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從別人的戰爭中學到了什麼?
邁克爾·達姆(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高級研究員,美國海軍退役情報官)
【導讀】 1991年1月17日,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轟炸巴格達,波灣戰爭爆發。同年2月27日,美國宣佈解放科威特的戰爭結束並於當天午夜停火。
2021年,在波灣戰爭爆發30周年之際,曾在2012-15年間擔任美國駐華海軍副武官的邁克爾·達姆在《美國海軍學會月刊》撰文評述近3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發展。
【文/邁克爾·達姆 譯/觀察者網 由冠群】
1991年爆發的波灣戰爭成了中國即將發生軍事變革的前兆。在區區42天的時間裡,一支由美國領導的聯軍就重創了伊拉克軍隊並將其驅逐出了科威特。
在「沙漠風暴」行動發生之前,中國人民解放軍已經意識到了自己相對於西方的不足,但這場戰爭凸顯出了問題的嚴重性。中國人民解放軍和被擊敗的伊拉克軍隊(以陸軍為中心組織防禦戰)具有很多相似性,這些相似性營造出了一種緊迫感,因為這使北京意識到,中國軍隊不足以應對美國這樣的現代化對手。由波灣戰爭引發的中國軍事戰略、軍事科技和軍力結構變革是翻天覆地的,它改變了東亞地區的力量平衡並預示著美軍將面臨全球性的挑戰。
在波灣戰爭爆發30周年之際,這是一個恰當的時機來審視解放軍30年前的戰鬥力,以及它可能的發展前景。中國領導人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設立了一個目標,要求其在2049年,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周年之際,成為「世界一流的武裝力量」。而美軍在「沙漠風暴」行動中取得的成就,以多兵種聯合遠端作戰的標準衡量無疑就代表了世界級水準。
然而,早在命令下達謀求實現這一目標之前,中國就已經知道本國的軍隊需要進行徹底革新以實現三個目標:打造一支海空軍戰力獲得大幅提升的聯合作戰力量;擁有精確打擊能力;擁有一套現代化的指揮、控制、通信、電腦、情報、監視和偵察(C4ISR)系統。儘管這些高遠的目標在1991年看似不可能實現,但在短短幾十年內,中國人民解放軍就取得了驚人的進步。
中國研究人員將波灣戰爭稱為資訊戰「典型」戰例。除了隱形武器、精確打擊和聯合作戰能力外,這場戰爭還展示出了心理戰、電子戰和電腦網路作戰等作戰樣式。中國人民解放軍從波灣戰爭中吸取的教訓幾乎必然導致其在2004年將自己的軍事戰略轉變為「資訊化戰爭」(被資訊所變革的戰爭),目前資訊化戰爭仍然是驅動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結構和戰略調整的主要戰爭形式。資訊化和資訊控制對中國而言不是小把戲,而是在解放軍作戰概念和戰役設計中居於核心地位。
在波灣戰爭中被擊毀的伊軍坦克 圖片來源:資料圖
在波灣戰爭爆發前
在波灣戰爭爆發前,中國的各種軍事戰略一直基於「人民戰爭」理念,這是一種注重大規模地面編隊和全民動員的反侵略總體戰理念。其潛在的戰略對手包括美軍(朝鮮戰爭後)和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駐紮在中國北部邊境之外的蘇聯軍隊。
在1979-91年間爆發的中越衝突也促使中國人民解放軍轉變了自己的軍事戰略。持續四周的1979年中越戰爭經常被誤認為是解放軍最近一次展開的作戰行動。儘管北京在1979年3月宣佈對越南實施的懲罰性作戰行動取得了勝利,但邊境衝突一直持續了十多年。
直到1980年代,解放軍各軍區部隊還輪流前往中國南部邊疆展開輪戰。中越兩方互射了數以百萬計的炮彈,互有數千人死亡。這場衝突在1988年達到高潮,當時中國在南海奪回了越南聲稱擁有主權的礁石,這些礁石後來被建造成了巨大的人工島。
其它形勢發展也促成解放軍的戰略在1990年代發生了改變。中國的戰略核威懾力降低了外國大規模入侵的可能性。在上世紀80年代末蘇聯衰落後,中國北部邊疆的主要威脅消失了。解放軍將其注意力轉移到了可能的台海衝突和美國干預方面。
