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選:候選人比拼台海議題 主權與避戰之爭
文/RFA
在台灣的總統大選投票進入最後一個月之際,三位候選人在台海議題上各自表達立場。國民黨候選人侯友宜宣佈,勝選後會推出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民進黨候選人賴清德表示 ,如果他當選,兩岸戰爭的機率最小;民眾黨候選人柯文哲則強調,外交、軍事政策會按照蔡英文路線走,但不認同其兩岸與內政政策。
台灣選情觀察
國民黨的總統候選人侯友宜12月11日召開國防與外交政策發佈會,特地找來曾歷任於國防部、外交部、陸委會的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以及台灣過去的國防部軍政副部長、被列為國民黨不分區立委的陳永康為其政策背書說明。
過去被認為對國政不夠嫺熟的侯友宜,在半個小時的時間中侃侃而談。他端出四大國防主張,其中最受矚目的是為維繫台海安定與印太區域穩定,提出了「嚇阻」、「對話」與「降低風險」的「3D戰略」,以此作為國防、外交與兩岸政策的指導方針。他還承諾,就職後十個月內將公佈《國家安全戰略》報告。
然而,針對美國國防戰略報告將中國視為最大「戰略對手」,歐盟今年推出的「戰略指南」將中國定為「系統性對手」,日本2023年防衛白皮書視中國為「最大戰略挑戰」,本台記者提問:在侯友宜的戰略中,對中國的定位為何?
侯友宜回應指出,兩岸之間沒有對話也無降低風險,近期看到共艦擾台,軍機越過海峽中線層出不窮。他指責民進黨執政「仇中」,不斷挑釁,與中國大陸互別苗頭,這是非常危險的動作。
「台海之間是兵凶戰危,瀕臨戰爭的邊緣。民進黨政府又提維持現狀,現狀已非過去的現狀,所謂的‘現狀’人心都非常恐慌,憂心重蹈以巴、俄烏戰爭覆轍。」他強調,現階段採取的策略是降溫、把風險降到最低,強化預警機制,提升自我偵測能力。
陳永康:備戰就能避戰 避戰並非不愛國
陳永康補充說明,面對動態的世界變局,「國家安全戰略」必須前瞻十年,並考慮國際情勢的變遷、國內社會結構的堅韌性。如果缺乏國家安全戰略,內部跨部會的橫向協調將會產生時間延誤,對國際局勢反應變慢。
他說,國家安全戰略有目的、方法、手段。「其目的是確保民主法治、社會繁榮、和平避戰三大目標;方法則是強軍備戰要勝戰;手段是要能戰、止戰。」陳永康特別強調,「三者相互牽引,並非備戰就會避戰、避戰就不愛國,這個論述是不周延。」
賴清德:我當選 兩岸戰爭機率最小
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日前接受台灣政論節目專訪。主持人問道,賴清德如何告訴台灣選民,他當選不會有戰爭?賴清德說:「如果我當選總統,兩岸戰爭的機率是最小的。原因很簡單,因為中國要併吞台灣,其來有自,是國家政策,不會因為民進黨,或賴清德,或任何一個人的某種主張才有,也不會因為在野黨任何一項主張就阻止或改變中國意圖。」
賴清德指出,和平是大家都想要的,和平無價,戰爭沒有贏家。台灣人民熱愛和平,台灣人民也是與人為善的社會:「可是國民黨或是民眾黨謀求和平之道,緣木求魚。」
賴清德表示,在野黨接受「九二共識」,然而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在中共20大已經重新講得更清楚:「九二共識」就是「一個中國」原則,就是「一國兩制」。賴清德說:「如果在國家的定位上接受‘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如果哪一天中國翻臉了,連國際社會都沒有辦法幫助台灣。」
