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評論

台灣為何不可「放棄」?

布倫丹·里滕豪斯·格林(美國辛辛那提大學政治學助理教授)

凱特琳·塔爾梅奇(美國喬治城大學外事學院副教授)

文/觀察者網

【導讀】 2022年7月9日,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巴厘島出席二十國集團外長會後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舉行會晤。王毅就台灣問題全面闡述了嚴正立場,布林肯表示美方不支持「台灣獨立」,不尋求改變台海現狀。

然而,美國國內始終有人用對抗思維看待台灣問題。近日,美國《外交事務》雜誌刊登美國政治學者布倫丹·里滕豪斯·格林的文章,就是其中的典型。

作者沿用過時的冷戰思維分析國際形勢,並臆想出「菲律賓海作戰」之類天馬行空的場景。作者雖然發現美國無論如何都會陷入政策困境,但依然不願承認,只有拋棄冷戰思維,才能讓美國「解套」。翻譯本文僅供讀者參考。

【文/布倫丹·里滕豪斯·格林&凱特琳·塔爾梅奇 譯/觀察者網 由冠群】

在所有可能引發美中熱戰的棘手問題中,台灣問題是最重要的。而這場戰爭的潛在地緣政治影響將是深遠的。台灣——美國陸軍上將道格拉斯·麥克亞瑟曾經形容它是「一艘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和潛艇母艦」——具有重要卻又往往被低估的軍事價值,它是通往菲律賓海的門戶,是保衛日本、菲律賓和韓國「免受中國大陸威脅或攻擊」的重要戰區。

如果北京控制了台灣並在該島部署軍事設施,其軍事態勢將獲得顯著改善。中國大陸可能會極大提升軍事實力,尤其是在北京擁有海洋偵察設施和潛艇的情況下。即使沒有發生任何重大的技術或軍事飛躍,大陸擁有該島也會提升能力去阻止美國在菲律賓海實施海空行動,從而限制美國保護其亞洲盟友。如果北京將來要發展一支由靜音的攻擊核潛艇和彈道飛彈核潛艇組成的龐大艦隊,以台灣為基地將能夠威脅東北亞航道,加強其海基核力量。

很明顯,由於該島具有的軍事價值,要避免大陸實控台灣。然而,這個理由的說服力取決於幾個因素,包括外界是否認為大陸在佔領台灣後會尋求進一步擴張領土,以及為了充分利用該島而對該島進行長期的軍事和技術投資。

它還取決於更宏觀的美國對華政策發展軌跡。華盛頓可以繼續遵循目前的策略,即對美國在亞洲的夥伴和盟友做出政治承諾並保持強大的前沿軍力,以此遏制中國勢力擴張。或者,它可能會採取更靈活的政策,只保留對核心條約盟友的承諾,減少前沿部署的部隊。它也可能採取更克制的做法,全面減少此類承諾。然而,無論美國奉行這三種戰略中的哪一種,大陸控制了台灣都將限制美軍在太平洋的行動能力,並可能威脅到美國在該地區的利益。

但現在的問題不僅僅是台灣的重大軍事價值會給美國大戰略帶來何種挑戰,而是無論華盛頓做什麼——無論它是否試圖將台灣從大陸手中奪走——它都將被迫承擔與北京對峙的風險和代價。作為美中矛盾的集中爆發地,台灣是全世界最棘手和最危險的地區之一。簡言之,華盛頓在那裡束手無策,前途未蔔。

台灣的軍事價值

中國大陸進攻台灣將有可能使亞洲的軍事形勢發生變化。如果大陸迅速而輕鬆地佔領該島,那許多用於台灣戰役的軍事資產就可能會被釋放出來,用於追求其它的軍事目標。大陸也可能會吸收台灣的戰略資源,如軍事裝備、人員和半導體產業,把所有這些資源用於增強軍事實力。但是,如果中國大陸發現自己陷入冗長的消耗戰,遲遲無法佔領台灣,那統一的圖謀就可能成為嚴重拖累自身前進的絆腳石。

然而,一旦台灣戰役取得成功,北京就能夠在那裡部署重要的軍事裝備,特別是水下監聽設備和潛艇,以及相關的防空和海防裝備。在這些裝備以及飛彈、戰機、無人機或其它武器系統部署到台灣地區後,中國向東拓展的勢力範圍將不僅僅是跨過台灣海峽。水下監聽設備和潛艇將提高北京阻止美國在菲律賓海行動的能力。在未來許多可能涉及中國的衝突場景中,菲律賓海至關重要。

