前尚在猜測中的跡象,而這些跡象表明,中國空軍已經在我國東部和東南方向,搶到了技術優勢,並且建立了高效的對抗美國隱身飛機的空中作戰體系,這嚴重的限制了美國干涉中國在這一方向上軍事行動的能力。

接下來咱們就要說一個事情,其實上面說到的很多中國空軍已經投入實用並且展示出巨大威力的新質作戰能力,美國在科研開發領域其實也都有對應的專案。反隱身雷達啊,遠端空對空飛彈啊,A射B導啊,這些能力美國不是說沒有,甚至我可以想像,某些覺得自信心遭到沉重打擊的「美國科技天下第一」信奉者們已經要開始用這些尚在測試階段的項目開噴了,「解放軍神氣什麼,不過是撿美國空軍首先提出的概念拿來用而已」。

但問題是,我們看看俄羅斯在烏克蘭的軍事行動,最大的問題就是這幾年來俄軍為了門面,重視採購各種戰鬥機、坦克、大炮,但在維持這些武器作戰所需要的指揮控制系統、通信系統、精確制飛彈藥、無人機等方面卻十分摳門,需要花大價錢建立的資訊化系統俄國買不起咱們也就不說了,即使是只需要投入較低的成本就能得到很大提高的精確制飛彈藥、無人機這些東西,哪怕只需要少買一架蘇-34戰鬥機,就可以買幾百枚精確制飛彈藥,或者幾十架無人機,俄國也寧可多買一架看起來光鮮亮麗的戰鬥機,而不是基本不會出現在大眾視野中的彈藥和無人機。

而實際打起來才發現,新型裝備就算你已經開發出來了,但沒有大量裝備部隊,沒有實際投入使用的話,你就是無法實現新的戰爭形態,也無法實踐已經喊了多年的新概念,就還是沒用。

而美國海空軍目前遇到的也正是這樣的問題,當然在精確制飛彈藥、無人機這些花小錢辦大事的方面美國人還是很重視的,也不差那點錢。但是在作戰系統更新方面,美國一直處於一個兩難境地,一方面,生怕貿然投資建設新的作戰系統到時候發現依然不如對手;另一方面,生怕新的系統又像他們前幾年推行的幾次激進的作戰系統專案一樣遇到大量的問題,最後就是沒能實際投入使用,還是等於沒有。

簡單來說,就是美國心裡始終存在著開發一種革命性的全新作戰系統,直接取得對全世界在這一領域壓倒性的新優勢,但是實際執行的時候卻發現這樣一種東西實在是太難了,甚至不知道憑藉現代技術能不能做出這東西來。

結果,目前美軍所有系統都是用冷戰時代,或者21世紀初開發的早期資訊化系統,通過不斷的修修補補來提高各方面性能,而沒有決心對現有作戰系統來個推倒重來。

解放軍在這方面則不同,一方面,我們冷戰時代和21世紀初這方面水準較低,沒有建立起一套我們自己的資訊化系統,所以一切都只能從頭開始,一張白紙好作畫;另一方面,目標明確,以我們理解中的「美國下一代作戰系統」的概念為目標進行追趕。

結果我們把有限的資源,按照明確的方向,堅定不移的投入到我軍整個作戰體系的重構和提升上,結果等到我們經常自認為「和美國計畫中下一代系統還是有差距啊」的這套系統已經投入實用了,而美國人呢,依然在對上一代系統修修補補,並且不斷修正他們計畫中下一代系統的概念,還是沒有新系統。

你說這是後發優勢嗎,是,但又不完全是,某種意義上說美國的體制問題還成了我們最大的助力,導致美國未來的藍圖無限美好,而現實卻在用比我們落後一代的系統不斷修修補補,就是無法下決心推倒重來。

由於軍迷總是從媒體中瞭解世界,因此導致往往會想當然,卻忽略了武器裝備也好,先進技術也好,總要投入實用,才能真正轉化為戰鬥力,僅僅在試驗場上取得了幾次成功,就大喊我已經加入了世界上僅有幾個國家的某某俱樂部——那是印度行為。

其實從美國空軍這次的發言也可以看到,他們至少還是知道,回避問題是沒意義的,現在你如何貶低解放軍的技術優勢都沒有意義,必須正視問題,才能設法解決問題。所以對於他們來說關鍵的問題是如何儘快追趕,而不是吹噓自己已有的老系統有多麼強大。

只有東南某島上一群人還在天天喊F-16V能戰勝殲-20了,其實呢,大家沒事可以去看看施效偉的節目,挺有意思的,這老兄的發言,基本上是春秋筆法、陰陽怪氣,拐著彎兒的說話,而不是像台灣很多其他名嘴那樣只會胡吹,所以經常被他們那邊說成是「賣台」、「舔共」。但是呢,他和台灣軍方的關係其實還是很緊密的,可以感覺到,台灣軍方裡面那些懂業務,瞭解實際情況的一部分人呢,他們也不是想主動閉著眼睛的,只是,他們根本沒有現實能力參與到太平洋兩岸這場可能決定世界命運的大競賽中,也無力改變台灣當前的現狀,最後呢,一邊得過日子,一邊也不想昧良心,那就可不就只好春秋筆法,陰陽怪氣了嘛。

至於另一些人,甭管是海峽哪邊吧,對於擺在眼前的現實卻不能正確的理解,只能靠給別人說自己的夢境來自我安慰……這到底是什麼樣的一種心理呢?這咱們就不好猜測了,畢竟我們也不是神經科或者心理科的專家是不是?

連結:一周军评:俄罗斯高超声速“匕首”打了什么?-席亚洲 (guanch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