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拋棄」明斯克協議,能換來美國接受「安保協議」嗎
萬青松(華東師範大學俄羅斯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周邊中心科研主管)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萬青松
2月21日晚,俄羅斯總統普京簽署關於承認「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和「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的兩項總統令,以及俄羅斯分別與這兩個「共和國」的友好合作互助條約。
消息一出,國內外輿論瞠目結舌,似乎俄烏戰爭再次「一觸即發」。作為一名跟蹤俄羅斯與歐亞地區問題的觀察人士,筆者更傾向于認為俄羅斯在戰爭與和平之間做了一項相對「折中」的選擇。
至此,2021年11月中旬以來長達三個月的俄美圍繞「安全保障」大博弈的「下半場」結束。相關討論可參考筆者1月28日發表在觀察者網的評論文章《俄烏戰爭一觸即發?拜登「驚慌」,但尚未失措》。
普京承認烏東兩地區獨立的四個「跡象」
雖然「普京承認烏東兩地區獨立」這件事看上去很「突然」,但實際上早已「有跡可循」。
第一,自2014年4月兩個地區宣佈為「獨立共和國」起,外交承認就是俄羅斯應對後續局勢惡化的可能選項之一,這在俄羅斯和西方政策界早有過的討論。
只不過,普京的這個決定是時隔近8年才正式做出的。這也說明俄羅斯最開始是願意基於《明斯克協議》和「諾曼第」四方模式來尋求解決烏東地區問題的,並在多次與德法領導人磋商烏克蘭東部局勢中確認《明斯克協議》的不可取代性。
第二,實際上,2021年3月俄烏邊境局勢緊張且拜登上臺後俄美博弈異常激烈之際,當時不少俄羅斯國內媒體就傳言:普京將在4月21日發表的國情咨文中「宣佈承認烏克蘭東部兩個地區獨立」。但是,在隨後宣讀的國情咨文中,普京並沒有這樣做,更沒有刻意凸顯與美西方之間的意識形態、軍事、地緣政治的對抗氣氛,甚至他當時提到的「紅線」都是模糊的(直到第一次「拜普會」才公開闡明),並表示將與世界所有國家發展夥伴關係。與此同時,俄國防部長下令從俄烏邊境「撤軍」,普京還公開回應烏克蘭總統提出的會面建議。
當時,很多專家解讀普京通過國情咨文傳遞的所謂「和平」信號,是對與拜登的面對面談判寄予一定「期望」,但並不意味著俄羅斯與美西方就會緩解關係,也不意味著俄羅斯放棄對美西方採取有力回擊,而是要被理解為可能的新一輪的關係惡化做社會輿論的動員準備,塑造一種被迫應對外部打壓並對可能的威脅與侵略採取有力的回擊。作為可能方式之一就是烏克蘭「侵略」的背景下以保護俄羅斯僑民為由派軍隊到烏克蘭東部地區。這將意味著俄羅斯與西方對抗升級,西方對俄進一步大力度制裁。
第三,《明斯克協議》幾乎是名存實亡,不僅協議的效力繼續「貶值」,而且俄羅斯的「優勢」被進一步削弱。如果說2021年4月13日,拜登和普京第二次通話時,普京還闡述了應基於《明斯克協議》政治解決烏克蘭問題的立場,那麼隨後烏克蘭公開拒絕《明斯克協議》,並邀請美國加入該項協議,試圖打破各方原有的脆弱政治平衡並修訂協議等表態,無疑對該協議是「致命一擊」。
去年8月底,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訪問美國之際,烏總統顧問葉爾馬克表示,烏克蘭已經「放棄」履行《明斯克協議》,美國確認參與頓巴斯問題的解決並盡一切努力幫助烏克蘭停止戰爭。美國國防部部長公開表示支持烏克蘭的訴求。
烏克蘭專家表示,美國顯然非常清楚當前圍繞頓巴斯的具體形勢,因此美方在會面過程中有意識地不談及《明斯克協議》,顯然有助於澤連斯基更好地安撫烏克蘭國內的極端民族主義情緒,因為烏國內極端勢力認為《明斯克協議》是一項賣國協議,對烏克蘭有害無益。顯然,拜登對烏克蘭不履行《明斯克協議》表示「滿意」。烏克蘭的舉動,不僅將德法大國置於不利處境,尤其是當時迎來任期結束的默克爾被迫維護自己的政治遺產,既不承諾向烏克蘭提供武器,也不同意烏克蘭關於讓美國加入《明斯克協議》的談判。
當然,這些烏克蘭政客不自量力的行為更是激怒俄羅斯,迫使其採取應對舉措。針對美烏總統會談,俄外交部隨即表示2021年9月30日之後不再延長歐安組織派駐俄烏邊境的觀察員任期,這是對烏克蘭和西方的一次公開警告。12月中旬舉行的第二次「拜普會」前夕,俄外長表示普京將明確闡述俄羅斯在烏問題上的處理方法,俄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也表示,普京未必會邀請拜登參加「諾曼第模式」四方會談。
