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美智庫亞洲協會分析 台灣總統大選成美中角力關鍵

台灣明年1月總統大選,參選的4組候選人成為美中角力的對象。

文/上報郭正原

美國智庫亞洲協會(Asia Society)轄下亞洲社會政策研究所(ASPI)中國分析中心(CCA),近日發布該中心資深研究員高喜明(Simona Grano)主筆的研究分析,簡介台灣選舉制度,概述各陣營意識形態立場,並分析美中在這場明年1月投票的選舉中扮演何種角色。

台灣自2012年起採現行選舉制度,總統和立法委員一同選舉,113席立委有73席採單一選區選出,6席為保留給人口占2%的原住民席位,有34席則是以政黨比例成為不分區立委。該文提到,到10月下旬時,執政的民進黨總統候選人仍保持民調領先,但已無最初的明顯優勢,更首次跌破30%。台灣民意調查基金會的民調顯示,民進黨的支持率持續下滑,顯見許多台灣人希望看到明年1月政黨輪替。事實上,有略多於53%的受訪者表示,反對民進黨繼續執政,而支持的僅有35%。

分析提到,民進黨在執政8年之後的表現全面令人失望,從經濟表現、貪腐醜聞以及代表濫權等問題;儘管如此,賴清德雖然支持率僅有29.7%,但仍領先於其他競爭對手。緊隨其後的是民眾黨柯文哲的25.6%;排名第三的是國民黨侯友宜的21.1%;屈居末端的,則是獨立參選的鴻海集團創辦人郭台銘8.66%。可以確定的是,如果國民黨與民眾黨聯合起來共推一組總統候選人,將會對賴清德造成嚴重威脅;在目前的情況下,即便賴清德依舊贏得大選,民進黨恐怕難以保住立院多數的席位。

執政黨:民進黨

執政的民進黨是1970年代以反對國民黨獨裁統治的「黨外運動」起家,1986年正式成立,屬於中左進步型政黨,主張更強的台灣民族意識與認同,並希望台灣獨立(而不是中華民國)。在社會議題上,該黨長期支持同性婚姻、性別平等、勞工議題,並優先考慮婦女、年輕人、少數民族、原住民、農民和其他弱勢群體權利的社會福利政策。在外交政策上,民進黨主張與美國和日本建立更密切的關係。

而這次代表民進黨參選的賴清德,和現任的蔡英文總統不同,他的國際知名度相對要低得多,並且從政經驗也較少;賴清德於2010年擔任台南市長,2017年進入中央政府任職。賴清德的支持主要來自民進黨中較為激進的一派,主張對台灣的自決採取更堅定的態度和國家主權。賴更以支持台灣獨立而聞名。然而,在他進入中央後,他以及該黨被迫採取更為溫和的立場,希望能同時兼顧中間選民和「深綠」選民。

分析認為,不管賴清德個人立場為何,若他順利當選將別無選擇地走向類似蔡英文總統的溫和路線;蔡總統因對兩岸冷靜的立場,而備受國際讚譽。分析強調,如果一位台灣總統立場直言不諱的支持獨立,或傾向過於充滿意識形態的政策,將會違背美國的利益,並可能讓台灣失去大部分的國際支持。民進黨對此可謂深知其苦,在陳水扁總統第二任期的過激言論,導致台美關係急遽惡化。因此,民進黨加大力度澄清賴清德處理兩岸關係和獨立的方針,並強調他的目標是「維持現狀」。該黨也意識到賴清德的海外形象,以及在台美特殊關係的背景下,明確支持台獨所帶來的風險。

在外交政策方面,賴清德堅信與美國保持牢固關係的重要性,甚至在「華爾街日報」就此發表一篇專欄文章。在經濟成長緩慢和工資停滯的情況下,民進黨的競選重點是透過擴大社會福利、提高最低工資、創造新的內需來源以及遠離中國大陸的商業和貿易聯繫多元化,來改善台灣的國內經濟。最後,國防問題在這次選舉中扮演了特別重要的角色。對賴來說,加強與志同道合國家的聯盟和經濟聯繫,對於遏制中國的軍事攻擊、同時提高台灣自身的軍事能力至關重要。

主要在野黨:國民黨

國民黨是泛藍聯盟中最重要的政黨,也是民進黨的主要對手。從意識形態上來說,該黨主張與中國統一,但由於支持率下降,該黨被迫淡化這一立場。國民黨當前也傾向於維持現狀,同時追求兩岸之間的和平關係。然而,該黨的歷史及其與中國的密切關係不受歡迎,這使得該黨很難吸引年輕選民並更新其形象。