最有可能出現的情況是,美國在環繞亞洲大陸的所謂第一島鏈上保衛盟國。第一島鏈始於日本以北,然後向西南延伸,穿過台灣地區和菲律賓後轉向越南。例如,美國海軍在這些水域的行動,能有效保護日本免受中國在東海和琉球群島南端的潛在威脅。在最可能出現的保衛菲律賓場景中,以及在任何可能導致美國對中國發動襲擊的場景中,比如朝鮮半島爆發衝突,美國的這種行動都很重要。隨著中國日益強大的飛彈攻擊能力使美國的陸基飛機及其區域基地變得越來越脆弱,這迫使後者更加依賴從船上起降飛機和發射飛彈,因此美國海軍在菲律賓海的行動能力將變得更加重要。

如果今天在太平洋上爆發戰爭,中國的超視距攻擊能力(超視距攻擊指的是在目視距離外對美國艦艇進行攻擊)將比通常認為的更有限。中國或許能夠在戰爭開始後的第一波次打擊中,瞄準前沿部署的美國航空母艦和其它艦艇。可一旦發生衝突,中國最好的偵察裝備——能夠讓中國「看到」地平線之外物體的陸上大型雷達裝置——可能很快會被摧毀。靠近美國海軍的中國偵察機或偵察船也會落得同樣的下場。

中國的衛星不太可能彌補這些損失。應用冷戰期間磨練出來的技術,美國海軍很可能具有控制自己雷達和通信信號的能力,從而避免自己的艦艇被監聽電子信號的中國衛星發現。如果沒有專門的信號收集裝備提供情報,中國的成像衛星將只能靠隨機搜索大片海洋來尋找美軍。在這種情況下,在菲律賓海作戰的美軍將面臨真實但卻可以忍受的遠端攻擊風險,美國領導人可能不會立即感到壓力,通過攻擊中國衛星來升級衝突。

然而,如果中國大陸控制了台灣,情況則會大不相同。大陸可以在台灣東海岸附近的水域放置名為「水聽器」的水下麥克風,該水域比北京目前控制的第一島鏈內水域深得多。放置在適當的深度,這些專用感測器可以監聽外界,探測數千英里外美國水面艦艇的低頻聲音,使中國能夠通過衛星更精確地定位它們,並用飛彈瞄準它們。(美國潛艇太安靜了,所以這些水聽器還無法探測到美國潛艇。)這種能力可能會迫使美國將其水面艦艇的活動區域限定在水聽器監聽範圍之外的地方,或者冒著升級戰爭的風險攻擊中國的衛星。無論怎麼做都不理想。

美國很難摧毀台灣附近的大陸水聽器。只有高度專業化的潛艇或無人潛航器才能使它們失效,而中國將能夠使用包括水雷在內的各種手段來保護它們。即使美國真地設法破壞了水聽器電纜,在台灣防空設施的掩護下,大陸的維修船也可以修好它們。

想要干擾中國水聽器的監聽,最可行的辦法可能是攻擊陸上資料處理站,水聽器獲取的資料將會通過光纖電纜傳輸到這些資料處理站。但這些資料處理站可能難以找到。電纜可以埋於地下,也可以埋在海底。處理資料的建築物與類似的普通軍事設施沒有區別。美國可能要攻擊全台灣數百棟受到嚴密保護的軍事設施。

控制台灣地區不僅能增強中國大陸的海洋偵察能力,還能讓大陸在潛艇戰中獲得優勢。在台灣對美友好時,美國可以通過在關鍵位置佈設水下感測器來接收潛艇發出的聲音,以此防禦中國大陸的攻擊潛艇。美國可能會在菲律賓海入口處,包括在菲律賓、琉球群島和台灣之間區域,沿著海底狹窄的咽喉通道佈設向上接收信號的水聽器,以便能更近距離地監聽潛艇。在如此近的距離內,這些儀器甚至可以短暫探測到最安靜的潛艇,從而使美國的空中和水面裝備能夠跟蹤它們。在危機期間,這可能會阻止中國潛艇在戰爭初起時對美國船隻進行「自由攻擊」,前沿部署的美國海軍裝備將在此時處於最脆弱的狀態。

