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月刊:民進黨「新賴系」的形成及影響
文/丁仁方
中評社香港1月17日電/台灣政治學者、華東師範大學訪問學者丁仁方在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中國評論》月刊2024年12月號發表專文《民進黨「新賴系」的形成及其政治影響》,作者認為:520之後,賴清德掌有大批行政職位及資源,賴以這些職位及資源安插人事,「新賴系」因此逐漸形成。值得注意的是,「新賴系」是一個正在擴張的派系,它不同於賴清德長期參與的新潮流系,也跟賴清德以新潮流南流及台南幫為基礎的嫡系,以及其他目前合作較多形成的親賴派系不同。應區分出「賴嫡系」、「新賴系」及「親賴系」三個不同層次,才能為「新賴系」適當定位。文章內容如下:
今年5月20日賴清德正式掌權之後,民進黨權力結構出現巨大的變化,原本各派系間的權力平衡面臨重組與調整。賴清德本人在就職前宣佈退出新潮流系,520前後陸續宣佈的高層行政人事安排,主要反映賴清德個人權力意志,中央黨部的人事調整則因為考慮政黨運作順暢,更多反映傳統民進黨派系間的權力平衡。5月間民進黨地方黨部主委改選,各派系之間出現激烈的爭鬥,7月間民進黨召開全代會,同時進行中執委及中常委改選,其結果更是直接反映出民進黨上層權力結構的變化。筆者以民進黨中央黨部及行政首長人事安排,以及民進黨地方與中央權力結構的改選結果,說明民進黨新賴系的形成,並進一步分析其後續政治影響。
一、對民進黨派系定位的基本辨析和論證
眾所周知,民進黨權力結構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派系共治,而且各派系都建立起從上到下的垂直控制體系,與國民黨中央派系掌控不住地方派系的情形大不相同。
民進黨派系運作在過去幾年出現相當程度的質變,在此需要先對當前民進黨派系運作的特性提出若干概念及實務的定位辨析論證。首先,當前民進黨派系鬥爭本質是利益之爭,不是路線之爭,也不是理念之爭,因此不同派系不會完全對立,也不會完全合作,又聯合又鬥爭的情況很常見,所以結盟型態非常多元、動態。①大致上各派系之間關係的差異是競爭較多還是合作較多,或者在某些層面合作而在其他層面競爭的差異。早年民進黨有美麗島與新潮流兩大派系,兩派各自的結合方式及對民進黨發展路線的主張都有相當分歧,因此雙方對立的時間較長,彼此妥協的空間也較小,現在的民進黨不同派系之間會出現各種形式的合作和競爭,即便和新潮流經常處於對立面的「正國會」和英系,彼此也並不是完全對立,有些台灣媒體會以「惡鬥」、「殺到見骨」等聳動字眼形容民進黨派系鬥爭,但基本上都還是在「鬥而不破」的局面。究其實際,權力鬥爭的本質就是支配與對抗辯證發展,不能以一般人情關係推斷,過多渲染反而容易失焦。
其次,民進黨不同派系之間的爭鬥本質上不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一旦發生利益衝突,通過派系領袖之間的協商,或者由第三方介入協調,通常可以達成一定的共識,不至於出現完全決裂。比較國民黨與民進黨近年發展歷史,就可以發現兩黨派系鬥爭結果差異頗大。國民黨從1990年代「新國民黨連線」出走成立新黨,到2000年初宋楚瑜帶領一些菁英出走成立親民黨,以及各地地方派系因為黨中央提名策略失當,自行脫黨參選再當選者比比皆是;相對民進黨從1986年成立到現在,都是個別政治領袖退出民進黨,如施明德、許信良等,帶走的政治菁英相當有限,各地偶有因不服提名而退黨參選者通常都難以當選。