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焦點

拜登的美台關係 台灣人怎麼期待?

他們怎麼期待新的美台關係?

文/羅樂

RFA報導,美國候任總統拜登即將在1月20日走馬上任。在對中國政策上,拜登國安團隊已經表明,將較過去的民主黨政府採取更強勢的立場,拜登的外交事務團隊也有知台派的熟面孔。從現任總統川普的全面與中國對抗、正面單挑對決,到拜登政府會聯合世界盟邦打團體戰,與中國「有原則」地交往,台灣民眾又如何看待自己身處的國境環境,對美台關係的未來有什麼期待?

台北市的木柵市場一大早就很忙碌,這是許多台灣媽媽一天的開始。在充滿熱鬧叫賣聲的店鋪前,有民進黨籍的台北市議員簡舒培的身影,她每逢年終都要親自來給選民送賀年卡,這已經是她的議員生活的常態。但去年底因為台灣政府決定進口含有萊克多巴胺(俗稱瘦肉精)的美國豬肉,這讓她在和選民握手微笑時,遇到一些意外插曲。

「你們民進黨就是進口毒豬啦……什麼祝我健康平安,你們不要進毒豬就好了啦!」

簡舒培告訴本台,作為台北市大安與文山區、這個深藍選區選出的民進黨籍地方議員,她面對選民抱怨,也只能盡力溝通萊克多巴胺已訂定科學容許值的國際標準,牛肉也一樣,即使還是有民眾不諒解。

除了這個和台美關係深度連結的內政議題,她也告訴記者,她的選民去年底討論熱烈的還有美國總統大選,有民眾對川普很熱情,就像是跨海參與美選的支持者般。

從美豬到美大選    台灣人生活裡的美國情結

「去年底真的很不一樣,像是我的選區,選民對美國總統選舉都非常、非常關心,聊天會聊到。」 簡舒培說。

2016年川普勝選後接聽蔡英文的恭賀電話,這也是雙方斷交後的史上第一次。「川蔡通話讓川普這位不拘泥於傳統的美國總統,在台灣享有高知名度。簡舒培指出,「他真的是近三十年來對台灣最友善的美國總統」。

她指出,川普友台的形象深植台灣人心,在她的選區裡,也會有民眾討論到拜登家族與中國往來密切。美國總統選戰在太平洋另一頭的台灣討論熱烈,她認為,主要還是因為台灣人對自身國際地位與中國因素的關切。

川普卸任前,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宣佈全面鬆綁美國政府自身行之多年的《與台交往準則》自我設限;另一方面,儘管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克拉夫特(Kelly Craft)原定訪台的行程最後一刻取消,克拉夫特仍透過視訊的方式,與蔡英文隔空對話,為台灣無法參與聯合國體系的活動打抱不平。

在美國政壇,支持民主台灣一向是兩黨長期以來的難得共識,只是做法各有不同。

來自台灣的年輕人林倢,在華盛頓的非政府與非營利組織闖蕩多年。回望故鄉,距離反而讓她有更廣闊的視野。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2021年1月9日發佈聲明,解除美台交往限制

台灣應跳脫抗中vs挺台二元思維

「我希望台灣跟美國建立更堅實、實質的關係,不是那麼受制於美中關係,或是哪幾個特定官員對中國的態度。如果他們(美中)關係不好,我們就(美台關係)有機會;但他們關係好了,我們是不是就沒機會了?」林倢告訴記者。

林倢目前除義務擔任台灣人公共事務會(FAPA)常委會成員之外,她曾供職於美國的人權組織自由之家,去年加入國際共和研究所(IRI)。她的觀察是,川普主政期間,美台關係的確經歷一段前所未見的正面發展,但除了有意義的象徵性政治姿態外,她更關心台灣和美國、甚至和其他民主國家在民間的實質往來。

更重要的是,如何讓台灣的利益成為美國兩黨政策圈的共識,她認為,有兩點努力不能忽視。

一是台灣把能操之於己的事情做好,例如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上,台灣就贏得國際社會的肯定。靠的不是大撒幣,而是良好的公民素質與政府的科學善治。林倢說,「 Uber司機問我從哪來,一聽說是台灣都立刻告訴我,喔!就是那個防疫好成功的國家」,這讓她非常驕傲。

二是台灣躍上國際舞台,更多靠的是幾十年來在民間點滴累積建立的基礎,「這絕對不僅僅是美國特定一、兩個官員有意義的政治性的表態促成的;除此之外,抵抗中國專制這件事,這背後有非常多人、國際組織與民間團體的長久耕耘與長時間累積。」林倢說。

這也是她為什麼走深耕非營利與民間組織這條路的原因。與其擔心美國下一次誰會選上、對台政策方向會不會轉彎,「這也不是台灣人能決定的」,倒不如把精力耕耘在美國社會對台灣的認識之上。她認為,由下而上、讓美國民間形成喜歡台灣、捨不得台灣的好感,讓這股力量影響政治圈的決策者,更可長可久。

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將新設印太事務總協調官一職,由坎貝爾(Kurt Campbell)出任

