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政變…中國看戲 西方焦急
文/蕭慶忠
根據德國之聲報導,原本緬甸新選出的議會定於2月1日召開首次全體大會。當日淩晨,緬甸發生政變,軍人扣押了數百名議員,包括國務資政翁山蘇姬在內的政府高層官員被解職。東協發表聲明呼籲對話,安理會要求立即放人,聯合國人權理事會譴責緬甸三軍統帥敏昂萊的奪權行為。緊接著,人們發問,作為有著巨大地緣政治影響力的鄰國中國是否在這場政變中扮演了某種角色?
中國官方避免「軍事政變」這一詞彙,而是說「政府大規模改組」,對於一個民選政府突然間被解職,中國政府沒有發表譴責聲明,但這也符合北京一貫奉行的不干涉別國內政的政策。
緬甸政變發生兩周後,中國駐緬大使陳海接受當地媒體書面採訪時表示,「對於此次緬甸政局出現的變化,我們事先並不知情。民盟和軍隊都同我們有友好關係。」
翁山蘇姬:我們要信守承諾
由於國際制裁,緬甸之前的軍政權一直不得不依賴鄰國中國,它需要從中國購買別國禁運的武器,急需資金發展經濟。但中國同緬甸軍方的關係長期以來充滿張力。直到2015年半軍政府下台前,中國多個在當地計畫的基建項目被凍結,其中最著名的是2011年登盛政府在民眾抗議下叫停的密松水壩專案,中國是這個耗資36億美元工程的投資方,媒體披露的消息稱,電站建成後發電量的90%將輸向中國。中國正是因為這個專案的中斷不得不把緬甸第一投資大國的地位讓給了新加披。
密松水電站項目的命運發出一個緬甸試圖擺脫對中國單方面依賴的信號。但隨著時局變化,尤其是對穆斯林羅興亞人的迫害而遭受國際孤立,緬甸才又開始向中國靠攏。2019年12月翁山蘇姬親赴海牙國際法庭替羅興亞人道危機辯護,臨行幾天前中國外長王毅訪問緬甸高調表達「中國堅定地同緬甸人民站在一起」,這一表態被廣泛解讀為中國會在國際社會對翁山政府給予道德支持。
翁山政府上台後就密松水電站專案做過一個評估報告,迄今報告內容沒有公佈,但是表現出有意繼續該中國專案的意願。2019年,翁山蘇姬本人對密松水電站有過如下表態,「為了我們國家的尊嚴,為了我們國家能得到世界的信任,我們要信守承諾。「
一名德國緬甸問題專家對德國之聲記者表示,事實上,中國跟緬甸民盟政府的交集更為密切,雙方都有在「一帶一路倡議」框架下展開合作的意願。隨著軍政府突然接管政權,最近5年來的相關談判全將歸零。他說,「更重要的是,緬甸軍政府同中國的關係歷來不熱絡,這一點又將重現。鑒於中國介入緬甸族群衝突,以及作為地緣大國的崛起,中國同緬甸軍方之間存在著相互不信任。」
軍政府不可信賴
儘管中國政府與緬甸民盟政府在意識形態上南轅北轍,但5年來雙方的關係尤其在經濟領域得到實質性發展。
2020年1月習近平對緬甸進行了國事訪問,這是近20年來中國國家主席首次踏上這片有著「胞波情誼」的土地。翁山蘇姬和習近平見證了33項協定的簽署,其中引人矚目的是開發位於皎漂經濟特區的深水港,該港是縱貫中國雲南省到緬甸印度洋的「中緬經濟走廊」上的重鎮。2018年簽署的「中緬經濟走廊」涵蓋廣泛,沿途修建高鐵、公路以及建立新興城市以及與之相配套的5G通信基礎設施。中國計畫投資90億美元。
隨著中國在緬甸投資規模的擴大,北京更為關注緬甸政府的可信度和穩定性,緬甸已不僅僅扮演原材料提供者或者銷售市場的角色。「中緬經濟走廊」是中國通向印度洋的戰略出口。德國埃爾蘭根大學政治研究所的賓特教授(Marco Bünte)認為,很難想像中國支持軍政府發動政變,「中國人非常務實,他們利用各種可能在緬甸做生意,不論政府是軍人統治還是文人政府」。賓特跟緬甸當地大學聯合進行「東南亞民主進程」的研究,他在接受ChinaTable採訪時說,軍事政變不是北京希望看到的,「緬甸軍政府一次又一次地暴露出是不可信賴的夥伴;而過去數年間文人政府塑造了很強的可信度。」
政變前兩周,中國外長王毅1月12日出訪緬甸。會晤過程中,敏昂萊明確向中國客人表示,11月的議會大選出現重大舞弊,必須予以糾正。這是否在向中方傳達資訊?畢竟軍方廢除政府實施軍管的理由就是選舉委員會不處理數百萬件對選舉舞弊的控告。有人懷疑緬甸軍方之所以採取行動,是得到了中國的默許,德國也有政客提出「追查此事」的要求。
緬甸抗議軍政府政變期間,社交媒體上有人說,中國政府支持緬甸軍方,提供通信設備監控網路。還有人說,中國飛機運來技術人員,將幫助緬軍建設「防火牆」。在這些資訊的驅使下,緬甸抗議者不僅在社媒發聲,還幾乎每天都在中國使館前舉行示威,要求中國「停止支持軍政府」。
一名在緬甸做研究的德國專家對德國之聲記者表示,有關中國輸送武器或者電信器材的傳言,總體而言,傳達出緬甸人對中國的懼怕心理。同時北京也擔心,抗議活動為該情緒火上加油。
他認為,軍方接管政權後,一些專案結構會發生變化。在緬甸,「一帶一路」標籤下產生的人員和資源的問題,北京無法操控。一些人為拿到項目、實施項目,不惜建立有犯罪嫌疑的網路。這些結構在軍政府管轄下能否一如既往地經營下去,還有待觀察。
更何況,緬甸軍政府長年控制著國防、內政與邊境保護三大領域,早已形成龐大的關係利益集團。香港大學政治學南亞問題副教授韓恩澤在政變後發表的文章(East Asia Forum)中指出,中國「深知緬甸軍方無能而且腐敗」,更傾向將之看作是忘恩負義、貪婪以及品行不佳的商業夥伴。
對話、制裁均行不通
緬甸的街頭抗議還在持續,軍政府為翁山蘇姬扣上了兩項罪名,如果被定罪,都不會超過3年,但75歲的翁山將與軍方承諾的一年後的大選失之交臂。這可能是本次政變的真正目的:即便軍方不能獨霸政壇,也不能全盤交出,不能允許享有極高個人威望的翁山蘇姬再次推動旨在逐步削弱軍權的修憲運動。
「出現現在的局面完全是中方不願意看到的。我們希望緬甸各方在憲法和法律框架下妥善處理分歧,維護政治和社會穩定」, 中國駐緬甸大使陳海對媒體這樣表示。
德國專家認為,這一願望很難實現,他說,「中國外交官一定知道,目前敏昂萊所領導的軍政府同翁山蘇姬的民盟完全沒有可能通過對話尋求解決途徑。經過多年的權力之爭,雙方的矛盾早已白日化。」
那麼,國際制裁緬甸軍方能否迫使其展開對話?緬甸歷史上還沒有看到這樣的例子,目前只有美國提出對部分緬甸軍方人士進行定點制裁,而大規模的禁運,將重蹈覆轍,又一次把軍方推向中國的懷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