主要基於波灣戰爭的教訓,中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在1993年發佈了新的《軍事戰略方針》,這意味著要對解放軍戰略進行全面重新評估。儘管解放軍也一直在專心研究阿以戰爭、馬島戰爭這樣的軍事衝突,但在解放軍學者的心目中,只有波灣戰爭才預示著現代戰爭的特點發生了深刻變化。
在中國新戰略中,用現代化武器進行的地區戰爭被定義為「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然而,在20世紀90年代,中國軍隊雖然目睹了在伊拉克發生的這一幕,卻幾乎沒有高科技裝備來應對這樣一場戰爭。
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波灣戰爭發生後的狀態
想到解放軍現在所擁有的「近乎匹敵於美軍」的實力,中國軍隊在1991年時的落後狀況是令人震驚的。即使是中國自己的評估也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落後西方軍隊30到40年。當時中國軍隊的大多數武器裝備都是基於上世紀60年代的蘇聯技術。
在1980年代,中國國防工業為人所熟知的做法是生產大量低技術含量的蘇聯仿製品,再把它們銷往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兩伊戰爭(1980年至1988年)期間,這種做法獲利豐厚。中國向伊拉克和伊朗提供了價值70多億美元的武器,其中一些武器直到波灣戰爭時期還在被伊拉克軍隊使用,但起到的作用卻不大。
中國人民解放軍在1991年擁有一支絕對近岸作戰的「褐水海軍」。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由數百艘巡邏艇和少數幾艘驅逐艦和護衛艦組成,這些艦艇都是按照1950年代蘇聯的設計建造而成。中國的造船廠建造了幾十艘過時的柴電潛艇和少量雜訊極大的國產核動力潛艇。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的所有飛機實際上都是蘇聯米格-19和米格-21的仿製品。中國版的蘇聯薩姆2地對空飛彈被誤以為是能向中國提供戰略防空屏障。解放軍的地面部隊以蘇聯設計的老舊裝甲部隊為核心,只是剛剛開始嘗試進行多兵種聯合作戰。而海軍陸戰隊則基本不具備遠端作戰能力。
中國在1991年擁有的所有先進軍事技術幾乎都來自西方。在冷戰接近尾聲時,美國和西歐以「敵人的敵人」看待中國人民解放軍,向其出售軍事技術以對抗蘇聯。在1985年,美國向中國提供了24架西科斯基S-70/H-60黑鷹直升機。法國幫助中國設計其它類型的直升機。中國的YJ-8反艦巡航飛彈與法國的飛魚飛彈極其相似。在1980年代末,美國提出為50架中國殲-8空中優勢戰鬥機配備先進的航空電子設備,其中就包括美國F-16戰鬥機使用的AN/APG-66火控雷達。
然而,在1989年後,大多數西方國家的對華軍售都停止了。當然,中國保留了他們在制裁前獲得的東西,包括為裝備一艘1994年服役的052型旅滬級驅逐艦而獲得的西方技術——美國的燃氣輪機、德國的柴油發動機、法國的聲納和電子設備,以及義大利的魚雷系統。有意思的是,美國在制裁中國時發佈了一份豁免令,允許美國國防承包商繼續升級中國的殲-8戰鬥機。
但美國國防承包商的2億美元超支成本卻起到了國際社會譴責所沒有起到的作用。北京在1990年單方面取消了所謂的「和平珍珠」計畫。中國人民解放軍需要轉投它處去獲取21世紀的軍事技術。
解放軍的跨越式發展
在實踐其從波灣戰爭中學到的經驗教訓時,中國人民解放軍把重點放在了發展聯合作戰能力方面,這就必然意味著在裁減200萬軍隊員額的同時,建設一支技術先進的海空軍力量。中國人民解放軍還意識到,它需要擁有強大的遠端精確打擊能力,以拓展其防禦縱深並支持其進攻行動。為了定位敵軍目標並協調部隊聯合行動,波灣戰爭表明解放軍需要功能強大、生存能力強的C4ISR網路。
