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烏克蘭,俄羅斯有哪些軍事選擇?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晨楓
在西方國家的不斷挑動下,烏克蘭局勢驟然升溫。
近日,有消息顯示,俄羅斯在烏克蘭邊境集結了10萬大軍,並與白俄羅斯舉行聯合軍事演習,與克裡米亞一起,從三個方向對烏克蘭造成巨大的軍事壓力。美國與俄羅斯從總統會談到外長會談,幾輪談下來的結果只是「期望進一步會談」。
不算北歐地廣人稀的瑞典、芬蘭和世界面積最大的俄羅斯,烏克蘭是歐洲陸地面積最大的國家,比法國、德國還大。烏克蘭也一馬平川,只有第聶伯河還算天險。第聶伯河很寬闊。傳說中第聶伯河上的燕子飛到一半就飛不動、掉下去了。第聶伯河在奧德薩和克裡米亞之間出海。基輔也在第聶伯河上,離白俄羅斯邊境只有100多公里,不過中間隔著切爾諾貝利無人區。
烏克蘭顏色革命後,西方將勢力範圍大大推進了一步,理論上離莫斯科的最近距離只有四五百公里。烏克蘭的經濟實在太爛,西方不願背包袱。接踵而來的東烏衝突使得烏克蘭成為燙手的土豆,既不能握,又不能丟。克裡米亞問題則鎖定了西方的困局:西方無意幫烏克蘭「奪回」克裡米亞,更無意承認俄羅斯「收回」的現實。在兩難中,烏克蘭的泥潭越拖越深,越拖越爛。
西方對烏克蘭的政治支援只有口頭的,最重要的經濟支援實際上沒有,軍事支援一直都有點,但只是有點,眼下集中在軍事顧問和訓練,還有「標槍」反坦克導彈。
西方軍事顧問的作用有限。他們的軍事素養再高,也是與本國(或者北約達標)軍隊的訓練、裝備、指揮體制相適應的,空降到烏克蘭未必有用。重新訓練烏克蘭軍隊更是沒譜,美軍在阿富汗訓練了20年,結果兵還沒有來得及敗,山已經倒了。
美國已經向烏克蘭運送了一批「標槍」反坦克導彈,波羅斯海國家也起勁地「捐獻」一批,但這要是能管用,美國陸軍只要空降兵就夠用了,「標槍」管夠。
美國除了虛聲恫嚇,實際上沒有多少辦法,制裁要是嚇得住普京,那就不是普京了。美國要俄羅斯考慮後果,但對俄羅斯來說,沒有比西方劍尖指到自己的腦門更嚴重的後果了。
美國的新劇本是不斷揚言俄羅斯即將在一二月份入侵烏克蘭,迫使俄羅斯否認。俄羅斯要是真的推遲行動了,只要俄軍不撤離邊境,美國就不斷改劇本,推遲時間;俄羅斯要是發動進攻了,則是言不由衷,前面的否認都是假的,加重俄羅斯的道義赤字。
這種把戲根本不可能實質性地影響俄羅斯的決策。俄羅斯是否會發動進攻,只有俄羅斯才能決定。何況冬季未必是進攻的最好季節,夏季日照時間更長,機械化裝備和人員的運作沒有嚴冬那麼多事,巴巴羅薩行動、庫爾斯克戰役都是夏季發動的。
當前俄軍的邊境部署是對早先烏軍在東烏部署的反應。俄羅斯不能坐視烏軍進攻東烏,俄羅斯再三說明無意主動進攻。如果在某種條件觸發下,如果俄羅斯發動進攻,他們將會面臨怎樣的軍事選擇呢?