自2000年總統大選失敗以來,國民黨一直在努力重塑自己。它試圖支持更「多元文化的身份」,包括同時認同台灣人和中國人身分,以吸引更多選民。而在社會問題方面,該黨在同性婚姻等更進步的話題上沒有官方立場,但是其許多黨員和知名政治家都是反對的傳統立場。

2018年當選新北市長的侯友宜有著「所謂的台灣味」的濃厚本土主義精神,而這在國民黨政客身上是很少見的。來自嘉義的侯友宜是警察出身,並在南部很受歡迎,國民黨認為他可以扮演超越傳統的政治壁壘的角色。

儘管媒體最初對侯友宜的候選資格進行了正面報導,但在他成為國民黨候選人僅僅2個月後,民調支持率就已經下降,也他批評沒有明確的意識形態立場。事實上,侯一直試圖迴避在兩岸關係上採取明確立場,但在他的模棱兩可導致國民黨內部分裂後,他提出維護台海和更廣泛的印太地區穩定的「三個D」戰略:「威懾、對話和緩和局勢」。從本質上講,侯友宜主張將軍事威懾和安全政策結合起來,以阻止中國大陸攻擊該島,同時重新啟動對話,這將緩解緊張局勢。簡而言之,他的策略是在不放棄台灣自由的情況下尋求與中國的和平與對話。

侯友宜最初獲得廣泛支持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他與國家認同或兩岸關係等充滿意識形態的話題保持距離,這讓人們希望他能繼續沿著同一方向前進。正是他的「中間派」方針以及不靠攏黨內深藍派,為他贏得了許多猶豫不決的選民的支持。然而,當他的民調開始下降時,侯就開始向黨內路線靠攏,公開宣稱反對台獨,並聲明他遵守有爭議的1992年共識。此外,由於侯友宜遵循傳統的黨派路線,導致他與主流民意漸行漸遠,而原本認為侯友宜能從內部改變國民黨的人變得更猶豫,因為他們將他最近表現解讀為政治光譜向「深藍」一端的靠攏。

這種轉變可能會讓侯失去中間派選民的支持,這些選民(通常)是「本土主義者」,不喜歡國民黨支持統一的核心觀點。這個問題將為侯友宜的未來帶來更多問題,特別是考慮到柯文哲和郭台銘2位總統候選人,都有可能切入他的立場威脅到他。侯友宜在兩岸關係採取願意對話、負責任、決心化解緊張局勢的態度,他曾在2002年至2013年期間擔任民進黨政府官員。他的立場可以從專欄文章和競選海報中看到,主要為「兩岸和平,我們不要戰爭!」。

國民黨似乎正在將自己描繪成是國家唯一的「安全選擇」,而民進黨則將台灣推向戰爭邊緣。分析認為,將總統大選過於簡化成和平與戰爭之間的「二分法」是一種流行的工具,這會是台灣和中國媒體報導這場總統大選的一大特色。而國民黨的經濟綱領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台灣的對外經濟關係,特別是與中國的關係,以此作為支持出口導向成長的手段。即使是現在,泛藍陣營也經常重申,改善與中國的關係將有助於緩和緊張局勢並恢復經濟繁榮。分析認為,如果侯友宜在大選中獲勝,由於黨內深藍的壓力,與美國的緊張關係可能會加劇,深藍的領導層更願意與中國而非美國保持良好關係。

外卡:民眾黨

儘管民進黨傳統上是最受年輕選民歡迎的政黨,但前台北市長柯文哲通過將自己作為可信的第三候選人,在台灣年輕選民中贏得了相當大的支持。2019年,柯文哲創立了台灣民眾黨(TPP),並在2020年立法選舉中成為台灣第三大政治勢力。民眾黨代表一種新的政治選擇,尋求超越主流議題並透過幫助公民「過上更好的生活」來賦予他們權力。民眾黨面向的是包括許多年輕人在內,那些對兩個主流政黨不滿和沮喪的人,並強調政治的主要目標應該是改善人民的生活,而不是「陷入意識形態鬥爭」。

年輕一代的台灣人和他們的父母和祖父母相比,較無傳統意識形態,民眾黨以更務實、更少意識形態束縛的方式區別於傳統的「藍」和「綠」政黨。然而,這種差異也是問題的一部分,柯文哲和民眾黨在重要事務(尤其最重要的是兩岸關係)上的立場都很難確定,而且似乎經常改變。與侯友宜一樣,柯文哲的缺乏意識形態以及他在與中國大陸的關係等關鍵問題上刻意模糊的政治立場,既是優點也是缺點。

