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對中政策百日:高調進攻,低調守拙
文/周忠菲
拜登入主白宮以來,在中美關係的重塑方面,發出一連串挑釁信號,中美棋局,撲朔迷離。在美國國內輿論中,中國被渲染為最大競爭者最大威脅長期敵手。就在拜登百日新政即將屆滿之際,美國參院外交關係委員會通過了主張全面抗中的「戰略競爭法案」(Strategic Competition Act of 2021 )。法案聽證過程中,出現美國應給予台灣與他國政府同等待遇的主張。
美國政客對中這次強硬,在台灣問題上挑戰中國的規模與急切度大幅上升,這些現象與拜登未入主白宮時,國際社會預期的競合鬥合中美兩強相互平衡等,相去甚遠。如何看待拜登百日新政?
本文將拜登對中政策的風格概括為:「高調進攻,低調守拙」。認為在中美關係走向上,拜登政府不會改變一個中國政策。最大可能是繼續推行具有訛詐性的對中政策,以挑戰一個中國證據鏈為手段,製造海峽局勢的不穩定。
這種不同於接觸與遏制管控分歧利益攸關者等提法的對中政策模式,具有極大的冒險性,目標追求不是穩定與緩和,而是動盪與不安。因為美方認為,這樣的局勢有利於美國的任意出擊。照此下去,中美關係將進入高度不穩定時期。
如果拜登政府誤判形勢,或因某種意外,不能就這種冒險性對中政策及時刹車,後果可能導致中美關係的非正常化。這是引發台海地區動盪的一場災難。沒有人希望看到這樣的局面。
一、以挑戰一個中國證據鏈為特徵的對中政策
川普執政中後期,美國對中政策進入以挑戰一個中國證據鏈為特徵的時期。拜登入主白宮後,對此基本照單簽收。區別在於,有些地方放縱,有些地方收斂。例如,中美就應對氣候危機發表聯合聲明。
由於美國對中政策的複雜化,本文提出美國挑戰「一個中國」證據鏈,作為分析概念。這是指美國還不敢公開違背中美關係正常化原則,還知道需要顧忌國際輿論的譁然。但現實中美國仍然不肯善罷甘休。在對中政策上,美國圍繞一個中國證據鏈,做出種種背信行為,逼近翻臉紅線。台灣問題成為敲詐的核心。目的是通過打壓中國,抬高美國。與中美關係重回正軌等提法相比,美國蓄意挑戰一個中國證據鏈這種視角,能更清楚地反映美國對中政策的本質。
二、「一個中國」證據鏈的兩個層次
美國對中政策「一個中國」證據鏈的構成,分為兩個層次。
其一,中美雙邊。指美國政府承諾的,中美關係正常化方面的法律關鍵點。就是通常所說的,美國在上海公報中承認「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在中美關係正常化時,中美發表建交公報,美國對台灣執行斷交、廢約、撤軍三原則。以及中美關係升溫背景下,發表的8.17公報。三個公報形成的,美國對中國的法律承認和對台灣前途的法律認同,成為法律證據。中美建交後,中美關係擴展到政治、科技、軍事、貿易方面,雙方進行的角逐。
其二,美台層次。一是指中美關係正常化時,美國國會通過對台灣議題的設置,為美台非官方關係的發展預留政策空間(中美建交時,美國國會通過的《與台灣關係法》最後版本,拿掉美國字樣,以滿足中美建交的條件。同時通過保留具有國際關係含義的關係字樣,為美國親台勢力日後為擴大台灣國際參與,為台灣爭取國際生存空間,留下其歪曲事實的政策依據)。
二是指1982年,美國在與中國簽署8.17公報,承諾逐步減少武器售台的同時,又用六項保證,來裝飾所謂美國不會拋棄台北老朋友。而美國的實際立場,是製造亞太安全隱患。《關係法》與六項保證,構成所謂美國對台政策的法源。美國國會通過的對台法案,都是在這些法源上,進行翻版。但行政上,均不敢公開突破中美關係正常化界限。
三、對中政策的高調進攻
雙邊關係上,拜登政府一方面將中國列為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的敵人,另一方面對作為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的中美關係是否脫鉤,至今並未表態。美國對中政策的高調進攻,主要體現在台灣問題上。
拜登政府的高調進攻,本質上是對川普政府對台政策衣缽的繼承。如派遣美國軍事力量進入南海,繼續對台軍售,強化美日同盟等。在美日聯合聲明中煽動日本介入台海事務,在美台高層級官員互動和美政客訪台方面,還突破了川普政府時期的限度。
這些現象揭示,美國主要目的,是對一個中國的證據鏈進行衝擊,用美國對台灣的六項保證,挑釁中國,製造亞太安全的不穩定。由此形成以關係法和六項保證為兩翼,民進黨鋌而走險搞台獨的局面。這種手段,很不光彩。
2020年8月底,川普政府藉口紀念8.17公報,解密了雷根政府時期的多份檔,其中,也解密了時任美國國務卿舒爾茨1982年8月17日當天,給美國駐台辦事處(AIT)處長李潔明發出的電報。電報內容包括一封裏根寫給蔣經國的口頭信,遞交條件是由李潔明當面向台灣領導人誦讀,內容是雷根本人承諾對老朋友,對執政台灣的國民黨給予六項保證。涉及美國對台灣的安全義務,美國對兩岸關係不做中間人,對兩岸談判不持立場等。信的內容採取口頭轉達,具有私人化色彩,這些處理方式與當年中美關係升溫的背景,與美國對中美關係的法律承諾,刻意保持了一致。
美國老一代對中政策專家,大多數是資深的中國通。他們從中美利益不同的角度處理問題,但都贊同尊重歷史(1996年,筆者在華盛頓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當面聽到當事人李潔明先生講述這一段經歷)。經歷中美關係打開過程的季辛吉也多次說過,中國人說話是算數的,中國領導人辦事是講求信義的。
現在,中美關係中如此清晰的證據鏈,被美國一些政客肆無忌憚地進行歪曲:美國將維護台灣主權,美國對台灣有六項保證,美國不會放棄對台灣的聯盟義務,美國不會施加壓力,要求台灣與大陸談判等,越說越離譜,也沒有人出來糾正這些牛頭不對馬嘴,完全背離時代背景和基本戰略分析的說辭。看來,川普留下的政治爛攤子之一,就是美國外交大變樣。大國政治,豈可用雕蟲小技來支撐?