俄羅斯空軍遠比烏克蘭強大,但空中戰爭並非俄羅斯的強項。在格魯吉亞的作戰中,空軍只是支援,在烏克蘭應該也一樣。海上更是不給力,黑海艦隊在蘇聯時代就是最弱小的,現在只是存在艦隊而已。
俄羅斯的進攻最可能還是陸上為主,不僅俄羅斯陸軍具有壓倒優勢,還從三面包圍烏克蘭,有態勢優勢。烏克蘭地形平坦,也適合俄軍發揮裝甲優勢。第聶伯河在二戰中既沒有擋住德軍進攻,也沒有擋住蘇軍進攻,現在也只是便利的地理分界線。
說起來,俄軍有6個軍事選擇,每一個選擇都有不同的後果:
1、從邊境暫時撤出部分部隊,在繼續支援東烏武裝的同時,著力於外交解決。這是俄軍增兵邊境前的狀態,實際上不成為選擇,要是能外交解決,局勢根本發展不到今天了。
2、以維和名義,進軍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直到和平談判達成對東烏和俄羅斯有利的結果才撤軍。這樣做也意義不大,有俄軍在邊境威懾,烏軍打垮東烏武裝的可能性不大。
3、進軍烏克蘭,以第聶伯河劃河而治。第聶伯河不僅是烏克蘭的地理分界線,也是人情分界線,河西受波蘭和天主教影響較大,而烏克蘭民族情節較強;河東受俄羅斯和東正教影響較大,民族情節上對俄羅斯較為友好,容易迅速穩定戰後態勢,劃河而治也一勞永逸解決了東烏問題。
4、在進軍第聶伯河沿線的同時,進軍亞速海到黑海沿岸。這樣俄羅斯本土與克裡米亞和特蘭尼斯特裡亞之間打通陸地橋,烏克蘭變成內陸國家,克裡米亞也解決淡水問題。
5、只進軍亞速海和黑海海岸。但這裡一馬平川,縱深太淺,也與第聶伯河以東的烏克蘭缺乏容易劃界和防守的河流、山脈。
6、全面進軍烏克蘭。行動規模最大,政治、軍事、經濟影響都最大,也使得俄軍在蘇聯解體後第一次在波羅的海三國以外直接與北約面對面。
在作戰上,以第聶伯河為終止線的話,進軍有北線、中線和南線之分,具體組合由上述選擇決定。
北線以分進合擊基輔為重點,如果得到白俄羅斯的配合,還可繞過不宜通過的切爾諾貝利地區,從側後向基輔卷擊。新尤爾科維奇-切爾尼希夫-基輔路線長約250公里,特羅波特諾伊-柯諾托普-尼津-基輔路線長約320公里。如果可以借道白俄羅斯,馬祖爾-柯羅斯騰-基輔路線長約250公里。在理想情況下,3天可完成對基輔的合圍,最多不超過7天。
中線可有三條主要進軍路線:別爾哥羅德-哈爾科夫-波爾塔瓦-克列緬丘格(長約320公里)路線、頓涅茨克路線(可以分為兩支:頓涅茨克-第聶伯羅、頓涅茨克-紮波羅日,各約220公里)、羅斯托夫-馬里烏波爾-貝爾蒂揚斯克-梅利波爾路線,以進軍第聶伯河一線為主要目標。繞過哈爾科夫直接向縱深進軍的話,也可在3天達到第聶伯河,最多不超過7天。
南線從克裡米亞出發,東翼與中線南翼東西對進,在梅利波爾會合;西翼進軍赫爾松的第聶伯河出海口。同樣,行動可在3-7天內完成。不過單獨行動的話,通過刻赤大橋和克裡米亞的後勤路線不容易支持大規模軍事行動。
三線同時行動的規模最大,影響最大,效果也最大。
如果南線不止步於第聶伯河,進軍第聶伯河就是第一階段作戰(綠色)。然後可以在跨越第聶伯河的同時,在海上兩栖卷擊奧德薩,執行第二階段作戰(藍色)。得手後,北路打通與特蘭尼斯特裡亞(俄羅斯族在莫爾達瓦和烏克蘭之間的一塊飛地)的陸地通道,南路打通
與布賈克(莫爾達瓦以南,與奧德薩隔海灣相望,陸地上只有2公里寬的國家森林公園相連接,主要靠海灣口的海堤和大橋連接)的聯繫,勢力範圍一直推進到羅馬尼亞邊境。
如果要進軍第聶伯河以西的烏克蘭全境,再次需要兩階段作戰,在文尼察-日托米爾-柯羅斯騰一線短停整補一下,再繼續向西推進,最終終止於匈牙利、斯洛伐克、波蘭邊境。
文尼察在衛國戰爭中就是重要的地方。文尼察以北12公里的森林裡是希特勒東線指揮部所在地,代號「狼人」(Werwolf),希特勒的代號是「狼」。希特勒就是在這裡下令南線德軍分兵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的,並在第三次和第四次哈爾科夫戰役期間在這裡督戰。
