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局勢是否會演化為戰爭?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施洋
本周,全世界都高度關注的軍事新聞莫過於俄羅斯和烏克蘭可能爆發的全面戰爭。由於美國和西方媒體的連續煽動造勢,2月16日在幾天之內就被外界當成了俄烏戰爭爆發的「起爆點」,而如今16日已經過去很久,俄烏邊境沒有戰爭,卻也沒有暫停軍事對峙;與此同時,本周巴基斯坦向中國航空工業採購的殲-10CE戰機露面,標誌著巴基斯坦空軍在印巴空中裝備競賽中走出了關鍵一步。
消失的入侵與重現的衝突
本周的2月16日,全世界的注意力都聚集到了俄烏邊境,因為此前美國總統拜登在與歐洲盟友的視訊會議中稱,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日期就是這一天,而許多北約國家和美國盟友都已按照這一時間點,有意識地提前撤離本國在烏克蘭的僑民和外交機構,甚至連很多烏克蘭的顯赫人士都準備好了從烏克蘭西部向波蘭等地轉移的管道。
結果在2月15日,俄羅斯很有針對性地對外界表示,俄烏邊境的大型軍事演習仍將繼續進行,但一些已經完成了演習的南部和西部軍區的部隊已經開始通過鐵路和公路撤離,並將返回駐地,並且同時公佈了一系列俄軍地面部隊重裝備開上平車、沿鐵路撤離的畫面。而到了2月16日,整個俄烏邊界上幾乎無事發生,只有烏克蘭狙擊手射殺了一名盧甘斯克共和國的民兵,並引發了盧甘斯克方面的相應回擊。
這起2月16日唯一的交火,某種程度上很好地解釋了眼下烏克蘭邊境局勢問題的起點,那就是在2014年的烏克蘭危機後,原本俄羅斯族人口較多的頓涅茨克州和盧甘斯克州在俄羅斯的支持下,排除了來自基輔政府的管理,實現了實質上的自治,並且認真而積極地謀求脫離烏克蘭,加入俄聯邦共和國;烏克蘭政府則無法接受這一事實,並試圖用軍事手段解決這一問題。
儘管2015年前後烏軍狂妄自大的進攻行動在兩州民兵力量和俄軍的打擊下遭遇慘敗,並導致了烏軍嚴重的人員和裝備損失,但烏克蘭隨後並未放棄武裝奪回兩州控制權的想法,並在過去多年裡一直致力於恢復和擴充烏克蘭軍隊的作戰力量,並不斷在兩州邊界區域發起各種試探性的攻擊行動。
這一系列行動在2021年3月進入了新的高峰,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簽署了奪回兩州國土的總統令,視察前線,同時烏軍加強前線的兵力部署,並開始頻繁與兩州民兵交火,形勢變得一觸即發。
在此之後,俄軍從2021年4月開始向俄烏邊境增兵,並在當年4月和10月達到了兩次規模上的高峰。由於增派的俄軍規模不遜色于烏克蘭軍隊向東部署的規模,而其武器裝備、訓練水準、作戰能力等又遠優於烏克蘭軍隊,因此俄軍的這種「武裝對峙」不僅被外界看作對頓涅茨克、盧甘斯克兩地自治力量的支援,更被看作想要借機對烏克蘭發動全面入侵,直接顛覆基輔政權的一種準備。
在2021年10月以後,隨著俄軍部隊在俄烏邊境的部署,西方媒體對於「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描述和渲染更是乾脆成了脫離俄烏兩國獨立發展的劇情,直接衍生出了諸如俄軍從白俄羅斯、俄羅斯和克裡米亞三個方向,以大量所謂營級戰鬥群直接擊穿烏軍防線,佔領第聶伯河以東地區等一系列大規模作戰計畫。
今年1月以後,隨著俄軍開始向前線預置包括野戰醫院在內的、直接與作戰行動相關的後勤設施,有關俄軍準備進攻的輿論更是在美國和歐洲幾個國家傳得沸沸揚揚,甚至引發了烏克蘭國內社會經濟相當程度的動盪。以至於烏克蘭政府高官反而出面來為相關言論「滅火」,強調局勢依然穩定,不會影響烏克蘭國家安全云云。
不難看出,整個烏克蘭局勢的發展,是各方在各自利益導向下行動而共同導致的結果。
俄羅斯為了確保本國的安全,一直在烏克蘭尋求擴大影響力,加上烏克蘭內部的民族矛盾激化為俄羅斯所利用,這才有了頓涅茨克、盧甘斯克兩地脫離基輔政權的嘗試;
而如果沒有俄軍實質性地介入烏克蘭內戰,單憑兩地倉促之間組建的武裝力量,根本不可能抵擋住烏克蘭政府大規模、長時間的高烈度進攻;
烏克蘭再次準備發起的進攻行動則毫無疑問是本輪局勢惡化的起點,烏軍顯然遠沒有做好和俄羅斯軍隊直接開戰的準備,烏克蘭政府一方面指望對俄強硬能夠提升自己在本國民眾中的聲望,一方面則期待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能夠在俄羅斯大兵壓境之時提供足夠的軍事支援,甚至跳到一條戰壕裡,直接出兵與烏克蘭共同對俄作戰;
至於歐洲,一方面希望烏克蘭能夠實實在在牽制住俄羅斯的軍事力量,為他們削弱俄國的目標火中取栗,一方面又擔憂烏克蘭真的陷入戰爭後迅速潰敗,導致他們需要派出本國軍事力量去收拾殘局,否則就將面對俄羅斯影響力全面進入烏克蘭,導致北約與俄羅斯博弈的戰線自冷戰結束後首次向西移動;
美國則在與其他西方國家一道試圖削弱俄羅斯的力量的同時還有自己的小九九,即希望通過渲染可能的戰爭或者策動真實的武裝衝突,讓整個歐洲市場產生不安全感,配合美聯儲的加息預期或者加息行動,促進歐洲資本轉移到美國避險,從而更好地支撐美國經濟從疫情蕭條中逐漸復甦。
在這一系列的邏輯下,美國公開渲染俄烏開戰的緊張情緒,甚至公開設定一個所謂的俄軍進攻發起時間,倒是很容易用各種金融市場上的操作邏輯進行理解了。
而當2月16日這一天幾乎無事發生地平安度過之後,美國很快有人又拋出了新的所謂「時間圖」——有美媒提出俄羅斯將在2月20日,也就是俄白聯合軍演結束之時對烏克蘭動武,美國總統拜登也在2月17日聲稱「我感覺(戰事)會在接下來幾天內發生。」
誠然,俄軍所謂的「撤軍」實際涉及的部隊規模並不大,而且很多部隊從演習地域撤回到營地後,依然距離俄烏邊境沒有太遠。但俄軍作為頓涅茨克、盧甘斯克兩地民兵武裝的後盾,很難想像他們在未受到威脅的情況下主動出擊。
相反地,隨著2月16日的結束,烏克蘭方面似乎是認為俄軍在未來發起軍事行動的可能性已經完全清零,因此反而在烏東地區展開了軍事行動。烏克蘭軍隊在2月18日開始沿著頓巴斯的整條接觸線炮擊社會設施。盧甘斯克民兵表示,2月18日一天內,烏克蘭政府軍29次炮擊了當地,頓涅茨克地區也遭遇烏克蘭發射的8枚各型炮彈的攻擊。儘管烏克蘭國家安全與國防事務委員會秘書丹尼洛夫表示,不存在任何武力解放頓巴斯的命令,但這一系列交火升級表明,圍繞俄烏邊境頓涅茨克、盧甘斯克兩地的軍事行動和政治博弈,還遠沒有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