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剛:岸田點名批評中國後,突然發現安排了元首會談……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陳剛
11月17日下午,和日本朋友開視訊會議的時候,順便談到了晚上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將在泰國曼谷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見面一事。視頻的對面,日方發言者雙眉緊鎖:「岸田國內政治搞不好的話,外交怎麼可能出成果。」
對方這樣說,是因為11月13日岸田在柬埔寨召開的東亞首腦會議(EAS)上,點名批評了中國的海洋及台灣政策,「在那個節點上,(日本)外交當局應該沒有想到幾天後會去見中國領導人。」
外交之粗糙,與日本國內政治用人不當、經濟無策一樣,因此岸田很難讓日本民眾信服及支持。
日本外交上的尷尬
在13日的東亞首腦會議上,輪到岸田文雄發言時,他說:「在東海,中國‘侵害’日本主權的活動在繼續並強化著,在南海也從事軍事化及威脅性的活動,這些提升地區緊張的行為依舊在持續著。」
岸田外交的特點是,自從2021年10月上台後,談外交必定將中俄放在對立面,不管是否和中國有關,不論在何種場合,均要宣示與中國對立。2022年2月俄烏戰爭爆發後,岸田開始在所有場合點名批評俄羅斯。不過,像此次這般點名批評中國,應該是岸田擔任日本首相一年多時間裡的第一次。
而岸田突然點名批評中國,也讓日本媒體大為震驚,一些報紙用較為顯著的標題,報導了岸田外交的最新變化。
筆者與日本政府高級官員談岸田這一舉動時,對方猜測應該是在13日的節點上,日方認為不可能在金邊與中國總理會談,而且已經對在曼谷實現中日領導人會談失去了希望。
「通常在首腦會談前,特別是日本與中國的首腦會談,會很早就有七、八位大臣參加與中國相關部門的部長級會談,之後還會有兩國外務大臣級別的人士對重要問題進行確認,再之後才會進入到首腦會談中。本次東亞首腦會議、G20前,並無相關安排,於是日本政府想當然地認為,不太可能實現兩國首腦會談。」
這一背景讓日本有些破罐破摔,撕破臉在東亞首腦會議上點名批評中國。但轉眼到了14日,日本比中國提前兩天發表了中日領導人在曼谷會談的消息。
那麼,從13日到14日,日本方面究竟發生了哪些變化?
一向喜歡刊登厭華文章、炒作中日對立的《朝日新聞》在11月18日的早報上刊登了採訪首相官邸幹部的文章,其中引用了官員的原話:「(點名批評中國)到底到哪個程度,我們事先和美國等國家商量過。」
筆者也去查了媒體上公開的「首相動靜」:
12日0時58分,岸田乘專機飛往柬埔寨,上午參加東盟與中日韓(10+3)領導人會議,與李克強總理站著說了幾分鐘話;下午是日本與東盟的首腦會議,岸田和老撾總理站著說了幾分鐘話後便與柬埔寨洪森首相進入到了會談中,和美國等國家並未進行溝通。
13日點名批評中國一事,應該是外務官員或首相官邸官員與美國等國溝通、在得到美國的默許後,岸田有計劃地跳出來,不顧一切地在國際舞台上表現出與中國的對立態度。到14日日本官房長官宣佈17日將舉行中日首腦會談時,想得出來岸田外交有多尷尬。
岸田談中國時,喜歡用「該主張的主張」來顯示對中國強硬的一面,但14日以後,能從日本媒體上讀到他談與中國「該合作的合作」,明顯想挽回局面,強調與中國的全面對立政策開始出現轉機。
與中美首腦會談時間長達3小時12分比,日方發佈的中日會談時間為45分鐘,在會場採訪的日本經濟新聞記者記錄的時間為36分鐘。日本學者還比較在意會談安排的先後順序,發現日本幾乎排在一眾與中方會談的國家的最後。日本專家由此得出一個結論,日本在中國的存在感已大大下滑。
應對新冠疫情不力,國內政治混亂,岸田將炒作中國威脅當成了外交的重點,希望以此轉移國內視線;而日本國內的支持率越低,也就越需要在中國問題上裝怯作勇,結果讓岸田外交更為尷尬。
失去的民意支持
岸田文雄在2021年10月上台時,曾有過很高的支持率(45%的支持與20%的不支持),到2022年5月支持率一度升至59%,民眾本來頗為看好這屆內閣。
等安倍在7月的選舉運動中被邪教受害者暗殺,邪教與自民党高層政治家的關係、邪教直接插手日本國家政治、將大量信奉者捐贈的金錢拿到韓國等消息傳出時,安倍、自民黨與邪教的關係昭然若揭。即便如此,岸田仍主張為安倍舉辦國葬……自舉行國葬的9月以後,岸田內閣的支持率開始一路下滑,不支援的資料超過了支援的一方。
本該引以為鑒,結果岸田在內閣人事上做出了更多有悖民意的舉動:將與邪教關係緊密的山際大志郎任命為經濟再生大臣(後不得不辭職);自己的親信、法務大臣葉梨康弘因舌禍辭職,內閣人事不穩;此時再任命自己的兒子出任首相第一秘書官,給人以任人唯親的感覺,將內閣支持率再往下拉深了幾個點。
