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評論

吳怡農條款 恐釀地方派系權力爭奪戰

吳怡農

劉永龍(資深政治評論家)

12月23日民進黨召開中執會擬修正《黨職人員選舉辦法》,預將參選地方黨部主委資格,由現行兩年調降成一年。蔡英文主席認為此利於政治人才甄補,可吸納年輕政治世代參與黨務,甚至參選資格放寬可擴大至黨主席。後經黨內派系協調,無論是參選人或投票者皆以入黨一年為原則;同時擴及全國黨員代表、中執委、中評委及中常委等等。此一遴選標準下降調整,對民進黨未來派系政治影響頗大。

依據民進黨幕僚單位原提案:修正《黨職人員選舉辦法》第九條,將原本規定「黨員加入本黨連續滿二年者,始具選舉權、被選舉權」,擬修訂改為「入黨連續滿兩年者,始具被選舉權,但第一類黨職之黨主席選舉及第二類縣市黨部主委選舉,不受入黨期限之限制」。此一修法原則頗為矛盾,對於各縣市黨部主委及黨主席參選條件,反而不受入黨年限限制,其餘需要滿二年,此固然利於政治吸納及向社會團體招募傑出精英參與入黨,展現尊重及彈性。然對於黨內重要地方與中央領導選舉資格,反而不受入黨年限限制;重要位置擔任資格條件規範相對寬鬆,固然利於招募政治精英及年輕世代。然資淺者反就大位,難免會被質疑認同感、在地化及貢獻度不足。

輿論媒體對民進黨高層此一修法,質疑是「吳怡農條款」,但吳也表示還有更合適的人,且尚未宣布競選台北市黨部主委及台北市長。從政治效應來看,上述修法確實可能牽一髮而動全身,若只是利於吳怡農參選黨部主委,而無拓展至台北市長選舉,其政治衝擊效應較小。但若吳順勢競選台北市長,則攪動民進黨內派系政治、地方選舉及總統大選權力接班梯隊佈局,其影響層面衝擊力度則較大。

首先,台北市黨部主委難產,實源自黨內派系權力競逐,從中央到地方充斥派系共治,黨中央的協調角色有其侷限性。中央派系共有新潮流、正國會、英派、綠色友誼、海派、蘇系及謝系。此次主委選舉主要是黨內隸屬綠色友誼前立委薛凌與海派、黃承國系統的前台北市議員王孝維,彼此不斷互控賄選和抹黑,紛爭愈演愈烈。台北市黨部主委選舉因參選人王孝維、薛凌互控賄選糾紛暫停,並延長原主委陳正德任期。5月全國黨職改選期間,王孝維陣營指控薛凌送地瓜,涉嫌賄選;薛凌陣營則反嗆「難道送價值比地瓜高的冠軍米就沒賄選疑慮?」雙方向黨中央檢舉,質疑「黨內公平競爭」。

吳怡農

兩派系權力競逐陷入無規範攻擊,民進黨中央持續與雙方陣營溝通,出面要求雙方簽署「停戰協議」,但雙方並無共識。後時任黨主席卓榮泰根據中常會之授權,暫停台北市黨部主委選舉,並延長現任黨部主委任期。由於地方派系權力爭奪,往往來自中央派系之爭奪延伸,黨中央固然可以暫停市黨部主委選舉,但對於雙方所提賄選案卻無進一步成立調查小組展開調查,或將涉案者移送紀律委員會懲戒;同時也無主動告發移送至檢察機構進行調查,由司法機關進行獨立審判。這顯示黨中央協調仍停留在傳統人際網絡,而非訴諸法律及制度。

其次,修改《黨職人員選舉辦法》被視為是「吳怡農條款」,對原本有意願者形成一種不公平競爭態勢。例如新潮流系市議員李建昌、謝系及海派阮昭雄、正國會江志銘皆屬不錯政治人選。李建昌是新潮流系大前輩,已擔任7屆台北市議員;阮昭雄為新生代代表,王孝維、阮昭雄都同屬海派,綠色友誼薛凌人馬可能無法接受。前市議員王孝維偏向黃承國系統,阮昭雄與各派系之間的關係良好,原本是謝系、又任蔡英文競選總統時發言人,英派應可接受;而江志銘屬正國會,其政治輩份高、為人圓融,派系色彩不重、相較中立。換言之,若是此法修正參選年限降為一年,對原有意者且入黨資格滿二年參選者,形同不公平對待。