可一旦中國大陸控制了台灣,它將能夠在此部署潛艇,並展開空中和海岸防禦。大陸潛艇將能夠從其位於台灣東部深水港的潛艇地堡出發,不經過遍佈美國監聽器的咽喉通道,直接溜進菲律賓海。大陸在台灣的防禦設施也將阻止美國及其盟友使用他們最好的工具——海上巡邏機和配備直升機的船隻——在台灣附近跟蹤潛艇,從而使中方在危機爆發時能更輕易地先發制人,並降低戰爭中的減員率。

控制台灣的另一個好處是,將大陸潛艇基地與其巡邏區之間的距離從平均670海裡縮短到零,使大陸能夠在任一時間使用更多潛艇,對美軍發動更多攻擊。中國大陸潛艇還可以利用水聽器和衛星收集到的更精確的目標資料,大大提高它們打擊美國水面艦艇的效率。

水下威脅

隨著時間的推移,如果中國大陸在兩岸統一後投資打造一支由先進靜音攻擊核潛艇和彈道飛彈核潛艇組成的艦隊,那統一就可能會給大陸帶來更大的軍事優勢。這些潛艇在台灣東海岸作戰,將加強中國大陸的核威懾力量,使其能夠在戰爭爆發時威脅東北亞的海運和海軍航線。

目前,在打擊美國盟友的石油和海上貿易方面,中國大陸潛艇部隊仍裝備不足。面對此類威脅,全球航運體系已被歷史證明是極具韌性的,因為船隻在面對威脅時可以改變航路。即使是蘇伊士運河在1967年至1975年間關閉也沒有癱瘓全球貿易,因為船隻可以繞道好望角,儘管這需要付出一些額外的代價。這種韌性意味著,北京將不得不去瞄準那些可能靠近東北亞港口但卻向北或向西遷移了的太平洋航路。

但中國目前的大多數攻擊型潛艇都是低續航能力的柴電潛艇,很難在如此遠的距離上作戰,而其少數續航能力較長的核動力潛艇又噪音極大,因此很容易被美國的外向水聽器探測到。這些水聽器可以部署在所謂的第二島鏈上,該島鏈從日本向東南延伸,穿過北馬里安納群島並越過關島。

同樣,中國目前的彈道飛彈潛艇對加強中國的核威懾力作用不大。它們攜帶的彈道飛彈在第一島鏈內發射後,最多只能打擊到阿拉斯加和美國的西北角。而且由於這些潛艇很容易被發現,所以它們很難進入其它海域,威脅美國其它地區。

即使中國未來的先進攻擊核潛艇或彈道飛彈核潛艇艦隊能夠避開第二島鏈上的外向水聽器,也必須經過位於第一島鏈出口的美國上向水聽器。這些障礙將使美國能夠沉重打擊進出東北亞航道的中國先進攻擊核潛艇,並極大阻礙數量上遠少於攻擊核潛艇的中國彈道飛彈潛艇執行任務。

但是,如果大陸拿下台灣,它將能夠避開第一島鏈上的美國水聽器,釋放出靜音潛艇的軍事潛力。這些艦艇將直接進入菲律賓海,並得到中國空防和海防系統的保護,這將使美國船隻和飛機無法尾隨中國潛艇。部署在台灣的靜音攻擊核潛艇艦隊也將有能力對東北亞航道發動攻擊。而擁有一支能夠進入太平洋的靜音彈道飛彈核潛艇艦隊將使中國有能力發動海基核打擊,從而更可能威脅到美國大陸。

當然,中國能否掌握更先進的靜音技術或解決困擾其核動力潛艇的一系列問題仍有待觀察。反艦能力和海基核能力的重要性還有待討論,因為它們的重要性將取決於中國發展或不發展哪些其它能力,以及中國未來追求的戰略目標是什麼。儘管如此,過往大國的行為仍能給人以啟示。納粹德國和蘇聯都投入鉅資研發攻擊型潛艇,蘇聯還大力研發彈道飛彈潛艇。這些國家的對手深受這些海底戰力的威脅,於是想發設法來壓制它們。因此,如果大陸佔領台灣地區,那北京將獲得歷史上其它大國夢寐以求的軍事能力。

別無良策

對台灣的軍事價值瞭解得越深刻,就越能理解該島為何不可落入敵手。然而,是否堅持這一點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美國在亞洲奉行的總體戰略。而且,誰控制台灣誰就將獲得軍事優勢,無論華盛頓怎麼做,它都必須應對對手獲得這一軍事優勢後帶來的挑戰和困境。