柯文哲對於兩岸關係,曾發表了多種看法。他在官方場合表示,希望「促進兩岸交流,增進友好」,並多次使用「兩岸一家親」的說法。 他對兩岸的創新思維的一個明顯案例,是他提議建造一座從金門到中國福建省廈門的橋樑。然而,在其他時候,柯文哲對中國的立場似乎更加克制。無論如何,柯文哲的官方立場是,他既不支持獨立,也不支持統一,但他希望台灣成為中美戰略競爭的紐帶,成為中國民主的典範。柯文哲與侯、賴相比,他不必考慮政黨的意識形態包袱,因此他更有可能以更少的意識形態束縛和更大的實用主義來處理兩岸關係。

同時,柯文哲因缺乏國際關係經驗、公開言論常常顯得前後矛盾而受到批評。在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之際,一些選民懷疑他是否有能力在如此關鍵的時刻領導台灣。隨著總統競選的進行,除非柯文哲澄清自己的立場,否則他可能會更難鞏固自己的支持。在民眾黨經濟策略方面,柯文哲表示,黨內將繼續推動貿易自由化,並主張貿易多元化,以減少台灣對中國的依賴;事實上,台灣40%的出口產品流向中國市場,使得台灣高度依賴對岸。最後,在國防政策方面,柯文哲表示,他贊成將台灣的國防預算增加到GDP的3%,甚至高於民進黨在2024年預算提案中要求的創紀錄的2.5%。

獨立參選人:郭台銘

另一位參加總統大選的是富士康科技創辦人郭台銘,他聲稱如果當選總統,將使台灣的人均GDP成為亞洲最高。他在今年8月底宣布以無黨派人士身分參選,此舉被廣泛認為是對國民黨的背叛。

郭台銘9月選擇女星賴佩霞作為競選搭檔,希望她能吸引年輕選民。為了參選,郭台銘更辭去富士康董事會職務。郭台銘參加總統競選使事情變得更加複雜,因為他是一個額外變數,效忠不明確,對國民黨懷有怨恨,儘管如此,他與國民黨在意識形態上有著密切的聯繫。郭台銘財力雄厚,而且與柯文哲交好,這件事引發了有關潛在搭配參選的謠言;但這僅限於柯文哲和郭台銘之間,而不是在民眾黨和國民黨之間。郭台銘的參選將平分藍營選票,因為會支持他的選民原本就會傾向於國民黨而不是民進黨。

在政治觀點和策略上,郭台銘指責民進黨將台灣推向戰爭邊緣。和柯文哲一樣,郭台銘可能有機會贏得年輕選民的青睞,他公開表示在他的領導下,台灣將重啟與中國的對話,從而緩和緊張局勢並維護台灣的安全。然而,他的支持率一直明顯落後於其他3位總統候選人,台灣民眾似乎不認同他的觀點。

選舉關注的議題

台灣社會面臨許多問題,從工資停滯、經濟低迷到年輕一代缺乏經濟購買房屋、移民、能源安全和國防政策。民進黨執政8年,始終未能解決這些問題,令不少原本支持它的選民失望。這一失敗能解釋為何該黨在2018年11月縣市長選舉中慘敗,導致蔡英文辭去黨魁職務。這種挫敗感也將影響賴清德,他在過去4年中擔任副總統,因此與民進黨無力解決台灣的緊迫問題有關。儘管如此,該黨仍然受到那些認為台灣應該要是獨立國家的人歡迎,台灣應該有選擇成為一個真正的國家,完全融入國際體系。民進黨即使贏得總統大選,也可能以比以往更小的優勢獲勝,甚至可能失去國會多數席位,難以執政。

儘管年輕選民不會成為總統競選的決定性投票群體,但他們的選票肯定會對立院選舉產生影響。在這方面,民眾黨可能會獲得不少優勢,柯文哲在年輕選民中的吸引力可以幫助他的政黨在國會中贏得足夠的席位,成為一支重要的少數勢力。

另一方面,國民黨在從根本上改變其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關係的方針方面面臨困難,這是國民黨最棘手的問題之一,導致其不斷失去選民支持。該黨吸引力下降的另一個重要議題是未能在對年輕選民重要的議題上表明立場,例如婦女權利、性別平等、原住民權利、認同政治。鑑於國民黨的困境,國民黨與民眾黨結盟挑戰民進黨是該黨唯一選擇,但兩黨合作仍存在許多困難,可能阻礙國民黨與民眾黨的總統大選。鑑於兩黨對與中共對話的基礎(例如所謂的92共識)有不同看法,在確定誰將成為總統候選人後,他們可能無法向選民展示可信的陣線,甚至可能失去自己政黨基礎的支持。