復次,民進黨從中央到地方機構皆呈現派系共治權力結構,此次台北市黨部主委難產陷入僵局,在於派系惡性競爭,此重傷社會民眾對民進黨觀感。兩位參選候選人,一位是英系、海派、黃承國系統力挺之前市議員王孝維,及另一位是綠色友誼力挺前立委薛凌,本來英系與海派政治結盟其政治勢力大於綠色友誼,但因王孝維、薛凌彼此惡性競選最終引發雙雙退選案。地方派系惡鬥,源自中央派系互動不佳,雙方在中央決策機構中常會皆有支持者,例如綠色友誼中常委何志偉其母親即為薛凌,而中常委黃承國則與英派、海派結盟,大力支持王孝維。這顯示從中央到地方,處處充滿派系共治及權力競逐影子。

在英派、海派及綠色友誼皆牽涉台北市黨部主委之惡性競爭,給予新潮流、正國會帶來政治機會,若是要再重新選舉只要根據既有選舉遊戲規則辦理即可,只需新潮流、正國會或其他派系再提名競選者。然而,民進黨中央卻藉由修訂《黨職人員選舉辦法》,將原入黨兩年始能參選黨職規定降為一年,為吳怡農等「政治超級新人」鋪路具資格參選主委。這顯示蔡英文主席作為派系共主,仍須藉由結盟新潮流,而平衡黨內各派系政治運作。但卻因人設事、任意修改黨章,只顧連結新潮流穩定其執政基礎,卻忽視吳怡農與基層社會脫節,既無任何地方或中央治理經驗,也無擔任市議員或立法委員資歷,強行空降破壞地方政治生態,也無法獲得各派系真正支持。

最後,無論是那一派系當選台北市黨部主委,皆須學習與既有強勢派系合作,不易進行改革。原先海派與中常委黃承國結盟形成「海國會」,隨海派轉型「湧言會」而「海國會」瓦解,雙方關係由合作轉為競爭。據媒體調查報導,目前主導台北市黨部黨務發展,主要是親中常委黃承國的政治勢力過半,且代理主委偏向黃承國,台北市黨部幾乎是由黃承國掌控黨機器,這種個別派系領導人「實權在握、勢力雄厚」,猶如在地諸侯同時也分享中央決策,因此若市黨部無法整合各派系,並不利民進黨候選人參選2022年台北市長之役。

黃承國曾擔任台北市黨部主委,坐擁人脈資源,目前台北市12名區主任皆已派完,且都屬於黃承國系統人馬,實際上是由黃承國掌控市黨部。因此,無論是那一派系上來擔任台北市黨部主委,勢必與之維持戰略性合作夥伴關係,形成權力及利益共享共同體。可以說,黃承國當初推派王孝維參選市黨部主委,有其尋求政治代理人之意義,延伸其政治影響力。而報載原「黨內共識」欲推派阮昭雄出任主委,黃承國並不願同意支持。而即令阮昭雄具有英派淵源,已被阻礙。而一旦新潮流掌握台北市黨部主委,以其組織團隊之龐大,若要削弱黃承國系統之政治影響力,恐引發地方派系激烈權力爭奪戰。

展望2022年台北市長選舉,由於高人氣柯文哲已連任兩次,國民黨現有政治明星蔣萬安、羅智強之競爭,民進黨人選則有人建議由桃園市長鄭文燦北上出征,且正國會基隆市長林右昌表示視台北市民需求。

因此,擔任台北市黨部主委必須具備調和鼎鼎溝通協商能力,台北市黨部主委人選可謂是民進黨重返台北市執政的重要指標。台北市黨部主委的主責在於議員提名名額與市長大選布局「前哨戰」,地方黨部主委應具備協調能力,盡量避免裁判兼球員,自身也涉入參與選舉事務。若主委本身也要參選市長,這將使市長參選更趨於複雜,尤其可能排除新系領導鄭文燦及正國會要角林右昌之參選,而上述兩位在地方治理已頗受社會肯定。因此若由北市黨部主委逕行參與北市長遴選,並無前例也不具相對優勢,最好是扮演輔佐角色更為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