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制聯盟vs.民主聯盟?中國欲領導新國際秩序
文/紐約時報
拜登總統想建立一個「民主聯盟」。中國則想表明它有自己的聯盟。
在阿拉斯加與美國官員進行了一次充滿敵意的會晤僅數天後,中國外交部長上周與俄羅斯外交部長一起譴責西方的干預和制裁。
隨後,王毅前往中東訪問了美國的傳統盟友,包括沙烏地阿拉伯和土耳其,還訪問了伊朗,並於上週六在那裡簽署了一項全面的投資協議。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在與哥倫比亞進行了接觸後不久,又承諾支持北韓。
儘管官員們否認這些外交活動的時機是有意的安排,但所傳遞的資訊很明顯。中國希望把自己放在主要挑戰者的位置,挑戰以美國為首,通常以民主、尊重人權和遵守法治為指導原則的國際秩序。
這種秩序「不代表國際社會的意志」,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在中國南方城市桂林與俄羅斯外長謝爾蓋·V·拉夫羅夫(Sergey V. Lavrov)會晤時說。
兩國外長在一份聯合聲明中指責美國的霸淩行徑和干涉他國內政,並敦促美國「反思近年來其所做所為給全球和平及發展帶來的損害」。
一個以美國為首的聯盟挑戰中國威權政策的威脅,只會增強北京在反對華盛頓及其盟友的國家中擔當全球領導者的野心。這顯示出一個越來越自信和理直氣壯的中國,一個不僅駁斥美國對中國內政的批評,還把本國的價值觀作為其他國家榜樣的中國。
「他們實際上是在試圖建立這樣的論調,‘我們才是更負責任的大國。我們不是攪局者,也不是邪惡軸心,」首爾延世大學(Yonsei University)研究中國問題的教授魯樂漢(John Delury)在談到中國的戰略時說。
結果是,世界正日益分化為不同的(儘管不是以純粹意識形態劃分的)陣營,中國和美國都在希望吸引支持者。
拜登在上週四的首次總統記者會上明確表示了這一點,他提出了一種基於治理模式之間地緣政治競爭的外交政策。他把習近平與俄羅斯總統普京作類比,「他們認為專制是未來的潮流,民主在一個日益複雜的世界行不通。」
他後來把這一挑戰稱為「21世紀民主與專制的較量」。
就中國而言,它認為是美國在把世界分裂成不同集團。習近平在拜登就職後不久就定下了這個調子,他在今年瑞士達沃斯的世界經濟論壇上說,多邊主義應該建立在多個國家的共識之上,而不能由「一個或幾個國家來發號施令」。
「在國際上搞『小圈子』、新冷戰,排斥、威脅、恐嚇他人,動不動就搞脫鉤、斷供、制裁,人為造成相互隔離甚至隔絕,只能把世界推向分裂甚至對抗,」習近平說。
在最近幾天回擊外界對其政策的批評時,中國一直在捍衛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至高無上地位,北京在這些組織的影響力已經變大。
王毅指出,聯合國人權理事會中有80多個國家支持中國在新疆的做法。美國把中國當局在這個邊遠西部地區拘留和關押維吾爾族穆斯林的行動宣佈為種族滅絕。
結果是,世界正日益分化為不同的陣營(儘管不是以純粹意識形態劃分),中國和美國都在希望吸引支持者。中國外交部宣稱,在中國的新疆政策以及對香港異見者的鎮壓上,王毅獲得了沙特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Mohammed bin Salman)的支持,儘管沙特的聲明沒有提新疆。
中國最引人注目的盟友是俄羅斯。普京長期以來一直抱怨美國霸權,以及在他看來濫用全球金融系統作為外交政策工具的做法。
俄羅斯外交部長上週一抵達中國時猛烈抨擊美國的制裁,並說世界需要減少對美元的依賴。
