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政治

多維導讀:美國能高舉台灣到哪種程度

多維雜誌創辦人于品海

文/張有志

在國際社會中,有關構建國家與國家間關係,在理論上有相當多的視角,歐洲是從國際社會觀點切入,重視國家間「互動關係」的平衡,而在美國國際關係的研究者與執行者,卻從國家單元角色的遂行做為出發,強調國家間「政治關係」的發抒,歐美間的理念,讓我們察覺出一種「互動構建式與權力影響式」的差異。美國對歐洲的差別,無庸置疑,將權力視為一種力量,基於國家力量,所展現國際體系現狀的描述。

國家間的關係,尤其是大國之間的關係,彼此有自身利益、安全、與發展需求的追逐,當彼此的戰略目的發生矛盾的時候,基於力量的比較,應當是解決矛盾的主要方法,基於力量的政治關係,在國際關係領域中被稱之為現實主義的思路。

多維雜誌創辦人于品海在〈現實恐讓美國對台無能為力〉一文開宗明義上,即提出了一個概念,「國際關係中最重要的還是「現實主義」,而非「理想」或某一種「想像」,如果用理想和想像去制定政策,我相信將是國際關係的大忌。」他從這個角度來說明美國在川普執政四年期間,所形成的美中台三方關係的解釋。   

2017年年底,美國將中國與俄羅斯視為主要競爭對象,然而從川普的政策觀察,美國卻將視野集中在中國的身上,從增加關稅削減貿易赤字,進行貿易談判,限制中國經濟結構往高技術方向調整,到科技產業、科技公司、科技人才、學術研究機構脫鉤;從新聞從業人員的限制到孔子學院的關閉;從領事館關閉到香港政治革命的支撐等等,其戰略競爭的手段,強度相當的激烈。

這些手段,若是運用在一般中等國家,早就伏首稱臣,譬如1985年的日本,傅高義當時稱「日本第一」,卻在雷根政府的壓力下日圓升值,(僅僅是經濟維度)便造成日本經濟到今天都難以振發。但中美交手兩年後的今天,結果卻出人意料,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在1月4日的彭博電視台「戴維·魯賓斯坦秀:面對面對話」(David Rubenstein Show:Peer-to-Peer Conversations)欄目採訪時表示,在解決同中國的「棘手問題」和促使朝鮮削減核武方面,美國並未取得更多進展,自己對此感到遺憾。

蓬佩奧為美中競爭兩年,以感到遺憾來形容,事實上,這遺憾應是來自於「預設目標的失落」,美國戰略學者約翰·路易斯·加迪斯(John Lewis Gaddis)表示,所謂大戰略乃是「目標與能力的一致」,蓬佩奧的遺憾,是否是違背了加迪斯的命題?

當然,蓬佩奧的遺憾,並未能將加迪斯的觀念銘記於心,在僅存的幾天任期,更加地運用「台灣牌」,想向中國扳回一城。1月6日他發布了聯合國大使克拉夫特(Kelly Knight Craft)於1月13-15日以台灣旅行法為名,到台灣來訪問;1月9日更是發佈了一份聲明,「美國將會解除多年的美台官方聯絡限制。」認為「今天的聲明是承認美台關係不需要,也不應該,受到我們恆定官僚機構自設限制的束縛。」

回顧中國與美國建交,美國官方的聯絡限制,是當年的中國與美國共識的產物,取消「聯絡限制」,就是要打破這種共識,蓬佩奧的激進做法,能帶來美國多少效益尚需後觀,但眼前的美中關係,已經受到共識可能消失的衝擊。手段不斷的升級,代表著手段已陷入困境。

台灣官方也見到了蓬佩奧的用心,對於蓬佩奧的作法,已經表現出被迫接受的姿態,只可惜大國政治即是權力政治,一旦涉入便難有退路,小國永遠是大國的資源,當需要你的時候,已經無法自主,這就是國際政治的現實,是基於力量或是能力的現實主義的表徵。

或許于品海久居香港,對於香港的政治發展與國際力量介入香港,以及香港目前所遭受的政治衝擊,頗有所感。更何況,他也看到美國拜登新政府上台,必須將精力放在嚴重的美國國內事務,包括新冠疫情、經濟秩序、失業困境、社會分化…等諸多問題,恐無更多力量關注外部政治的難題,這也是他所說的「現實恐讓美國對台無能為力」的判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