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焦點評論經濟

台灣未納入印太經濟框架 台官員:等待時機突破

台灣政府為受美中貿易戰影響返台投資台商設立入口網站「投資台灣事務所」網頁

文/美國之音金谷

在美台關係史上最佳之際,台灣卻被排除在「印太經濟框架(IPEF)」的首輪成員名單外,引來台灣朝野一片失望和對美國的質疑聲。對此,台灣的國家發展委員會(國發會)主委龔明鑫在接受美國之音專訪時表示,台灣不管是經貿條件或供應鏈的戰略重要性,都有資格加入美國所發起的「印太經濟框架」,雖然受限於國際政治現實的阻礙,現無法加入,但台灣會持續提升數字經濟、供應鏈韌性、潔淨能源和稅收等面向,並等待時機突破,爭取加入印太經濟框架。

美國總統拜登5月23日啟動「印太經濟框架(IPEF)」,包括美、日、印和部分東盟國家在內,總計有13個印太國家成為首輪的創始成員,約占全球GDP的四成。作為東亞第一島鏈核心的台灣,基於史上最佳的美台關係和持續深化的經貿合作,再加上多達200位美國跨黨派議員的支持,原本期待能被納入「印太經濟框架」,但現卻被排除在外,台灣各界除了失望外,對美國也不無抱怨。

對此,台灣的國發會主委龔明鑫在接受美國之音專訪時表示,美國透過IPEF展現重返印太的決心,並跨出實質的第一步,以抗衡中國的「一帶一路」或中國主導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他說,台灣有資格、也有意願加入,未來將等待時機突破。

龔明鑫說:「我們(台灣)在經貿上的資格也好、條件也好,或是說我們可以提供的貢獻也好,基本上都是夠資格(加入印太經濟框架)的。國際上有政治上的現實,我們也理解。但是我們就必須更努力,排除這些可能的障礙,我們就是把自己準備好,總是有一些的時機,可以去做一些突破。」

台國發會主委:仍積極準備加入IPEF

雖然IPEF的實質規範尚未正式出爐,但龔明鑫表示,台灣未來將繼續提升四大經濟面向,包括數字經濟、供應鏈韌性、潔淨能源與高標準基礎建設、以及稅務與反貪腐等議題,以積極營造加入IPEF的條件。

龔明鑫說:「這四個面向,我們都一直在準備。所有的區域組織或區域整合,只要對全世界有貢獻的,台灣都願意加入。台灣是有實力在供應鏈裡面扮演關鍵性角色,尤其是,我們2016年開始更進一步佈局5+2的產業,更新興的一些產業,包括物聯網(IOT)、智慧聯網(AIOT),研發出智慧城市。智慧機械也研發出很多的智慧工廠相關的解決方法,都有助於將來在新的供應鏈裡面產生很重要的一個角色。」

龔明鑫指出,美中貿易戰後,台商啟動供應鏈重組,也配合美國的「清潔網路倡議」,將資通訊產品、半導體業的部分產線,從中國逐漸移回台灣。部分產業也擴大佈局,往其他東南亞國家、墨西哥或中東歐發展,以提升供應鏈的韌性。他說,台灣和多國的雙邊產業合作與經貿發展,已小有成果,未來將積極發展多邊關係。

龔明鑫說:「以前中國在歐洲的經營比較久,現在很多(歐洲)國家也會排除政治上的障礙,開始跟我們談合作,甚至於有一些國家還因此可能被中國懲罰,包括立陶宛等。但是他們還是認為,這不僅僅是商業上的發展,甚至於是價值的、立場上的一致性。我覺得,我們就是持續的往這個方向,時機一到,就會水到渠成。」

IPEF未納入台灣,引發台灣朝野反彈。民眾黨批評,美台關係號稱「堅若磐石」,但實有落差。藍營國民黨立委鄭麗文則在臉書批評台灣外交部工作不力,因為台灣外交部次長田中光竟是「看報紙才知道」被排除在IPEF之外。而綠營民進黨立委王定宇也認為,若美國只打算深化美台雙邊關係,不讓台灣加入多邊的IPEF,實為憾事一件,因為兩者成效完全不同。

而中國官方媒體中國台灣網也以「民進黨當局屢屢諂媚卻頻遭打臉」來形容此一發展,並嘲笑稱「台美關係堅若磐石敵不過一中政策。」

對此,台灣外交部早於5月22日就發佈新聞稿引述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hony Bliken)的話表示,「IPEF是一個具開放性與包容性的架構,美國不會對台灣在內的任何夥伴關閉大門。」因此,台灣將持續爭取參與,而台灣行政院政務委員鄧振中和美國貿易代表戴琪,已計畫近期再度會晤,共商台美經貿關係的前景。