究其原因,主要還是民進黨各派系之間理念差異不大,選民主要是認同民進黨的核心價值,不是對某某派系利益認同。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民進黨派系各自凝聚的基礎主要建立在共同利益之上,派系領袖如果不再擔任重要職位,也不能通過其他渠道帶給派系成員重要利益,這個派系勢必會逐漸萎縮,過去的謝系因為謝長廷遠離台灣核心政壇喪失了影響力,派系成員因此紛紛轉往其他派系發展,謝系也如雲煙飛散。英系是蔡英文上任之後因為掌有行政資源,逐漸吸納依附成員而壯大,主要包括以下幾類:原謝系部分人馬,比如當選民進黨中執委的蘇治芬、台北市議員洪健益;二是陳明文系統人員;三是蘇嘉全系統人員;四是過去美麗島系的部分人馬,例如曾任美麗島系辦公室主任洪耀福;五是蔡英文的政治幕僚,如蔡英文的「文膽」姚人多②。從這個角度來看,英系在蔡英文卸任之後,不可避免將逐漸萎縮③。如果依此角度檢視民進黨派系發展歷史,其實過去這一、二十年變化頗大,很多派系都已淡出政治舞台。衹有新潮流屹立最久,關鍵就是他們組織相對嚴密,最能落實世代交替,進而可以不斷通過選舉掌握不同的職位④。其他也有通過掌握媒體、銀行、大金主等等維持派系運作者,但政治職位還是派系能否發展的主要關鍵,這點跟國民黨地方派系興衰的脈絡也非常類似。
當前民進黨派系仍處於一個動態變遷的過程,本文所指的「新賴系」是一個正在擴張的派系,它不同於賴清德長期參與的新潮流系,也跟賴清德以新潮流南流及台南幫為基礎的嫡系,以及其他目前合作較多形成的親賴派系不同,以下說明這些派系關係的演變及政治影響。
二、520前後行政首長人事安排與黨部派系權力分配
賴清德520就職,任命卓榮泰擔任「閣揆」,之後各「部會」首長也先後交接就職。在這波人事安排中,除了幾個職位明顯有派系的考慮之外,多數行政首長都是因為跟賴清德有若干淵源並獲得賞識,因而得到重用。比較有明顯派系色彩的首長,主要包括:隸屬民主活水的「閣揆」卓榮泰、海基會副董事長羅文嘉;隸屬英系留任的「國安會」秘書長吳釗燮、「海委會」主委管碧玲,加上新任的「行政院」秘書長龔明鑫、「國防部長」顧立雄、海基會董事長鄭文燦等;隸屬「正國會」的「外交部長」林佳龍;隸屬新潮流南流賴系的「總統府」秘書長潘孟安、南流菊系「內政部長」劉世芳;以及隸屬綠色友誼連線的「總統府」副秘書長何志偉等⑤。
嚴格地說,各行政首長的人事安排派系色彩並不明顯,整體上可以發現賴清德的人事佈局有幾項特色:1. 賴清德全面主導,卓榮泰盡力配合。這次的「內閣」人事可說是自台灣憲政體制改為雙首長制以來,「總統」介入最深的一次,幾乎所有的「部會」首長都是跟賴清德有過交集,甚至衹是參加幾次賴清德所組織的讀書會,如「國發會」主委劉鏡清,因受到賴清德賞識而重用。2. 專業要求重於政治考慮。雖然有前述派系要角的加入,但整體安排專業重於政治,派系插手空間反而不大,即連新潮流系原本爭取讓新潮流系的「經濟部」次長曾文生升任「部長」、史哲留任「文化部長」,結果反而由完全沒有派系背景的郭智輝和李遠分別出任。尤其賴清德特別偏好從產業界挖掘人才,好幾位行政首長都是企業界大佬,身價不菲⑥。3. 賴清德嫡系占比不高,「新賴系」逐漸成形。賴清德在「行政院長」及「副總統」任內,因為受到英系壓制,雖然跟不同領域菁英交好,卻沒有實質高階人事權力,以致於其嫡系人馬基本上仍以他在台南市長任內的核心團隊以及部分新潮流南流政治人物為主。在這次新任「部會」首長中,「台南幫」僅有「交通部長」李孟諺,及「主計長」陳淑姿兩人而已,由賴清德主導任命其他的「部會」首長,逐漸形成以賴為中心的「新賴系」。
