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國際社會對台海和平穩定重要性看法與美國或有不同
文/voa鍾辰芳
一個美國智庫新發佈的報告說,隨著中國對台灣的脅迫日益增加,美國正在尋求更多國際盟友夥伴支持台海和平穩定,但在華盛頓以外的地區,許多國家對台灣及台海和平穩定重要性的看法與美國並不一致,美國有必要理解這種認知上的差距,以便能建立一個強大的聯盟來支援台灣,並對北京發出協調一致「身歷聲」信號阻遏中國改變台海現狀。
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費和中國研究專案(Freeman Chair in China Studies)在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TECRO)支持下,去年5月到11月集合了來自美國、加拿大、日本、韓國、印度、澳大利亞、英國、德國等不同地區的學者專家,針對如何建立國際社會對台灣的支援成立了一個國際工作組,在歷經四次討論後完成這份15頁的報告,題為《建立國際社會對台灣的支援》(Building International Support for Taiwan),並由費和中國專案研究員白明(Jude Blanchette)、麥艾維(Lily McElwee)及布魯金斯學會研究員何瑞恩(Ryan Hass)負責撰寫報告。
國際社會對台海議題看法與美不同
星期三(2月14日),在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線上發佈會上,三位作者分享了報告的六大重要發現,報告的國際工作組成員——印度塔克拉夏研究所中國研究員馬諾吉·科瓦拉瑪尼(Manoj Kewlaramani)與歐洲外交關係協會亞洲項目主任揚卡·厄特爾(Janka Oertel)也加入討論他們對台海議題的看法。
報告的六個主要發現及建議如下:
1) 對許多國家對美國與台灣的關聯與華盛頓看法不同:一些國家認為是美國在升級台海緊張局勢;各國本身對美國的行動有不同解讀,但也受到中國在國際間放大美國好戰敘事的影響;國際間對中國施壓台灣的作為不夠瞭解,從而助長北京遮掩其破壞台海現狀的角色。
2) 美國軍事領導人對台海可能發生戰爭的時間軸發出的警告雖然激起國際社會的政策討論,但全球同時進行中的危機,如烏克蘭及中東戰爭所引起的危機疲勞感限制了各國領導人想要與台灣接觸的政治空間。
3) 單是強調民主自由等共用價值觀並不足以讓各國接受與中國發生更多摩擦或捲入衝突的風險,利益才是國際社會願意支援台灣的更重要因素。
4) 必須將台灣的重要性與中國分開看待,如果台海不穩定,全球經濟繁榮都會受到影響。
5) 國際社會對台灣的歷史及其法律地位理解不足,這將使各國在深化與台灣關係或支持台灣多邊參與時,卻會被北京指為是違反中國主權而陷入被動。
6) 如果華盛頓對維持台海和平穩定的決心有所動搖,其他國家對台灣的姿態也會隨之調整,因此美國對台灣的作為必須保持穩定一致以得到全球的信服,尤其在美國面臨總統選舉時,領導人關於台灣的言行必須持續公開強調美國在台海和平穩定的深遠利益。
北京官宣放大美製造紛爭印象
報告作者之一白明針對前兩項發現說,這份報告集合了各國不同學者的看法,但報告並非所有人的共識,事實上許多地方的學者對台海問題的看法並不一致,在華盛頓以外的世界人們對台海問題的理解與美國很不一樣。
「國際社會有一種真正的、自然的反應,認為美國的行動本身在挑動是非,那些行動對於台灣的和平穩定有減分作用,」白明說,例如時任美國眾院議長南茜·佩洛西(Nancy Pelosi)訪台後及中國做出的反應,國際社會就不認為中國是導致地區不穩定的唯一一方。
不過白明強調,重要的是,即便國際社會對美國的政策有不同看法,但中國也在利用這種不一致來達到扭曲美國行動意圖的目的。
「必須提的重要一點是,即便對美國政策有一些自然的印象,但它們很清楚的在國際空間裡被中國非常、非常咄咄逼人的官方宣傳行動放大,其目的是要扭曲美國行動的動機和結果,讓它們看來像是在失控地或故意地破壞地區穩定一樣,」他說。
無論是關於「美國正在利用台灣來分裂中國」的敘事,或是北京官方宣傳散佈美國正在利用一些安全協定,例如「四方安全對話」(QUAD)或澳英美三邊安全夥伴關係(AUKUS)試圖打造一個「亞洲小北約」,企圖將戰爭帶到亞洲,就如同美國推動將北約擴大到普京家門口,以至於引發隨後發生的攻擊一樣,白明說,這些看法與美國如何看世界都有極大的不同。
「不過將這些不同看法反映出來是極為重要的,當我們試圖營造國際社會對台灣的支持時,它對我們理解美國與全球其他一些地區的首都存在多大的鴻溝會變得非常重要,」他說。
台灣是可靠但非必要夥伴?