台灣好朋友坎貝爾 拜登印太事務總舵手

不只深耕美國民間社會,台灣在美國兩黨裡也都有熟悉的老朋友。白宮將換新主人,《華盛頓頓郵報》形容,拜登的亞洲事務團隊,將讓亞洲盟友松一口氣。

白宮國安會將新設印太事務總協調官(Coordinator for the Indo-Pacific)一職,由坎貝爾(Kurt Campbell)出任。他不只是長期沉浸兩岸事務的美國資深官員,去年底在一場台北主辦的「台美日安全對話論壇」上,就自詡為台灣的朋友。

坎貝爾在柯林頓(Bill Clinton)主政時擔任國防部亞太副助理部長,奧巴馬(Barack Obama)任內任國務院亞太助卿。他曾為了營救中國盲人維權人士陳光誠,被現任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奚落指責。

根據前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的回憶錄,當年為將陳光誠送出中國,坎貝爾與中方談判代表、時任外交部副部長崔天凱有過激烈交鋒,崔天凱指責坎貝爾應「回華盛頓、然後辭職」。

抗中時代潮流 大勢所趨

坎貝爾是歐巴馬「重返亞洲」(Pivot to Asia)戰略的主要制定者。在他的白宮任命宣佈前,他在《外交政策》雜誌撰文《美國如何構建亞洲秩序》中提到,中國實力不斷增長,破壞印太地區平衡,美國應該與盟友一起向北京傳達信號,即:「中國目前選擇的道路有風險」,而這將是美國近代史上‘最具挑戰的任務’。」

去年七月,他也在同一期刊撰文批評,中國外交上放棄「韜光養晦」,走向「鋒芒畢露」,「中國的外交攻勢必將成為未來美國政府的頭等大事」,而美國須重新調整與平衡和歐、亞盟友的關係,這將是未來數十年「制衡中國的唯一機會」。

台灣民進黨駐美辦公室副主任吳迪就告訴記者,他對未來四年台美關係並不悲觀, 「(世界)對中國有更清醒的認識,這是整個國際環境的大趨勢,(美國)民主黨對中國的看法是有轉變的,這對台灣是好的。」

川普抗中「幫台出氣」    國民黨盼拜登實質深化關係

看在國民黨國際事務部專員侯立藩眼中,比較川普與拜登在對台政策上的做法,他則說,川普這幾年為了應對中國大陸、大打台灣牌,確實通過不少友台法案,國民黨也很感謝;不過他更期待,已停滯多年的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 TIFA)的談判在拜登政府上台後能夠重新開啟,甚至能啟動洽簽台美雙邊貿易協定(BTA )的談判,儘管他也知道,拜登政府已在國際經貿談判方面表示美國會「先安內、再攘外」。

「拜登會『回歸傳統路線』抗中,也就是聯合盟友的多邊架構。我也相信拜登政府不會把台灣拱手讓給中國大陸,政策也較有可預測性,就像國民黨許多資深外交官辦外交的方式,和國民黨頻率較近。」除此之外,侯立藩還希望拜登政府更深化台美安全合作。

不論美國的民主或共和兩黨誰執政,他們都提醒台灣要提高國防支出占比的立場,大方向從未改變。

台灣的安全靠美國,藍、綠兩黨也各有規劃不同的親美路線圖。對國民黨最年輕的黨主席江啟臣來說,年底因美豬問題和美方互動上的意外插曲,就是一次對他們的親美路線的測試。

為了推動「反萊豬公投」,國民黨主席江啟臣(中)率單車隊騎行台灣

國民黨國際事務部副主任兼文傳會發言人何志勇則說,「國民當然在乎和美國的關係,黨內高層主管多數人都有留美背景,‘人不親土親啊!’;親美從來(對國民黨)就不是‘yes or no’(親還是不親)的問題。但是,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自主性,政黨也有。」

對台灣這個新興民主國家來說,外交事務上有舉世獨有的特殊處境,除了有中國因素外,任何想執政的政黨都很清楚,要和美國維持良好的互動關係,有多麼重要。

拜登從最年輕的聯邦參議員將成為美國最年長的總統。當年台美斷交,他是推動《台灣關係法》、投下贊成票的85名參議員之一。

在台灣議題上,拜登交接團隊已經表明,拜登將信守他支持的《台灣關係法》與美國的「一中政策」,繼續支持在符合台灣人民意願與最大利益的情況下,和平解決兩岸議題;拜登一向認為,美國對台灣的支持,必須是「堅定、有原則且跨黨派」。

2015年時任副總統的拜登在華盛頓召開「美中戰略與經濟對話」(S&ED)時,發揮政治人物的演說本領,從毛澤東講到鄧小平,既提醒中國應「持續改革開放路線」,又明白指出「社會發展不可能沒有公民參與,這是21世紀國家邁向繁榮的原則與必經之路」。拜登這個長篇演說,讓當時的中國副總理劉延東和汪洋在台上聽講近半小時。

習近平主政下的中國,如果希望美中能有建設性關係,在台灣議題上,能否聽進拜登對兩岸事務的看法,也是美中關係在拜登時代如何開局的觀察指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