中國和俄羅斯已經走得越來越近,尤其是在普京2014年吞併克里米亞的做法受到國際社會的譴責和西方的懲罰之後。雖然兩國正式結盟的可能性依然遙遠,但中俄的外交和經濟關係出於對抗美國的共同需要而加深。兩國的戰略關係也得到深化。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俄羅斯軍隊現在常規地舉行聯合演習,並兩次在日本海岸進行聯合空中巡邏,最近一次是在去年12月。
中俄兩國本月宣佈,將在月球上共建一個研究站,為兩個相互競爭的太空項目鋪平了道路,其中一個由中國主導,一個由美國主導。
「拜登政府最近的做法和姿態,在俄羅斯和中國領導人眼裡是敵對和侮辱,並已將莫斯科和北京推向更深層次的相互接受,這是意料中的事情,」俄羅斯符拉迪沃斯托克的遠東聯邦大學(Far Eastern Federal University)國際研究教授阿爾喬姆·盧金(Artyom Lukin)說。
中國官員和俄羅斯官員一樣,也多次表示,美國沒資格批評其他國家。他們把美國對伊拉克、阿富汗和利比亞進行軍事干預引以為證,並指責美國煽動其反對國家的公眾抗議政府。
在阿拉斯加與美國官員發生的令人驚奇的衝突中,中國最高外交官楊潔篪把美國的種族主義和員警暴行,以及對新冠病毒大流行處理不當列為美國衰落的證據。
上週三,中國國務院發佈了一份關於美國人權的報告,其中一個小標題是喬治·佛洛德(George Floyd)懇求員警時說的:「我無法呼吸!」
「美方應該放低民主人權的調門,多談談在全球事務上的合作,」政府智庫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袁鵬在同一天說。
從這個角度來看,習近平對朝鮮作出的表示和王毅對伊朗的訪問可能預示著中國有興趣與美國合作,一起解決有關這兩個國家核項目的爭端。
拜登政府可能對此持開放態度。阿拉斯加會晤後,美國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Antony J. Blinken)曾提到這兩個國家,稱它們是我們與中國有「利益交叉」的潛在領域。
而在其他領域,分歧正在擴大。
自從拜登當選以來,中國一直試圖阻止美國形成一個對抗中國的聯合陣線。它呼籲美國新政府恢復合作,而不是繼續特朗普時代的對抗。中國與他國,包括與歐盟簽署了貿易和投資協議,希望將拜登排除在外。
這些努力沒有奏效。拜登的策略在上周已初見成效,美國、加拿大、英國和歐盟聯合宣佈,在新疆問題上對中國官員實施制裁。中國立即予以譴責。
「編個故事、造個謊言就能肆意干涉中國內政的時代早已一去不復返了,」王毅說。
作為報復,中國對歐盟和英國的民選官員和學者也實施了制裁,並在週六對加拿大人和美國人——其中包括美國國際宗教自由委員會(United States Commission on International Religious Freedom)的高級官員實施了類似的制裁。該委員會是一個政府機構,本月曾就新疆的強迫勞動問題舉行了聽證會。所有受到制裁的人都將被禁止前往中國旅行,或與中國公司、個人做生意。
布魯塞爾的俄羅斯—歐洲—亞洲研究中心(Center for Russia Europe Asia Studies)主任方嫻雅(Theresa Fallon)說,中國對歐洲人的制裁是反應過激,會將官員們推入反華陣營。
這些制裁也可能危及中國與歐盟的投資協定,因為許多受到制裁的人是歐洲議會(European Parliament)的成員,而投資協定需要得到歐洲議會的批准。中國消費者新近發起的抵制H&M和耐克(Nike)等主要西方品牌的運動,也可能造成同樣的影響。
許多歐盟國家此前還不想明確地選擇支持哪一方,它們想避免冷戰時期的那種兩極化的意識形態分歧,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它們與中國的經濟聯繫已越來越深。
然而,隨著關係每次出現新的轉折,陣營也在更清晰地形成。「中國人總是針鋒相對,」方嫻雅說。「他們總是指責別人有冷戰思維,因為我覺得,他們內心深處其實就是這樣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