本月《明斯克協定》剛好滿7年(2015年2月簽署並被聯合國安理會核准),俄媒體盤點迄今為止,《明斯克協議》還是原地踏步,沒有落實其中任何一條。烏克蘭不僅公開否定或要求修訂這項協議,還擴軍備戰,關閉俄電臺,抓捕親俄反對黨領導人,西方則為烏克蘭的反俄言論鼓氣。本月17日,聯合國安理會就烏克蘭危機召開特別會議,俄羅斯本就要求安理會討論《明斯克協議》,但又被美方的「戰爭渲染」帶偏了主題,從而導致真正的問題始終得不到解決。
在俄羅斯看來,烏克蘭當局的這些「倡狂」舉動使其在《明斯克協議》中的優勢和影響力被嚴重削弱。第二次「拜普會」之後,俄羅斯資深美國問題專家蘇斯諾夫公開表示,如果美西方不顧及俄羅斯的安全關切,不排除會出現類似於2008年的俄格戰爭事件。
第四,俄羅斯對美國打「安全保障牌」,針對美西方的拒絕和「踢皮球」,顯然是做了相關的充分預案,包括承認兩個「共和國」獨立並與其簽署軍事互助協議,也是近期俄羅斯政策界討論較多的話題之一。一方面,俄羅斯公開表示不想要戰爭;另一方面,與30年之前相比,俄羅斯也明確表示其具備更多維護本國安全的工具和實力。這是俄羅斯要極力達到其戰略目標的底氣所在,只是美西方不願意聽,更聽不進去。
上述梳理可以還原為何普京要在當前宣佈烏東兩地區獨立,並且普京當天晚上在向俄羅斯全國人民發表的公開講話中也稱,這是一項「早該做出的決定」。
普京電視講話的核心關切仍是「安全保障」
通讀普京發表全國視頻講話的全文內容,可以發現俄羅斯的最優先關切依然是圍繞「安全保障」要求展開,主要涉及到三方面:
一是,烏克蘭為何與俄羅斯的「安全保障」要求緊密相關。普京不僅細數了俄烏之間的文明與歷史聯繫,也羅列了俄烏兩國現實合作的互利性,以及在烏克蘭危機之後兩國關係遭受烏克蘭精英、極端勢力、外部勢力的消極影響,及其對俄羅斯安全構成越來越多的「溢出」效應。
二是,俄羅斯面臨的潛在安全威脅。美國及其盟友通過提供武器和軍事援助、聯合軍演、派出軍事顧問、升級烏克蘭的軍事基礎設施、情報支持等,把烏克蘭變成對抗俄羅斯的軍事前沿,並試圖讓俄羅斯捲入衝突與戰爭。而迄今為止北約搞五輪東擴,不僅消化「蘇聯遺產」,侵蝕俄羅斯的安全空間,而且將軍隊和軍事設施部署到靠近俄羅斯的邊境。這些都對俄羅斯安全構成潛在威脅,與國際社會遵循的「不可分割的安全原則」是背道而馳的。
三是,對美西方對俄羅斯「安全保障」要求的老生常談、敷衍了事的態度表達嚴重不滿,尤其是美國和北約不願意提供具有法律意義的安全保障協議,迫使俄羅斯不得不採取保障本國安全的單方面舉措。
普京明確說過,即使面臨西方的制裁,但在發展與安全之間,俄羅斯的優先選擇是安全。實際上,制裁是各方無法(或不願意)找到問題解決辦法的藉口,因為揮舞制裁大棒的美國隨時可以找到任何制裁對手、遏制其發展的理由。
未來俄烏局勢的三種可能場景
普京全國講話之後大約一小時,就宣佈將以「維和部隊」的名義向烏東兩個「獨立」地區派遣軍隊,這在外界看來是升級局勢,甚至是戰爭一觸即發的前奏。西方「猛烈」的制裁戰、外交戰、政治戰、資訊戰則會繼續輪番上演,但其實這些都完全屬於普京團隊意料之中的「嚴重後果」,甚至俄方早已公開表明,西方對承認兩個「共和國」的反應是可以預見的。
從持續8年的烏克蘭危機來看,局勢走到這一步顯然變得更為錯綜複雜,當然不排除會出現如下幾個演變場景:
場景一:「凍結的衝突」。外交承認烏東兩地區並「駐軍」之後,不排除俄羅斯會採取類似高加索地區「被凍結的衝突」方式(如阿布哈慈、南奧塞梯)來凍結頓巴斯與烏東地區衝突,借此對未來俄烏局勢掌握更多的主動權。
俄羅斯的直接介入,既可以制止地區新一輪的武裝衝突,包括通過軍事挑釁來惡化衝突形勢的企圖,同時也保留依據形勢變化決定如何應對與美西方激烈博弈的靈活性。
場景二:「引爆定時炸彈」。實際上,西方從來沒有懷疑過俄羅斯在這兩個「獨立」地區的「軍事存在」,而俄羅斯以「維和部隊」名義正式派遣軍隊,相當於「自毀」《明斯克協議》,美西方也不再對烏克蘭施加更多迫使其履行《明斯克協議》的政治壓力。
《明斯克協議》「被廢」,使得烏克蘭內部政治力量的天平更偏向於激進勢力,促使其更加活躍,所以不排除接下來烏克蘭的內部政治形勢和俄烏局勢將更趨嚴峻。
場景三:「1962年危機」。拜登已經再次表示不會派軍隊到烏克蘭。這表明美國寧願烏克蘭在可能的俄烏戰爭中遭受失敗,甚至包括付出失去烏克蘭的代價,也不會輕易承認俄羅斯的安全關切,因為即使俄羅斯與烏克蘭之間爆發戰爭,也不會對美國構成實質性威脅。
拜登也不大可能對俄動武,通過強化對俄羅斯的施壓、制裁和北約成員國的軍事部署就可以打壓俄羅斯。根據俄方專家的分析,在沒有出現類似於1962年古巴飛彈危機那樣的嚴重危機之前,俄美之間很難達成實質性的安全保障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