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賴清德開啟「團結國家十講」,批評者稱其或加劇台灣分歧

台灣總統賴清在台灣高雄觀看海岸警衛隊的年度演習,攝於今年6月。

文/紐約時報儲百亮, AMY CHANG CHIEN

台灣總統賴清德正在全台舉行巡迴演講,他稱此舉旨在團結島內民眾抵禦來自中國的威脅。但批評人士稱,這個做法可能適得其反,加劇島內的政治分歧,同時引發北京的憤怒反應。

賴清德正在兩條戰線上作戰:一個是宣稱對台灣擁有主權,並威脅要用武力將其收回的中國;另一個是控制著台灣立法機構的反對黨,它試圖對賴清德政府的政策和權力進行限制。

賴清德的應對之道是發表其所謂的「團結國家十講」,但演講及其引發的激烈反應正在讓賴清德聲稱他想彌合的分歧暴露無遺。這場爭論反映了人們在台灣的身份認同、與中國的緊張關係,以及如何維護台灣安全等問題上的分歧。

賴清德在目前已發表的三個演講中提出,台灣的歷史、文化和民主政治與共產黨統治的中國不相配。

中國「混淆國人對國家認同之威脅」,賴清德在週日發表的最近一個講話中。「中國利用台灣的善意、交流的機會,進行統戰滲透,」他說,他指的是中國在世界上推動北京議程的努力。

在首次演講中,賴清德強調了台灣作為一個太平洋島嶼的歷史,而非中華帝國曾經的邊遠前哨。他說,毛澤東1949年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未佔領過台灣。他還說,台灣有自己的政府、軍隊,以及自己的外交政策,「台灣當然是一個國家。」

賴清德的這個說法引發了中國政府不斷升級的口水戰。中國的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週一表示,賴清德「完全是數典忘祖、背棄民族」。中共小報《環球時報》賴清德拉台灣的「2300萬人做他的『台獨炮灰』」。

在賴清德發表這些講話的時候,中國一直在接待台灣前總統、台灣主要的反對黨國民黨前主席馬英九,馬英九支持兩岸最終實現和平統一。上週,中國官員把馬英九帶到敦煌參觀這個位於中國西北部的佛教古蹟,以此表明台灣是中國傳統的一部分。

自從賴清德去年5月就任台灣總統以來,中國已多次對他予以強烈譴責,指責他尋求台灣的徹底獨立,這是中國領導人的紅線。他的這些講話有巨大風險:中國政府已定期在台灣周邊的水域和空中展開軍事活動,它也許會把賴清德的講話作為加大中國對台灣施加軍事壓力的藉口。

賴清德在台灣的批評者也措辭嚴厲,指責他加深分歧,損害脆弱的台海現狀。

「他不僅沒有團結台灣國內現在的各個不同族群,反而我覺得還增加了、還提高了撕裂、分化,」在立法院代表反對黨的法學教授翁曉玲在接受採訪時說。

這些激烈的言辭反映了賴清德領導的民進黨與傾向於與中國建立關係的國民黨之間的僵局。更小的反對黨——台灣民眾黨也對賴清德抱有敵意。這兩個反對黨在113個席位的立法院控制著多數席位。他們已多次阻止了賴清德的提案獲得通過,包括預算案在內。

作為回應,賴清德的政黨支持一場針對立法院中的國民黨立法委員進行罷免投票的運動。

罷免投票將於7月底舉行,政治專家們說,賴清德希望激勵他的支持者們奪回立法院的控制權。如果罷免投票得到足夠多支持的話,至少有20名國民黨立法委員可能會失去席位,然後需要通過補選來選出新的立法委員。

「他正試圖盡可能地激勵他的基本盤,以確保罷免投票成功,」台北的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助理教授南樂(Lev Nachman)說。他還說,目前「賴清德唯一的武器就是他的麥克風。他無法讓政策獲得通過,他能進行的政策改變非常有限。作為總統,他能起真正作用的唯一方式就是發表講話」。

這些分歧反映了民進黨與國民黨在台灣歷史和身份認同問題上的長期分歧。

賴清德及其「綠營」支持者們強調,台灣與中國在歷史上和政治上一直處於分離狀態。賴清德還指責台灣的反對黨侵蝕台灣的安全和民主。國民黨及其「藍營」支持者們則認為,加強與中國的關係有助於維護和平。

台灣研究機構中央研究院的學者汪宏倫說,很難調和有關台灣地位問題的對立觀點。

「因為台灣的特殊歷史脈絡與國際處境,台灣的主權敘事是很難能說清楚的,」他說。「無論是以台灣為中心,(還是)以中國為中心,你都會排除另外的一群人。」

連結:賴清德開啟「團結國家十講」,批評者稱其或加劇台灣分歧 – 紐約時報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