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經濟

中國經濟資料無法反映現實 學者:為滿足政治利益

2023年7月5日,美國華盛頓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舉辦研討會,與會學者共同探討了中國經濟資料的可信賴程度。

文/rfa

過去三年,中國嚴苛的新冠封控政策重創經濟。封控政策解除後,外界期盼中國的經濟能夠復甦,不過至今卻尚未有起色。與此同時,美國財長耶倫即將訪華,外界也關注中國官方公佈的經濟資料,是否能反映中國市場的實際情況?本週三,美國學界便針對中國官方資料的可信賴度進行了討論。

近日,記者追蹤報導了有關中國「35歲魔咒」的現象,「35歲魔咒」意指中國企業在招聘員工時,通常只限定招募35歲以下的社會新鮮人,這樣的年齡歧視成為無形的就業限制,使35歲的青年工作不穩定,進而難以結婚、生子。外界普遍分析,「35歲魔咒」的出現與中國如今經濟不景氣高度相關,因為職場上沒有那麼多職缺,導致勞動力市場供過於求,企業便可以對應聘者的年齡有更多的要求。

學者:中國經濟資料的可信度差於其他發展中國家

與此同時,外界關注,中國政府所公佈的經濟資料,真的能反映中國的經濟情況嗎?本週三,在美國財長耶倫即將訪華前夕,美國華盛頓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舉辦了研討會,與會學者共同探討了中國經濟資料的可信賴程度。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高級顧問甘思德(Scott Kennedy) 在會上表示,中國的經濟資料普遍無法反映具體經濟狀況。

甘思德說:「中國是個很大的國家,中國的經濟很複雜,而且經濟成長的資料時常帶有政治意義,這些原因都導致中國國家統計局無法產出真實的資料,這也是學者懷疑中國資料可信度的原因。……另外一個外界懷疑中國資料的因素是,地方政府經常會虛報經濟資料,所以如果你將各省的經濟資料加總,會發現這跟中國整體資料相比,顯示出巨大差異。」

甘思德還指出,他訪問了許多學者,而多數學者都懷疑中國官方資料的可信度:「(有學者表示)沒有人信任中國的官方資料,無論是中國的GDP數值,還是中國的GDP增長量,兩個資料都不值得信任。還有學者告訴我,中國的GDP資料非常不值得信任,它只是個政治資料。甚至有學者說,中國官方資料的可信度比其他發展中國家還糟,中國的資料連俄羅斯或巴基斯坦都比不上。」

學者:中國在疫情期間調整經濟資料以達到政治利益

甘思德分析,儘管中國國家統計局收集資料的能力在過去10年有長足的進步,但是為了達到政治目的,國家統計局所呈現的最終資料仍會跟現實有所出入:「尤其是在新冠疫情期間,從2020年開始,中國政府有很大的誘因隱藏具體資料。在這期間學者能獲取的資料更少,大家都很擔心21年與22年的資料被大幅度虛報,特別是投資資料以及房市統計。」

甘思德指出,中國經濟資料的整體問題不單單只是高報經濟情勢,事實上,中國政府時常傾向於讓經濟趨勢看起來平滑,因此在經濟情況不好時,政府會高報數據,而景氣大好時,政府則會下修經濟數值。

針對中國政府調整經濟資料以達到政治目的,美奇金投資諮詢有限公司(J Capital Research)共同創辦人和研究部負責人楊思安(Anne Stevenson-Yang)也在會上提出相近看法。楊思安表示:「中國國家統計局的工作不是反映真實資料,他們的工作是設定資料的期望值,並透過調整數值,讓顯示的資料跟期望值相近。此外,中國的經濟資料時常忽略鄉村經濟,它不會反映鄉村的就業率、消費量、以及家庭財富。」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榮大聶(Daniel H. Rosen)則在會上強調,取得中國真實經濟資料對於商業投資的重要性。

榮大聶指出,過去30年中國經濟不斷成長,因此企業不需要太關注具體經濟趨勢,只要不斷投資便可以了。但中國現在的經濟表現已經不復以往,因此企業需要密切關注中國的具體經濟表現:「中國的經濟成長停滯,有些產業甚至出現負成長的情況,所以我們不能再假設中國經濟會不會擴大,然後不斷投資進去。這樣的作法在過去或許會有效,但從今以後,企業將無法再這麼做。」

連結:中国经济数据无法反映现实 学者:为满足政治利益 — 普通话主页 (rf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