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政治

【多維導讀】美中高官會 接觸就是成果

2020年6月楊潔篪與美國前國務卿蓬佩奧在夏威夷會議無果後的首次接觸

文/張有志

多維新聞由記者江流所撰寫的〈中美2+2會談是雙方的一次外交偵察〉一文指出,3月18日淩晨,負責中國外交的中共政治局委員楊潔篪及中國外長王毅抵達美國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國際機場,在這一極冷的美國西北端兩國官員會面之前,美國更新了一項針對香港的法律,加大對香港官員的制裁;隨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痛駡美日狼狽為奸、干涉中國內政。明顯,雙方並沒有要為寒冷的阿拉斯加會晤刻意營造氣氛,反而儘量顯示出不落下風的氣場來。

要知道,這是拜登上台後中美高層的首次接觸。且從此前較長一段時間的互動來看,為了這次會晤,中美都下了不少功夫。不過,中美都心中有數,這次會晤不是談合作,而像是一次各懷心事的互相試探。

為什麼這麼說,首先從美國方面來看,在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與國安顧問沙利文(Jake Sullivan)前往阿拉斯加會晤中方高級外交官楊潔篪與王毅之前,拜登(Joe Biden)政府官員已開展了其在日本、韓國、印度的結盟之行,而這次的中美會談正是布林肯在訪問日韓之後回程美國途中的一次會晤。這種技術性安排本身已經表明了美國對華接觸的謹慎。而3月16日美國國務院又增加了對中國涉港官員的懲罰,以及與日本發表針對對抗中國影響的聯合聲明,這不啻為一種示威。

其次,從中國的反應來看,3月17日的外交部新聞發佈會上,發言人趙立堅使用情感強烈的中國成語斥美日「狼狽為奸、干涉中國內政」、「蓄意搞集團對抗,試圖打造反華『包圍圈』」,這種強硬表態似乎恢復了川普時期中國對美外交風格。

不過正如此前觀察到的,應對中國面臨的外部環境變化,尤其是川普時期中美關係的急轉直下,中國需要有這樣一種外交角色應對來自外部的挑戰聲音與不友善,包括趙立堅用詞嚴厲地批評日本「背信棄義、破壞中日關係」等都是基於這種設定。但趙立堅的強硬從來不是中國外交政策的底色。代表中國最高層外交意志的駐美大使崔天凱在3月17日當晚的露面發聲才是中國此行的真正態度。

其實,中國外交部會使用到「狼狽為奸」的詞彙,不只是一種強硬的表態,也是一種對美日聯盟罔顧歷史與國際現實的一項極端憤怒的警告,對於3月18日在阿拉斯加舉行的美中雙邊外交高層會談,中國先行對美國來個下馬威,顯見中國已經不在乎雙邊會談會有何結果。

反觀,美國拜登政府為了回到多邊主義打「聯盟牌」,也必須對同盟國家做出一些表態動作,才能挽回同盟國對美國的信心。其中,除了澳洲之前跟中國大打貿易戰吃虧頗大之外,日本為了釣魚台管轄權的問題,在中國實施海警法之後,早就惴惴不安。美國既然願意「重返亞洲」,關切東亞安全的問題,日本當然要藉機炒熱釣魚台主權的問題,拉著美國警示中國別輕舉妄動,這也是美日「2+2」會談的聯合聲明,會大打「釣魚台牌」的原因。

儘管如此,就像江流所稱,美中兩國都不諱言有可以合作的領域,這就意味著即使不是今天,美中也早晚會坐到彼此面前談這些令對方頭疼的議題,無論是拜登政府所關心的涉港、涉疆、台灣等人權價值觀議題,還是中國對川普時期的制裁措施的異議,至少在未來四年,這種高層外交接觸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不用寄望拜登政府首次的美中高官會,將可能達到什麼成果,兩國願意接觸,就是一個好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