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睿:面對軍演與實戰 民眾反差很大
文/綜合報導
台灣國際戰略學會今天(9月4日)在台北福華大飯店舉辦「中共軍事演習與台海安全」民調發表會,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秘書長張明睿發言如下:
如果說民主政治它本身在民意上的反映,那麼應該民代也就是議會政治加上我們的新聞傳播,新聞傳播裡面的民意調查就是其中的一部分,真正去瞭解我們人民之間的一個想法。那麼這一次的民調主要是軍事演習為背景,我就來談一談有關於台海安全。
這份民調是從8月31日開始做,換句話說跟中共軍演時間大概也差了將近一個月,而民調裡面是有三個部分,但我先針對中共軍演態度來看,4個問題裡我覺得有2個地方滿有意思,第一個地方就是是否擔心中共藉軍演也攻打台灣,這是個人的態度,但是後面的三條就涉及到政府部門,所以你會發覺在涉及到政府部門的時候,有很多人沒有表現他的意見,這一點我不曉得為什麼會這樣,無明確意見部分1000個裡面占了100個,比例算蠻高的。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第一個他對於政府的作為,不需要去表示自己的態度,第二個表示任何態度那也無濟於事。當然更深層的去分析,就是表達意見會不會有其他的副作用,也可以這樣去理解。
我們針對民調裡面來看這個問題,中共藉軍演攻打台灣,不擔心的民眾佔66.4%,我覺得接受到訪問的人,他恐怕沒有弄清楚就是軍演跟實戰這兩個概念的轉換,也就是中共的軍演是歸軍演,那只是一種演習,如果在演習的過程當中,立刻形成為實體戰爭的手段之時,那麼就直接會跨越到所謂的戰爭的場域裡面去。那麼我們做民調發現這些民眾說不擔心,那是不擔心中共軍演攻打台灣,還是說不擔心中共軍演轉成實戰也無所謂,這是一個問題。
所以我想這是一個值得我們去再深入理解的,至於會有這種問題,大概也跟我們現在經常會用所謂的「認知作戰」,但是我們一定要去瞭解一件事情,「認知作戰」有我方做的認知作戰的內容,也有他方的或多方的認知作戰的內涵,我想在這裡面很多交織在一起,那麼誰的領域掌握的多,誰的聲量就會大,這是一個必然。當然就會影響到閱聽者,影響到他的心理。
所以我們在看這個問題的時候,被調查人是不是能了解說軍事演習就是一個軍事演習,它不會構成其他傷害。如果把它變成一場實戰,他知不知道這個是實體戰爭的時候,烏克蘭就一個很好的例子,烏克蘭整個城市被摧毀,這個會不擔心嗎?我想這是很一個弔詭的心理上的問題。
我為什麼會這樣子來說明這件事情?主要原因後面還有兩件事情,第一個就是說國防部它本身發表布防空警報,沒有發佈,你可以接受49.4%,不能接受的40.9%,但是沒有意見的9.7%,不表達意見的蠻多,這一條要跟下面那一條來做一個一個連接思考。
就是說中共軍演的時候,政府應變的表現如何,不滿意的44.6%,這裡面我們發現既然能夠接受國防部不發防空預報,那麼又對政府對軍演的應變表現又覺得不滿意,這裡面的落差在哪裡?我想我們可以這樣看,這次軍演主要的一個什麼意涵在哪裡?如果說是中國大陸要打破以往中線的行動,變成一種主權的伸張,或者是它為未來常態化巡航。如果是這樣的話,當然對我們政府本身的反應,他的反應用不作為的方式,或許是一個較好的方式,所以不滿意的人會表達他自己的意見。同樣態度,如果說不發佈防空警報的話,你都能接受,那又何必去講政府應變表現的不如人意,這又是一種反差。
所以我們可以看得出來,老百姓對戰爭與和平,兩岸之間該有怎麼樣的行動,有蠻多矛盾的地方,尤其在心理上有相當大的困惑,那麼也希望政府能夠有所作為,但是如果政府不作為,他也認為沒有關係,所以這反映出來是一個很吊詭的心態。
還有一題邀請國外政要來台者,支持當然蠻多的,從表面上來看政府邀請其他國家的政要來訪問,直接來看,它就是一個政治性,可以對台灣的國際地位具有比較明顯的能見度,對台灣來講,它在國際地位是有幫助的。但是如果我們深度的再去看這些政要,它是地方級跟民意機關級,以及我們滿足他們的需求的時候,那麼是不是跟我們自己所需求的目標有一段的距離?尤其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來訪問台灣,這是她的權力,原本應該沒什麼,但問題是中國大陸可以用裴洛西的雙重身份,來定義她是民意代表,也說她具有總統備位的政治角色。
我想從這4個議題裡面,我們就看得出來老百姓內心世界的一種矛盾性,如果我們把軍演的態度再把它跨入到兩岸局勢的一個看法,還有呂秀蓮的和平論,你會發現我說這種內心世界的矛盾性會更大。這裡面就涉及到一個問題,如果說我們不要戰爭,不喜歡戰爭,我們就必須要避戰,但是又不想避戰,那又不喜歡戰爭,那麼接著下來你應該怎麼處理?
其實在政治決策裡面很簡單,兩岸決策之間是一種選擇題,你如果要抗中保台當成第一選項,那就靠抗中保台,後面跟著過來就是衝突情勢升高,就是阻斷交流,如果你要把和平交往當成是第一個選項,後面就能夠避免有一些摩擦升高。
所以政治決策是看一種選擇。目前台灣本身在兩岸政策上面怎麼去排序,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是用「和平往來」和「抗中保台」做一個比較的說明。老百姓當然是希望和平往來,但在政策取向上面,恐怕兩岸之間的事務已經不是台灣自己完全作出決定,這也是我們之間的一個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