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焦點

四國峰會打造「印太北約」? 日、台或成博弈活棋

日本首相菅義偉在四國峰會講話

文/BBC鄭仲嵐

美國近日邀請日本、印度和澳洲召開印太四國峰會(QUAD,亦稱四國聯盟、四邊機制),被廣泛認為是華盛頓及印太盟友為探討如何應對中國強勢挑戰而謀劃未來戰略的重要舉措。有人會前甚至揣測,美國是否會促成太平洋版的「北約」。

不過,峰會期間各方更著重探討的是疫苗援助與經濟恢復,軍事合作並未成為關鍵話題。有分析認為,這似乎從某種角度顯示,軍事同盟圍堵中國並非形成共識,而各國仍有各自的擔憂與考量。

僅就眼前實際利益而言,即將迎接東京奧運的日本在試圖與中國保持友好互動的同時,也盡力保持適當距離,被認為日本政、商精英對如何處理未來與中國關係,以及國際戰略版圖變遷的決策方面還有變數。

中國「包圍網」

本次四國峰會也是美國總統拜登就任以來首次與印太地區主要盟國領袖會晤。日本首相菅義偉、印度總理莫迪與澳洲總理莫里森都應邀參與了峰會。

據《日本經濟新聞》分析,美國在拜登總統當選後,持續強化對日本外交與美日安保同盟的重視。包括日本首相菅義偉預定將在4月訪問美國,成為拜登政權上任以來首位訪美的外國元首。分析指出,美國對日本的重視,正是來自對中國威脅防備的加劇;而未來幾年內,對中國「包圍網」將會慢慢成形。

美國航母
在南海航行美國航母「雷根號」起降的直升機

在長達1小時40分鐘的電視峰會中,各國領導人談及氣候變遷、經濟合作、以及如何強化與東協聯繫等幾大話題。會議也談及了中國在近年來在海洋上持續擴大影響力的話題。

日本首相菅義偉在記者會上表示:「對中國單方面試圖改變現狀的行為表示強烈反對」。另外據悉,包括美國總統拜登在內的各國領導人也在會議中將中國定義為「挑戰國際秩序的唯一競爭對手」。

不過,會議最終達成的實際成果似乎仍然聚焦在經濟與疫情方面。

菅義偉在結束四方會談之後還對各國記者表示:「我們達成一致共識,會全力支援印度太平洋地區發展中國家的疫苗供給」。

印度疫苗
印度擁有強大的疫苗生產能力

疫苗供應鏈的競爭

四方會談達成協議的首要合作在於保障全球新冠疫苗供給的完整性。目前世界仍受到新冠疫情肆虐衝擊,恢復過往社會運作成為優先選項,在不過於強調對抗中國的前提下,維持疫苗數量的穩定刻不容緩。

四方會談以「印度太平洋戰略」為首要前提,特別是南海與東海等軍事熱區的海洋航行自由上格外重要。在中國表態對東南亞等開發中國家提供疫苗支援後,如何不讓中國在疫苗外交上佔有優勢,也是四方會談中的核心議題。

日本《朝日新聞》即引述不具名外交學者分析,印度是製造世界上六成疫苗的國家,生產能力本身不是問題,但需要更多資金挹注。如果美日等能獲得更多生產經費奧援,這樣四國合作會更順利,「一旦能提供、印度可以駕輕就熟的生產,對於美日兩國來說已經是成功了」,該學者說。

晶片
台灣與日本的半導體晶片生產能力被認為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台灣晶圓的戰略意義

在經濟層面上,特別是全球注目的半導體晶片供應鏈,台灣的晶圓製造商台積電在近期宣佈投資200億日幣(約2億美金),在關東的茨城縣建立研發中心與研究設立其他分公司的可行性後,就被認為這也是印太戰略中的一環。

日本國內有數間世界頂尖的半導體設備製造商,台灣也擁有優秀的半導體製造能力,兩方合作下,將來可以成為東亞科技重鎮島鏈。此舉也被認為是對過去10多年來,半導體生產漸往中國西進隱憂的某種應對。

台灣被認為位於印太戰略核心位置,咽喉要地。有分析指出,美國打造印太聯盟應對中國強勢挑戰,未來台灣扮演的角色只會愈加吃重。一但台灣被中國掌控,那麼印太戰略等同「整體崩潰」。

台灣官方這次雖然相對低調,但對四方會談預料是抱持歡迎態度。

「印太版北約」?

分析指出,四方峰會的話題按常理應該在會議前各國協商商定。因此這次主要談及經濟與防疫,而並未過多涉及中國軍事威脅,以及各國軍事同盟的話題,也說明各國在如何軍事對應中國方面還未形成共識。

有觀察人士認為,此次峰會未提及中國軍事威脅的主要原因很可能與印度有關。印度是四國中唯一跟中國接壤的國家,地緣關係更直接。

早前中印邊界摩擦結束,並達成撤軍協議,因此估計短時間內不願意與中國再度交惡。另外,印度長期採取「不結盟」的國家戰略,因此對加入美日澳參與的「中國包圍網」可能興趣不大。

此前,中國外長王毅也曾表示,「邊界問題不是中印關係的全部」,也被解讀成中印之間關係的微妙變化。

除印度之外,東京方面也似乎盡力避免激烈言詞交鋒,主要原因被認為是與東京奧運跟2022年的北京冬奧有關。有分析認為,一但日中關係交惡,那麼中國幾乎要與美英澳日等全球主要經濟體對立,因此被認為短時間內日中雙方都會保持相對冷靜。

美國海軍
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航母戰鬥群

軍事合作的潛台詞

儘管四國峰會並未著重討論應對中國威脅的軍事合作,但是也有分析人士指出,美國與印太盟國加強軍事安保合作已經是不言的事實。

比如,繼中國在二月通過《海警法》後,在釣魚台列嶼周遭海域的巡視持續強化,引發日本防衛大臣岸信夫強烈不滿。日本抗議中國一直挑戰國際秩序,美國也表明釣魚台海域適用美日安保條約。這也意味著,未來一但中日在東海上有近一步衝突,美方很可能也將介入。

另外,面對中國近來不斷對台灣持續施加軍事壓力,派遣軍機頻繁繞台,美國及盟國也開始持續派遣巡航艦通過台灣海峽,並彰顯為保護國際水道暢通和重申印太自由航行宗旨的決心。

台灣有不少分析人士認為,雖然此次四國峰會沒有過多討論軍事合作,但是未來仍很有可能成為實質的軍事合作平台;台灣雖然不能正式參加峰會,但作為美國的盟友,不排除被邀請參與戰略制定。

安倍政府「奠基」

四方會談歷史可以追溯至2004年的南亞大海嘯。為了東南亞各國之間的援助,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2006年首次上任後,即提倡美日印澳應該「以海洋作為連結」來近一步討論戰略合作與支援體系。

不過當時印度與澳洲都並未與中國交惡,四方會談最後不了了之。而在2012年安倍晉三第二次就任前,就投書論文倡導美日印澳應該攜手合作,到了2016年後,更喊出「自由開放的亞太」,並在2019年實現首次四國外長會談。

2020年,全世界陷入新冠病毒風暴,澳洲因為質疑病毒起源於中國,印度因為邊界問題等陸續與中國對立下,四國外長終於在10月時於東京舉辦會談,11月時美印兩國也舉辦聯合軍演、澳洲也暌違13年再度參加。

安倍15年前的構想,在15年後的現在慢慢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