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導讀】中立兩國走向斷交? 別期待
文/張有志
多維新聞作者林犀所撰寫的〈立陶宛有個中國夢〉一文指出,近日中國召回駐立陶宛大使。召回大使,意味深長。2020年時美國駐北京大使也被「變相召回」過(駐中大使辭職),那時引起大陸社會諸多討論。
而今立陶宛與中國邦交情誼生變,甚至已經有媒體在炒作「斷交」,但並未在大陸社會引起太多關注度。
自然,大陸媒體如環球網等多有報導及評論,部分關注時政的民眾也是被科普了一回地理和歷史知識。1918年立陶宛宣佈獨立,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立陶宛被蘇聯吞併,直到1990年宣佈脫離蘇聯獨立。
1991年1月,蘇聯不滿立陶宛獨立,派軍隊進入立陶宛,立陶宛最高議會連夜舉行會議,商討如何應對蘇聯。眾多立陶宛民眾前往議會大樓與蘇聯軍隊對峙,這是立陶宛著名的「一月事件」。
立陶宛是小國,但也為了獨立與抗蘇聯,付出巨大努力。
此次立陶宛與中國大陸交惡、對台灣友好的情況,許多人也提起立陶宛的反蘇聯情結,在政治與安全層面上又與美國交好,才使立陶宛「親台」。
立陶宛一直討厭中國?這話其實太過了,不太熟悉、只知道中國是經濟大國等可能比較符合現實。
美國的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有數年都會詢問主要國家關於對中國的喜好度(International opinions of China),每年受訪的國家地區、還有訪問的問題,都不太一樣。2019年時如今與中國翻臉的立陶宛,受訪民眾對中國的正面觀感是略高於負面的。
2017年中國與立陶宛簽署「一帶一路」諒解備忘錄。一直到2019年,立陶宛都還有舉辦一些「一帶一路」相關的對中好交流活動。香港抗議爆發,在立陶宛香港與大陸民眾有爆發衝突,立陶宛也譴責大陸政府,但立陶宛與中國大陸的官方仍保持往來,兩國對彼此也沒有多惡言相向。
至於一些立陶宛政治人物平時跟著美國罵罵中國,這情況在歐洲各國也是尋常。
而「中華民國與立陶宛關係」,自1991年之後基本沒有任何進展,直到2021年的當下「台立友好」來得如此迅速猛烈。
立陶宛因為反蘇聯,連帶如今對於「與俄羅斯友好的中國」疏遠,這說法稍微片面。就算許多立陶宛政治人物「排俄親美」,但近年美國對俄羅斯制裁、中俄戰略上修好,早已發生,俄羅斯還是立陶宛自己的主要出口國。
至於立陶宛挺台灣的民主價值,或是因為香港、新疆事情而與中國交惡,同樣是一種「不是理由的理由」。要說「重視人權」,過去西藏議題同樣被炒得熱烈,中國與西方各國的人權之爭不是新鮮事,那此前還簽什麼一帶一路。
在兩岸三地,學者多以研究中歐關係、中美關係為主,少有專門研究立陶宛的。但可以從立陶宛相關人員的最近表態,找出端倪。
立陶宛駐中國大使在6月時受香港《南華早報》專訪,那時立陶宛退出中國「17+1合作」,立陶宛大使表示早就知會過中國。「原本期待參與此機制,可能提升進入中國市場,很不幸地並未如願。我們對中國出口有些微成長,但自中國進口的貿易快速增加,貿易依舊是不平衡。」
同時立陶宛大使表示,兩國許多貿易問題,其實可以透過歐盟與中國談判來改善,而歐盟和非歐盟國家在「17+1」中也有分歧、會產生一些利益衝突,以上種種,對立陶宛來說「都比較難處理」(too hard to manage for Lithuania)。
整篇訪談,立陶宛大使談的都是與中國的貿易問題、「17+1」對立陶宛而言,是很有效益等等,而不是人權、台灣、香港。
立陶宛雖小,如同許多國家一樣,也有個中國夢:多賣東西到中國,企業賺更多人民幣。
而此次中國與立陶宛的風暴,起因是立陶宛外交部宣佈允許「以台灣為名義開設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立陶宛外交部表示,願意在一個中國原則下「如同歐盟及許多其它國家般」與台灣發展互惠關係。
隔壁的拉脫維亞,有個駐拉脫維亞台北代表團(Taipei Mission in the Republic of Latvia)。此次在立陶宛送台灣疫苗之後,很快地,台灣就開始宣傳立陶宛的「台灣代表處」。立陶宛說願意在一個中國原則下,但台灣必會與另一種政治意識形態連結。
駐拉脫維亞台北代表團若要改名,恐怕大陸也會反對,何況如今情況。這「台灣代表處」,也不過是表象,中美鬥法,他國政治人物也在玩遊戲、從中找利益。
現實而言,立陶宛與中國的貿易也並不多緊密,產品主要出口到俄羅斯及其他歐洲鄰國。立陶宛與台灣,就更無利益了。
同時立陶宛也是中國部署一帶一路及歐盟的戰略利益之一。美國和歐盟主要國家若用立陶宛,刺激一下中國,也不是不可行。
昔日台灣太平洋友邦吉里巴斯,一下與台灣建交、與大陸斷交,而後又與台灣斷交、與大陸建交,邦交國來來去去,總是如此。只是立陶宛身處歐洲,讓人感覺不同一些。
不然,過去台灣也斷了幾個邦交國了,有些甚至是在美國眼皮子底下,如今美國對立陶宛也略施手段。召回大使,與斷交還有一段距離。
其實,立陶宛雖然在台灣設立代表處,也遵循過往以來的一個中國原則,但是允許台灣政府在首都設立以「台灣」為名的代表處,這就踩到了北京方面最大的紅線,可能形成骨牌效應,讓各國政府允許以台灣名義在設立外交機構。這也是北京對立陶宛大動干戈的原因之一。
北京對立陶宛大動干戈,一方面是認為立陶宛影響力不大,而且對立陶宛施加政治經濟壓力有可能讓立陶宛官方屈服,另外一方面也是對歐盟各國示威。在中國與歐盟近來由於經貿與人權問題導致關係惡化的狀況之下,強化對台關係逐漸成為歐盟各國思考東亞外交的另外一個方向。
所以近兩三年來歐盟國家包括荷蘭、英國都更改駐台單位的名稱,一方面試探北京底線,另外一方面也對台灣示好,立陶宛也在追隨這樣的趨勢。對北京來說,歐盟各國這樣試探底線的作法難以接受,但也沒有採取極為強硬的打壓方式,只有口頭發表抗議,畢竟中國還希望與英國和荷蘭合作。但是對於雙邊關係不密切、看似影響力不大的立陶宛,北京就痛下重手了。
所以,中國和立陶宛最是否會走向斷交,轉而跟台灣建交,台灣心裡當然有期待,但是當陶宛還堅持「一中原則」之下,中立兩國走向斷交,恐怕還早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