在歐洲的厄特爾針對其他幾項發現表示,雖然歐洲現在的確要比50年前更關注台灣,但「與其說他們關心台灣安全不如說他們更在意美國以及美國的言行是否一致」。
她說,因為台海衝突畢竟距離遙遠,目前歐洲更關心的是自己家門口的俄烏戰爭,台灣雖然是一個有價值且可依賴的夥伴,但它並不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夥伴。
「它(台灣)被視為可靠而且有價值,但它並非不可或缺。在所有其他事情正同時發生的此刻,關於烏克蘭的討論、烏克蘭戰爭已經改變一些對台灣的看法。我認為我們應該指出的是在東歐,他們對台灣的敘事的確有所不同,而且他們在台灣政策上的改變也要比西歐來的深入,因為他們對威脅的感知是非常不同的,」厄特爾說。
她認為,在歐洲對各種危機疲于應付的時刻,美國與歐洲在關於確保台海和平穩定的討論上應該聚焦於具體的特定場景,例如哪一種情況最可能發生,以及美國希望歐洲做什麼,如此才能決定接下來應該採取的行動。
印度學者科瓦拉瑪尼也表示,中國正在常態化對台灣的灰色地帶侵擾行動,儘管印度本身也在經歷中國的侵擾,但印度政府其實並沒有深入思考一旦中國入侵台灣,印度應該做什麼,或美國對印度應該扮演何種角色是否有什麼期待。他認為印度應該改變思維,美國、印度與台灣也應該在關於如何應對台海潛在危機的議題上有更多三邊對話。
國際社會需對北京發出可信警告
布魯金斯學會的何瑞恩說,台海局勢不會只依靠武器彈藥的多寡來決定,還有一個重要的決定性因素是國際社會是否能對北京發出可信的警告,讓其瞭解以單方面的武力或施壓行動來改變台海現狀會有什麼全球性的後果。
對於厄特爾提到,台灣是一個「有價值且可靠,但並非不可或缺」夥伴的說法,何瑞恩也回應表示,如果台海發生危機阻礙台灣的出口,那麼對全球帶來的後果將要遠比COVID大流行病加上烏克蘭戰爭的影響還大,沒有任何地區可以不受影響。
「我希望人們能好好思考這一點,因為沒有任何與全球經濟連結的社區會不受到這個影響。COVID已經非常糟了,正在歐洲發生的、人們正在經歷的烏克蘭戰爭非常可怕。如果台灣發生什麼事,那會比那兩件事情加起來還要糟糕。所以我不認為在2024年的此刻我們可以容許人們有這種妄想說,台灣只是一個地方議題,台灣是可靠夥伴但並非不可或缺,因為台灣絕對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夥伴)。它對連結全球經濟的所有社區都是不可或缺的,」他說。
美國在台海利益不變
何瑞恩也表示,過去40多年來美國在台灣議題上一直都有一個清楚的指引,甚至在特朗普政府時期美國都有一個一貫的利益指標在指引著美國對台灣的做法,數十年來的記錄讓美國很清楚知道,美國最重要的利益就是保持台海和平穩定,「我不認為那個利益會因為誰入主橢圓形辦公室而有所消退或動搖。」
曾任白宮國安會中國、台灣及蒙古事務主任的何瑞恩說,國際社會應該集體設法協助台灣變得更好,因為這符合所有人的利益。
「我們知道台灣要什麼。他們想要在世界舞台上享有尊嚴與尊敬,他們想要有一個繁榮的經濟,他們想要有安全的感覺,重要的是我們能讓台灣感受到這些事情,因為一個有自信的台灣會是一個穩定的台灣,它也較不會去採取可能破壞穩定的行動,因此讓台灣能朝這個方向移動並對它的前途感到自信將符合我們所有人的利益,」他說。
何瑞恩最後強調,要維持台海和平穩定,重要的是國際社會對北京發出一致、明確及協調的信號以便他們能做出正確的結論。
「他們必須聽到我們所有人的身歷聲、我們將此議題列為優先事項以及我們眼都不眨一下的聚焦程度,以便他們能對一旦採取行動改變現狀會引來什麼風險做出正確的結論,」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