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德:不簽投資協定 北京一樣能活下去

德國外長馬斯和中國外長王毅

文/德國之聲

面對中國的強大,德國以及歐洲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什麼?應該採取怎樣的對策?德國議會4大黨派表明各自的「中國立場」。

在中西對抗力道不斷升級,雙方相互制裁的大背景下,持續了10年之久的德中政府磋商會議再次拉開帷幕。面對中國,德國以及歐洲應該採取怎樣的態度?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什麼?中德關係未來路在何方?來自德國議會各大黨團的外交事務負責人在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ics)週二(4月27日)舉辦的一次線上研討會中,給出了各自的想法。

隸屬於執政黨聯盟黨的聯邦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呂特根( Norbert Röttgen)認為,德國在中國問題上如今面臨的最大的挑戰是:用中國對自己的理解看待中國。具體來說,就是一個實力強大,信念堅定的中國正力圖改寫國際秩序。雖然這涵蓋了許多方面,但卻是德國必須接受的現實,並在這個基礎上得出結論。

對法治完全不同的理解

這位執政黨聯盟黨在議會的外交政策代表分析稱:中國對法治有著完全不同的理解。同時也對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及其自身利益的相關性和主導性有著完全不同的理解。因此呂特根認為,德國外交政策得出的結論是:首先,德國無法獨自訂中國策略。必須和包括歐盟委員會、歐洲議會以及美國和西方國家盟友在內的各方協商制定涉及中國的政策方針。呂特根特別強調,這不是一個反華的方針,而是一個面對中國、遵守自由法制規則的聯盟。他表示,中國目前正在對這種自由法制的規則發起挑戰。

德國自民黨邦議院外交政策發言人基爾-薩萊(Bijan Djir-Sarai)則認為,歐洲迫切的需要統一的外交和安全政策。面對中國,基爾-薩萊信奉發展才是硬道理的說法,認為只有歐洲自身加強了在科技和經濟方面的實力,才能和中國平起平坐的對話。

同美國的夥伴關係上體現更多利益

而發展對於中國來說,卻沒有起到德國政界長時間以來一直希望看到的作用。基爾-薩萊指出,德國政界很長時間以來一直對中國有一種幼稚的想法。很長時間以來,德國人相信中國的經濟增長會一直持續下去。等中國達到了一定的富足水準時,自動的就會注重民權,催生民主化進程。為此,很多德國政界人士一直相信,先讓中國發展起來。有一天他們自動的就會和我們一樣。基爾-薩萊指出:「如今,我們看到的事實是,他們連想都不會想要和我們一樣,甚至有人相信,明天的世界應該看上去更像中國。」

基爾-薩萊說,許多中國政治領導人在多個場合說過要制定未來的標準,這是第一重要。這種標準不僅僅和技術領域有關,也和社會發展及政治有關。因此這位自民党外交政策代表認為,面對中國,德國政界的思維將要、也必須要更加歐洲化,同時也會更加的跨大西洋化。「我們目前的處境不是要在中國和美國之間做出選擇。同時也要清楚的意識到,如今我們自身的利益更多會體現在我們和美國的夥伴關係上,所以在面對中國時就更要強化跨大西洋關係。」

脫鉤是無稽之談

許多分析評論人士認為,如今的中國和美國以及西方世界已經陷入了一場新的冷戰。基爾-薩萊並不認同這種說法,指出:「與冷戰時期的大國各自為政,互不依賴的局面不同。如今的世界是一個全球化的世界。無論我們怎樣和中國討論人權和其它相關話題,但最後必須承認:我們在經濟上是依賴中國的。但同時,中國也需要我們。這是一個相互依賴的關係。」

薩萊認為,如今德國和歐洲確實已經和中國處於一種對抗的競爭狀態,這種對抗「像玻璃一樣清楚」,但另一方面,在接下來的幾年中,和中國的合作又是不可或缺的。對於決策者和經濟界的下一代來說,這將是他們會面對的一大挑戰。

