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經濟學家羅奇:中共建政75年,如何走出當下經濟困境和美中關係低谷?
文/voa樊冬寧
摩根士丹利前亞洲區主席斯蒂芬.羅奇(Stephen Roach)是華爾街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學家之一。他準確預測了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和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並預言中國有望在2030年左右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羅奇近年來對中國經濟的預測轉趨悲觀,並且認為「香港已經玩完了」。中共建政75年之際,中國經濟是繁華落盡還是仍有轉機?《縱深視角》專訪現任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的羅奇教授,請他從過去20多年來在中港兩地的實地觀察以及與歷任中共高層領導人的第一手互動,深入剖析當今中國的經濟問題,提出可能的解決方案;同時探討陷入「新冷戰」的美中關係是否可能「破冰」?
習近平的「強國夢」到了「算總帳」的夢醒時分?
中共官媒在中共建政75週年之際接連發佈多組資料,強調中國從1949年的積弱貧困到成為當今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股市也在政府釋出利多消息後,連續多日配合上演慶祝行情。不過《紐約時報》的分析文章指出:中國過去締造的經濟奇蹟已經到了「算總帳」的夢醒時分。華爾街經濟學家、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羅奇教授在接受美國之音專訪時表示,「習近平的‘中國夢’被解讀為是要與美國競爭的一個口號, 但實際上‘中國夢’是為了振興中國經濟、重返19世紀初中國在全球經濟的主導地位。」
拜登總統稱他上任以來的種種措施,已令中國無法再超越美國。羅奇認為中國經濟目前面臨許多挑戰,但是在應對這些挑戰後,仍然有可能在2030年代內與美國經濟「趨同」 。
中國經濟「三大癥結」有解方?
羅奇在專訪中將中國當前經濟挑戰分為短期或週期性問題和長期結構性問題。短期問題主要是房地產危機,而且這一危機仍在持續。他表達自己和許多人都認為當局的計畫還不足以解除警報。儘管如此,他仍然認為房地產危機得以在未來幾年內解決。相較之下,中國經濟長期問題更為嚴重。
羅奇認為目前中國經濟的癥結有三。首先是人口問題,即勞動適齡人口的減少,這種情況正在發生並將持續到本世紀末。第二個問題是生產率增長乏力。當經濟體的適齡勞動人口減少時,就需要更高的生產力來拉動經濟,但目前中國的生產力正朝著相反的方向發展。因為在習近平的指示下,經濟發展的重點回歸低生產率的國營企業,使得民營企業受到很大壓力,而它們長期來一直是中國經濟最具活力的生產力來源。第三個結構性的問題則是眾所周知的內部私人消費不足。綜上所述,中國的經濟增長目前面臨巨大的週期性和結構性挑戰,但仍可能通過有力和創新的舉措來克服。
中國央行九月底降息降准,並向金融市場注資一萬億人民幣。中國股市三大股指在利多因素推動下迅速反彈,創下漲幅最高紀錄,引發全球股市關注。在此之前,中國政府推行延遲退休年齡的政策,羅奇對此表示樂見,但也認為這對於提高生產力的效果不夠顯著。而中國人大作出的這個決定在由於公佈之前並未公開徵求社會的意見,引起中國公眾強烈不滿,時事評論員鄧聿文更稱此為中國的國家違約。
日本「失落的30年」與「安倍三箭」可為借鑒
羅奇以「日本失落的30年」作為借鑒,試圖為中國的經濟挑戰提出解決方案。他說:第一,避免資產泡沫,包括股市泡沫、科技網路泡沫,還是與當前中國經濟問題最直接相關的房地產泡沫。第二,避免經濟活動的債務強度,因為這最終會限制經濟活動,無論是私人、企業還是消費者,因為受制於償還超額債務的負擔,都無法為國內需求提供支援。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採取行動促進生產力增長。日本已故前任首相安倍晉三也曾採取過類似的做法。他的「安倍經濟學」提出貨幣、財政和結構性改革,主要反映了提高生產力的措施。而提高生產力在日本和中國同樣艱難。
習近平手上有工具 問題是他是否有意願?