幫助解放軍獲取到高技術平台、武器裝備和C4ISR系統成為當務之急,而1990年代的中國國防工業卻無法勝任自主研發此類裝備的任務。在波灣戰爭後,中國人民解放軍並沒有首先依靠本土設計的武器來發展自身。相反,中國採取了一種仿製策略,在主要從虛弱不堪、資金短缺的俄羅斯等國購買到武器裝備後對其進行逆向研發。
在進入21世紀後,中國整合並改進自己獲取到的技術,採取了一種所謂的「跨越式發展」戰略。中國繼續利用自己在許多領域的後發優勢,獲取國外技術以提升其在人工智慧等科技前沿領域的技術水準。毫無疑問的是,中國國防工業近年來在一些高技術領域取得了顯著進步,航太和飛彈技術就是突出的例子。
下表(1990-2020年中國艦船、戰機和武器發展圖譜)記述了中國人民解放軍何時獲取到了不同的軍事系統以及中國製造業隨後出現技術跨越的時間,這顯示出有多少中國的主要系統可以將其淵源追溯到外國採購裝備。解放軍在1990年代獲得的外國軍事裝備顯著提高了解放軍的實力。在波灣戰爭後的30年裡,解放軍的所有創新都圍繞著吸收和改進外國裝備進行,很少有獨創性。
1990-2020年中國艦船、戰機和武器發展圖譜 圖片來源:《美國海軍學會月刊》(此圖表僅代表《美國海軍學會月刊》觀點,不反映中國裝備的實際發展情況)
在1990年代和2000年代初,中國海軍採購了4艘俄羅斯現代級驅逐艦和12艘基洛級柴電攻擊潛艇。這些購買到的武器為改進中國本土裝備提供了大量武器、電子和艦船推進技術。
美國海軍在波灣戰爭中展現出了支援空地作戰的「高機動多維戰力」,這給中國海軍領導人留下了深刻印象。1992年,解放軍海軍迫切想要效仿美軍建立航母戰鬥群,於是開始討論購買一艘未完工的前蘇聯航母(瓦良格號,一艘在烏克蘭建造的庫茲涅佐夫上將級航母)。在中國經歷了一次痛苦而又昂貴的改裝後,該艦最終在2012年服役,被命名為001型航母遼寧號。中國蓬勃發展的商業造船廠已經為海軍建造了多型艦船,尤其是小型巡邏艇和輕型護衛艦。中國在2000年至2020年期間服役了300多艘艦艇和潛艇,使中國海軍成為全世界規模最大的海軍。
雖然近年來中國展示了一些看起來獨創的設計,如殲-20隱形戰鬥機,但解放軍空軍的大多數機型都有明確的俄羅斯血統。中國還持續將俄羅斯和歐洲的高科技部件吸收進本國製造的飛機和飛彈中。而且中國仍在購買、整合和開發自己獲取到的尖端裝備,如俄羅斯的蘇-35戰鬥機和S-400/SA-21地對空飛彈系統。
帶有波灣戰爭特點的精確打擊
波灣戰爭凸顯出中國急需具備另一種能力:進行遠端精確打擊的能力。具備了這種能力就能使解放軍打一場它所稱的「非接觸戰爭」。非接觸戰爭並不意味著「被動挨打」。實際上,它指的是在戰爭中不與敵軍直接接觸。中國的巡航飛彈專案可能受益於在波灣戰爭中首次使用的美國海軍「戰斧」式對陸攻擊巡航飛彈。
據傳,未完成目標攻擊任務的戰斧飛彈在伊拉克的墜毀地點被回收並被逆向研究,其技術後來被整合到了中國設計的巡航飛彈裡。在隨後的幾年裡,幾乎可以肯定地說中國獲得了最新的戰斧飛彈技術,這些新型飛彈在阿富汗「持久自由行動」期間被發射但未射中目標,墜毀在巴基斯坦境內。
中國堅持自主研發彈道飛彈技術,並在這一領域表現突出。然而,在1991年,當時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只有三種常規彈道飛彈。中國此後幾代彈道飛彈的特點是使用衛星導航系統極大提高了飛彈打擊精度,配備主動和被動雷達導引頭使飛彈能夠攜帶機動式再入彈頭,以及裝備高超音速滑翔飛行器戰鬥部。
對中國觀察家來說,波灣戰爭堅定了解放軍的信念,即指揮和控制必須高度集中。根據中國的分析,在像沙漠風暴這樣快節奏、大規模的作戰行動中,將強大的C4ISR網路和「高度集中的防禦領導機構」結合起來才是整合地面、空中和海上力量的唯一途徑。美國在打擊伊拉克C4ISR系統後造成的混亂和破壞提供了一個補充教訓,即中國的對手將會毫不手軟地打擊解放軍的C4ISR系統;因此,解放軍的C4ISR系統必須是有備份並能迅速恢復的。
在上世紀90年代,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始大規模建設C4ISR網路,以支援其展開聯合軍事行動,並獲取戰場資訊主導權。考慮到當時中國航空航太產業的有限水準,研發陸地網路就成為當務之急。從1994年開始,中國人民解放軍用十年的時間升級了國防通訊網,為其換裝了高速光纜。
