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把機會讓給中國?「亞太地區不是誰的後花園」
文/觀察者網 王慧 編輯/馮雪
11月19日,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二十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泰國曼谷閉幕。會議發表了《2022年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宣言》。
這是自2019年以來,APEC領導人首次線下聚首。在地緣政治衝突持續、世界經濟面臨挑戰的關鍵時期,這次會議引發全球廣泛關注。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亞太重要成員,中國一直用自己的主張和行動推動各方共同構建開放包容、創新增長、互聯互通、合作共贏的亞太命運共同體。
11月17日至19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赴泰國曼谷出席APEC第二十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並對泰國進行訪問。
習近平主席在17日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的書面演講中表示,「中國的發展受益於亞太,也用自身的發展回饋亞太、造福亞太」;「擺脫了冷戰陰霾,亞太地區特別是中小經濟體步入奔向現代化的快車道,‘亞太奇跡’才應運而生。亞太地區不是誰的後花園,不應該成為大國角鬥場。」
18日,他又在APEC第二十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發表講話並提出四點建議:第一,維護國際公平正義,建設和平穩定的亞太。第二,堅持開放包容,建設共同富裕的亞太。第三,堅持綠色低碳發展,建設清潔美麗的亞太。第四,堅持命運與共,建設守望相助的亞太。
會議期間,中國主張備受矚目。
值得注意的是,在習近平主席與日本、加拿大、新加坡、泰國等國家首腦都出席此次APEC會議之際,美國總統拜登卻因參加孫女婚禮而缺席,委派副總統哈裡斯作為代表到場。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稱,拜登的缺席讓中國更加成為國際舞臺上的焦點。還有觀點認為,美國把贏得亞太的機會拱手讓給了中國。
拜登為何缺席,他的缺席意味著什麼?一直以來中美兩個大國在APEC平臺,或者亞太合作建設當中分別扮演了什麼角色?未來又將如何發揮作用?
針對上述問題,觀察者網特邀南開大學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研究中心主任劉晨陽進行深入解讀。以下為採訪實錄:
觀察者網:11月18日至19日, 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第二十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于在泰國曼谷舉行。這是自2019年以來,APEC領導人首次線下聚首,您認為這次會議最大的亮點是什麼?
劉晨陽:我認為有三個亮點:第一,領導人時隔幾年能夠恢復線下會晤本身就是這次會議最大的亮點之一,這也呼應了東道主泰國在會議主題當中所說的「聯通」。今年東道主著力推動的一點就是,讓大多數APEC會議在一年當中能夠盡可能地以線下方式舉行,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我認為,這種方式也是試圖為疫情之後真正恢復亞太地區的聯通和正常的政治經濟秩序起到示範和推動作用。
第二,由於恢復了線下舉行,APEC也恢復了作為重要雙多邊外交舞臺的特色。尤其是G20峰會和APEC連續舉行,兩者在全球和亞太地區事務中所關注的議題有一些相近之處,因此能夠統籌協調一些全球和區域經濟治理問題。很多領導人也借此機會進行會見,對一些雙邊或者區域問題進行磋商。
第三,APEC在2020年制定了新的《2040年亞太經合組織布特拉加亞願景》,最初兩年在為如何有序推進亞太命運共同體的建設尋找目標和路徑。這次會議的主題「開放、聯通、平衡」實際上為亞太命運共同體的未來構建找到了幾個更加聚焦、共識度更高的關鍵字。這和習近平主席講話當中提到的「堅持開放包容,建設共同富裕的亞太」、「構建亞太命運共同體」等核心理念之間有很多相同之處,反映了APEC成員的訴求和共識。
觀察者網: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日本、加拿大、新加坡、泰國等國家首腦出席了此次APEC會議,而美國總統拜登因參加孫女婚禮而缺席,委派副總統哈裡斯作為代表出席。這個話題公眾很感興趣,您對此有何解讀?
劉晨陽:首先,這不是美國總統第一次缺席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特朗普政府時期就曾經讓副總統彭斯去參加過會議。其二,我認為,拜登所謂「個人家庭事務」的理由只是一個藉口,他考慮更多的還是美國中期選舉塵埃落定後,在政治上要穩定大局。
其實由於APEC特殊的議事日程,每年主題議題通過一年的討論,到最後都已基本完成,領導人們通常是進行程式性發表宣言和對外表態。因此,我認為,哪個成員具體由哪個領導人出席不是最為關鍵的。即使是副總統出席,她依然可以代表美國發聲、表達立場,所以不需要過度解讀背後原因。
觀察者網:CNN稱,拜登的缺席讓中國更加成為國際舞臺上的焦點。還有觀點認為,美國把贏得亞太的機會拱手讓給了中國,您覺得是這樣的嗎,為什麼?
