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鼇論壇緊抓全球供應鏈 分析:建替代供應鏈是必然趨勢
文/voa林乃絹
中國人大委員長趙樂際28日在博鼇論壇發表演講指出,中國要落實全球安全倡議,反對強權政治、霸權行徑,亞洲國家應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和築牆設壘、脫鉤斷鏈。學者分析中國深知全球化貿易對中國經濟的益處,值此經濟困頓之際,只能不斷緊抓全球化的繩索。但世界各國正尋找其他生產基地並轉移供應鏈,走向「短鏈革命」,減少對中國的依賴。
新冠疫情席捲全球讓世界各國明瞭韌性供應鏈的重要性,自主打造供應鏈成為顯學,但也使得曾有「世界工廠」之稱的中國備感壓力。趙樂際在博鼇論壇上既呼應另一頭的最高領導人習近平開大門吸引外資,也再一次重申反對脫鉤斷鏈,緊緊將自身和其他亞洲國家綁在一起。
全球供應鏈重組對中國經濟影響甚巨,位於英國倫敦的潘西恩宏觀經濟諮詢公司資深中國經濟學家林浩波指出,供應鏈自中國外移首先造成當地生產商的失業潮;再者,當外企在中國設立生產線的需求減少時,未來海外的直接投資就會下降。
林浩波(Kelvin Lam)對美國之音說:「中國明白全球化貿易為經濟帶的來好處,甚至成就中國近一、二十年的經濟成功,全球供應鏈一直對中國很重要,所以他們需確保全球貿易的續存,像是一帶一路和其他貿易協定。」
產業鏈脫鉤對中國的另一衝擊是當地經濟活動減少,低附加價值製造業流失到鄰近經濟體,例如越南、柬埔寨、印度等成本更為便宜的地區; 中高附加價值製造業則外流到靠近消費市場的地方,例如墨西哥。林浩波表示,中國眾多工廠自疫情期間關閉,運輸和生產都受到衝擊,而現階段考量地緣政治風險,全球供應鏈逐漸轉移回接近母國的地區生產,像是美國企業產線從中國移回美國或墨西哥。
在台北的中華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王國臣也分析全球走向「近岸生產」,像是繼美歐分別出台晶片法案後,日本、韓國和台灣也有半導體輔助法案,各國皆設置半導體廠。未來貿易市場板塊可能變成「中國加一」,或者中國與中國以外的兩大貿易區塊,而中國以外的貿易體系則分成多個短鏈。
王國臣補充說,產品市場與意識形態或政治體制息息相關,即使沒有貿易戰,如果中國持續以政府力量介入市場,全球將加速與中國脫鉤,勢必會衝擊中國貿易。
替代供應鏈取代中國
英媒《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2023年2月曾報導,各國雖無法與中國龐大的製造基地匹敵,但由亞洲日韓台印新馬等14個國家構成的替代供應鏈「Altasia(alternative Asian supply chain)」未來可能取代中國,爭奪企業供應鏈搬遷的利基市埸。
博鼇論壇發佈《亞洲經濟前景及一體化進程2024年度報告》,提出中國仍維持全球價值鏈區域中心的地位。《環球時報》26日引用報告寫作團隊成員、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原副校長林桂軍的說法,指出近年產業鏈出現轉移,但想在亞洲建立取代中國的「替代供應鏈」可行性不大。
林浩波分析,中國仍壟斷部分全球價值鏈的產品,造成對中國貿易依存度仍高。以電動車為例,中國壟斷全球約70%鋰製造業,以確保在電動車生產的優勢,並寄望電動車做為經濟困境的新成長引擎。
另外中國也壟斷約95%貨櫃和壟斷鎵鍺等關鍵礦產生產,造成物流產業、以及以鎵鍺為原料的太陽能板、軍事科技和光纖皆對中國高度依賴。但林浩波表示去風險是必然趨勢,各國正尋找其他生產基地並轉移供應鏈,減少對中國的依賴。
王國臣指出,供應鏈搬遷並非線性,企業基於產能量體和勞工品質穩定度權衡,預期會在新南向國家和中國之間來回擺蕩至少10年,成為中國在國際貿易中對抗歐美國家的底氣。但整體趨勢仍走向與中國脫鉤,因為中國強調建立自己的研發體系跟標準,除非企業只鎖定中國市場,否則會加速產業外移。
王國臣表示,隨著中國經濟趨緩,經濟論壇持續降規,外資自然也不再「看中國的臉色」。不論博鼇論壇或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受到的關注度越來越低。雖然官方表態「開放大門」,但過去中國與外界交流的重要會議都由國務院總理層級出席,今年卻由人大委員長代表出席,顯示最終決策者只有習近平一人。王國臣總結道,企業外移的關鍵還是歸根在習近平的政策。
中國一手改善外資環境、一手單邊立法監管
為了避免全球貿易斷鏈,中國也積極向外資招手,趙樂際演說表態中國堅持開放發展,將縮減外資准入負面清單、全面取消製造業領域外資准入限制措施,並落實外資企業國民待遇。
加強吸引外資是延續中國自2023年10月北京「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以來的論調,博鼇論壇舉辦之際,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會見美國商界領袖,被視為吸引外資的積極之舉。
在上海的沙利文全球合夥人兼大中華區董事長王昕表示,外資開放措施旨在優化營商環境,像是智慧製造受到國家支援,為外企在自動化設備、工業機器人、智慧控制系統等領域的投資提供市場空間。另一方面,在金融服務、醫療健康、資訊技術、大消費等,都是吸引外資回流的產業。
其中,新能源汽車領域得益於政策扶持和市場需求擴大,中國已在2023年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生產和銷售市場,出口量也居世界首位。王昕預期將吸引更多外資進入並促進產業升級。
王昕認為重新開放外資,有助於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提升創新能力,加強中國在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中的地位,有利於推動產業轉型和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開放發展。
儘管中國頻頻對外資釋出善意,但在國家安全至上的思維下,難免顯得政策矛盾。
中華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王國臣表示,中國在提出外商投資便捷化制度的同時,卻陸續出台網路安全法、資料安全出境管理辦法、反間諜法以及外資企業設黨組等單邊措施,吸引外資效果大幅下降。
比起習近平上任初期延續中國過去的「真金白銀優惠外資」政策,提供稅收減免優惠或獎勵外資,王國臣告訴美國之音:「改善環境當然是一個很重點的事項,可是又加上單邊立法。更重要是中國大陸的經濟前景看衰,產能過剩,然後通貨緊縮、消費頹糜,這些外資以中國為市場的看不到什麼營商利潤;第二個以中國為工廠的又會受到美國或歐洲的經濟管制,所以這就壓縮了整個對中國大陸投資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