他提到,中國介入台灣的選舉與往常相同,但此次更激烈。連美國總統拜登都不得不在與習近平會面時親自提醒,不要介入台灣的總統大選,要尊重台灣人民的意志。
民眾黨主席柯文哲日前提出「外交軍事按照蔡英文路線」,引起熱議。他在臉書進一步說明,賴英文是民進黨內最往中間靠攏的領導人,也曾因「不夠(台)獨」受到黨內獨派的挑戰,包括2019年(連任黨內初選)出來與她競爭的賴清德。
柯文哲表示,在外交上,蔡英文致力於與其他盟友的關係,強化台灣軍事自主,這個部分他肯定也會延續:「但是在兩岸方面,不需要搞成今天的僵局。總統需要有智慧,中國對台灣當然有領土的野心或想法,但是台灣也要有能力應對。」
柯文哲以美國為例表示,2018年美中對抗後,美國的國家戰略從「脫鉤」(decoupling)改變為風險管理(de-risking):「台灣對中國大陸也是一樣,完全脫鉤不可能。目前完全不來往、不講話一定不對,在交往過程還是要有風險管理的概念。」
距離明年1月13日的選舉投票只剩1個月左右的時間,台灣的三位候選人12月11日完成號次抽籤:民眾黨的柯文哲抽中1號、民進黨的賴清德2號,國民黨的侯友宜為3號。
連結:台湾大选:候选人比拼台海议题 主权与避战之争 — 普通话主页 (rfa.org)
台灣總統大選2024觀察: 「兩強爭霸」籠罩下的「三雄演義」
文/BBC中文呂嘉鴻
距離台灣2024總統大選投票日越來越近,不同候選人無論傾向「九二共識」或者是持續走親美路線,都代表背後美中兩大力量的拉扯。選舉結果必然會引起國際關注,甚至影響亞太區域地緣政治格局。
柯文哲的「等距論」,侯友宜的民國版「九二共識」,賴清德的「維持現狀」,都已在傳遞台灣三大候選人對於中美兩國的微妙態度差異。這一方面會為他們爭取態度不同的選民,同時也是在謀求兩個主要夥伴的支持。
有分析稱,2024選舉的結果可能鞏固台灣主權或者走進中國大陸屬意的軌道。
換言之,未來台灣新任總統的施政,有分析稱將直接影響到美中關係及印太區域(Indo-pacific)安全。譬如,若大選由民進黨賴清德勝出,他該如何處理冰凍多年的兩岸關係?北京會釋出善意嗎?或者,台灣再次政黨輪替,侯友宜如何重新以「九二共識」與北京談判?台灣民眾能夠接受?柯文哲提到的台灣與美中「保持等距」實務上能夠順利操作嗎?
回應相關問題,前白宮國安會亞洲事務副資深主任簡以榮(Ivan Kanapathy)接受BBC中文採訪時認為,大選後中美關係估計不會有太大變化。
他分析稱,若民進黨獲勝,北京預計將歸咎於外國勢力的「黑手」影響了選舉,但若國民黨獲勝,「北京將歸功於台灣同胞的智慧。」
更具體而言,簡以榮告訴記者說,賴清德若勝出,作為回應,北京可能會在短期內再拿走台灣另一個友邦,或透過取消ECFA來提高關稅,增加軍事繞台動作等;若國民黨獲勝,在短暫的兩岸蜜月期之後,國民黨也將不得不做出一些讓步,以避免同樣的命運。
台灣政治大學助理教授南樂向BBC強調,就華府立場來看,維持台海現狀(status quo)不會改變,這包含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One China Policy)。
南樂分析,賴清德已經數次明確表示,若當選會持續蔡英文的外交路線,因此他若勝出,台灣的外交兩岸政策因之改變幅度也不大:「北京對台北的全方位施壓也應該會持續。但若國民黨勝選,預計兩岸關係會升溫,可能會回到多年前馬英九執政時期的景況,不過白宮應該會因此向北京再次確認維繫台海現況的立場。」
大選背後:美中台如何角力?
