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莘 / 漁電共生的環境與社會檢核機制之公共管理挑戰與實踐
文/曾莘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學生)
前言
漁電共生是台灣在2050淨零碳排政策下,為平衡能源轉型與漁業生計所提出的創新方案。該政策試圖透過結合養殖漁業與太陽能發電,提升再生能源使用比例,同時保護漁民生 計與生態環境。然而,自政策推行以來,因執行過程中的溝通不足、利益分配不均,以及環境與社會影響評估機制的實施困難,導致漁民、地方居民與光電業者之間矛盾重重。為此,經濟部推出「環境與社會檢核機制」(簡稱環社檢核),希望在政策執行中,透過環境與社會雙向評估,降低開發風險,增強利害關係人間的信任。本文聚焦於環社檢核的公共管理 挑戰,分析其現狀、問題及改善策略。
漁電共生政策與環社檢核機制概述
漁電共生的核心理念在於透過設置太陽能板減少魚塭水溫波動,提升養殖效率,同時將 養殖區轉型為太陽能發電場,兼顧漁業與能源效益。經濟部能源局於2020年起推行環社檢核機制,目的在於在開發初期即針對「環境」與「社會」進行全面評估,涵蓋生態衝擊、土地利用衝突、以及利害關係人參與度等議題。根據操作手冊,光電開發商需舉行利害關係人座談會、撰寫影響評估報告,並提出具體 的風險管理對策。然而,儘管機制設計具有前瞻性,其實際執行卻面臨重大困難,特別是在 地方參與、監督執行和政策信任度上表現不佳。
公共管理挑戰分析
1.利害關係人協調與溝通不足
公共管理在漁電共生中扮演跨部門協調與多方溝通的角色,然而現行檢核機制下,利害關係人之間的矛盾依然突出:
● 漁民的不信任:漁民認為政策的利益分配偏向光電業者,其生活權益未被充分保障。例如,部分漁民在座談會中反映,政府在光電設施進駐前,未深入了解當地漁業生態,導致部分魚塭水質惡化、養殖效益降低。
● 地主與養殖戶之間的衝突:因土地租賃條款不明確,部分地主選擇與光電業者合作 ,忽視養殖戶利益,進一步加劇地方矛盾。
2.環社檢核的透明度與信任度不足
儘管環社檢核強調公民參與,但部分利害關係人質疑其流程過於形式化。例如,公聽會的參與人數有限,漁民意見未被採納即進入開發階段,導致政策缺乏可信度。此外,檢核結 果透明度不足,許多檢核報告僅簡要列出環境影響,未能提供具體的風險預警與改善措施。
3.執行機制的跨部門協調挑戰
環社檢核涉及能源、漁業與環保部門,但因各部門職責重疊與協作不足,導致政策執行過程缺乏效率。例如,部分地方政府無法有效監督光電開發商的環境保護措施,而中央政府則缺乏對地方執行力的支持,導致許多衝突無法妥善解決。
改善策略與政策建議
為了改善漁電共生政策在執行過程中所面臨的公共管理挑戰,政府應從地方參與、利益分配、跨部門協作與國際經驗借鑒等方面著手。首先,必須加強地方居民與漁民的參與,透過推動參與式規劃,讓利害關係人在政策設計與執行過程中擁有實質話語權。以往政策執行常被批評為缺乏地方聲音,尤其在公聽會階段,漁民的意見常被忽視。因此,透過深度訪談、地方協商會議等方式,確保各方意見被納入決策,同時建立透明資訊平台,公開政策執行情況、環境影響數據與檢核結果,從而提升政策透明度與信任度。
其次,完善利益分配機制是促進政策落地的重要關鍵。由於現行政策的主要收益多集中於光電業者,漁民與地方居民的感受相對弱化,這使得政策推行的接受度受到挑戰。為此,建議設立漁電共生基金,將光電收益的一部分用於地方基礎建設與漁業補助,以平衡利益分配。
此外,透過協助漁民進行漁產品品牌化,提升漁產品附加價值,既能改善漁民生計,也有助於增強地方對政策的支持。跨部門協作的效率提升對於政策執行的成敗至關重要。漁電共生涉及能源、漁業與環保等多個領域,然而,目前部門間數據共享與監督機制並不完善,導致政策執行效果大打折扣。建議成立專責監督小組,由中央與地方政府,以及第三方專家共同組成,負責檢查開發計畫的合規性,並定期評估政策成效。同時,建立跨部門數據共享平台,縮短行政流程,提升政策執行效率。
台灣可以借鏡國外在能源轉型中的成功經驗。以德國與法國為例,這些國家通過加強地方社區參與與建立合作社模式,成功提高了居民對再生能源政策的接受度。德國的市民合作社模式,讓地方居民直接參與能源項目的經營與分紅,成功化解了開發初期的反對聲浪。台灣可以參考這一經驗,嘗試在漁電共生推行地區設立合作社,讓漁民與居民直接分配收益,從而增強地方對政策的支持與信任。
結論
漁電共生的環社檢核機制是台灣能源轉型中的重要創新,但在執行過程中,公共管理面臨諸多挑戰,包括利害關係人溝通、利益分配與跨部門協作等。為提升政策的效能與民眾信任,政府必須強化參與式規劃、透明資訊共享與利益分配機制,並借鑑國外經驗,尋求更適合地方需求的解決方案。透過有效的公共管理與政策調整,漁電共生有望成為台灣能源與漁業永續發展的成功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