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高層下週交鋒 白宮:台灣議題不會退讓
文/古文明
自由時報報導,美總統拜登上任後下週登場的首場美中高層會談格外受矚目,白宮表示,在談及台灣或是中方壓制香港民主等議題時,美方不會退讓。
美國務卿布林肯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暨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將在3月18日於阿拉斯加舉行高層會談。然而,美國當地時間週四才譴責中國改變香港選舉制度,且已表明新疆種族滅絕會列入議題中,預告屆時會是一場「艱困的談話」。
白宮新聞秘書莎琪(Jen Psaki)在記者會中說明,無論是談論台灣、壓制香港民主或其它美中經貿關係問題,布林肯和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在過程中不會退讓。
莎琪重申,新疆種族滅絕也會是下週對談時中國得直接面對的議題。
布林肯日前在眾議院外交政策委員會上表示,美方將藉這次重要會面的機會,針對中方挑戰美國與其夥伴和盟邦的安全、繁榮與價值的諸多行為,坦率表達美國的關切。
美中「2+2」外交會晤的16個看點
文/FT葉勝舟
拜登政府上任後中美關係如何演變,不僅兩國密切關注,全球都密切關注。3月10日,美國國務院在官網書面聲明,國務卿布林肯、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3月18日將在美國阿拉斯加州安克拉治市,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兼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舉行會晤。聲明很短,僅有92個單詞,蘊含的訊息卻很豐富,至少有16個看點。
1.會晤時間。拜登就任總統不足兩月,確立「盟友關係列為優先事項」原則,已與主要盟友、大國首腦舉行了一圈電話峰會,並與加拿大、歐洲等盟友舉行了視頻峰會。特朗普執政留下的爛攤子,包括中美關係。此次雙方商定舉行外交高層會晤,不可謂之不快,可見兩國元首都高度重視中美關係及其未來走向。
2.會晤地點。外交講究對等,這次是距離平等替代了國別平等。從兩國首都飛抵阿拉斯加州最大城市安克雷奇距離大致相當,5000多公里。沒有按慣例選擇中立的第三國(例如新加坡、瑞士),大概率是疫情防控制約,對兩國和接待國都頭痛。還有一個可選地點是美國的另一飛地夏威夷州,問題是太遠了,中方飛過去約8000公里。
3.會晤對象。同樣是「2+2」高層會晤,美國與盟友通常是「外長+防長」,而與中國卻是「外長+國安顧問」。布林肯下周抵達東京、首爾參加盟友的「2+2」年度安全會晤後,卻不順訪北京。原因有二:一是參會對象不同,美防長不參加中美會晤,改為國家安全顧問參加;二是不願登門訪中,滅自己威風,給外界美方主動求和的錯覺。所以過中國的家門而不入,選擇回程的半路上見面。
4.會晤角力。雙方已暗中角力,爭奪會晤的輿論主導權,凸顯自己的尊嚴和地位,分別安撫本國龐大強硬的反中、反美勢力。例如美方強調在美國領土舉行,白宮發言人普薩基在3月10日例行記者會上稱,「重要的是拜登政府首次與中國官員的會面在美國境內」;中方卻暗示是美方主動,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3月11日答記者問,第一句就強調,「應美方邀請,中美將於近期舉行高層戰略對話」。
5.會晤定位。雙方定位完全不同,可見分歧與隔閡較深,亦可見雙方相向而行,努力緩和。3月10日,布林肯在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聽證會上表示,這次會晤並非是戰略對話,而是一次表達關切、尋求合作的機會。暗示這是一次工作會談,淡化外界期待,試圖在「反華大本營」國會降低首次高層會晤的重要性和敏感性。與趙立堅代表中方聲稱的「高層戰略對話」定位迥異。趙的回應加上時差晚了半天,實質是對布林肯說法的澄清和委婉反駁。當然,見面總比不見好,談判總比對罵好,對罵又比打架好,肯定對中美關係不崩盤的利大於弊,也讓其他國家暫時放心。森林裡兩隻巨無霸的大象天天惡鬥,其他中小動物難免提心弔膽,避之唯恐不及,怎麼太平得了?