專家:丟了面子,不失裡子

換言之,台灣雖在IPEF失了面子,但美台實質合作的裡子不會少。尤其,拜登在啟動IPEF的同時,還公開承諾,「台海若開戰,美國將出兵協防台灣」,一改過去對台安全承諾的戰略模糊立場。對此,美國華盛頓智庫史汀生中心東亞項目研究員帕米拉·甘迺迪(Pamela Kennedy)5月25日也發表專文分析,拜登的「軍事護台說」符合美國對印太區域夥伴的承諾。

甘迺迪表示,台灣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生產國,在印太地區有其重要地位,現雖被排除在IPEF外,但美國和其經貿夥伴,仍會加強與台灣的雙邊聯繫。美國去年6月發佈的供應鏈韌性評估報告曾多次強調台灣,日本也尋求深化和台灣的經濟安全合作,並鼓勵台灣申請《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議(CPTPP)》,這些都代表台灣的無可取代性。

甘迺迪寫道:「將台灣排除在IPEF外是美國的政治操作,為了爭取那些怕激怒中國的國家,而非削弱台灣在全球經濟地位的重要性。深化(美台)經貿關係將讓台灣的盟友更重視台海關係的穩定。儘管受限於政治阻礙,將台灣納入區域經濟框架代表台灣與國際有相當程度的合作,雖然中國必然反對,但此整合有助於提升供應鏈安全,也能讓該區域更抗拒中國對台的野心。」

台灣遭IPEF排除 東盟為主因?

位於北台灣桃園的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邱俊榮也同意,台灣被排除在IPEF外,不是美國屈服於一中政策,而是為了破解東盟國家的中國情結。

邱俊榮告訴美國之音:「東協(盟)國家對台灣還是有些疑慮,特別是中國因素在裡面,所以美國必須要取捨,如果它要讓台灣加入,它就沒有那麼容易拉攏東協(盟)國家。兩相權衡之下,當然東協(盟)第一個國家多,第二個經濟體和資源相對豐富,所以從客觀的角度來講,為了要拉攏東協(盟),暫時台灣沒有辦法加入的可能性的確是存在的。」

邱俊榮分析,2018年美中貿易戰以來,全球經濟漸一分為二。一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民主陣營,追求公平、自由的國際貿易。一是中、俄為主的以非市場經濟體和干預貿易的威權國家。在此前提下,他說,拜登政府之印太戰略揭櫫的「十大行動計畫」皆沖著中國而來。因此,IPEF看似攸關經濟,但實為美國重返印太、對抗中國的藍圖。因此,若單就經濟和供應鏈考慮,美國絕不會排除台灣。

IPEF未納入台灣 學者:印太的損失

不過,邱俊榮說,台灣各產業雖緊密鑲嵌在各國的供應鏈間,但缺乏原料和最終產品。因此,台灣若在全球供應鏈上,出現與他國銜接的問題,短期衝擊雖有限,卻不利台灣長期的產業發展。

他說,台灣在半導體等諸多產業的供應鏈上,都扮演重要角色。但許多歐美國家,一方面依賴台灣,一方面卻擔心台灣面臨的風險太高,一旦兩岸開戰,全球供應鏈恐跟著大崩盤。在無力保全台灣的情況下,多數國家選擇分散風險,要求台積電(TSMC)前往他國設廠,最終恐弱化台灣在供應鏈的關鍵角色,這是台灣面臨的殘酷政治和經濟現實。

邱俊榮還說,台灣位居美中抗衡的第一線,又有無可取代的供應鏈,美國因政治因素排除台灣,對印太各國是極大損失。

邱俊榮說:「如果是從供應鏈的角度來講,你把台灣放在(IPEF)外面,整個IPEF本身的價值就會減損,其實是一個非常不好的狀況。我們(台灣)本來在供應鏈裡面就很重要,再加上台灣是個指標性的國家,但你不把台灣放在裡面,對美國來講,其實也是一個非常難看的事情。」

專家:台灣有機會參與IPEF

位於台北的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東南亞國家協會研究中心主任徐遵慈則樂觀認為,台灣仍有機會加入IPEF。

徐遵慈說:「它(IPEF)也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這次不參加,但是未來隨著議題的進展,也會有新的成員來加入。美國一直強調說,這個架構協議是一個開放性、包容性的機制,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台灣沒有辦法立即參與,不表示說,未來不會有機會參加經濟架構下面的若干議題。」

徐遵慈表示,台灣僅跟新加坡和紐西蘭簽有自由貿易協定,如果能加入美國主導的IPEF,其他國家將面臨較少的政治壓力,來跟台灣強化貿易合作,對印太國家也會有實質幫助。

徐遵慈說:「那些(印太)國家也希望爭取台灣在供應鏈上的合作,不管是邀請台灣到這些國家投資,或者是跟台灣在技術上、人力的培育上,可以有更多的合作。如果台灣沒有辦法加入(IPEF)的話,這些(印太)國家也欠缺一個雙邊的機制來跟台灣探討合作,所以,對他們會是很大的損失。」

連結:台湾未纳入印太经济框架 台官员:等待时机突破 (voachin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