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默:米爾斯海默為何建議將台灣納入美國「核保護傘」之下?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雁默
「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安倍晉三一句話注解了台海戰爭對日本的意義,並以此兌換日本在戰前介入兩岸事務與擴軍的正當性。
戰爭會不會發生,尚屬未知,因此對中國大陸而言,所謂「有事」,肇事者當然不是自己,而是借由激化台海議題套利的外部勢力與「台獨」,美國與「台獨」是主嫌,日本則自願成為從犯。
說到底,台灣的事,不關他國的事,任何協力廠商想蹭進台灣問題要有搏命的覺悟,體驗薄命的感覺。所以安倍的話倒過來說方為正解:台灣有事,就是中國有事。
近日,米爾斯海默接受台媒專訪,大談烏克蘭問題,兼談台灣問題,並很有警世意味地前後矛盾。個人解讀,米氏用他的攻勢現實主義詮釋「台灣有事,就是美國有事」,打臉昨日的自己,並給了台灣人一個「現實的幻覺」。
現實的幻覺,米氏的兩面
對烏克蘭問題,米氏不改初衷,堅持「北約東擴,導致俄羅斯反擊」,才是俄烏衝突的起源與現況,並主張烏克蘭應該接受事實,即俄羅斯不會容忍邊境出現屬於西方陣營的堡壘,也絕不會允許烏克蘭加入北約;烏克蘭本應努力建立一個對俄羅斯不構成威脅的中立國度,但他們沒有這樣做,反倒打算與西方結盟,那就犯下了巨大的錯誤。
講到這裡,台媒記者可能以為米氏想「以烏鑒台」,沒想到在部分狀況類似烏克蘭的台灣問題上,這次米氏一反自己於2014年的主張——「台灣終將收歸中國完成統一,對台灣最好的終局安排即是循‘香港策略’(Hong Kong strategy),既可確保和平統一途徑,且台灣或可從北京手上爭取到最多的自治權」——反倒建議台灣要與美國站在一起以獲得安全保障,同時避免明確表示或暗示台灣要走向「獨立」、(避免)成為國際體系中的主權國家,就是最符合台灣利益的作法。
米氏強調:依照他的理論,美國與中國從現在到未來幾十年將陷入國家安全競爭。隨著大國競爭愈演愈烈,保衛台灣、避免台灣落入中國大陸手中,才符合美國的利益,也因此,美國實際上將致力於維持台灣的「獨立」狀態。
重點是,米氏更主張:「與美密切合作,讓美國的核保護傘牢牢地保護台灣,才符合台灣的利益。」
我暗忖,寄希望於中美核對抗,是現實,抑或是幻覺?誠然,拜登政府正著手強化美日韓共同核武威脅戰略(「擴大遏制戰略協議體」,EDSCG),以應對朝鮮與潛在的核敵手中俄,但期望美方將台灣納入其核保護傘,是否離題過遠?「台獨」盼得到這一步嗎?
我曾兩度批評米爾斯海默現實主義的虛構性,乍看其理論是很現實,但經過一番尋思就知道他在兜售幻覺,個人期望往往大於客觀分析,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前者愈來愈大,後者愈來愈小。
從「香港策略」到「美國核保護傘」,米氏展示的是其面對美媒與台媒的兩面性,而在其最新的現實主義劇本裡,核威懾成了台灣問題的解方,他甚至加碼指出:「經濟倚中、安全賴美」的不站隊立場確實符合多數國家利益;但一旦必須作出選擇,東亞國家就必須也必然站在美國這一側,而非中國,因為生存安全遠比經濟繁榮更重要,而中國對這些國家的威脅要比美國大得多。
這種分析虛幻性十足,現實是什麼?現實就是東南亞國家反對澳大利亞部署核潛艦,以及美國將因建造量能緊繃,連自家需求都難滿足,而難以按原先計畫為澳方造艦。
各種情況都在說明,美方在東亞搞核保護傘,困難重重——傘都沒有,更別說將台灣納入傘下了。
關於前者,東南亞諸國屢次堅定表態中立,東北亞日韓則雙雙陷入經濟下行的泥淖;遠一點的澳、新企圖轉正對華關係,印度依舊對美國充滿戒心。這才是區域現實,現在談核,誰不色變?