四、對中政策的低調守拙
這裏借用低調守拙,是指拜登政府的對中政策具有兩面性,不可能不受約束,脫落對實際事物的認知。如果用美國敍事方法,表述時不是淪入修昔底德陷阱,就是回歸到摩根索的國家霸權。這樣問題就講不清楚。
拜登政府對中政策低調守拙的例證,包括上文所引的,中美雙方同意選擇上海,就應對氣候危機發表聯合聲明,以及近期媒體報導的美國新任駐華大使人選等。
至於拜登對中政策的低調守拙的原因,首當其衝是美國的亞太政策需要回歸本位。即把美國的軍事力量從歐洲和中東,轉移到太平洋地區,同時還要恢復美國在亞太地區的經濟影響。這是十年前歐巴馬政府不遺餘力,而最終未能實現的亞太政策目標。也是十年來,包括川普任期內,美國政治議論紛紛的話題。現實是,重新確立美國在亞洲的軍事和經濟存在,難度比設想的大。美國打壓中國,鞭長莫及,未能生效。
其次,美國的戰略目的已經複雜化,目標不僅僅是遏制中國。美國國內的矛盾,美國與其盟友之間的矛盾,美國與全球其他地區和民族的矛盾,使美國製造和控制地區局勢不穩定的能力,趨於下降。美國採取的對策是:既然已經複雜化,就讓其再複雜。然頭痛醫腳,畢竟不是長久之計。
再次,中國不會接受訛詐。對中美關係的證據鏈進行肆意剪裁,只是應得了一時之急,將國與國關係中確立的信義原則,拋棄於雲裏霧間,非但實現不了彎道超車,而且美國自身的利益,美國所謂的話語權,也會在中國的反擊中,越來越失色。畢竟這個世界還需要國際準則來維護,不是美國一家說了算。美國拆國際社會的台,就是拆自己的台。
最後,如果中國威脅能夠主導美國國內輿論,這樣兩黨都可以更早地將執政目標和手中的資源,運用於下屆總統大選,大家皆大歡喜。但川普搞亂了世界,拜登政府在處理這堆爛攤子時,不能一味作為外交遺產接收。進入執政中後期,政治上必須去川普化,回歸民主黨本色。今年2月拜登發表的首次外交政策演說中,曾提出美國外交將是中產階級外交的主張。可視為低調守拙外衣的展示。
五、結語
從前景看,維持不穩定的亞太格局,維持中美關係的複雜化,或將成為拜登政府下一階段的選擇。但新冠疫情後國際秩序變化的趨勢,仍不清晰,今天的中國,經濟和軍事力量得到快速發展。全球化趨勢下,中美決戰,美國無制勝把握。美國不可能下決心與中國脫鉤。
推行具有訛詐性的對中政策,是美國政黨利益使之然。但只有短期時效。以挑戰一個中國證據鏈為手段,用六項保證激化台海局勢的企圖,戰略上,國際信義方面,都不可取。對美國傳統外交原則,也是一種傷害。
美國理想的政策目標,應該是局勢的局部可控,以及美國國際調停人地位的恢復。自杜魯門政府以來,美國外交的主旋律被表述為意識到美國的巨大力量,尤其是對美國人道和民主價值觀的自豪,即美國的外交勝利,立足於美國進行調解的能力,立足于美國致力於建立一種不斷擴大的合作秩序(季辛吉語。見其著作《世界秩序》)。
4月底,拜登百日新政屆滿之際,中國官方就中美關係再次發出資訊,指出中國不希望與美國為敵,表達了希望美國外交回到正常軌道的看法。中國沒有挑明的是,美國與中國為敵也有過度損耗的一面。美國強硬對中政策已經佈滿裂縫,不可維續局面的出現,似乎不可避免。
就目前狀況而言,川普對中政策所謂逆向思維產生的影響,仍在發酵。辯證地看,中國越想維護和發展中美關係,越不容易達到目的。邏輯上,另一種選擇是,只有解決了台灣問題,才能穩定中國周邊,才能真正凝聚起兩岸中國人的統一意志。反過來,中國的選擇能力,對拜登政府的對中政策也構成束縛。
綜上所述,拜登政府對中政策的高調進攻,低調守拙,是中美關係複雜化的結果。而美國對台灣問題的利用,其中包括基於民進黨所持台獨立場和完全倒向美國的政治取向,帶給美國的機不可失的誘惑。這種危險性,拜登政府需慎思,好自為之。
(作者為上海台灣研究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