在1996年至2003年間,一個戰區級C4ISR網路在中國東南部地區建成,這是一個中文縮寫為「區電」的「戰區電子資訊系統」。到2008年,區電控制已覆蓋到全國範圍。在21世紀初,中國的科研院所開發出了一套「綜合指揮平台」,該平台採用了一種企業架構,用於接收和處理大量資訊,助力指揮決策,並能指揮多兵種聯合作戰。到2000年代末,中國還部署了本國版本的美國Link-16資料鏈,即「聯合資訊分發系統」。
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軍太空的步伐始於2000年,它在當年發射了第一顆軍用通信衛星、第一顆成像衛星和第一顆北斗導航衛星。從那時起,中國的空間作戰能力得到了極大提升,特別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已開始將名義上的民用衛星用於軍事用途(儘管這些衛星幾乎也都是國有企業的財產)。在2015年以後,中國發射的衛星中有大量支援移動通信的高通量衛星和幾十顆近地軌道通信和情報收集衛星。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在2020年實現了全球覆蓋。
到21世紀中期,具備強大C4ISR和電子戰能力的特種任務飛機將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空軍執行任務時的力量倍增器。在過去幾年裡,中國的無人機系統與解放軍各軍兵種高度融合,以大幅提高其C4ISR能力。此外,還有令人眼花繚亂的各種陸基和海基雷達以及電子戰系統,它們共同監視著廣泛的電磁頻譜範圍。
預測未來的解放軍
從戰術後勤的啟示到夜視技術的運用,中國從波灣戰爭中吸取了大大小小很多教訓。不過,除了個別教訓之外,波灣戰爭還向中國人民解放軍展示了現代戰爭的打法,並向其提供了成為世界級軍事力量的路線圖。2015年頒佈的《中國的軍事戰略》明確提出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期望如何打贏現代戰爭:「運用諸軍兵種一體化作戰力量,實施資訊主導、精打要害、聯合制勝的體系作戰。」
中國2015年戰略中確定的優先目標和波灣戰爭給出的許多教訓驅使中國人民解放軍在2016年進行了重組。解放軍最終放棄了作為人民戰爭模式下國防基礎的軍區制。中國成立了聯合參謀部,還將各軍兵種劃分到五大戰區中以便實現聯合作戰。一個新的解放軍軍種「戰略支援部隊」被創設出來以整合資訊戰戰力,包括網路戰、電子戰和太空戰戰力。負責管理核常彈道飛彈以及執行大部分遠端打擊任務的第二炮兵部隊被提升到軍種一級,並被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中國人民解放軍還成立了陸軍參謀部,將地面部隊與其它軍種最終區分開來,形成了陸軍與解放軍海空軍既平等又聯合的態勢。
中國人民解放軍在30年後將會發展成什麼樣?中國是否有能力實施一次「沙漠風暴」規模的海外行動?中國在東非的少量駐軍和少數執行反海盜巡邏任務的中國軍艦已經成為北京施展軍事抱負的標誌。
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優先發展目標也許能從該國的軍事投資專案中一窺究竟:核攻擊潛艇、航空母艦、巡洋艦、直通甲板兩棲攻擊艦、重型飛機和覆蓋全球的C4ISR系統。這些遠端作戰能力也許能在像台海衝突或南海衝突這樣的地區性衝突中發揮一定的作用,將中國的防禦圈擴展到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然而,維護中國的海外利益正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日益重要的任務。
北京的「一帶一路」倡議將中國的經濟利益顯著拓展到南亞、西南亞、非洲和南美。回顧中國從波灣戰爭中吸取的教訓並密切關注中國在未來30年的投資,將最好地指明中國人民解放軍將如何以及在何處實現其「世界級」雄心壯志。
(觀察者網由冠群譯自《美國海軍學會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