被問到習近平是否有足夠的工具落實他對中國提出的建議?羅奇坦言:「他有這些工具,但問題是他是否有足夠的能力和意願去使用這些工具。就以提高生產力為例,這個問題包括兩個面向:一方面,經濟權力從私營部門向國有企業轉移,這對習近平來說非常重要。與此同時,中國私營企業近四年來面臨持續的壓力,也制約了生產力的提高。習近平如何看待賦予更多權力給那些崇尚自由市場精神、敢於冒險並且越來越富有的企業家?這件事現在似乎並不是習近平會支持的。他有這些工具,如果他願意的話,可以做出很多強有力的改變並做出艱難的決定。但是他現在的理念全是意識形態主導,這讓他無法做出許多人都希望看到的選擇。」
「當事實改變 我的看法也改變」
羅奇今年稍早曾在英國《金融時報》撰文指出「香港已經玩完了」。這被看作是替香港寫下墓誌銘。羅奇認為基於中國經濟放緩和《港版國安法》等因素,曾經繁榮發展的香港已經結束。這篇文章引發廣泛的關注與激烈的辯論。自中共前總理朱鎔基成立「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之後,連續24年到北京參加這項論壇的羅奇,今年首度沒有機會發言。他在接受美國之音專訪時坦言過去被稱為「中國大好友」的他,現在與北京和香港的好友關係似乎不再那麽融洽,但他強調自己是基於事實分析,並引用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的名言:「當事實改變,我的看法也改變。」
「說好中國故事」不如說出真相
羅奇在專訪中強調,無論哪個國家或制度,能夠對權力說出真相至關重要。他說,「現在在習近平的領導下,他親自要求必須‘說好中國故事’。換句話說,要麼同意我,要麼閉嘴。我想,這就是最後我在今年的論壇上被要求封口的原因。雖然我自己覺得,我也是努力在‘說好中國故事’,但我提出他們必須要先做的事,才能讓中國重新變好。因為事實是中國現在並不好,但他們不想聽我說這些。 」
他強調,讓不同觀點人士噤聲是行不通的,狹隘的政治思維和控制權力的意識形態對誰都無益。
駁斥「中國崩潰論」
儘管調降了對中國的經濟預測,但羅奇說自己從來都不是「中國危機論」的一員。與包括章家敦在內的許多西方學者不同。他認為儘管中國目前面臨週期性與結構性的雙重問題,中國未來並不會出現經濟內爆或崩潰,
羅奇說,「我認為中國作為一個大型的、戰略性的發展中經濟體,仍然有很多經濟增長的潛力。我也相信中國已經偏離之前穩健增長的軌道,而且需要進行許多方面的調整,以應對當前的房地產問題、人口老齡化問題、生產力問題等結構性問題。最重要的是,中國需要正視以消費驅動的‘經濟再平衡’。」 他相信中國如果能充分發揮經濟增長的潛力,並且改善與美國的關係,未來可能實現長時期的可持續增長。
「尼克森時刻」是否能為當前美中局勢破冰?
羅奇認為當前美中兩國之間的「虛假敘事交鋒」(The Clash of False Narratives)以及他稱之為「恐華症」(Sino-phobia)的負面情緒高漲。他不同意美國國會批評中國補貼綠能產品,封鎖華為,以及國會眾議院成立中共問題特設會委員會針對中國舉行各種聽證會。他認為這樣的氣氛使得貿易戰演變成科技戰,並進一步升級為新冷戰,風險十分真實。
美國白宮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曾經表示,中國是當今世界上唯一既有改變國際政治的意圖又有實力執行的國家。基於這樣的認識,拜登政府提出「有管理的競爭」,以管理和護欄來降低美中爆發激烈衝突的風險。自從2020年以來,先是美國商務部對華為祭出多項禁令,以維護美國國家通信安全。近年來美國財長耶倫多次警告中國以低價外銷綠能產品,扭曲了全球供應鏈。在立法部門,美國國會眾議院2023年成立中共問題特設委員會,關注中共對美國經濟和安全造成的威脅。委員會首任主席,前威斯康辛州眾議員加拉格爾接受美國之音專訪時指出,美國若一味尋求與中國接觸,將使得中國更加咄咄逼人。現任委員會主席穆勒納爾稱中國是美國首要經濟對手。
基於目前美國跨黨派對中國的批評態度,羅奇認為大選後的美中關係才是關鍵。他建議新總統避免將「接觸政策」當作負面詞彙,美中兩國也需要重新思考如何通過「再接觸政策」(Re-Engagement)來化解衝突。
羅奇日前撰文寄望美中關係在選後迎來新的「尼克森時刻」。美國共和黨副總統候選人萬斯曾經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中國是美國面臨的最大威脅。羅奇認為民主黨副總統候選人沃爾茲的中國經驗可能影響哈里斯。如果當選,可能和當年尼克森一樣到中國展開破冰之旅。
「以競爭主導」 v.s. 「再接觸」
然而,美國副國務卿坎貝爾近日表示,當今的美中關係已超越90年代的接觸階段,「進入了一個以競爭為主導範式的新時期」。他指出,儘管有人呼籲回歸過去的接觸政策,但當前的美中關係更強調競爭,且這種競爭應保持穩定而非走向衝突。為此,美國正在努力建立對話機制,並與盟友和合作夥伴進行磋商合作,以確保競爭不會演變為對抗。
基辛格中心美中關係研究所主任戴博也對「尼克森式」破冰之旅的提議持懷疑態度。他認為,在當前情況下,由美國主動對華展開破冰行動並不符合國家利益,中國同樣有責任改善雙邊關係。他指出,美中關係的核心問題在於中國試圖輸出其模式,並以「人類命運共同體」挑戰現有國際秩序,而美國作為這一秩序的捍衛者,無法對此妥協,因此目前沒有開啟破冰的條件和必要性。
建議成立「美中秘書處」
羅奇對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近期訪華和拜登政府其他外交行動表示欣慰,但他強調個人外交不足改善美中關係,還需建立制度化機構。他提議設立常設性質的「美中秘書處」(US-China Secretariat)以持續處理廣泛議題,從貿易、技術到氣候變化等全球性問題,並通過美中專業團隊提供持續的政策建議。他認為,只有結合個人外交與制度化的機構,才能為美中關係帶來長期的穩定與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