6.會晤作用。這是拜登政府就任後與中國政府舉行的首次高層會晤,雖然只是一次技術性、事務性、試探性對話,但有助於相互摸清底牌和誠意,為今後四年中美關係定調,同時影響未來競爭、合作、對抗的方向、力度和節奏。如果雙方尊重彼此核心利益,且有智慧各自作出必要妥協,有望達成若干共識。
7.會晤機制。是否由此確立「2+2」年度外交會晤的固定機制有待觀察;是否再加入雙方國防部長、美方財政部長、中方分管財經的國務院副總理,與2009年7月建立、特朗普政府後期擱置的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合并,進一步升級為「3+3」、或「4+4」的戰略會晤機制也有待觀察。
8.會晤氛圍。肯定非常「坦率」(暗示有爭吵),是否「積極」有待觀察。外交術語中,如用「積極」描述,絕對是正能量遠超負能量。布林肯在聽證會上先打預防針,「我們打算提出許多問題」,「目前無意進行一系列後續交流。即便有後續交流,前提也必須是我們所關切的美中議題有具體進展和具體結果」。由此看出美國外交的精明、老練和霸氣。既提前表明這次會晤決非空對空的宏大敘述,爭奪會晤的議題主導權;又提前向中方隱形施壓,暗示這次會晤如未取得美方滿意的成果,下次沒有會晤的必要,即美方沒有興趣建立「2+2」年度會晤機制。
9.會晤議題。中美關係是全球最重要、最複雜的一對國家關係,剪不斷、理還亂。美國國務院聲明中,含糊地表述此次會晤「將討論一系列議題」。白宮3月3日發布《國家安全戰略臨時指南》,明確列舉歡迎中方合作的四個領域:氣候變化、全球衛生安全、軍備控制、核不擴散,應是美方優先聚焦的議題。中方優先聚焦的議題無疑是台灣、香港、新疆、西藏等涉及國家統一、主權、安全的核心利益。趙立堅3月11日重申,「中方要求美方摒棄冷戰、零和思維,尊重中方的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停止干涉中國內政。」由雙方關切議題的選項和權重,可清晰看出美國主攻、中國主守、中國綜合實力仍不如美國。還有兩個共同關切的議題:經濟復甦、軍事互信(尤其台海、南海),雙方財長、防長未參加,前者不是此次會晤的重點,後者大概率是重點。中美關係如今的「壓艙石」不是經貿,而是軍事。
10.元首峰會。這次外交會晤客觀上為未來的中美元首峰會(可以視頻)預熱,也是會晤成果的主要觀測指標之一。如果雙方不發表共同聲明,表明基本上是談崩了,特朗普政府遺留的對華狀態和多數政策仍將持續一段時期;如有共同聲明,但未涉及元首峰會,表明關係不冷不熱,基本止損,維持現狀,目前元首峰會的時機不成熟;如有共同聲明,且有涉及元首峰會的表述,表明關係升溫,局面穩定改善,雙方核心利益達成部分交易和大致平衡(細節不會對外公布)。
11.刻意低調。雙方都高度重視,卻都謹慎與低調。美國國務院官網聲明的內容,以例行報告國務卿行蹤的方式發布相關消息;中國外交部官網半天后,通過答記者問的方式「半主動半被動」發布相關消息。美國國務院發表聲明之前,應是美方知情者向外界透露消息,路透社、新加坡聯合早報、香港南華早報等媒體均有報導,中美官方因尚未達成一致,都默契地對向核實的記者打太極拳。3月9日,普薩基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目前無確切消息可以發布」;3月10日,趙立堅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目前我沒有可以向你提供的消息」。
12.安撫盟友。美國國務院聲明的標題所用詞語是「PRC Counterparts」,情感色彩中性;正文中刻意強調中美會晤是在與日韓「two of our closest regional allies」會晤之後,情感色彩親密,凸顯日韓、淡化中國的意圖明顯。美國國務院3月10日也發表了布林肯訪問日韓的聲明,發表時間在中美會晤聲明之前,294個單詞,篇幅是中美會晤聲明的三倍多。其中列出16日至17日在東京、17日至18日在首爾的詳細日程、詳細議題,包括分別舉行「2+2」安全會晤。普薩基在3月10日例行記者會上強調,中美會晤「是在與亞洲與歐洲夥伴、盟邦進行密切磋商後進行」。
13.印太戰略。3月12日,拜登與日、印、澳舉行「四方安全對話」首次元首峰會,持續14年的部長層級升為元首層級,以印太戰略、盟友合力牽制中國的意圖明顯。據印度外交部3月10日聲明,此次峰會的主要議題有供應鏈、新興及關鍵技術、海上安全和氣候變化等。四國在此次峰會上的發言必然涉及中國,是否公布、公布多少、如何措詞有待觀察,必然對下周四的中美外交會晤有聯動效應。
14.美方透明。相對而言,美國外交與反應更迅速、更透明、更強勢,決策過程中常有權威知情者向媒體提前透露消息。中國外交部今後需注意,與外國秘密談判未定論前必須保密,達成共識後無需保密,應第一時間公布;可與對方商定同時公布的時間,不必藏著掖著拖著,反而容易被動與誤解。此前有成功先例,尼克森首次訪華消息發布就是中美秘密談判的內容之一,雙方達成了同時發布的共識,還兼顧了時差、美國電視黃金時間等因素。
15.國安顧問。楊潔篪曾任中共中央國家安全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2013年11月,中共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成立,下設辦公室處理中央國安委的日常事務,主任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辦公廳主任丁薛祥兼,常務副主任由國家安全部部長陳文清兼。美國白宮設立的「國家安全顧問」(亦為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職位和機制可供中國借鑒。中國的「國家安全顧問」角色和作用有待進一步明晰,中央外辦的職能還太小、太窄。更對等、更適合參加「2+2」外交會晤的職位,並非中央外辦主任,而是中央國安辦主任。
16.筆者期盼。美中是世界第一、第二經濟體,事實上也是全球綜合國力老大、老二,又是安理會「五常」之一,兩國對全球安全、發展、繁榮應有特殊的責任。中美高層會晤議題如僅局限於兩國之間的關係和利益,反證世界老大、老二的格局都太小,且太自私,需要攜手更加關注全球公共利益和公共產品。例如緬甸2月1日發生軍事政變,此後軍警向和平示威的平民多次開槍,導致大量傷亡,中美應協調立場如何處置。東盟心有餘而力不足,如無中美與安理會的強勢、共同干預,緬甸動蕩將持續,人道災難也將持續。筆者對此極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