綠黨剛剛推出了自己今年聯邦大選的總理候選人,目前勢頭正勁。在最近的民調中,綠黨支持率屢屢超過默克爾的執政黨基民盟。所以綠黨對中國的外交政策態度目前更值得仔細關注。其議院外交政策發言人諾裡普爾(Omid Nouripour)對此表示:「斟酌和中國的未來夥伴關係時,最無稽之談的就是『脫鉤』這種說法」。

在諾里普爾看來,就連朝鮮也不是真正的與世界「脫鉤」,因為「那裡大約有550萬台從中國偷運入境的智慧手機。」所以說,綠黨的外交政策是堅決拒絕和中國「脫鉤」的。他說,在氣候變化的問題上,沒有中國,就無法解決這個事關全人類存亡的問題。但同時對於綠党來說,新疆、西藏和中國對臺灣的威脅同樣也屬於中心議題。

諾里普爾指出,從中國給出的數字中,看上去它好像是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後的大贏家,經濟增長令人歎為觀止。但像對待中國給出的統計數字一樣,必須帶著一種批判的眼光來看待。他拿中國疫苗有效率舉例稱:中方一開始說自己的疫苗有效率為84%,後來又縮回到大約50%的水準,理由是「一些誤會」。諾里普爾強調,在這種情況下不能就草草了事,而是要不中斷點出這個問題。

中國已經「發起全方位挑戰」

在社民黨聯邦議院外交政策發言人施密德(Nils Schmid)看來,中國已經向德國和歐洲「發起了全方位的挑戰。」對於德國外交政策來說,其中的關鍵在於理解中國帶來的這種挑戰不僅涉及科技和軍事,而是涉及體制上的挑戰。「一種自從冷戰結束以來,德國就不曾面對過的挑戰。」基爾-薩萊更進一步說:「哪怕是對比冷戰時期,如今中國所帶來的挑戰遠遠比當時更加廣泛。因為無論人們怎樣批評中國的體制,這樣的批評怎樣的有道理,但事實是中國目前從科技和經濟的角度上來說,遠遠比當時的蘇聯和其東歐同盟要成功許多。對於全球的民主社會來說,這是一個不同尋常、前所未有的挑戰。」

歐盟各國面對中國時,不能依靠各國分別與中國制定各種雙邊關係協定,而是應該以更加同一的身份出現,這一點已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了德國議會各大黨團的外交政策共識。基爾-薩萊對此強調:對於中國來說,沒有什麼是比歐洲各國各自為營,單方面與中國接觸更好的事情了。

批准中歐投資協定「非常非常不可能」

中國和歐洲2020年年底完成原則性談判的歐中全面投資協定,一直是中國政府用來敘述歐洲沒有選擇站到美國一邊、沒有選擇遏制中國崛起以及拒絕與中國合作的重要談資。但在中歐因新疆問題互相實施制裁的情況下,這份投資協定究竟還有多大可能得到各國議會的批准及貫徹執行,目前被劃上了一個大大的問號。

在聯邦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呂特根看來,歐洲議會審批通過中歐投資協定的可能性已經大大降低,變得「非常非常不太可能」。主要原因是中國「在完全不合適,不合理的情況下針對歐洲議員及其家屬,以及像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這樣的獨立科研機構實施制裁。」

對於呂特根來說,中國的制裁措施發出的明確資訊是:「告訴你們,我們不喜歡你們這種從外部批評中國侵犯人權的做法。」由此,「中國正式把人權和維護人權的事務劃為『內政』。誰要是對其發起挑戰,就必須做好接受嚴厲制裁的準備」。

作為目前德國政府執政黨的外交政策代表,呂特根也明確的向中方政府發出資訊:「如果你們和我們對法制的理解有這麼大的不同,會採取這麼激烈的制裁手段對待,那我們也不會和你們達成什麼協議。因為中方的做法,鑒於對法制的不同理解,從根本上動搖了協定的可靠性。」 在回答一名觀眾的問題時,呂特根承認道,歐中簽署原則性投資協議對中國而言,是一次贏得聲譽之舉,「中國不會『瘋狂』地對這份協議給予高度重視,北京沒有它,一樣能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