劉晨陽:我覺得不是這樣,這種說法恐怕是很多西方媒體在國際場合言必提及中國趨勢的延續。此次APEC會議是21個經濟體領導人會晤,是為區域經濟和重要事務進行平等表達的平臺,談不上哪一個成員起主導作用。
「APEC方式」獨特的合作機制強調「自主自願、靈活漸進、協商一致」原則。所以不論成員體量大小,在「APEC方式」下,從來沒有出現過哪個成員處於絕對主導地位的情況。
當然這種說法也反映出亞太地區所面臨的一個很重要挑戰,即該地區地緣政治博弈加劇,一些政治因素對該地區經濟合作產生了很大干擾。
西方媒體這種解讀顯然是以地緣政治博弈作為根本出發點來看待亞太地區合作。這和中國推進構建的「開放包容、創新增長、互聯互通、合作共贏」的亞太命運共同體理念有很大的區別。關於如何應對挑戰、推進亞太地區更好發展,習近平主席提出了很多觀點和建議,與西方基於傳統霸權或冷戰思維的想法截然不同。
觀察者網:美國和中國分別是世界第一大和第二大經濟體,您認為,一直以來中美兩個大國在APEC平臺,或者亞太合作建設當中分別扮演了什麼角色?未來又將如何發揮作用?
劉晨陽:APEC成立於1989年,中國1991年加入。從這30多年整體進程來看,中美兩國都在亞太區域合作和APEC進程當中發揮了非常重要作用,這一點毋庸置疑。
首先,在APEC起步階段,1993年APEC領導人年度性會晤機制得以建立,與當時美國克林頓政府積極推動密不可分,當年首次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就是在美國西雅圖布萊克島舉行。
二戰之後,亞太地區、尤其是東亞地區經濟在全球範圍內地位不斷提升。美國最開始有著比較強烈的意願和雄心,希望借助APEC來推進亞太地區市場開放、貿易投資自由化和便利化,為美國自身經濟發展和對外貿易增長提供更多市場機遇,這是美國當時參與APEC合作的主要利益訴求。
1991年中國加入APEC。作為其中最大發展中成員,中國與發達成員之間有一個很大區別:中國在關注貿易投資和市場開放議題的同時,也非常強調平衡發展中成員的利益訴求,包括如何縮小經濟發展水準發展的差距、解決數字鴻溝、貧困人口等各方面問題。中國希望APEC能採取更加全面包容方式,使差異明顯的不同成員的利益訴求得到更好的平衡。因此在APEC起步之初,中國對其合作理念和框架的打造起到了非常重要推動作用。
美國參與APEC合作的目標發生重大調整始于奧巴馬政府提出的「重返亞太」戰略。歐巴馬開始將關注重點從推進亞太區域經濟一體化轉移到美國的全球戰略佈局,重新審視APEC應該對美國發揮什麼作用。在歐巴馬主導啟動TPP等大型自貿安排後,美國在謀求區域主導權以及應對中國不斷上升的區域影響力方面逐步發力,特朗普政府時期又推出了「印太戰略」,可以說美國的地緣政治戰略對APEC合作向心力的影響越來越大。
隨著拜登政府啟動「印太經濟框架」(IPEF),美國開始把自身價值觀和地緣政治博弈的冷戰思維強加於區域合作的框架之上。這表明,美國在亞太地區事務上將完全以地緣戰略作為出發點,以自身利益為重,而不是從亞太地區或者大局出發。
但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依然從大局出發,從所有APEC成員利益出發,始終從理念方面來引領亞太命運共同體,多次提倡把和平穩定的發展、開放包容、合作共贏作為區域合作的根本路徑。
此外,在合作領域方面,中國近幾年除了在貿易投資等傳統議題外,還在數字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等議題上發揮積極作用。這與APEC大多數成員,尤其是發展中成員的利益訴求高度契合。中國目前在APEC框架下的區域合作中扮演著一個更加積極的引領者、貢獻者角色,這是中美之間一個比較大的差異。
觀察者網:17日,習近平在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的書面演講中說,「亞太地區不是誰的後花園,不應該成為大國角鬥場。」您怎麼理解這句話?本世紀,亞太地區在世界政治經濟格局中將發揮什麼作用?APEC組織又將扮演什麼角色?