米氏不久前剛說中美很難發生戰爭。言猶在耳,但美國若在東亞部署核武,甚至將台灣納入保護傘,就是在促戰。這不是自相矛盾,什麼才是?
東亞區域之外,再遠一點的中東,沙特才與中國達成里程碑式的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石油人民幣」跳進了人們的視野;南太平洋諸國則史無前例地表達了中立態度。更遠一點的拉美,正與中國探索「全方位的防務合作」;歐洲大國則已認知要告別美國的單邊霸權時代,迎向多極世界的挑戰。非洲的「親中疏美」就更不必談了,此西方嫌棄的大陸必將崛起於多極世界,而非單極世界。
從美國的眼光看,誠可謂「遍地烽火」,全球地緣政治已啟動「反單極」的新旅程;而中美對抗,美方還能勉強守住的是部分領域的科技戰線,其餘在經貿與金融方面,美方都沒有必勝的把握。中國,則正在努力擺脫疫情的牽制,全國重回正軌不會太久。
米爾斯海默沒有解釋,為何他主張主權獨立的烏克蘭中立,卻建議沒有「主權獨立」的台灣站隊美國?而且還得尋求足以引發三戰的核保護傘?
看懂了嗎?一遇到台灣問題,只要存著「天選之國」的心態,美國的現實主義者與其他主義者,見解大同小異,反華殊途同歸,不現實有志一同,他們怎麼說,雖不至於一文不值,但也就值一文,聽聽就好。
拋開米氏的套利劇本,我們應關注的是美國的具體行為,如方獲美兩院通過、以超過50頁的內容,強力介入台灣防務2023財年《國防授權法》(NDAA)。一如部分輿論預期,「台灣政策法」的軍事章節被嵌入NDAA,以避免行政部門的抵觸與拒絕。
然而,這已是「台灣政策法」的折衷版本,現實是什麼?現實就是折衷。
該怎麼看美國2023財年《國防授權法》
「台灣政策法」早在「二十大」前就已刪除了過於尖銳的象徵性內容,如:將台灣納入「非北約盟友」(MNNA);將「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更名為「台灣代表處」(由政策改為國會意見);AIT處長比照美國駐外大使任命,等等。「二十大」後,被嵌入NDAA的是刪節版,而且僅有軍事部分,並有若干增修。
還有,關於「在中國大陸對台灣‘侵略明顯升級’的情況下進行制裁」的爭議條款,也不包含在2023年的NDAA內。
2023年的NDAA授權在未來5年內(由國務院)向台灣提供100億美元(每年20億)的無償軍援;另授權向台灣提供20億美元「外國軍事融資」(FMF),分12年償還。需要強調的是,關於軍費,授權法案僅訂定開支項目,最後撥款金額仍要視後續撥款法案而定,撥款小組正傷腦筋錢從哪裡來。
此外,賦予台灣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南翼與東南翼國家、特定「非北約」主要盟友(major non-NATO allies)「同等待遇」,以優先取得美國「超額防衛物資」;還授權美國總統為台灣打造「區域應變軍備庫」(regional contingency stockpile),每年增加價值5億美元資金,至2025年;要求國務院與國防部,優先並加速處理台灣軍購請求,且不得以包裹出售為由延遲處理。
法案也以「國會意見」(sense of Congress)指出,與台灣舉行聯合軍演是改善戰備能力的一大重要元素,呼籲邀請台灣海軍參加2024年的環太平洋軍演;支援台灣有意義參與國際組織,呼籲美國行政部門尋求擴大美台經濟關係的機會,包括建立未來簽署協議的法律模版。
在台美交流的部分,法案要求國務卿建立「台灣學人計畫」,提供含聯邦政府官員等符合資格的美國公民赴台灣交流兩年,首年學習中文、當地人文歷史、政治環境、美國與印太區域關係等科目,第二年則到「立法院」、政府部門或私部門服務。
以上這張牙舞爪的姿態,「折衷」在哪裡?在立法技術問題上,是參眾兩院版本的折衷;在操作層面,則是行政與立法兩方立場的折衷,顧及立法精神與執行現實;在政黨面,則是執政黨與在野黨立場差異下的折衷。