如果俄軍兵力足夠,而且得到白俄羅斯的政治配合,有可能把進軍第聶伯河以西的兩個階段合併為一個階段。從白俄羅斯出發,一路沿波蘭邊境切斷烏軍的退路、隔絕與北約的聯繫,另一路向文尼察-日托米爾-柯羅斯騰一線包抄,與東線俄軍匯合。
看得出來,俄軍的後勤還是高度依賴鐵路,所以進攻路線都依託鐵路沿線。重要的鐵路樞紐將是爭奪重點,
俄軍擅長閃電戰,但烏克蘭是很大的國家,東西超過1000公里,南北超過600公里,有4100萬人口。基輔(300萬人)、哈爾科夫(150萬人)、奧德薩(100萬人)、第聶伯羅(100萬)、紮波羅日(75萬)、馬里烏波爾(50萬)都不是小城市,俄軍要速戰速決,必須繞過城市,直插後方,否則像格羅茲尼(只有40萬人口)那樣打成僵局,會非常被動。
在時間上,主要看俄軍準備和烏軍抵抗情況,到達第聶伯河一線要在3天到一星期內結束,需時更長就失敗了。是在「擺平」戰線後方的城市後再繼續推進?還是放棄巷戰中糾纏、繼續高速推進直到烏克蘭西部邊境?這些戰略都各有優缺點,主要看俄軍的兵力資源和作戰決策了。
西方輿論使勁鼓噪俄軍將在1、2月大地封凍的時候進攻,避免3月後解凍、翻漿導致機械化裝備行動困難。這是很奇怪的說法。當前俄軍的部署是對較早時間烏軍對東烏部署而做出的反制,已經到位有一段時間了。如果俄軍要行動,1、2月都晚了,現在大地已經封凍一個月了,越晚開始行動,越接近翻漿,行動時間的窗口越小。反過來,進入5、6月後,翻漿期已過,夏季不僅乾燥,日間時間也延長,更加有利於行動。衛國戰爭中莫斯科戰役、斯大林格勒戰役都是夏季開始的。德軍是因為紅軍堅決抵抗,行動才拖延到嚴冬,越拖越被動,導致最後失敗。
俄軍在二戰後就沒有組織過10萬人以上的戰役行動,指揮經驗局限于大型演習。不過烏軍指揮經驗更加缺乏。俄軍的後勤嚴重依賴鐵路,出境作戰的後勤保障能力是一個疑問。不過在烏克蘭到底算出境作戰還是境內作戰,還不大好說。蘇聯解體後,烏克蘭的發展嚴重停滯,俄軍對蘇聯解體時烏克蘭後勤網路硬體、軟體的理解現在依然大體管用,要說境內作戰也沒錯。
士氣是另一個充滿不定性的問題。一方面,烏軍算是保家衛國,但烏克蘭和俄羅斯的血緣關係使得這帶上內戰的色彩,打起來是更狠還是更怵,就不好說了。另一方面,蘇聯解體後,俄軍對蘇軍體系的保存最為完整,又在格魯吉亞、敘利亞作戰中積累了有用的經驗。烏軍不僅只保存了蘇軍的碎片,大量軍內人才回到俄羅斯,顏色革命後進一步換血,「門外弟子打掌門師傅」到底是心理激勵還是心理障礙也不好說,烏軍在東烏作戰的屢次失利也有類似的作用。在東烏作戰中,烏克蘭正規軍的表現不及私募民族主義武裝。如果打成巷戰,民族主義武裝還能繼續發揮作用,但在大規模野戰中,好勇鬥狠的私募武裝是頂不住正規軍的鋼鐵洪流的。
美國和北約為烏克蘭軍隊提供的訓練難說有多少作用。歷史上,還沒有過美國和北約訓練出一支真能打仗的軍隊的先例,從解放戰爭開始就是這樣。
如果戰爭爆發,俄軍是勢如破竹,還是勢如斷水,還很難說,對雙方的實力外界只能猜測。但美國、北約和烏克蘭的軍事應對只有很有限的選擇。首先,美國和北約已經排除了軍事保衛烏克蘭的可能性,俄軍一旦發動進攻,只有俄軍才能決定進攻線停止在哪裡,烏軍基本上只能被動應戰,既無法擋住俄軍進攻,也無力主動選擇戰場。
其次,烏軍可主動後撤到第聶伯河以西,避免有生力量被早早殲滅,但這對基輔政府的合法性是嚴峻的挑戰。烏軍甚至沒有以空間換時間的選擇,因為時間不在烏軍這邊,沒有增援會到來。西方有人鼓噪基輔方面將第聶伯河大壩決堤放水,水淹俄軍,這種喪盡天良的提議人應該受到核燒烤的待遇。
在理論上,烏軍可在美國和北約的情報支援下,對進攻中的俄軍薄弱側翼實行反突擊,打亂俄軍進攻節奏,分割俄軍主力,消滅俄軍有生力量,爭取政治上的主動和民心的振興。但烏軍是否有足夠的指揮水準、戰鬥力、裝備、後勤供應是個問題。