劉晨陽:當我們說到「後花園」這個詞的時候,是有所特指的。從國際關係、國際政治視角來看,一些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大國,往往出於歷史或者現實原因,把某些區域視作自己的勢力範圍,始終以地緣戰略佈局作為參與區域合作的出發點。例如,美國在某種程度上將拉美和加勒比等地區視作自己的後花園。
事實上,美國看待亞太地區也是同樣的思維。美國把二戰勝利歸結於自己的貢獻,並認為戰後整個亞太地區經濟復甦和長期穩定繁榮都是因為美國常駐亞太的作用。歐巴馬政府所謂「重返亞太」,就是這種思維的產物。
客觀來看,亞太地區地域廣闊、成員眾多且具有顯著差異性。從過去幾十年合作實踐來看,恰恰是因為該地區沒有受到霸權主義或是某些成員絕對控制和主導,各成員通過尋找共識和利益結合點來加強政策溝通和經濟上相互依賴,才創造出「亞太奇跡」,成為世界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引擎。
因此,基於亞太合作實踐、現實和獨特歷史,個別國家不應該從地緣政治和霸權主義視角出發,把亞太視為自己的勢力範圍。
APEC之所以能在30多年發展中保持穩定,不斷循序漸進地完善拓展合作領域,不斷注入新的活力,恰恰是因為遵循了「APEC方式」,成員無論大小或者強弱,都可以在自主自願和協商一致的基礎上參與合作,這是APEC得以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礎。
APEC在制訂《2040年亞太經合組織布特拉加亞願景》的同時也特別強調,將繼續堅持來之不易的「APEC方式」,繼續堅持亞太大家庭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這是APEC推進未來亞太命運共同體建設的核心理念。
亞太地區占世界人口三分之一,占世界經濟總量逾六成、貿易總量近一半,是全球經濟最具活力的增長帶。沒有一個穩定繁榮的亞太,就不可能出現一個穩定繁榮的世界。因此,以APEC為代表的亞太區域合作機制,在未來深化亞太區域一體化合作,以及保持亞太地區經濟長期健康發展方面,不僅對亞太地區至關重要,對世界也不可或缺。
觀察者網:在大國競爭的背景下,亞太地區在經濟層面的貿易協定越來越多。習近平主席在APEC第二十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的講話上表示,中方願同有關各方全面高品質實施《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將繼續推進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和《數字經濟夥伴關係協定》(DEPA),促進區域融合發展。APEC和這些自貿協定之間的關係是什麼,這些協定對於推進「布城願景」的實現有什麼作用?
劉晨陽:二戰以來,世界經濟發展有兩大趨勢,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前兩輪的區域經濟一體化以歐洲地區和北美地區為代表,主要機制包括歐共體、歐盟、北美自貿區等等。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掀起了新一輪區域經濟一體化,亞太地區成為自貿協定數量最多、衍生最快的地區。
我認為,這和亞太地區經貿的快速發展、成員之間全球價值鏈的分佈越來越密集、彼此之間經濟依賴關係越來越緊密有關。該地區最開始是以雙邊自貿協定為主,這類協定的數量最多。但是最近幾年一個比較大的趨勢是,超大型自由貿易安排和一些新領域自由貿易安排開始出現。
我覺得,這某種程度上也是為了解決雙邊自貿協定數量過多,實施過程越來越複雜或者成本不斷增高的問題。因此,以RCEP和CPTPP為代表,最近兩年亞太地區出現了這種大型自由貿易安排,而APEC也把RCEP和CPTPP視為未來通向亞太自貿區建設的重要拼板和路徑。
APEC中長期目標是在該地區建立亞太自貿區這樣一個完整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合作機制,能夠讓亞太地區所有成員都能加入,從根本上徹底解決「義大利面碗效應」。
【觀察者網注:「義大利面碗」現象是指,在雙邊自由貿易協定(FTA)和區域貿易協定(RTA),統稱特惠貿易協定下,各個協議的不同的優惠待遇和原產地規則。原產地規則就像碗裡的義大利麵條,一根根地絞在一起,剪不斷,理還亂。這種現象貿易專家們稱為「義大利面碗」現象或效應。】
現在隨著一些新合作議題的主流化,尤其是數字經濟的合作越來越深入,除了傳統貿易和投資之外,也出現了專門針對數字經濟的新協定,比如說《數字經濟夥伴關係協定》(DEPA)。
對於各類貿易協定的衍生和發展,我認為,APEC一方面力圖起到積極協調和推動作用,希望這些自貿區在APEC原有「茂物目標」的合作基礎之上,為促進亞太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和深化做貢獻。另一方面,也努力避免這些自貿協定彼此之間惡性競爭,成為彼此封閉的貿易集團。
