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機器人製造上追趕特斯拉 目標取代電動車裝配線的人工
文/美國之音
中國在電動汽車市場佔據了主導地位,現在正在追趕特斯拉(Tesla),目標是建造可以用電池驅動的人形機器人,這些機器人未來可能會取代電動車裝配線的人工。
本周在北京舉行的世界機器人大會上,有20多家中國公司展示了專為工廠和倉庫工作的人形機器人,還有更多公司展示了製造這些機器人所需的中國制精密零件。
中國對這個新興產業的推動源自十多年前進軍電動車行業的成功模式—政府支援、來自大量新進入者的激烈價格競爭以及強大的供應鏈。
中國頭豹研究院(LeadLeo)分析師阿爾詹·拉奧(Arjen Rao)表示:「中國的人形機器人產業在供應鏈整合和大規模生產能力方面展現出明顯的優勢。」
機器人的研發工作得到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發展「新質生產力」技術政策的支持,本周活動的宣傳手冊中也提到了這一點。
北京市於今年1月啟動了規模100億人民幣(14億美元)的機器人產業發展投資基金,而上海市於7月宣佈計畫設立同樣價值百億人民幣的人形機器人產業基金。
本周展出的機器人部分來自曾隨電動車浪潮崛起的國內供應商,包括電池和感測器製造商。
高盛(Goldman Sachs)在今年1月份預測,到了2035年,人形機器人的全球年度市場規模將達到380億美元,消費和工業應用的出貨量將接近140萬台。該公司估計,建造這些機器人的材料成本在2023年已降至每台約15萬美元,不包括研發成本。
上海開普勒探索機器人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胡德波表示:「還有很大的空間可以壓低成本。」這家公司去年受特斯拉人形機器人Optimus的啟發而創立,目前正在研發第五代工人機器人,計畫在工廠中進行試驗,預計銷售價格將低於3萬美元。
當特斯拉2019年在上海開設工廠時,中國官員表示,他們預期這家電動車先驅會對中國產業產生「鯰魚效應」,即引入一個大型競爭者,迫使中國的競爭對手加快步伐。
胡德波說,特斯拉的Optimus機器人也產生了類似的效果。
美國汽車製造商特斯拉在2021年首次推出了Optimus機器人,其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Elon Musk)當時宣稱,隨著時間推移,這款機器人可能「比汽車業務更具意義」。
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的資料,中國在工廠安裝生產機器人的數量領先全球,是北美數量的三倍多。
中國工業和資訊化部副部長辛國斌在北京世界機器人大會的開幕式上表示,他的部門一直在落實習近平的指導方針,「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機器人產業壯大的有力推動者」。
去年11月,中國提出在2025年實現人形機器人大規模生產的願景。頭豹研究院分析師拉奧表示:「我認為人形機器人實現大規模商業應用,可能至少還需要20到30年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