除了行政部門人事之外,在黨務部門部分,5月22日賴清德依照黨章就職黨主席之後,立即宣佈改由隸屬「正國會」的林右昌擔任秘書長,副秘書長仍由原本「正國會」的楊懿珊、湧言會的何博文及蘇系的翁世豪三位續任,其他黨務主管部分調整,仍跟賴清德年初就任黨主席時一樣維持一定的派系平衡⑦。
三、中央與地方黨部派系權力重組
5月26日民進黨地方黨部主委改選,各派系全力鞏固基層選舉結果,22縣市當中,英系從原本7席減少為4席(台北市、台中市、嘉義縣、金門縣)、「正國會」仍維持4席(基隆市、雲林縣、花蓮縣、澎湖縣)、蘇系1席(新北市)、湧言會1席(高雄市)、新潮流4席(台南市、苗栗縣、屏東縣、宜蘭縣)、民主活水1席(連江縣)、綠色友誼3席(彰化縣、南投縣、嘉義市),其他個別勢力4席(各縣市主委名單參見下圖)。
新任縣市黨部主委的派系分佈,賴清德原本所屬的新潮流系獲得4席,加上其他比較明顯向他靠攏的派系,包括:民主活水、綠色友誼、新竹縣鄭朝方(英系轉賴系),親賴系共掌握9席,儼然成為民進黨內最大派系聯盟。不過,英系雖然席次掉落,卻仍掌握三大縣市台北市、台中市及嘉義縣,加上鄭文燦系統的桃園市,這幾個縣市人口眾多,如果英系跟「正國會」合作,未來對賴清德及新潮流系仍有很大的掣肘空間,至少從地方黨部掌握的動員能力來看,親賴系並沒有從席次上看起來那麼有優勢。另外,在選舉過程中,各個派系在不同縣市相互結盟,沒有一致的對象,比如在台中市,「正國會」與英系合作,跟新潮流系競爭,在台南、高雄則是湧言會與「正國會」相互合作與新潮流系競爭⑧。
7月21日民進黨召開全代會,隨即選出30席中執委,再由彼此選出10席中常委,選舉結果:民進黨最高權力組織中常委,新潮流系獲得2席、英系2席、「正國會」1席、蘇系1席、民主活水1席、湧言會1席、綠色友誼1席,被「正國會」開除的陳亭妃則靠抽籤獲得1席。根據「中央通訊社」的報導⑨,親賴系包括新潮流系、民主活水、綠色友誼、「正國會」及湧言會共6席。從席次上來看,親賴系比非賴系略有優勢,其利益較為一致,整合也較為完整,非賴系是否會對親賴系構成威脅,還要看未來結盟狀況。
四、「新賴系」形成的政治影響
要進一步剖析民進黨派系運作及其政治影響,首先應該釐清一些概念界定範疇,其中,最為關鍵的「賴系」一詞,本身就是一個不夠精確的概念,筆者認為至少應區分出「賴嫡系」、「新賴系」及「親賴系」三個不同層次,才能為賴系適當定位。
如筆者之前提及,賴清德因為擔任「行政院長」及「副總統」期間,被英系壓制,並沒有掌有充分的人事權及行政資源,加上新潮流系北流與南流步調不完全一致,所以賴清德主要核心仍以台南幫及新潮流南流成員為主,構成賴嫡系的主體,成員本來就不多。520之後,賴清德掌有大批行政職位及資源,賴以這些職位及資源安插人事,「新賴系」因此逐漸形成,與2016年蔡英文上台之後,英系逐漸擴大的過程相當類似,「新賴系」無疑一定是賴清德任內民進黨內最有權勢的派系。至於其他民進黨傳統派系,與新潮流及「新賴系」在不同領域有不同程度的合作,並非完全結盟,也非完全對立。不算賴嫡系及新潮流,與賴清德結合較多的有民主活水、綠色友誼連線,這些目前可以概括稱之為親賴系或親賴聯盟;結合較少的有「正國會」、湧言會與英系,與親賴系形成競爭較多的關係。
其次,「新賴系」形成之後對台灣的政治影響大略可以分成以下幾個層面來觀察:
(一)民進黨派系間關係會呈現如何形式發展?