美國兩黨在台灣問題上表面一致,但也不乏矛盾。整體而言,美國有沒有能力實現「理想的挺台」模式?在這個主問題與子問題上兩黨存在著差距。
眾所周知,在援助烏克蘭問題上,兩黨就有矛盾,一般認為,共和黨掌控的眾議院,會削減援烏預算,而這也能說明在挺台問題上,為何兩院將許多原本的「強制性條款」改成了「授權行政部門」——因為預算來源是有爭議的,國會若強制而沒錢實現法條,臉就丟大了。
此前提過,拜登就是個敗家子,撒錢拼政績,民粹能讓他遂願於一時,但錢包畢竟不是聚寶盆,投一銀釵就滿盆銀釵,且撒錢常常還發生副作用,如現在的通膨與衰退疑慮,看不到頭的援烏之路,以及讓歐洲光火的抗通脹補貼。
一切都是連動的,俄烏衝突,遏制通脹,高科技補貼,供應鏈調整,重建美國,為抗中目的援外,以及諸多美國內部的問題,一筆一筆都是錢,每筆錢都有積極遊說者,在敗家子任內,幾乎已談不上什麼財政紀律,以致中美貿易戰打不下去,俄烏代理人戰爭也打不下去,這就是當前的現實。
事實上,根據美媒《華爾街日報》統計,由於美國軍援烏克蘭,致使美國對台軍售延遲交貨總值已從去年的140億美元,擴增到187億美元。美方無法如期交貨,也難以要求美軍火商優先幫台灣生產早就購買的品項,原因是,根據合同法,沒有法律途徑可以強制美國軍火商將某些客戶排在其他國家之前,除非比台灣下訂更早的國家願意讓台灣插隊,但寄希望於此並不切實際。
換言之,2023NDAA中所謂「優先並加速處理台灣軍購」,知易行難,現在是連澳大利亞的核潛艦也弄不出來不是嗎?每年給台灣20億美元買武器,何時交貨?統一後好不好?
但話說回來,執行面的困難是一回事,想搞事的心態是另一回事,美國派員安插在台政府單位任職,說白了就是「監軍」,以確保台灣政治無絲毫偏離美國政策的可能,確保台灣就算換屆也得掏心掏肺地親美。
2023NDAA的台灣條款要成立,就得完全支配台灣,台灣也樂於被支配,而美國能通過國會不斷憑空變出籌碼給白宮與北京博弈,也是仗著這一點。
不過,隨著佩洛西效應帶來的反效果,台灣政治支配民眾的「抗中保台」,卻也面臨破產。
「抗中保台」被迫轉型
2022地方選舉的挫敗,致使民進黨檢討「抗中保台」失靈的問題。簡言之,「抗中」導致台灣眼中所謂的「海峽中線」消失,「保台」保到農漁產品被禁,甚至連箭在弦上的「恢復一年徵兵制」都陷入猶豫,人民的恐懼壓倒了「台獨」民粹,讓民進黨進退兩難。
我不相信民進黨會放棄「抗中保台」,因為這等同令乞丐放棄要飯,就只靠這個活,要怎麼放棄?現實應該是,「抗中保台」會變形,換個騙法,旨在避免民眾的恐懼。
方法是有,但我不必公開教學,米爾斯海默倒是提出了一個令民進黨心癢的方法:尋求美國核保護傘。此法雖有一絲跡象可供米氏幻想,但比起發展民兵是無厘頭得多——中方怎可能靜靜地看著美國將台灣納入核保護傘?
美國核保護傘在台灣問題上是禁區中的禁區,光是搞外交辭令試探可能性,就屬於「台灣有事」,是突破所有底線的挑釁。若到了這個地步,中俄商量一下,在阿拉斯加附近部署核武,反操作「台灣有事,就是阿拉斯加有事」,就看誰事大。
只要我們相信現實是「折衷」,而非米氏的「核意淫」,中美在台灣問題上就不至於搞到互相毀滅。2023NDAA的台灣條款看起來很尖銳,但事實上也避免了新國會在「台灣政策法」上又演一波「挺台無極限」,煩死全世界。
100億無償軍售何時能交貨,沒有人知道,但未來五年,美方壓力不會減少。中方在台灣問題上應有新作為,如個人之前的建議,多談統一後的治理,讓台灣民眾除了恐懼之外,還有其他選項可以期待,就算不期待,也至少可以討論,不理性討論,至少也有具體的東西可以吵。
兩岸問題終究是兩岸人民自己的事,外人作妖太久了,還食髓知味,早該被日日教育:台灣有事,就是中國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