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生活社會

國戰會論壇/蘇舒》布袋「高跟鞋教堂」 美麗的錯誤

嘉義縣布袋鎮的「高跟鞋教堂」,

文/蘇舒(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博士)

台灣嘉義縣布袋鎮有一座「高跟鞋教堂」,這是近幾年來台灣推動以觀光為主的地方文化創生工程中,較為知名的一個案例。在修建高跟鞋教堂的時候,社會曾經出現相當大的爭議,隨著歷年來觀光人數的減少,「高跟鞋教堂」更成為政府推動地方觀光的失敗案例。

社會上普遍認為,政府單位在一個偏遠、並沒有什麼高跟鞋有相關的文化或者產業傳統的漁村,投資興建一個與當地文化毫不相干的人工建築,不過是一個讓遊客拍照、打卡的景點,對地方的發展來說並沒有真實的意義。

延續成功案例

其實興建高跟鞋教堂的點子,主要是來自2014年台南市的北門區一個名為「水晶教堂」的裝置藝術。台灣「交通部觀光局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管理處」(簡稱雲管處)前處長鄭榮峯促成台南北門水晶教堂開幕,不只一夕間爆紅,更奪下Flicker票選為該年度最夯、最美景點。接著鄭榮峯又移植同樣模式,在八掌溪另一側的布袋鎮蓋起另一座高跟鞋教堂。

根據雲管處臉書介紹,此地因水土汙染曾流行「烏腳病」,發病者往往要截肢保命,不少花季少女未能一圓浪漫紅毯夢,才決議蓋座唯美的「高跟鞋教堂」以慰遺憾。

高跟鞋教堂

水晶教堂和高跟鞋教堂,兩者本質上非常相似:都是在偏遠的漁村中,建立一個可供婚紗拍照、旅遊打卡,但是建築物本身不對外開放、也屬沒有實質宗教意涵的「教堂」。

在水晶教堂引起一陣轟動後,高跟鞋教堂也成功吸引人潮,雲管處便希望複製經驗,在嘉義縣布袋鎮推動興建「鑽石教堂」,並繼續在濱海公園建造鑽石、蚌殼等造型教堂。直到引發社會的反對聲浪後,這一系列的地景裝置計畫才暫時終止。

突兀造型一度吸引眼球與錢潮

「高跟鞋教堂」所在的布袋港瀕臨台灣海峽,位於台灣嘉南平原的西南,是台灣島距離廈門最近的港口,清朝時就是繁華之地。1945年台灣光復更給此地帶來繁榮,戲院、商號、船行林立,曾經有「小上海」的美譽。布袋港在1970年代開闢澎湖航線,又帶來新的物流與人潮。除了商港、漁港,這裡還是遊艇碼頭,有鹽田、鹽山、紅樹林、漁市、廟宇、古厝等生態人文資源。

高跟鞋教堂

隨著高速路和航空業的發展,布袋港的港口經濟沒落,原本5萬人的布袋鎮只剩下2萬人,其中老年人口比例高達21%。當地希望靠旅遊業重拾繁榮,除了推廣既有的旅遊資源之外,又大手筆新建「裝置藝術」,希望一舉炒熱人氣、振興地方。

雲管處在興建時強調,地方發展要需有資源,而只有人潮才會帶來財源,穩定基本民生經濟後之後才會有額外資源,後續再談經營理念與發展方向,認為才是最具體並務實的地方振興方式。

高跟鞋教堂

他們認為只要建造一個夠有話題性的特異大型建築,就能吸引遊客,構成在地象徵的地標,甚至可以促進地方認同。

缺乏地方性快速退燒

然而就這隻高跟鞋來講,與布袋港環境格格不入,鋼筋玻璃的建築會對海岸造成破壞,海風和鹽分也會侵蝕建築,未來的維修更是一個無底洞。即使美學欣賞因人而異,有些人或許認為教堂很美,但是日子久了也會因爲設計缺陷和未能與自然和人文聯結而速紅速朽。何況這類建築造價高昂,一旦棄用就毫無價值成爲「蚊子館」,而拆除會產生不可回收利用的龐大垃圾。

布袋漁港的海產

其實這種以硬體為導向、提供遊客拍照打卡的物理策略,根本無法振興台灣的觀光。此類裝置藝術與人工造景,雖然可以吸引一時的目光,它的「賞味期」卻出乎意料的短暫。

以北門水晶教堂為例,這座在2014年開始出名的景點,在幾年下來的旅客評論中,已經開始出現逐漸衰退、維護不良等種種問題,而被敏銳的遊客所觀察到。也有一些遊客提到,現場拍出的實體照片,還不及網路上或許經過修飾的宣傳照,來此取景的安排也就逐漸沒有必要,水晶教堂逐漸成為一個來匆匆、去匆匆的景點,接著又被同類型的高跟鞋教堂奪去了光彩。

北門水晶教堂

整體而言,這類突兀的話題性裝置藝術的經濟效應到底有多大、能夠持續多久,應該是建造之前就慎重思考的問題。

沒文化底蘊,炒短線拚政績,根本就是一場災難。政府在觀光建物的規劃上,不應再以吸引人潮為先,而必須同時將環境永續和地方文化等面向也一併納入考量。

地方振興不能靠猛藥,要細工慢火,挖掘出地方資源的深層價值。想要推動地方認同與產業復興,必須回歸到文化根源,在一個大環境可供立基的思考下,尋找美好價值的可能。而不只是考慮吸引遊客和賺錢,失去生活意義。

布袋漁港

同樣是投資打造新景觀,如果在布袋漁港建設魚類外觀或鹽山造型的館房,將當地特產、歷史融入景觀,既吸引眼球又能感染人心,外地人將因此對布袋有深入的了解、留下印象、產生感情,才能達到環境可持續性和對地方文化產生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