如前所述,民進黨派系間的競合關鍵在於權力與利益的分配,賴清德在台灣政壇對理念的執拗程度無出其右,但這不等同他不懂分享權力和資源,很多分析把這兩者混為一談。民進黨派系競爭的本質是爭奪利益,派系達成利益分配共識就不會長期對抗。賴清德掌有龐大行政資源,「新賴系」獨大是必然趨勢,包括長期跟賴嫡系、新潮流競爭的「正國會」、英系、以及湧言會,已有一些成員往「新賴系」傾斜靠攏,由此可以判斷,在權力重組的過程出現的一些內鬥風波不會持續太久。國民黨與其寄望民進黨內鬥風波繼續擴大,不如寄望如何爭取更多青年認同以及深耕基層,為與民進黨進行長期競爭做好準備。
在「新賴系」吸納擴大的過程,勢必會牽動其他派系與之結盟或對抗,彼此博弈尋求各自最大利益。「新賴系」獨大衹是反映它掌握最多行政資源,要解決執政問題或期待黨政順暢運作仍需要和其他派系合作,自然創造出其他派系與之結合或各自結盟與親賴系對抗的空間。從過去結盟形態來看,短期內「正國會」與英系結盟的機會較大,民進黨形成親賴聯盟與非賴聯盟對立的可能性很高,這也衹是民進黨派系競奪利益的常態發展,不至於演變成分裂的局面。
(二)新賴系與政黨及派系間的競合
新賴系的形成反映民進黨權力重組的結果,除了可能牽動民進黨內派系競爭的態勢,也牽動民進黨派系與其他政黨間的競合。當前國民黨與民眾黨主要在「立法院」進行議事及選舉的合作,「新賴系」掌有大量行政職位及資源,短期內國民黨與民眾黨結盟對抗民進黨,柯文哲司法案件造成民眾黨對民進黨普遍不信任,民進黨也很難通過一些行政資源爭取民眾黨「立委」合作。在地方基層,從基隆市罷免梁國樑市長的動員投票過程中,可以很明顯看到民眾黨選擇與國民黨聯手對抗民進黨。不過,如果柯文哲在京華城一案遭到司法起訴甚至重判,民眾黨支持者恐難免大量流失。相對比較起來,民進黨比國民黨可能爭取更多從民眾黨流失的支持者,而民進黨各派系最有資源與條件爭取到民眾黨的支持者大概就是「新賴系」,這也會牽動未來民進黨各派系間的人才甄補競奪。
(三)新賴系與賴清德兩岸決策團隊
從賴清德就職講話,以及之後幾次重要的論述,都可以看出賴清德本人及其核心幕僚對兩岸及國際議題的認知及判斷失凖,以至於連番誤判形勢且前後矛盾。究其原因,除了賴清德本人對「台獨」的執念之外,最主要是賴清德在擔任台南市長及「行政院長」內,主導決策事項都是以內政為主,其本人及核心幕僚都對兩岸及「外交」事務涉獵不足,賴清德本人決策風格又傾向單線領導相當封閉⑩。520前賴清德「國安」團隊正式出爐,其佈局安排顯然是為了降低外界疑慮留用蔡英文時期的「國安」團隊,形成表面上的「蔡規賴隨」。然而這個團隊卻不為賴清德所信任,賴清德自己又另尋其他諮詢管道,才出現520就職講話完全脫離蔡英文路線的「新兩國論」。新賴系在成形的過程中雖吸納不少專業人才,但在兩岸及國際這部分卻嚴重短缺,這對於賴清德之後對兩岸及國際形勢的掌握有相當大的局限。如果賴清德不能在短期內吸納更多兩岸及國際事務人才加入其核心團隊,恐將延續當前誤判兩岸及國際形勢的困窘狀況。
注釋:
①陳先才、蔡晶,「九合一」選後民進黨派系政治最新發展,《台灣研究集刊》,2023年,第185期,第80-81頁。
②陳先才、胡雪兒,2020台灣「大選」後民進黨派系政治的發展,《台灣研究集刊》,2021年,第176期,第37頁。
③陳先才、郭宇歆,2024年台灣選後民進黨派系政治發展研究,《台灣研究》,2024年第1期,第15-23頁。
④林明治,民進黨新潮流系人才甄補研究,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碩士論文,2018年。
⑤「民進黨派系從量變到質變,賴清德能一統江湖嗎?」,菱傳媒,網址:https://rwnews.tw/article.php?news=14845。
⑥丘采薇,「透視新「內閣」1:賴清德下猛藥 處方「內閣」上路!在產業界找奇兵、在派系間求平衡」,《財訊》,2024年,第710期。
⑦同②,第21頁。
⑧「民進黨派系烽火燒全台14縣市多強爭主委‘卡位2026’」,ETtoday新聞雲,2024/4/21,網址: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40421/2723666.htm#ixzz8qIQd3O4m。
⑨「民進黨權力核心改選牽動2026 賴清德整合黨內挑戰大」,台「中央通訊社」,2024/7/21,網址:https://www.cna.com.tw/news/aipl/202407210232.aspx。
⑩丁仁方,賴清德兩岸決策困局的形成,廈門大學新時代推動兩岸和平發展學術研討會,2024年。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4年12月號,總第324期,P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