最後,選舉結果也將取決於中國在選舉前的表現。

中國對總統大選的態度

中國似已記取教訓,不再試圖向台灣人民灌輸恐懼,而是採取雙管齊下的方法。一方面繼續採用灰色地帶策略,例如進行數位戰或派遣機艦飛越台海中線展示武力。另一方面,今年9月中國發布福建對台21條文件,試圖拉攏台灣人。這種「胡蘿蔔加大棒」做法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北京經常使用這項策略來吸引「台灣同胞」。

中國會繼續使用以其他工具傳播虛假訊息,強化「民主是一個失敗的體系」的說法,傳達「美國正在利用台灣遏制中國」,並指責民進黨充當「美國駐台代理人」、「倚美謀獨」。隨著選舉日期即將到來,很可能會看到中國將民進黨描繪成無能政府,來加劇台灣的內部政治分歧。我們也可以預期,如果民進黨連續第三屆當選,中國將加大關於戰爭風險的言論,促使台灣人民投票給對中國更友善的政黨。

中國希望看到國民黨獲勝,希望時光倒流到「更幸福」的時代。如果國民黨和民眾黨成功整合,與北京的緊張關係可能會緩解。然而,如果賴清德獲勝但民進黨未獲得立法院多數,也可能對北京有利。在台灣內部分裂的情況下,中共可能會嘗試進行公開和秘密的行動,旨在破壞國家穩定,同時損害民進黨和台灣民主的信譽。

美國對總統大選的態度

過去5年來,長期向台灣提供自衛武器的美國也更明確地支持台灣。然而,透過允許高層會議和訪問台灣,它可能無意中增加了賭注。美國最關心的問題是弄清楚如何在不脫離當前戰略模糊局面的情況下增強台灣的韌性,同時繼續在國防和經濟等關鍵問題上向台灣提供支持,並維持其民主制度。

美國未來對台灣的行為也將取決於下一屆美國總統大選的結果。如果拜登(Joe Biden)再次當選,我們可能會看到目前對該地區的政策發生一些變化,並專注於跨大西洋和多邊聯盟;評估共和黨總統將為台灣帶來的後果更加困難。儘管國會兩黨都大力支持台灣,但共和黨政府可能會變得更加優先考慮國內問題,並減少對烏克蘭等世界其他地區的貨幣、後勤和武器支持。這反過來可能會削弱台灣(以及日本、菲律賓等美國在該地區的其他盟友的信心)對美國作為其主要安全保障者的信心。

美國官員和政策制定者對台灣選舉沒有正式立場,迄今為止他們的聲明保持中立。事實上,華盛頓對所有4位候選人都持保留態度,要麼是因為他們政黨的歷史,要麼是候選人缺乏明確的立場。對於賴清德,許多美國觀察家認為他可能會背離蔡英文總統的溫和政策。對於侯友宜,國民黨的過去仍然影響著該黨與美國的關係。事實上,在馬英九總統任期內,國民黨試圖阻擋從美國進口肉品的壓力,並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更密切的關係;馬派在黨內仍有相當大的影響力。最後,柯文哲是一個未知數,他不認為美國能夠保證其在中國、台灣和美國三角關係中的主軸地位,這一點從他強調與中國保持建設性且同樣友好的關係就可以看出。

結論

這4位候選人都對台灣主權採取務實立場,並公開支持維持現狀,認為這是維護台灣自治的唯一可行和安全的選擇。

在國防政策方面,所有總統候選人都同意,有必要加強台灣的自衛能力,以在中國軍事攻擊或封鎖時保護台灣。最終,選舉結果將反映台灣民眾不同的政治偏好,凸顯解決影響公民日常生活的廣泛問題和關切的重要性。

中國在台灣總統競選中的作用顯而易見,它試圖塑造公眾輿論並影響選舉結果,特別是透過外交壓力、宣傳活動和灰色地帶策略。同時,美國在台灣總統大選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表達了對台灣民主進程的支持,並提供官方支持以對抗中國的影響力。中國和美國的參與,凸顯台灣地緣政治的複雜性以及中美之間持續的權力鬥爭。

鑑於選舉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以及距離選舉還有兩個月的時間,許多事情可能會改變。過去,選舉主要引起台灣觀察家的興趣,或每當與中國關係緊張時。然而,自2016年民進黨掌權以來,與中國的衝突達到新的高度,並考慮到當前的地緣政治局勢,特別是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情況下,這些選舉將受到國際密切關注。

連結:美智庫亞洲協會分析 台灣總統大選成美中角力關鍵 — 上報 / 國際 (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