下一步,這些高水準的大型自貿安排會繼續發展,而APEC也會在推進貿易投資合作的同時,力爭在自貿協定沒有涉及的一些更廣泛的領域推進亞太區域合作。我認為,APEC和這些自貿協定之間是並行不悖的關係,未來二者可以相互補充且相互促進。
觀察者網:習近平主席說,明年,中方將考慮舉辦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為亞太和全球發展繁榮注入新動力。您認為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在推動亞太地區經濟發展過程中發揮了哪些作用,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
劉晨陽:我認為,「一帶一路」戰略和亞太地區APEC框架下的區域合作理念相融、機制相連、領域相通。
「一帶一路」倡議的核心是「五通」,即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實際上,這「五通」和APEC框架下的貿易投資合作、經濟技術合作,包括包容和可持續增長等支柱領域之間有著很高的一致性。另外,「一帶一路」在亞太地區的沿線國家和APEC成員經濟體也有很大重合性。
中國從一開始就希望「一帶一路」建設和APEC二者相互促進,最好能讓二者在很多專案和合作機制上實現更高效率結合,減少重複性建設。這樣一方面可以降低合作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放大合作成效,這也得到了亞太地區大多數成員認可。
我在參加很多國際會議時注意到,很多東盟成員國和發展中經濟體都認為,中國「一帶一路」是在為這個地區的互聯互通合作和區域經濟合作做加法,他們能夠通過「一帶一路」獲得一些新資源。
當然,這個過程當中也有一些雜音,主要來自於一些西方經濟體。他們的說法是,中國會通過「一帶一路」輸出影響力、加大一些不發達國家的債務陷阱、加大對這些成員的控制等等。
不過,我們通過這麼多年的合作實踐,一些示範性項目的作用越來越突出,比如說越南的輕軌建設、印尼的高鐵開通等等。這些專案讓大家認識到,中國確實在通過「一帶一路」建設,以一種互惠的、大家共同參與的方式來促進地區合作。
未來,我們會繼續把「一帶一路」建設作為中國推進國際合作的一個重要抓手,使得各種區域合作的機制能夠更好地整合、發揮合力,為促進區域合作做貢獻。
觀察者網:在APEC峰會前不久,中共二十大閉幕,對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國家發展作出了總體規劃和部署,強調要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您如何解讀「中國式現代化」?您覺得「中國式現代化」對當前和今後亞太地區的發展能夠發揮怎樣的作用?
劉晨陽:「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非常豐富,總體而言我認為有幾個特點:這是一種基於巨大人口規模的現代化,追求的是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並行發展,經濟社會的發展和自然保護要相互兼顧。從全球視野來說,我們追求和平發展。
如果將其與中國參與區域多邊合作的實踐結合起來,我認為概括而言就是,怎樣把「中國式現代化」背後所包含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轉化為實踐。
剛剛提到的「中國式現代化」的幾個特點和亞太區域合作的現實條件和未來方向有很多共性。比如,亞太地區也是一個成員眾多、人口眾多的地區,成員之間發展差異比較大,政治體制、社會文化歷史的多樣性突出,如何在這樣一個地區推進成員的共同發展,實現環境友好型的經濟增長,推進經濟增長模式轉變,在這些方面,「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目標和亞太區域合作的目標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談到中國對亞太地區發展所發揮的作用,之前我們更多強調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市場開放對這個地區的貢獻。從這次習近平主席的講話中,我有一點很突出的感受是,中國今後要通過「中國式現代化」的打造,把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的全人類共同認可的價值觀也視為中國今後積極參與國際合作的一個重要方面,並以此為基礎打造更多、更為有效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臺。
最後是和平發展之路。習近平主席在講話中強調,亞太過去幾十年經濟快速增長,得益於和平穩定的環境。在當前各種政治和經濟挑戰疊加的情況下,努力打造一種和平穩定的亞太區域合作整體格局可能是我們先要達到的一個目標和基礎,然後再去尋找到大家共識度較高的路徑,推進和深化地區合作。