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鐵論》的大道理
文/柳坤閎(國立勤益科技大學 工業工程與管理系大三 )
《鹽鐵論》由來
《鹽鐵論》是一本漢代學術思想的重要作品,主要是以老百姓在生計上考量,大肆批判國家的干預行為,並痛斥政策導致民不聊生,認為漢文帝的無為而治,應減少管制和干涉行為,反對官營工商業,提倡國家應減少不必要的管制,強調不與民爭利,藉此譏諷當朝的干預主義。
這部作品是以對話的方式記載,集結了賢良文學與丞相、御史大夫之間的辯論,最後由作家桓寬整理會議內容後所記錄的著作,其中儒家反對一切戰爭和官營商業,主張節儉、富藏於民,而法家則主張朝廷必須充實國庫,工商業、鹽和鐵必須由政府管理,以富國富民及應付邊防開支。
放到現代來看,古人的先見令人震驚,在西元2012年,中國再次迎來改革的高峰期,在老百姓的期待改革清單中,國營企業改革被放在首要位置,人們希望國營企業讓出所有壟斷權,將資源留給民營企業,以便提高經濟效應。
《鹽鐵論》學到什麼?
書中針對一些政治經濟問題的正反兩面意見,除了表面上所呈現的意義之外,還有許多像權力鬥爭、思想派系、國際局勢與社會環境等,再次驗證人類應該從歷史中學習,看似簡單的政府官員與民間學者的辯論,實則充滿智慧和經濟學知識。
而在《鹽鐵論》中不僅提到:聰明的人會根據不同時期,而改變策略和方法;有智慧的人會伴隨著事務發展方向,制定不同的管理方向。隨著科技日新月異、時代步伐加快,在不同的時光背景下,也不能維持原有政策和制度,應該時時檢討、注意和修改,若一昧地冥頑不靈、墨守成規,那麼將被時代的洪流淘汰。
如何改變自己,不被時代淘汰?
規矩和制度會隨著時間變化,人亦是。世界上沒有制度永恆不變,也沒有人永遠一帆風順,更沒有不勞而獲之事,只有懂得「識時務者為俊傑」的人,才能順應或利用制度、趨勢混的風生水起,而如何爭取機會和翻身,以下分享三個方法:
- 養成批判性思維
批判性思維不僅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價值,可以幫助人們跳脫思維「誤區」,探索思維「盲區」。好比說希臘詩人曾提出「狐狸和刺蝟」理念,意思是說:當外部環境發生改變時,狐狸會反覆思考並靈活應對,而刺蝟只會被動地捲成球,用固定的方式防禦應對。
世事繁雜,我們應學習狐狸一樣的思考模式,不受干擾、放下執念,不斷評估和修正自己,不盲從、不自以為是,才能做出明智判斷。
- 擺脫路徑依賴
莎士比亞曾說:「人生有種困境叫路徑依賴。」很多時候,阻礙人類進步的,正是已經被證明有效的經驗。因為我們過分依賴路徑,內在智慧難以打開,就無法創新、發現機會,唯有脫離經驗牢籠,才能在機遇稍縱即逝時快速把握、順勢而為。
- 先完成再完美
科學家曾做過著名的「火車頭實驗」:當火車停在鐵軌上,在輪子前放上小木塊,就能使它無法動彈,但當火車時速達到100英里時,連5英尺厚的鋼筋混凝土牆都無法阻擋它,而這一切的轉變僅僅是因為:火車動起來了。
這告訴我們:行動解決一切,沒有行動,什麼都不會發生。光想不做、光說不練,只會讓夢想落空、機會流失,所以先完成再求完美,才能找到出路,邁向成功。
《黑天鵝》裡有一句話:「擋在你面前的,只有你自己。」人這一生,是需要不斷進步、刷新自己的,轉變思維、放下內心執念,才能擁抱理想、解決問題;換另一隻手做事,方可不斷成長、越挫越勇。
結語
許多人不是對環境的變動無感,他們看到、知道和體會變動,也明白要改變,卻因為當下下不了決心,錯過了改變的時機,最後隨著時代和環境沉淪,終究是環境改變了人,還是人隨著環境而改變?逆水行舟注定吃力不討好,同理,反社會、反制度、反趨勢注定傷痕累累,或許人應該適應環境,但不要被環境拘泥,學會在惡劣的環境下生存,進而才有機會改變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