日本國內目前一個比較大的問題是通貨膨脹。進口原油、小麥的價格在提升,日元匯率反而下調,這讓民眾生活明顯緊迫了起來。
新冠疫情在日本已肆虐了7波,眼看著第8波到來,岸田依舊束手無策,能給的依舊是發現金。對於貧苦的民眾來說,發現金自然能解燃眉之急,但將致使國家財政愈發艱難——日本財政赤字問題本就嚴峻,再發下去,國家破產的可能指日可待。
專注搞經濟安保
發展經濟才是硬道理,但在經濟政策上,岸田內閣也出了很大的問題。
進入2022年以後,日本國家層面最重要的立法便是「經濟安全保障推進法」(經濟安保)。從日本媒體的報導來看,日本經濟安保的唯一物件就是中國。
一方面,疫情的原因切斷了來自外部的重要醫療資源,能源等也需要有穩定的保障;另一方面,美國宣佈與中國在高科技方面脫鉤,讓日本感覺自己有了制約中國、在高科技上一直佔據高位的機會。
11月16日,日本經濟安全保障有識者會議將11個領域的特定物資劃定為「特定重要物資」,要求國家對穩定供應提供支援(具有財政方面的相關預算)。
從公文的表述來看,是在為中日在原材料方面可能出現的供應鏈的人為斷裂做準備,甚至將這種斷裂視為某種必然,為此拿出1萬億日元(約500億人民幣)的預算。
日本對未來中日經濟關係的判斷是:在美國強化與中國脫鉤的時候,日本需要堅定地站在美國一方,協助美國在高科技方面打壓中國;日本與中國的經濟聯繫可以一定程度上出現收縮,打壓中國經濟的態勢不能變化,尤其在高科技領域不願意也不允許與中國合作。
不能不注意的是,在經濟安保政策下,日本企業已經開始收縮在半導體方面與中國交往的預期。
據《朝日新聞》報導,日本半導體製造裝置的大型企業「東京電子」,在11月10日已將2022年財年(2022年4月-2023年3月)的銷售預期減少了2500億日元(約125億人民幣),降為2.1萬億日元,「收縮的原因在於對中國的出口限制在強化,相關風險需要重新評估」。
若一家半導體企業因國家的經濟安保限制而在一年時間內減少2500億日元的銷售額,整個日本企業受經濟安保的影響將會有多大?2022年中日貿易總額為何再度後退,落在東盟、歐盟、美國、韓國之下?
經濟安保的作用不可小覷。
日本對「台獨」仍態度曖昧
在過去的十年中,領土問題(釣魚島之爭)一直是阻礙中日兩國關係正常發展的痼疾,但到了2021年日本特別愛強調「台灣海峽的和平與穩定」「台灣有事(戰事)」後,台灣問題橫亙在中日之間,成為阻礙兩國關係的重疾。
中美首腦會談中,拜登強調了「五不四無意」,在原本「四不一無意」的基礎上增加了不支援「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等承諾。而作為美國外交最堅定的支持者,在台灣問題上,雖然中日建交的聲明中寫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重申: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國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國政府的這一立場,並堅持遵循波茨坦公告第八條的立場」,但現如今現實中,日本輿論、政治家已很少提「日本國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只提「台灣海峽的和平與穩定」。
通過炒作「台灣有事」,勸台灣企業將重要技術轉移到日本(如台積電將新半導體工廠建設在了日本熊本縣),這讓日本看到了外交上的動作給日本經濟帶來的好處。
只是日本幾乎沒有成規模的手機工廠,更無像樣的5G通訊,在電動車等方面2021年只賣出兩萬台,國內並無有影響力的IT平台,對數位存儲的需求不大,即便是有台積電去日本設工廠,產品也難以在日本國內消化,需要向國外出口。而經濟安保限制高科技產品對中國的出口,最終會讓在日本生產的晶片很難出規模、出效益。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計算的日本GDP,從安倍上台時的2012年的6.27萬億美元,經過安倍經濟學的8年「努力」,降到了安倍下台時的2020年的5.03萬億美元,經菅義偉繼續「努力」後,再度降到4.93萬億美元。岸田執政期間,日元匯率的下滑,讓IMF預測2022年日本GDP只有4.3萬億美元。
經濟救不上去,還走向經濟安保歧途,岸田也只能靠外交掙分。但11月13日沖那麼猛,直接點名批評中國,4日後又與習主席會面,就穩定和發展雙邊關係達成五點共識。岸田的這一「急轉彎」,別說掙分了,能不丟臉都算好的。
岸田在日本國內外的處境,愈發艱難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