民進黨蔡英文總統執政8年,北京一直主張以過往作為國共兩黨談判基礎的「九二共識」論述為交流模式,不為台北接受。2019年元旦,習近平以「一國兩制台灣方案」邀請台灣上談判桌,隨即遭到蔡英文拒絕。緊接著是兩岸一連串的外交摩擦、角力及北京持續對台經濟外交的全方面施壓;2022年夏天,為報復時任美國眾議院院長佩洛西(Nancy Pelosi 裴洛西)訪台,北京立即發動史無前例的「圍島」軍事演練,區域間軍事緊張關係達到巔峰。
在此期間,白宮則持續聲明支持台灣民主。總統拜登(Joe Biden)上台四年來,四度宣稱美國會防衛台灣的說法引起國際高度關注,以及北京激烈的抗議。
在如此激烈的大國角力背景下,台灣總統大選一直是被認為探測美中關係及區域政治的溫度計,因為任何一黨獲勝,都將影響兩岸關係甚或美中各自的台灣政策,進而牽動其亞太戰略。
不過,美國智庫亞洲協會(Asia Society)學者高喜明(Simona Grano)最近發表的一份報告認為此次台灣大選,各黨在兩岸政策上其實有若干共通點,立場有部分其實是重疊的。譬如三位參選人都有主張維持台海現狀,或加強台灣防衛能力,抵禦外部軍事入侵等。她強調,即便如此,美國對所有總統參選人都「有所保留」,原因在於所屬政黨的歷史或參選人立場模糊不清。,
高喜明先以賴清德為例說,有不少美方觀察家認為,他有可能偏離現任總統蔡英文的溫和路線。而國民黨過去與美國的關係則是侯友宜的包袱。譬如,前總統馬英九執政時,國民黨都批評並試圖阻撓美國肉品進口台灣、或與中國發展更緊密的關係,而馬英九的人馬在該黨內仍具影響力。高喜明稱,柯文哲強調台灣要與中國、美國維持「等距」,可見柯文哲似乎不認為白宮在美中台三角關係中應具有主導地位。
與高喜明相呼應的論點來自上周,美國外交重點期刊「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刊載了葛來儀(Bonnie Glaser)、白潔曦(Jessica Chen Weiss)和柯慶生(Thomas Christensen)三位知名中國研究學者合寫一篇文章,在台灣大選前夕引發激烈辯論。
該文指出,美中台三方雖然都強調各自立場沒有根本改變,也都致力於台海和平,但美中台三方都有責任,也該負責緩和三角緊張關係。作者強調,若賴清德當選「應該考慮凍結台獨黨綱」。文章說,蔡政府執政8年,台灣中學課堂上的台灣史與中國史分開,刺激了中國。作者表示,台北需要處理一些無效或過於刺激北京的動作,做出有效的保證(assurance)才能做出更有效的嚇阻(deterrance),去抵禦外部威脅。
台獨黨綱是1991年民進黨通過一條修正後的黨綱,增加透過台灣公民投票「建立主權獨立自主的台灣共和國」的條文。但為爭取更多中間選民支持,1999年5月民進黨通過《台灣前途決議文》主張維持現狀,被視為凍結了上述台獨黨綱。
葛來儀等人投書發生在台灣選舉前夕,此文迅速在台政壇發酵。國民黨陣營立即表示,投書證實了賴清德是位「引戰者」,賴的「務實台獨」路線無法處理兩岸關係。不過,成立於美國的台美關係研究機構「美台觀測站」則分析,該文章在選前只剩一個多月發佈,「時機相當敏感……更可能成為新一波疑美論的素材。」 該機構還批評葛來儀文中對台獨過度焦慮,忽略最新的民調顯示台灣人支持維持現狀的比例來到歷年來的最高峰,超過了60%。
回顧大選期間的美中台三方角力,澳洲國立大學講師宋文笛告訴BBC,民進黨已明確表示,在美中關係的範圍將「加倍押注美台關係」;而國民黨將尋求重新調整中美之間的距離,以達到更平等的姿態。宋文笛因此認為,若侯友宜勝出,國民黨政府應該會同北京談判,重新啟動兩岸正式的政治對話,並加速台灣與中國的經濟連結。「然而,這種密切的兩岸關係是否會受到華盛頓的歡迎或憂慮,將成為國民黨若執政後將面臨的主要考驗之一。」
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研究員簡以榮則告訴BBC稱,說到底,「美國如何做都無法讓北京放心。因為中共永遠會認為美國在努力破壞其政權合法性,包括打台灣牌。因此,美國安撫中國的努力僅能是遷就(accommodation)而已。」
英國前駐台代表麥瑞禮(Michael Reilly)也向《日經亞洲》評論,在北京持續對台施壓的情況下,未來無論新總統是誰,北京都將推動自己的」政治解決「。
中國與美國在台灣大選中的角色,直接凸顯了台灣地緣政治複雜及重要性,全球兩大強權在台灣問題的角力空前激烈。但美國在台協會(AIT)台北辦事處處長、美駐香港前總領事楊甦棣(Stephen M. Young)向BBC強調,美國對台灣選舉不持立場,並尊重選舉過程,「但美國會密切觀察以評估選舉過程的公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