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評論

波頓:拜登先生,我們需要「保衛台灣」

波頓(美國政治人物、新保守主義者,曾任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

文/觀察者網

【導讀】 在中美元首視頻峰會舉行後,美國著名保守派人物、曾任川普時期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的約翰·波頓在《華爾街日報》發表本文,猛烈抨擊拜登缺乏遏制中國的有效戰略。他在文中強烈呼籲拜登政府保衛台灣地區,遏制中國軍力發展,表現出了美國極右翼保守派的對華焦慮。

【文/波頓 譯/觀察者網 由冠群】

在拜登總統就職10個月後,美國仍然沒有出台本國的對華戰略。拜登和習近平在(上)週一舉行的視訊會議,不過是令這一缺失更加突顯了出來。動聽的言詞和總統的宏論無法替代明確的政策。北京可能會將白宮強調的「緩和緊張局勢」視作是給自己開了綠燈。為什麼美國缺乏政策導向?是總統怠政還是政府內部意見不一,亦或是無人決斷?

無論出於何種原因,美國都迫切需要明確闡明其對華政策。這不僅因為白宮是美國龐大官僚機構的必然領導者,還因為美國正面臨著重大的抉擇,需要有識之士展開公開辯論。長期以來,美國的外交和國防政策都沒有獲得足夠的重視。鑒於美國面對主要來自中國的威脅,但也面臨來自俄羅斯、較小流氓國家和恐怖組織的威脅,我們不能再浪費時間忽視這些問題了。現在,中國是國家安全辯論中不可回避的主要議題。

拜登對氣候變化的關注可能部分解釋了為何國家安全規劃不受重視。國務院、五角大廈和國家安全委員會高級官員與中國領導人打交道的時間全部加在一起,可能都沒氣候特使約翰•克裡與中國人打交道的時間多。從一開始,本屆政府就堅持氣候問題將與其它問題「分開」。這從來都不是現實的做法。對無法與北京達成全球變暖協議的擔憂已經蓋過了現實的國家安全問題。如果拜登先生曾期望在格拉斯哥氣候峰會上取得什麼突破,那他的這個期望已被證明是不切實際的。其結果,包括中美聯合公報在內,都是令人失望的,不過是重申了克裡4月份協定中的內容。

制定中國戰略並不需要寫出一本1000頁的著作。這份戰略只需要解決兩國的核心議題。其中以下兩個是重點。

首先是「保衛台灣」這個美國事實上的「盟友」和重要交易夥伴,這個對日本來說具有重要價值的地區,這個「第一島鏈」(隔斷中國大陸與太平洋的一條地理防線)上的關鍵一環。但許多美國人現在卻連台灣和泰國都分不清。為了「保衛台灣」,更不用說要保衛範圍更大的東亞和東南亞,我們需要美國公眾積極並持續地支持政府。但拜登先生週一的表現並沒有贏得公眾的支持。他只是重複了長期以來的陳詞濫調。

如果華盛頓任由北京控制台北,那美國從阿富汗撤軍所造成的巨大損失還將成倍放大。如果中國領導人認為美國的猶豫不決和軟弱可欺意味著華盛頓將會在衝突中讓步,那他就會受到鼓勵去挑起一場危機,希望可以不戰而勝地征服台灣。中國領導人可能會覺得他還有三年的行動時間,此後就要冒險迎來一位不那麼無能的繼任美國總統。這個問題既複雜又危險,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我們具有相當強的創造力。而拜登先生卻並沒有表現出這種寶貴的創造力。

其次,中國斥鉅資發展本國戰略性武器和其它軍事能力,已經對美國及其盟友構成了致命威脅。這可能決定我們已有75年歷史的全球核保護傘及它所帶來的國際穩定局勢能否繼續存在下去。這最終還會引發更大範圍的核擴散。印度和日本都將承受巨大的壓力去增加本國的核資產和獲得核武器,這將對亞洲和世界造成影響。

在冷戰中,大型戰略武器庫受到了審慎的政治管理,中國是否從中吸取了教訓尚不清楚,但已顯現的跡象卻令人憂慮。一個透露真相的行為是:北京在迅速積累此類資產的同時拒絕進行嚴肅的軍控談判。迄今為止,拜登一直不願向弗拉基米爾•普京和習近平強調美俄雙邊核武器條約是冷戰遺物。沒有任何美國戰略家會考慮一邊遵守美俄條約,限制美國的核能力,一邊允許中國的核能力不受限制地增長。在歷史上,多邊核談判從未成功過,但即使成功達成美中俄三邊戰略武器條約可能也於事無補。

台灣和戰略武器都不是熱門的競選話題,而中國甚至還不是公眾最關心的議題。儘管如此,類似1958年中國炮擊金馬和1960年約翰•甘迺迪大聲疾呼美蘇「飛彈差距」這樣的議題,會很快再次引起人們的注意。為了確保美國的最終戰略是可行的,政治領導人需要就這些挑戰展開辯論,以便公民們能夠知曉他們在未來必須做出某些決策時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如果拜登先生不想利用他的總統講壇發起這場辯論,那他的潛在競爭對手應該會用。

(觀察者網由冠群譯自美國《華爾街日報》)

連結:约翰·博尔顿:拜登先生,我们需要“保卫台湾” (guanch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