如果美國維持目前的「遏制中國」戰略,維護其聯盟網路,並在亞洲前置軍力,那麼保衛台灣有可能付出非常高昂的代價。畢竟,台灣的軍事價值,而不是最常被提及的民族主義衝動,讓中國有強烈的動機尋求統一。因此,要威懾北京就可能需要放棄美國長期以來奉行的戰略模糊政策(即不明確表示華盛頓是否會保護台灣),轉而做出明確的軍事支持承諾。

但是,結束戰略模糊政策可能會引發該政策旨在避免的危機。幾乎可以肯定,這會使兩國產生衝突預期,從而加劇軍備競賽,使兩強本已危險的競爭愈演愈烈。即使戰略清晰政策成功阻止了中國佔領台灣地區,這也可能會刺激中國以其它方式來彌補其軍事劣勢,進一步加劇緊張局勢。

或者,美國可能會尋求一個更靈活的安全邊界,抹除對台灣地區的承諾,同時保留其條約聯盟和在亞洲的某些前置軍力。這種方法將減少美中衝突的可能性,但由於該島具有的軍事價值,美國仍要付出某些軍事代價。美軍有可能要在一個更危險的區域執行任務,部署在台灣東海岸的中國潛艇和水聽器會使美軍面臨更大的威脅。最終,美國可能需要研發誘餌裝備來欺騙中國的感測器,規劃出新的行動區域,或者準備在戰時切斷連接這些感測器和陸上處理中心的電纜。華盛頓幾乎肯定想加大對中國衛星的干擾力度。

如果美國採取這種政策,安撫美國盟友將成為一項更艱巨的任務。正是因為控制台灣地區會給北京帶來巨大的軍事優勢,日本、菲律賓和韓國可能會要求美國強烈宣示其一直堅持的安全承諾。考慮到日本最南端的島嶼靠近台灣,日本尤其可能會擔心,如果美國在菲律賓海執行水面行動的能力變弱,這會轉化為中國的脅迫或攻擊能力變強。

長遠來看,美國在該地區的盟友也可能會擔心中國對航運線路日益增長的威脅,並擔心中國增強的海基核威懾力會使美國對它們的安全承諾變得不那麼可信。在預感到這些危險後,美國的盟友幾乎肯定會尋求從美國獲取更多的保證,其形式是更緊密的安保協議、額外的軍事援助和更多美軍駐紮在該地區,包括在盟國領土上或附近部署核力量,並可能與盟國政府合作進行核開發。東亞可能會變得與冷戰後期的歐洲非常相似,盟國在懷疑軍事力量有可能失衡時會要求它們的保護國美國展示自己的承諾。如果借鑒冷戰歷史,這些舉措本身就可能會增加爆發核危機或核戰爭的風險。

最後,美國還可能會採取一種策略,即結束其對台灣地區的承諾,同時減少其在亞洲的軍事存在和聯盟承諾。這種政策可能會限制美國對日本提供直接防務支持,甚至逐步終結所有美國對東亞國家的承諾。但即使在這種情況下,台灣地區對中國的潛在軍事價值仍有可能引發危險的地區形勢。由於擔心本國的某些島嶼可能會成為中國的下一個目標,日本可能會為保衛台灣地區而戰,即使美國沒有這麼做。其結果就可能是引發一場亞洲大戰,不管美國願意與否,美國都有可能捲入這場大戰。這樣一場戰爭將是毀滅性的。然而,放棄這個有軍事價值的島嶼就會打破當前的微妙平衡,這會使這樣的戰爭更有可能發生,從而增強了美國當前戰略的核心觀點:美國的聯盟承諾和前沿軍事部署對該地區衝突起到了威懾和約束作用。

歸根結底,台灣獨特的軍事價值給美國的三大宏觀戰略都帶來了問題。無論美國是鞏固對台灣地區及其亞洲盟友的承諾,還是全部或部分放棄自己的承諾,台灣所具有的改變本地區軍力平衡的潛力都將迫使華盛頓做出艱難的選擇,到底是放棄美軍在本地區的軍事機動性,還是冒險與中國大陸進行軍備競賽,甚至與其公開衝突。

這就是台灣問題的棘手之處,台灣問題是能把美中關係、地緣政治和亞洲軍力平衡聯繫在一起的核心議題。無論華盛頓追求什麼樣的大戰略,該島的軍事價值都會引發一些危險或使美國付出一些代價。

(觀察者網由冠群譯自美國「外交事務」網站)

連結:布伦丹·里滕豪斯·格林&凯特琳·塔尔梅奇:台湾为何不可“放弃”?-布伦丹·里滕豪斯·格林、凯特琳·塔尔梅奇 (guanch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