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導讀】一場唇槍舌劍交鋒 只是開始
文/張有志
多維新聞由記者吳迪所撰寫的〈平視外交:北京就應該讓美國感到不適〉一文指出,中美於3月18日至19日在阿拉斯加舉行的2+2會談無疑是上周國際焦點,既因其重要,亦因雙方爆發罕見而激烈的爭吵。不過整體而論應算談得不錯,尤其是對中方而言。
一如預期,兩國並未達成實質結果;同樣一如預期,四人就可合作的領域商洽了合力方向,如北韓、伊核、氣候治理等;就可擱置的分歧傳遞了各自考量,如經濟、貿易、科技等;為無法擱置的分歧知會了潛在衝突的方式,如人權、民主價值觀等等。
是以,中方將該會晤概括為「坦率、有分歧、建設性及有益」,美方亦形容為「艱難且直率,提供了更多資訊,可探索後續合作」;是以,兩國還將繼續爭吵至少十數年,但有時爭吵反而更有利於立場傳遞,不影響兩國管控分歧、著手合力——也有鑑於此,相較於會談內容,更值得注意的還是中方展現出的硬氣。
美方在開場白中譴責性的措辭,以及在做完第二輪發言後未待中方做補充遂請媒體離場,這些固然是楊潔篪發難的原因,但美國向來「居高臨下」,中方不會沒有預期,而美方之所以做第二輪發言,也是因楊潔篪在第一輪發言超時——所以,楊王的強勢擺明是刻意的,二人乃藉兩國政府首次會晤之機,樹立相互平視的前提,讓美方明白,中國不接受美方在雙邊場合擺出世界領袖的姿態,「你們沒有資格在中國的面前說,你們從實力的地位出發,同中國談話。」
不久前,習近平在參加全國兩會分組討論時表示,今天中國的「70後、80後、90後、00後,他們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國已經可以平視這個世界了,也不像我們當年那麼土了」,引起不小關注。而阿拉斯加的會晤,何嘗不正是「平視世界」一詞的外交演練?
當然,中國之所以敢於在美中進行高級別的外交會談中,毫不講求外交禮節與手腕的表現,顯然是受到習近平在不久前中國「兩會」上所表述過的話所影響,習近平當時說:「中國可以平視這個世界了」。習近平不久前還說過,美國是中國的頭等威脅,所以習近平所說的「世界」,應該指的是美國。
反觀,美國總統拜登上台以後,對中國關係即祭出「三個籃子」,也就是對抗、競爭、合作等三項可操作的戰略。「對抗」指的是攸關台灣、香港和新疆等議題,美國把這些問題視為跟人權有關的「價值觀」一部份,但這卻是攸關中國核心利益的議題,是中國無法容忍被干涉的實際利益。
「競爭」方面,指的是經濟利益上的較量,也就是延續川普政府對中國所打出的貿易戰的範疇。美國川普政府從2018年開始跟中國大打貿易戰之後,並沒有把中國經濟給打趴,2020年新冠肺炎肆虐的一年,各國GDP成長率都是負數,只有中國維持2.3%的正成長率,2021年中國GDP成長率更被設定在6%以上。中國經濟能夠維持正數的成長,也是中國自信的來源。
至於,「合作」是有關環境、氣候與國際安全方面的議題,美國需要中國配合解決有關人類發展與人類安全的問題,所以,美國在外交上還是有求於中國的合作,這也讓「戰狼外交」有了表現的機會。
所以,美國既想跟中國對抗、競爭,又想跟中國合作,這就增強中國的底氣,一場美中唇槍舌劍的交鋒,應該只是開始,不是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