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羅·希爾:美方如何看待此次舍曼訪中之行?
保羅·希爾(喬治華盛頓大學客座教授,前CIA東亞情報官員)
【文/保羅·希爾 譯/觀察者網 由冠群】
美國副國務卿溫蒂•舍曼在7月26日的訪中之旅似乎是重演了此前美中高層交往的場景——今年3月,美國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和國家安全顧問傑克•沙利文與他們的中國同行在安克雷奇舉行了會晤。除了互相抱怨之外,安克雷奇會晤沒有產生任何成果。而舍曼在天津會晤了她的直接對手中國外交部副部長謝鋒和國務委員王毅,會談結果也和上次差不多。有人建議「為兩國關係設定底線」並建立維護關係的「護欄」,但沒有任何跡象顯示在這兩方面出現了明顯進展。
與安克雷奇會晤一樣,雙方在此次會晤前的表現已使外界放低了期望。在美國國務院的一次預簡報會上,政府高級官員表示,舍曼此行的目的是「就兩國關係進行坦誠的交流」,並「保持溝通管道暢通」——而不是「就具體問題進行談判」。此外,他們強調,此次訪問的背景是美中之間存在「激烈而持續的競爭」,美方正在「增強自己的競爭力」,因此將「從實力地位和團結美國一眾盟友與夥伴的立場與中國進行接觸。」
這就導致王毅當眾做出了即興發言,其口氣與安克雷奇會晤時中方的論調如出一轍。王毅說:「如果美國到今天還沒有學會如何以平等的態度同其他國家相處,那麼,我們有責任和國際社會一道,好好給美國補上這一課。」
果然,王毅和謝峰隨後就借此機會給舍曼上了一課,他們總結美國政府的特點是傲慢、偽善並要美國政府為美中關係走下坡路負責。在此過程中,謝峰指責美國「把中國當作假想敵」」,並試圖通過「把美國內深層次結構性矛盾甩鍋到中國身上」來轉移「美國國內公眾的不滿」。他宣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王毅斷言,拜登延續了特朗普政府的「極端和錯誤對華政策」,試圖遏制中國並阻撓中國發展。
王謝發言中最明顯的一點是,他們顯然試圖表明北京已領會了華盛頓的施壓手段:在雙邊關係中佔據道德制高點並搶佔上風。這其中還包括引用美國人的聲明來回敬舍曼。主持國務院預簡報會的美國官員曾說,美方「與會時會擦亮雙眼」,為此,謝峰針鋒相對地回應道「中國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謝峰還套用了布林肯在安克雷奇說的話「賭美國輸從來不是一個好的選擇」,謝峰說:「美國也不要賭中國輸。」王毅還說北京「從來沒有興趣賭美國的輸贏」。
但最明顯的以牙還牙做法是謝峰據報也向舍曼提交了兩份清單。一份是要求美方糾正其錯誤對華政策和言行的清單共16項,包括美方對中國共產黨黨員施加的簽證限制,「壓制」華為等中國公司,以及將中國媒體登記為「外國代理人」。另一份是中方關切的重點個案清單共10項,包括在美國出現的反華情緒、美方要求中國對新冠疫情負責,以及美方挑戰中國對臺灣、香港和新疆的主權。
這表明北京正在或已經跨過一個門檻,自忖中國現在已有國際籌碼和影響力來抵禦美國施加的壓力,並期盼或要求兩國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礎上互惠互利。這一姿態反映出中國領導人在中國「崛起」和美國相對衰落的過程中對兩國實力變化有了新的認識。
與此同時,謝峰還對舍曼說,中國「從無霸權基因、擴張衝動,從不脅迫任何國家」,「從未跑到別人門口挑事」,「面對外來干涉,中方採取的是合理合法反制」。謝峰指出,「脅迫外交的發明權、專利權、智慧財產權,都非美國人莫屬。」北京的此類言詞不大可能令美國心悅誠服。此外,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被認為是「戰狼外交」的主要實踐者)在舍曼返美後發表聲明稱,「美方必須改弦易轍,糾正錯誤」,因為「解鈴還須系鈴人」。
舍曼此行所牽涉的核心問題是,此次美中會晤能否阻止兩國關係螺旋式下滑,並創造機會穩定美中關係,甚至促使美中關係發生建設性逆轉。但到現在為止還沒有明顯跡象表明雙邊關係會改善。美國國務院在訪問結束後表示,「為設置妥善處理美中關係的底線,舍曼、王毅和謝峰討論了具體途徑」,但國務院沒有提供有關這些途徑或底線的細節。因此,沒有跡象表明兩方達成了任何協定。儘管國務院重申了為美中關係「建立護欄」的目標,但中方援引謝的話說,這類護欄「必須由雙方商定」,「而不能是美國單方面給中國設立行為邊界」。
王毅提出了三條可能用來管控美中關係的底線,所有這些底線都是在給美國設立行為邊界。這些底線規定,美國「不得挑戰、詆毀甚至試圖顛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制度……不得試圖阻撓甚至打斷中國的發展進程……不得侵犯中國國家主權,更不能破壞中國領土完整」。
鑒於美國對中國政治和經濟制度所持的一貫看法,所有這些要求都將對美中關係、美國對華政策和美國關切構成根本性挑戰。美國對華政策被北京解讀為更迭政權、遏制中國發展和/或進行美中經濟脫鉤。美國關切的是中國在臺灣、香港和新疆施行的政策。另一方面,華盛頓提出的任何相應提議肯定也會對北京構成同樣的根本性挑戰。
雙方是否準備在「設立關係底線」方面進行富有成效的接觸還有待觀察。坦率地說,舍曼的訪中與安克雷奇交鋒一樣,沒有顯示出太多改善關係的證據。相反,雙方都暗示,對產生任何形式的相互包容抑或是實質性接觸抱有懷疑(如果不是抱有抵制的話)。中方口頭上表示要「相互尊重、公平競爭、和平共處」,但卻指責美國沒有這樣做。中國堅持認為,球在華盛頓一邊,美國要「改弦易轍」「,「作出正確選擇」。
而美方則反常地說,它「歡迎」展開激烈競爭,與考慮建設一個相互包容的雙邊關係相比,美方顯然更喜歡競爭。儘管舍曼和其他拜登政府官員承認美中在應對氣候變化、武器防擴散和地區安全等「重要全球性挑戰」方面有合作的可能性,但他們沒有提到美中在雙邊議題方面有合作的可能性。
此外,據透露,在美國國務院評估舍曼此行成果期間,一位政府官員表示,「將美國描述為以某種方式尋求或請求中國與美合作是錯誤的」,因為「我們認為北京在這些領域也應有自己的利益」。如果一方不願被視作是在尋求合作,而是在集中精力為競爭做準備,那就很難預言美中兩國會在任何領域展開重大合作。而另一方可能也有同樣的心態。
總的來說,只要雙方的戰略懷疑壓倒了相互理解,美中關係似乎在當下就不會出現重大的建設性突破。只要北京和華盛頓都認為自己擁有改變對方所提關係護欄和底線的籌碼,這一僵局就會持續下去。與此同時,它們的外交互動將更多地表現為互提要求和相互抱怨,而不是展開合作或謀求合作。北京方面承認兩國關係「面臨嚴重困難」,我們很難不同意北京的這一說法。
(觀察者網由冠群譯自美國「國家利益」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