俄軍合成營戰鬥隊在東烏戰鬥中表現不俗,不僅在進攻中機動靈活,在遭到突襲時也善長應變和抓住戰機,全無西方想像中呆板的壓路機式作戰。數位化炮兵和平坦的戰場更加有利於機械化和資訊化程度更高的俄軍,烏軍反突擊要成功並不容易。
而西方方面,美國和西方可以通過「新租借法案」迅速向烏軍提供防空、反坦克、反艦、電子戰、輕武器、火炮、彈藥、車輛、飛機備件、燃料、給養、醫藥等,但裝備和器材到手到形成戰鬥力需要時間和訓練,現在已經不是二戰時代了,給抵抗戰士空投一批衝鋒槍和炸藥,拿起來就能戰鬥。西方裝備對熟悉蘇制裝備的烏軍也需要磨合,烏軍是否有這個時間就難說了。
再或者,就像武裝阿富汗聖戰者那樣,在烏克蘭打一場反俄遊擊戰爭,耗死俄羅斯。這似乎是很厲害的主意,實際上可行性很低。烏克蘭和俄羅斯在文化和血緣上太近了,這是准內戰,甚至可看成東烏戰爭的擴大,並沒有外國佔領軍在反遊擊中的語言和文化隔閡問題。在衛國戰爭中,烏克蘭民族主義武裝得到德軍的支援和武裝,也沒有成什麼事。
另一方面,雖然美國和西方的政治和經濟選擇多一點,但沒有一個管用的。即使美西方的經濟制裁再嚴厲,也不足以根本動搖俄羅斯的決策,只能把俄羅斯推向中國。中國經濟繼續高速發展,坐二望一的體量本身就是強大的拉動力,巨大的增量也是俄羅斯的發展機會。
其次便是美西方慣用的輿論戰,而這並不能拿俄羅斯怎麼樣,俄羅斯早就被抹黑的見怪不怪了。有人會說,北約國家可以對烏克蘭難民提供庇護,對俄羅斯能夠給予道德上壓力,但實際上是幫俄羅斯減負。
同時,烏克蘭是俄羅斯天然氣輸往歐洲的要道,衝突可能嚴重影響俄羅斯天然氣對歐洲的輸送,可以用美國液化天然氣補上歐洲的需求,但這是個奇怪的問題。北約國家要幫助烏克蘭,難道不應該主動停止「資敵」嗎?甚至不需要等到衝突開始。這點立場都不堅定,還談什麼支持?
當然,美西方還可以用外交壓力迫使白俄羅斯拒絕與俄羅斯合作,不容許俄軍借道。如果沒有西方在白俄羅斯搞顏色革命,這沒准能行。但西方左手往白俄羅斯臉上搧巴掌,右手把白俄羅斯往身邊拉,想什麼呢?
最後,他們還可以使出國際法庭這一招,調查俄羅斯的「戰爭罪行」,但個人覺得最應該受調查是美國在阿富汗的戰爭罪行。
烏克蘭已經成為美國和西方的難題了,俄羅斯還在與美國談,但明擺著是談歸談,幹歸幹。俄羅斯不想放棄的,美國休想在談判桌上得到。反過來也一樣,美國不想放棄的,俄羅斯也休想在談判桌上得到。美國無法迫使俄羅斯承諾不會進攻,俄羅斯無法迫使美國承諾烏克蘭永不加入北約。烏克蘭的局勢還將繼續僵持。
美國戰略重點轉到亞太是俄羅斯在烏克蘭方向施加壓力的最好時機,甚至可在美國的鼻子底下在世界很多地方「為所欲為」,比如「公然」與受到西方圍堵的緬甸軍政府發展軍事合作關係,已經向緬甸交付了2架蘇-30SME重型戰鬥機。俄羅斯向北韓、伊朗提供戰鬥機、防空導彈也是很可以想像的。一個中國已經弄得美國手忙腳亂,美國要給俄羅斯施加壓力,也分不出多少力可以施加了。
但美國在烏克蘭問題上無所作為對烏克蘭、格魯吉亞這些國家是壞消息,美國「管殺不管埋」的本性暴露無遺。對北約盟國也是壞消息,尤其是前東歐國家。歐洲指望不上美國了,這正是法國重拾「歐洲戰略自主」的主要著力點。波蘭總統寧願惹惱美國,也要前來參加北京冬奧。立陶宛在支持台獨問題上裸奔,美國只有口頭支持,歐盟拒絕被「尾巴搖狗」,現在也在琢磨怎麼從電線杆子上爬下來。
在20世紀初英德海軍競賽時代,英國採取從全球收縮、全力確保在北海的海軍優勢的戰略,最後僥倖贏得了一戰的勝利,代價是日本在遠東和美國在兩洋的坐大。但德國拒絕戰爭、繼續埋頭發展的話,時間可能在德國一邊。二戰是一戰的延續,二戰後英國徹底淪為二流帝國,現在只剩二流,連帝國都談不上了。
歷史的經驗誰都在研究,美國在研究如何避免帝國的衰落,中國在研究如何避免修昔底德陷阱,俄羅斯在研究怎麼撿漏,歐洲在研究如何吃瓜。烏克蘭在研究什麼?最應該研究的是鄰居波蘭的歷史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